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军事名言在家庭教育中也同样适用。要对男孩展开针对性的教育,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进入男孩的世界。
教育男孩,请先走进男孩世界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军事名言在家庭教育中也同样适用。如果不能针对男孩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议,我们又如何能够帮助男孩呢?因此我们建议,要教育男孩,首先要进入男孩的世界。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男孩没找你时,不要主动给他建议
儿子:“爸爸,我很烦恼……”
女儿:“妈妈,你知道吗……”
当孩子遇到烦恼和问题向你倾诉时,你会怎么做?
传统的做法可能是:父母会倾听孩子的问题并给予忠告或者帮助孩子寻求解决的方法。
但事实却告诉我们,女孩和男孩在遇到烦恼或问题时,希望在父母身上得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男孩的生理心理机制决定了他们对问题的反应,他们不喜欢闲谈,而是习惯于自己解决问题,他们觉得自己强壮,独立性强,他们拒绝接受别人的帮助,他们坚持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因为男孩骨子里有一种理论:“我自己可以做这件事,干吗牵连别人!”独立解决问题对男孩而言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他们享受问题解决后成功的感觉。因此,在男孩请求你的帮助前,千万不要擅自提供帮助,因为在他们看来,那不是对他们的爱而是你对他们的否定与控制,这对他们的自信和自尊将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更严重的是,如果他们得到太多帮忙,或接收得太快,就会失去力量与动力,容易变得懒散或没有安全感。这样,阳刚之气一点点的消失也就不足为奇了。
男孩天生喜欢独立解决问题,因此当他希望和你讨论问题或者请求你帮忙时,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他面临的问题已经不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了。这个时候,男孩的问题通常都是明确的,他们希望能在你这里得到明确的建议和帮助。
2男孩被需要时,力量会被激发
当男孩觉得被需要时,他会被激发,充满动力;如果让男孩感觉到你对他十分信任,又能满意他做的事,感激他的努力,他就会做得更好,而且会主动承担更多。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母亲就非常了解其中的奥妙。李光耀的母亲从来没有把他当成是一个孩子来看待,而是把他当成一个有思想、能独立思考的男人,并尝试着和他商量家里的事情,遇到大事时,还会首先征求他的意见,然后再仔细地作出决定。因此,李光耀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学会了独立思考、判断。
从政以后,李光耀表现出惊人的领导才能和判断、执行能力。李光耀个人认为,这些能力与幼年时母亲对自己的培养不无关系。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些小情节让男孩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比如,我们可以这样告诉男孩:
“你是男生,谦让女生是应该的。”
“爸爸今天要晚点回来,你要照顾好妈妈,保护好妈妈!”
3男孩有压力时,更需要安静
“他们还这么小,吃喝不愁,能有什么压力呢?”看到这个题目,你是不是有这样的疑惑?其实不然,是人就有不同的感受,虽然孩子现在还不用为生活发愁,但他们也有自己要追求的东西,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他们或许因为学习感到压力,或许因为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感到压力,或许因为老师的某句冷嘲热讽感到压力,又或许因为自己身体的某种缺陷而感到压力。总之,当孩子感到自己有压力时,家长千万不能视而不见,而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帮孩子排解压力。
一般情况下,男孩不喜欢和别人谈论自己的生活和压力。因此,他们感到有压力时,就会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如果男孩愿意请求你帮助,你一定要给出某种建议。如果男孩不愿意你帮助他,你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转移男孩的注意力,如陪男孩玩游戏或者爬山等更富挑战性的事情。通过做这些事情男孩可以减轻压力、松弛身心,甚至忘掉他面对的难题。
4男孩的善攻击性
男孩总是在找理由打架。因此,男孩逐渐形成了一种“攻击性”。科学家们认为,产生这种攻击性的原因是荷尔蒙。荷尔蒙让男孩产生无法排解的旺盛精力。而打架正是排解这种精力的方式,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男孩把这种丰富的精力用于适当的方面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斥责他。
走进男孩的世界,了解了男孩的一般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我们才能更好地对男孩进行指导和教育。
让男孩走进集体
对个人来说,群体是决定个人行为的具体环境;对社会来说,群体则是社会关系的类似物,是社会关系的特殊模式。个人通过归属各类群体而意识到自己归属于社会,他通过参与群体的活动而能参与整个社会生活。同时,群体又是个人满足需要、发展能力、实现价值的领域。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政治法律制度、价值文化是通过一定的群体影响个人的。在这个过程中,群体是调节(加强或削弱)社会对个人影响的传导体。人一生是在各种不同的群体中度过的,不同的群体根据社会指定的任务、社会规范和自身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自身的特殊利益,对其成员进行要求。每个成员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和履行这些群体规范,并培养和发展参与这些群体活动的能力的。个人随着自己参与群体数量的增加,其个性发展日益全面。一个人不仅是在不同的群体和自己的生活中发挥着作用,还对特定的群体奉献自己的相关的和有价值的那一部分个性,而剩余的许多部分一概排斥在外。社会越复杂,群体越多,角色越多,在单独的一个角色的定义中所能包括的个人的个性部分就越是有限。同样,个性的独特性也因为社会的复杂性而提高。
男孩天生是群居动物,他们生性成群,在群体中学会社交、学会爱、学会生活、学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并找到自己的归属。他们向往拥有一个能让自己放松、能给自己任务、能让自己感到自豪的集体。但我们很多家长好像意识不到这一点,现在独生子女增多,男孩先天就失去了和兄弟姐妹一起长大的权利,等男孩有了自己的活动能力之后,家长们又出于安全的考虑,总是把他困在家中。有的父母为了使孩子不添麻烦,将其关在屋子里。结果,孩子从小不能和伙伴们一起玩,从小缺少交流经验和处世知识,长大了就不善于和人相处,不善交际,羞怯腼腆,甚至孤僻、不合群。如果你的儿子被你剥夺了集体生活的权利,那么他肯定是一个不会处理团体关系,缺少团体意识,将来不懂得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不可能和别人保持融洽的关系的人。家长应鼓励孩子大胆地交朋友,参加各类社交活动,大胆地与同伴、好友交心。孩子只有通过与同伴的交往,才能消除心中的不快,增进友谊,改善人际关系,发展个性。
因此,请男孩的家长们放开手,遵循天性,鼓励男孩加入到集体中吧!具体方法如下:
1多安排孩子与同龄人在一起
因为同龄人的一举一动是最能与孩子产生共鸣的。父母要利用这一点,尽量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同龄人相处。即使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父母也要搞清情况,尽量少干涉,因为孩子之间的冲突,父母处理再好,也不如孩子自己解决好。
2鼓励孩子参加特定团体
孩子7~8岁以后,应该鼓励他们尽可能加入各种类型的团体。父母也许希望孩子加入比较大的团体,但是孩子更容易与小团体融为一体,如以某项技能、兴趣爱好、交流指南、社会服务等为基础的特定团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