真正的英雄和名士身上都具有某种相同的东西,那就是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何为浩然正气呢?其实就是至大至刚的昂扬正气,是以天下为己任、担当道义、无所畏惧的勇气,是君子立于天地之间、无所偏私的光明磊落之气,这三气构成了浩然之气。这种浩然正气体现了一种伟大的人格精神之美。中国历史上具有一身浩然正气的英雄有很多,文天祥就是其中之一。
文天祥本来是个文官,可为了反抗蒙古人的入侵,保卫家国,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那时蒙古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后,拿出自己的家产,招募起三万壮士,组成义军,抗元救国。有人说:“蒙古大军人那么多,你只有这些人,不是虎羊相拼吗?”文天祥则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是令我心痛的事。我力量虽然单薄,但也要为国尽力!”
后来,南宋的统治者投降了蒙古军,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不久,他兵败被俘,坚决不肯投降,还写下了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他拒绝了蒙古人的多次劝降,最终舍身报国,慷慨就义。
文天祥以身殉国,表现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傲然品格,终于如其诗中所说,“一片丹心照汗青”。从此,中国历史上多了一位可以大书特书的“善养浩然正气”的英雄。
浩然正气是人的精神“脊梁”,是抵御歪风邪气的“屏障”。正气长存,则邪气却步、阴霾不侵;正气长存,则清风浩荡、乾坤朗朗。在佛家,也有身怀浩然正气的豪杰。
鲁智深,人称花和尚,小说《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梁山一百单八将之一,姓鲁名达,出家后法名智深。
鲁达本在渭州小种经略相公手下当差,任经略府提辖。为救弱女子金翠莲,他三拳打死镇关西,被官府追捕,逃亡途中,经赵员外介绍,到五台山文殊院落发为僧,智真长老说偈赐名曰:“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智深在寺中难守佛门清规,大闹五台山,智真长老只得让他去投东京汴梁大相国寺,临别时赠四句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鲁智深在相国寺看守菜园,收服众泼皮,倒拔垂杨柳,偶遇林冲,结为兄弟。林冲落难,刺配沧州,鲁智深一路暗中保护。在野猪林里,解差董超、薛霸欲害林冲,鲁智深及时出手,救了林冲一命,此后一直护送至沧州七十里外。智深因而为高俅所迫,再次逃走江湖。
后来鲁智深成为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的一名。排定座次位列十三,在战斗序列中为步军头领之首。不久,宋江在《满江红》词中流露出招安之意,武松、李逵不快。鲁智深说:“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宋江等受招安后,鲁智深陪同宋江,重上五台山,参礼智真长老。师父说:“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临别时再赠四句偈言:“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后来,宋江征方腊,大战乌龙岭。鲁智深追杀夏侯成,却迷路入深山,得一僧指点,从缘缠井中解脱,生擒方腊。宋江大喜,劝智深还俗为官,荫子封妻,光宗耀祖。智深说:“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宋江又劝他住持名山,光显宗风,报答父母。智深说:“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宋江等凯旋,夜宿杭州六和寺。智深听得钱塘江潮信,终于顿悟,于是沐浴更衣,圆寂涅槃,留颂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鲁智深是一个性情中人,他敢作敢为,直来直去,他最终能够成佛,也是一种必然。
修佛但求坦荡,凡事只要问心无愧,光明磊落,便没有什么可畏惧的,这本身就是一种浩然之气。
人总有一天会走到生命的终点,金钱散尽,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只有精神长存世间,所以,人生追求的应该是一种境界。修身养性,做上品人,一生以养浩然正气为人格修养大目标,也许下一位圣人就在这种修养过程中渐渐浮出历史水面了。
用理智的缰绳驾驭情感
