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给小学生讲世界历史(下)
9515600000020

第20章 现当代世界的多元化(2)

柏林是德国的首都,也是德国最大的城市,现在有居民340万人,位于德国的东北部。

东欧剧变。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苏联的解体,东欧各国的共产党相继失去执政党地位,国体和政体也发生了变化。各国重新选择了资本主义,走上了“回归”路,这就是“东欧剧变”。东欧剧变来势迅猛,历时很短,引起全世界的震惊。

东欧剧变从波兰和匈牙利两国开始,随后,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相继发生剧变。

1989年12月17日,罗马尼亚蒂米什瓦拉市因驱逐特凯什·拉斯洛神父而引发流血事件,局势立刻紧张起来。12月25日,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夫妇被处决,匆匆成立的救国阵线委员会接管了政权,改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为罗马尼亚,保留共和制,实行多党制。

罗马尼亚事变是东欧剧变中最激烈、最出人意料的事件。此后,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也卷入了剧变的旋涡。

东欧剧变是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使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就世界范围来说,它改变了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世界格局,对以后的世界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齐奥赛斯库。

齐奥塞斯库是罗马尼亚的独裁者,生于1918年,1936年加入共产党。1965年经过国民公决,他成为罗马尼亚的最高领导人,1974年任共和国总统,直到1989年被依法处决。

齐奥塞斯库任人唯亲,自己是共产党的总书记,便利用职务之便,让自己的夫人、子女分别把持了重要的部门;他搞一言堂,家天下,独裁专制,一意孤行,最终被依法处决。

中东战争。

中东战争一共发生过4次:

第一次中东战争发生在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为了争夺巴勒斯坦同阿拉伯国家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史称第一次中东战争。

第二次中东战争的爆发是因为英法两国为重新霸占苏伊士运河,恢复对埃及的殖民统治,勾结以色列,于1956年10月29日出动大批军队向埃及发动了突然袭击,因此,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发生在1967年6月5日凌晨,以色列几乎出动了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所有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突然袭击。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的地面部队也发起进攻,阿拉伯国家奋起反抗。战争于6月10日结束,也称“六·五战争”或“六天战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发生在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失去的土地,经过周密的准备之后对以色列发动了突然袭击。这次战争在历史上又被称为“十月战争”、“斋月战争”、“赎罪日战争”。

中东地区频频发生战争是有着十分深刻的原因的,比如中东地区位于亚洲、欧洲与非洲的交界地带,属于“兵家必争之地”;中东地区石油资源丰富,很多强势国家都想分得一些利益,等等。

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又称第一次海湾战争或第一次波斯湾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源自宗教纠纷和两国领导人的恩怨。

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调集大量飞机对伊朗首都德黑兰等15座城市和空军基地进行空袭,并出动地面部队5个师及2个旅,1200余辆坦克,向伊朗进攻。

从1982年3月起,伊朗军队转入反攻。1982年6月29日,两国边界又恢复战前状态。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0万军队,向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区发动猛烈进攻。经过多次拉锯战,至9月底伊朗军队控制了伊拉克境内面积约200多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带。从10月开始,伊朗5万军队深入伊拉克境内,对巴格达造成威胁。

伊拉克军队前后组织7次反击,将伊朗军队阻挡在边界一带。1983年2月以后,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线,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势基本停止。从1984年4月开始的4年多时间里,双方在边境地区互有攻守,战争转入长期消耗战。至1988年7月,伊朗所占伊拉克领土几乎全部丧失,伊朗于1988年7月18日宣布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零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战争导致交战双方两败俱伤,两国军费开支近2000亿美元,经济损失达5400亿美元,双方的综合国力因此大大削弱。两伊战争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伊拉克。

伊拉克位于亚洲的西南部,阿拉伯半岛的东北部,首都是巴格达。这是一个伊斯兰国家,穆斯林占到总人数的95%,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

“星球大战”计划。

星球大战计划,简称SDI。该计划是1983年3月美国总统里根在向全国作题为《和平和国家安全》的演说中提出来的,它的正式名称是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战略防御计划。

冷战后期,由于苏联拥有比美国更强大的核攻击力量,美国害怕“核平衡”的形势被打破,建议建立有效的反导弹系统来保证其战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可靠的威慑能力,维持其核优势。同时,美国也想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太空武器竞争,把苏联的经济拖垮。于是,美国开始部署此计划。

星球大战计划的核心内容是:以各种手段攻击敌方外太空的洲际战略导弹和外太空航天器,防止敌对国家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核打击。其技术手段包括在外太空和地面部署高能定向武器(如微波、激光、高能粒子束、电磁动能武器等)或常规打击武器,在敌方战略导弹来袭的各个阶段进行多层次的拦截。

计划由洲际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和反卫星计划两部分组成,其预算高达1万多亿美元。美国的许多盟国,包括英国、意大利、联邦德国、以色列、日本等,也在美国的要求下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这项计划。

由于该计划的费用昂贵和技术难度大,加上苏联后来的解体,美国在已经花费了近千亿美元的费用后,于20世纪90年代宣布中止这一计划。

里根。

里根是美国第33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第40任美国总统。他在踏入政坛之前担任过运动广播员、救生员、报社专栏作家、电影演员、电视节目演员,并且是美国影视协会的领导人。他的演说极富说服力,被媒体称为“伟大的沟通者”。

