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绅士法则 淑女定律
9516000000015

第15章 不可或缺的智慧养成(2)

居里夫人因取得了巨大的科学成就而闻名天下,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多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17个,但她对此全不在意。

有一天,居里夫人的一位女朋友来访,忽然发现她的小女儿正在玩一枚金质奖章,而那枚金质奖章正是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给她的,朋友不禁大吃一惊,忙问:“居里夫人,能够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

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够永远守着它,否则将一事无成。”

居里夫人的做法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在培养孩子荣誉感的同时还要让孩子知道,“荣誉是一种肯定,但你若总关注于它本身,那只会感觉到它的沉重。还不如将它视为身外之物看淡些。”

然而,我们周围仍有着许许多多只看到荣誉的光彩面而忽视了荣誉背后沉重面的人。

这里我们来看一段刊登在《新民晚报》(2003年6月1日)上的《好学生的苦恼》中的话——我是一个初二的男孩,在学校里可以算是一个好学生。不错的成绩经常会被老师们津津乐道。因此,我平时的一举一动,老师都分外关注,稍不留神就会遭到“没有带好头”之类的训斥。

就拿××课上莫名其妙的警告来说吧。新换的任课老师,上课的确不错,不愧为几十年教龄的教研组长,她上课既通俗又形象。在引入一段事例后,同学们争相发言,此时,我也玩笑般地谈了我的想法。孰料,她竟板起面孔,说这不该是我说的话。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只好“故作深沉”……

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荣誉其实只是以“善意”之虚,行“伤害”之实。这不仅是孩子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动不动以荣誉相压,就等于把荣誉神化了。假如有了这样的意识,一旦得不到荣誉,或者失去,孩子就会无法承受,产生心理障碍。事实上,荣誉是不可能永远光顾同一个人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荣誉感、激励孩子进步且不让压力压垮孩子,是家长最应该考虑的问题。

铃木镇一的才能教育:能力比100分更重要

沈诞琦,复旦附中高二理科班学生。2005年8月,她从年级最优秀的十名学生中脱颖而出,被美国著名中学TAFT寄宿制高中选中,作为复旦附中参加国际交流的学生,去该校完成高中学业。美国的学校向来重视多元文化的建设,因此,吸引TAFT寄宿制高中的不仅是沈诞琦每门学科的优异成绩,还有她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在复旦附中,沈诞琦曾多次组织大型论坛、演讲赛,并获得好评;而作为上海市青少年环保协会的副理事长,她还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了多项课题研究。沈诞琦为什么如此幸运呢?这得益于妈妈恰当的家教。

沈诞琦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就见过不少家长下了班以后忙家务,等收拾了碗筷洗刷完毕之后已累得快趴下了,可是这一天的工作还没有完成,因为这才刚到了替孩子检查作业的时间。

当时,沈妈妈就打定主意一定要在女儿上小学前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于是,她买来一只漂亮的小闹钟,一边教女儿认钟,一边告诉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起初,她只要求沈诞琦凭自己的能力做好每一道题,做完之后再认真检查一遍,并记录完成的时间;慢慢地,她对女儿有了更高的要求, 仅要保证答题的准确率,还得保证一定的速度。

两个月之后,妈妈从沈诞琦每天答题的“程序”中欣喜地发现,女儿不仅习惯了这种学习方式,甚至还把不断缩短答题时间视为一种乐趣和对自己的挑战。

如果说在沈诞琦的成长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养成,教会她作为学生应有的责任感,那么阅读习惯的养成,则帮助她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海洋的大门。

沈诞琦在上小学二年级时,有一次晚饭后,她硬是缠着妈妈给她讲故事,可妈妈又不是“故事大王”,哪来那么多故事啊?情急之下,妈妈记起先前看过的那份《新民晚报》上“蔷薇花下”有一则故事很有意思,于是便绘声绘色地给女儿讲了起来。

“这个阿姨的行为很不好。”沈诞琦听完之后,歪着小脑袋沉思起来,“妈妈,这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啊?”“这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妈妈拿起报纸,指着“蔷薇花下”的这篇文章对女儿说:“虽然妈妈没有亲眼看到,但是妈妈可以通过阅读报纸来了解啊!你现在是小学生了,与其听妈妈讲故事,还不如自己看故事。”

“可是报纸上面有好多字我都不认识,怎么办?”

“你可以查字典。”

从那以后,沈诞琦每天晚饭后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展开报纸,仔细地阅读“蔷薇花下”的文章。遇到不认识的字,她会找出字典,耐心地查阅。

以后她积极地从书中汲取各种养料,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架构,她的思维和理解能力也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提高和完善。

小时候,她学画画时,妈妈把她所有的画集中起来,镶在镜框里,像模像样地挂满了一屋子,还邀请亲戚和邻居来观摩“画展”。听到大人们称赞她画得好时,她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还一个劲地摇着妈妈的手说:“我以后还要开画展,我一定会画得比现在更好。”类似的画展后来又在沈诞琦的家里陆续开过几次,每一次的进步都见证着她的成长。