情感和理智哪个更重要?对人们而言,情感更真实,是应该排在第一位的,是生命的内容,是幸福的主要依据,因为人永远生活在亲情—友情—爱情—亲情这个无限循环的圈子里。但对外界而言,理智是第一位的,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特征,是人的尊严所在,是实现生命成就的可能所在。但情感与理智又必须相互联系并统一于一体。南怀瑾先生告诫我们,只有培养内心的品德,用理智控制情感,拥有明辨是非的智慧,才能做到先事后得,做事从容。哲人说情感是水,理智是堤坝,人不能没有情感,但情感要受理智制约,否则便会如何洪水一般泛滥。
诸葛亮是人们眼中的“智绝”,这样神一般的男子也曾因为情感蒙蔽了理智,结果导致用人不当、痛失街亭。
对马谡其人,有着知人之明的刘备曾交代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马谡是荆州人氏,与诸葛亮是老乡,两人关系非常好。诸葛亮和马谡之间的感情很深,马谡曾说:“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因为感情起作用,诸葛亮将守军事要地街亭的重任交给了马谡,忘记了刘备死前的叮嘱。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反而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想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当时,副将王平提出:“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蜀军则不战自溃。请主将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马谡不但不听劝阻,反而自信地说:“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得请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知何兵法?”接着又洋洋自得地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正是制胜之秘诀。”王平再次谏阻:“如此布兵危险。”马谡见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说:“丞相委任我为主将,部队指挥我负全责。如若兵败,我甘愿革职斩首,绝不怨怒于你。”王平再次义正词严:“我对主将负责,对丞相负责,对后主负责,对蜀国百姓负责。最后恳请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马谡固执己见,将大军布于山上。
魏明帝曹睿得知蜀将马谡占领街亭,立即派骁勇善战,曾多次与蜀军交锋蜀大军张郃领兵抗击。张郃进军街亭,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张郃军队乘势进攻,蜀军大败。马谡失守街亭,战局骤变,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
诸葛亮总结此战失利的教训,痛心地说:“用马谡错矣。”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这次我违背节度,招致兵败,军令难容,丞相将我斩首,以诫后人,我罪有应得,死而无怨,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诸葛亮看罢,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要斩掉曾为自己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心如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于是,他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去,自己将收其儿为义子。而后,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
诸葛亮斩掉马谡后,深悔自己感情用事,导致街亭失守。于是,以用人不当为由,请求自贬三等。
感情用事的人都会丧失许多东西,如何才能用理智的缰绳驾驭情感,在情感和理智间寻求平衡呢?方法是以情做人,以理做事。理智与情感,是人生最难做的一道题。用感情覆盖理智是幼稚,完全理智是空谈,成熟的标志是把两者分开。可以用感性去看问题,但是必须用理智去解决问题。
理智一旦与情感相悖,不是将心灵撕碎,就是让心灵窒息。两者和谐一致才能造就伟大的心灵。如傅雷所言:“情感与理性平衡之所以最美,是因为这是最上乘的人生哲学和生活艺术。”
清白良知,无愧人生的底色