科索沃战争。

科索沃战争是由科索沃危机引发的。为解决科索沃问题举行的巴黎和谈终因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拒不签署《和平协议》而宣告破裂。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未经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开始对南联盟发动大规模的军事打击。

科索沃战争以大规模空袭为作战方式,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凭借占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和高技术武器,对南联盟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连续78天的轰炸,给南联盟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也造成了许多无辜平民的伤亡。5月8日,北约战机用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导致3人死亡、多人受伤和使馆的毁坏,制造了世界外交史上罕见的重大事件,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科索沃战争是发生在20世纪末的一场重要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是美国为了独霸全球、利用北约对南斯拉夫联盟进行的一场非正义、反人道的战争,它的直接原因是科索沃的民族矛盾。与海湾战争不同,北约的战争行动并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因而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在国际关系史上开创了一个恶劣的先例,因此受到世界舆论的广泛批评。

北约。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等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

北约拥有大量的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重要的军事力量。它是资本主义阵营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也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标志。

“9·11”恐怖袭击事件。

2001年9月11日上午10点29分(美国当地时间),纽约市世贸中心双塔摩天大楼被恐怖分子劫机撞毁,共有2823人遇难,105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难以估算,这就是震惊世界的“9·11”事件。这一事件直接导致美国华尔街股市休市一周,欧洲和拉美股市、亚洲股市都遭受巨大冲击。“9·11”事件后,美国经济全面衰退。

华盛顿时间2001年9月12日上午10点45分,美国总统布什发表声明,指出“9·11”恐怖袭击事件不仅仅是一次恐怖行动,而是一次“战争行为”,并表示将彻底追查此事。美国反恐怖战争由此拉开序幕。

2001年10月11日,布什到五角大楼参加悼念死难者的仪式,并慰问正在执行反恐怖战争计划的五角大楼官员。2002年6月6日晚的黄金时段(华盛顿时间),布什又发表电视讲话,提出本土安全问题。据美国有线新闻网报道,布什计划成立一个拥有17万人的新内阁级部门,下设情报机构,搜集情报并尽可能阻止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但这些计划还需国会批准才能执行,这是自1947年以来美国政府最大的一次变革。

“9·11”恐怖袭击事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际安全领域发生的最重大的事件,是一起典型的恐怖主义行为。恐怖和反恐怖是进入21世纪以后的新型战争,这种战争分不清敌人,找不准战场,因此给国际安全领域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

“9·11”恐怖袭击事件也是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此后,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世界安全形势更为复杂多变。在这种背景下,世界主要国家都重新调整自己的安全战略,国际关系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五角大楼。

五角大楼位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西南部,是美国最高军事指挥机关国防部的所在地。从空中俯瞰,整个建筑呈现出五角形,所以称之为“五角大楼”。该建筑于1943年建造完成,造价达到8700万美元,可同时容纳2.3万工作人员在此办公。

克隆技术。

1997年,英国罗斯林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用体细胞克隆绵羊获得成功,这个消息在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被克隆而来到世间的绵羊“多利”成为动物界中最耀眼的明星。

“克隆”是英文单词“clone”的音译,其含义是无性繁殖,比如用一个细胞克隆出一个动物,“多利”就是由一头母羊的体细胞克隆而来的。

在自然界,很多植物天生具有克隆的本领,比如番茄和马铃薯都只需要插枝就可以繁殖,属于无性繁殖。而动物的克隆技术,在大自然中找不到天然的范本,最终由人类通过反复的研究实验使之变为可能。无性繁殖在低等植物中是存在的,但是在哺乳动物中则完全不可能。动物的繁衍是由两性生殖细胞来完成的,父体和母体的遗传物质在后代的体内各占一半。克隆技术的发明打破了自然规律,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克隆技术对于自然界的平衡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可以用于繁殖濒危灭绝的稀有动物,从而保护自然生物的多样性。

但是,如果滥用克隆技术,那将是人类空前的灾难,尤其是克隆人。如果将克隆技术应用于人类本身,就将带来生态的混乱,并引发一系列严重的道德冲突。现在世界的科学界都对此高度关注,并严格禁止用克隆技术制造“克隆人”,这样才能避免祸患,真正造福人类。

数字化世界。

社会发展到今天,网络就像是我们的衣食住行一样不可缺少,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

因特网是“Internet”的中文音译,如今它已经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不过,研制因特网的初衷则是军事需要。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正处于冷战时期。当时的美国军方为了防止计算机网络受到袭击,希望能够研制出一种特殊的网——即便部分计算机的部分网络被摧毁,其他的计算机依然可以保持通畅的联系。后来,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建设了一个军用网,叫做“阿帕网”,于1969年正式投入使用,这就是Internet的前身。

在以后的几十年中,Internet从来没有停止过发展的脚步。到了1995年,Internet的骨干网覆盖了全球91个国家,连接的机器超过400万台,Internet开始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

如今的Internet已经不再是军事部门的专项技术,而是一个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覆盖全球的信息海洋。无论是经济新闻还是娱乐消息,或者想找些商店、旅店的信息,都可以从Internet上找到,Internet无疑已经成为一个信息社会的小缩影。

冷战。

“冷战”一词是当年美国政论家斯沃普在为参议员马鲁克起草的演讲稿中首次使用的。二战结束后,美国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敌视和遏制的政策,“冷战”一词的流行,表示美国和苏联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处于对峙状态。

1946年,丘吉尔访问美国,在这次访问中他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间接表示冷战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