沈诞琦的妈妈说:“许多孩子对读书缺乏兴趣,其实是因为没有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家长必须多花些心思来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大多数家长认为,学校里的学习是学习,利用假期让孩子去补英语、学电脑、弹钢琴也是学习,却忽略孩子最重要的学习场所——家庭。家庭教育的职能被异化,家庭教育成了家庭教师的代名词。孩子本该在家庭中学习的生活能力和做人基本规范被家长疏忽了、放弃了。学校教育的错位得到了充分体现。

日本著名教育家铃木镇一主张从小开始,对儿童进行良好的才能教育。要弄清楚这一概念,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能力。能力是生命机能的别称。也就是说,人的生命力适应环境条件会产生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通过训练会产生能力。谁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否则就不能在社会上生存。当你问孩子:“知道吗?”孩子回答:“知道。”当你问:“会吗?”孩子回答:“不会。”像这种情况都不能称之为能力。知道什么叫“亲切”,但是不能做到亲切待人,也不能说是具备了这种能力。即使有很多知识,却没有灵活运用的实践能力,也只是徒有虚名。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要单看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是不能判断其“是否有能力”的。

孩子的最佳学习场所就是家庭。孩子在家庭中不仅要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如何学习。但如今的家庭却以孩子中心学习,父母在两旁陪读或是强迫孩子学习,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学校把每日检查作业并在上面签名的任务强加于家长,使家庭作业成了孩子与家长的共同作业,使孩子丧失了自主学习的兴趣。要解决孩子失去快乐童年以及不愿学习的问题,根本之计在于改变带有权威性的家庭环境,建立正确的沟通渠道,让孩子在亲子互动中学会学习,而不是只允许孩子有耳无嘴。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惯呢?我们给家长的建议是:

1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

一个爱学习、会学习的孩子,必定有许多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不爱学习、不会学习的孩子,也常常伴随一些不良的习惯。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有目标、提前预习、认真听讲、完成作业、及时复习、正确使用学习用具、规范书写、积极提问和讨论、经常阅读、持之以恒。这些是最基本的学习习惯,其核心是主动学习,而主动学习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2榜样激励法

如荷兰物理学家范德·瓦耳斯,他经常阅读名人传记,用榜样激励自己。他所在的城市中心,十字路口有一个小广场,那里竖立着荷兰大画家伦勃朗的塑像,他每天清晨去上班,总要绕道去瞻仰伦勃朗的塑像,作为一天的第一课。他经常望着塑像,暗想:“您同我一样,也是莱顿人,您家比我家还要穷,您原来做的是油漆店的学徒,学习条件并不比我现在好,却靠自学成功了,我要好好向您学习啊!”家长可以通过给孩子讲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爱学习的事例来影响孩子,使之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3让他们参加多种活动

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但能使他们心理上得到满足,而且能让他们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最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活动,他们还会发觉自己某些知识的不足,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这样就可以促进学习兴趣的发展。

4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简单说来,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人们努力克服,寻找达到目标的途径,而又力所能及地完成的学习任务。研究表明,任何学习的愿望、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当一个人受到挑战时,油然而生的责任感和好胜心就能激励其探求更深更新的知识。“问题情境”可由其自身去创设,如对现象转换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对问题颠倒想象,对难题多辟几条思路去思考等。

5让孩子在鼓励中感受到关怀

既然家长要鼓励孩子学习,那么肯定不希望孩子讨厌学习。

但是想一想,如果孩子每天回家都听到父母说:“好好学习去吧!”心里该是多么厌烦!他会觉得父母除了关心学习,根本不在乎他本人。这个时候,他对学习就会产生厌烦情绪。

鼓励孩子学习,首先要给予他足够的信任,认为他可以做得好;其次是要他量力而行,除了学习,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不要太劳累,不要太强迫自己。如此,孩子感受的不仅是鼓励,还有来自亲人的最真诚的关怀,这会让他心里觉得温暖。同时,学习带给他的压力也因此而化解了。

教孩子学会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是每个人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善于与人交往就会觉得一切都很顺利,反之就会处处碰壁,以至于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指出,在社会活动中人际交往智能的核心是留意他人差别的能力,特别是观察他人的情绪、性格、动机、意向的能力。人际交往智能使人能够了解他人,更好地与他人一起工作。而人从一出生,就开始与他人交往。随着年龄的发展,他们与人交往的意识不断增强,交往策略也不断丰富。儿童的人际交往智能属于非智力因素,取决于后天的培养与开发。父母在儿童早期成长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精心培养,将促进孩子在这方面有良好的发展,对儿童将来走向社会,进行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个无法适应集体生活,不能被同龄群体接纳的人,常常会觉得被忽视,而陷入无边的孤独中。那些动辄发火,总是怀疑别人居心不良,或者胆怯、焦虑、畏缩,或者遇事总是别别扭扭、尴尴尬尬、弄得所有人都不自在的孩子,往往是最容易被排斥的人。实际上周围的孩子是否接纳他,关键在于他怎样去接纳别人,适应社会。一个再聪明的孩子,如果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那也只能是一个“孤家寡人”式的神童。当今世界越来越要求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互助。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社会交往规则的孩子不可能在将来有所作为,因为一个人只限于自己的知识,而不懂得与他人相处,那么他的潜能就根本无法施展出来。这样的话,即使他是个神童,也不会作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来。更何况大多数孩子都是平凡普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