这也许只是战国时代一个普通的日子,云淡风轻。孟老夫子的马车驰骋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碰巧路遇弟子充虞,师徒对话间,夫子一句“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如一股浩然正气奔涌而出,瞬间便“沛乎塞苍冥”。正是这股浩然正气使孟子不与混乱的现实环境妥协,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人格,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南怀瑾先生也承认,像孟子这样的圣人,并不是不懂得怎样去“阿世苟合”,向时代风气妥协,以便获取利益。他实在“非不能也”,而是不肯为也。坚守自己的良知,宁可为正义穷困受苦,也不愿苟且现实,追求那些功名富贵。这就是圣人人格。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所谓的求,不是“努力去做”的意思,而是“想办法”,如果是违反原则求来的,那是不可以的。南怀瑾先生指出,孔子认为一个人做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他能否坚持自己内心的良知,一个品性正直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违背自己的良知。
在美国南北战争的一场战役中,南方奴隶主率领的军队把萨姆特堡包围了。北方军队的一个陆军上校接到命令,让他保护军用的棉花,他接到命令后对他的长官说:“我不会让任何一袋棉花丢失的。”
没过多久,美国北方一家棉纺厂的代表来拜访他,说:“如果您手下留情,睁一眼闭一眼,您就将得到5000美元的酬劳。”
上校痛骂了那个人,把厂长和他的随从赶了出去,说:“你们怎么会有这么卑鄙的想法?前方的战士正在为你们拼命,为你们流血,你们却想拿走他们的生活必需品。赶快给我走开,不然我就要开枪了。”那个厂长见势不妙,灰溜溜地逃走了。
战争为南北两地的交通运输带来了阻碍,许多南方农场主生产的棉花运不到北方,因此,又有一些需要棉花的北方人来拜访他,并且许诺给他1万美元的酬劳。
上校的儿子生了重病,已经花掉了家里的大部分积蓄,上校知道这1万美元对于他来说就是儿子的生命,有了钱儿子就有救,可他还是像上次一样把贿赂他的人赶走了。因为他已经向上司保证过:“不会让任何一袋棉花丢失。”
又过了不久,第三拨人来了,这次给他的酬劳是2万美元。上校这一次没有骂他们,很平静地说:“我的儿子正在发烧,烧得耳朵听不见了,我很想收这笔钱。但是我的良心告诉我,我不能收这笔钱,不能为了我的儿子害得十几万士兵在寒冷的冬天没有棉衣穿,没有被子盖。”
那些来贿赂他的人听了,对上校的品格非常敬佩,他们很惭愧地离开了上校的办公室。后来,上校找到他的上司,对上司说:“我知道我应该遵守诺言,可是我儿子的病很需要钱,我现在的职位又受到很多诱惑,我怕我有一天把持不住自己,收了别人的钱。所以我请求辞职,请您派一个不急需钱的人来做这项工作。”
他的上司非常赞赏他诚实正直的品格,最终批准了他的辞职申请,并且帮助他筹措了资金来支付医药费。
故事中的陆军上校是一名遵从自己良知的人。这样的人考虑别人多过于考虑自己,他不会因为一些短浅的私利而违背自己的良知。他懂得事有所为,有所不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该做的,就算是可以带来巨大的利益,也不会去做。虔诚守护良知的人,让世人敬重,如屈原、孟子、陶渊明、文天祥等,一世英名照汗青;抛掉良知的人,受世人唾骂,如秦桧、严嵩、慈禧、汪精卫等,遗臭万年遭唾弃。
南宋奸臣秦桧以“莫须有”之罪害死岳飞,为世代百姓所痛恨。人们在位于杭州的岳王坟以铁铸成秦桧夫妇跪像,来表达对他们的愤恨。
话说有个姓秦的浙江巡抚,上任后见秦桧夫妇的跪像受辱,感到面目无光,想将铁像搬走。为免激起民愤,他命人在夜间偷偷把铁像搬走,扔进西湖。不料,次日湖水忽然发生恶臭。由于岳王坟的奸像不翼而飞,百姓纷纷要求官府调查。不久,铁像竟然从湖底浮起。百姓将铁像捞起,放回岳王坟前,湖水又清澈如初,臭味全无了。百姓都认为是秦桧弄污了西湖。姓秦的巡抚见此情形,亦无可奈何。
后来有秦姓人做诗:“宋字以后少名桧,我在坟前枉姓秦。”秦桧就这样向罪恶交出了自己的人格,从此遗臭万年,永远被世人所唾弃。
良知,是无愧人生的底色。谁爱遗臭万年,想必只有那些没有良知、贪婪无耻之辈,而大多数人都想保持着清白的良心,屹立于天地间,问心无愧地过完此生,以求无憾。
四、为黎明承受黑暗
生命中本就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无论谁都应该学会忍受。绝处逢生,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有百折不挠的勇气和决心,黑夜过后一定是黎明的曙光,寒冬过后一定是雪花初融的春天。自古以来,任何人想站在群山的最高处,都得先学会如何忍受寒冷和黑暗。
生命的雨天,为自己撑起一把自立自强伞
一个想蹲下的人,别人是怎么扶也扶不起来的。若想做个真正的爷们,挺立世间,就要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