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蒙学故事(上册)
9511300000011

第11章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骨气的故事(2)

戴胄秉公断案

戴胄是唐初大臣,字玄胤,谥号忠,相州安阳人。他为人正直、公正,是唐太宗时期的一位良臣。

一次,唐太宗李世民的大舅子、长孙皇后之兄长孙无忌带刀进入皇宫,在宫门口站岗的监门校尉未发现。按照唐律,长孙无忌和监门校尉都违犯了法律,可是,当朝宰相封德却说,长孙无忌是一时疏忽,不能算犯法,校尉麻痹大意,应该杀头。

唐太宗居然点头同意这么办,这时,戴胄挺身而出,明确表示,这样量刑不公平。

他说,长孙无忌带刀入宫,校尉没有发现,两个人都触犯了法律,如果量刑,应一视同仁,怎么能重此轻彼呢?戴胄说得理直气壮,有理有据,唐太宗只好答应重新商议。

再次商议时,封德仍是力主原判,戴胄便据理辩驳,寸步不让。他指出:长孙无忌和校尉,论其过误,情况相同,而校尉是由长孙无忌带刀入宫的缘故而致罪的,“于法当轻”。现在,轻罪反而重判,重罪反而轻判,很不合理。

戴胄坚决要求依法判决,唐太宗觉得戴胄说得有理,最终接受了他的意见,把长孙无忌和校尉都免罪了。

这里的几个人物,长孙无忌是“国舅”,又是有卓著功劳的开国元勋;封德是当朝宰相,大权在握,更有皇上偏袒;监门校尉则不过是在宫门口站岗放哨的小官;戴胄自己也不过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法院院长。可是他坚持秉公处理,坚持公平断案,这是很不容易的。然而,正是因为公平合理,才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首肯。

先生点评:

骨气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当挺起自己的脊梁。如果没有了骨气,奴颜婢膝、蝇营狗苟地生活将是人最大的悲哀,那样的人生毫无意义。

知识拓展:

戴胄直言敢谏

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九月,太宗命人修复仁寿宫,并更名为九成宫。后来,太宗准备接着修葺洛阳宫。这时,戴胄上疏劝阻说:“陛下自登基后建功立业,救民众于水火之中,国家如今渐渐稳定下来,人人都在夸赞陛下的卓越功勋。臣才识浅陋,但愿以区区之诚向皇上进言,陈述一下臣职分之内的事情。今日不少地方都在增设军队,很多壮丁都被征召入伍。修复九成宫的时候,又将剩余的男子役使殆尽,如今京城附近已经没有多少壮年男子了。国家刚刚经历了战乱离散,民间户少人弱,一人从军服役,全家便会废于农事,而国家却不会免除他们的徭役,长期这样下去,恐怕会引起民众的不满。而且最近国库也渐渐空虚,要是再修建洛阳宫,可能还要加重赋税,这样,百姓会不堪其扰。”太宗看完戴胄的奏折后,十分赞许,并对身边的侍臣说:“戴胄与我并无骨肉之亲,他却始终以忠正公直砥砺自己的操行。其体察国事,情深意切;遇有紧要大事,无不上奏陈述申明。我晋封他的官爵,是要回报他的一片赤诚之心啊。”

儿皇帝石敬瑭

五代时代,后唐明宗在位的时候,手下有两员大将,一个是他的儿子李从珂,一个是他的女婿、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两个人都骁勇善战,但互不服气。后来李从珂做了后唐皇帝(就是唐末帝),二人的矛盾就更深了。

李从珂派了几万人马攻打石敬瑭所在的晋阳城,石敬瑭抵挡不住,晋阳城危在旦夕。石敬瑭的一个谋士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向契丹求救。那个谋士帮石敬瑭起草了一封求救信给小石敬瑭十岁的契丹国主耶律德光,表示愿意拜契丹国主为父,并且答应在打退后唐军之后,把雁门关以北的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指幽州、云州等十六个州,都在今河北、山西两省北部)的土地献给契丹,还承诺每年给契丹布帛30万匹。

耶律德光本来就想向南扩张,听到石敬瑭提出这样优厚的条件,真是喜出望外,立刻派出五万精锐骑兵去救晋阳,结果大败后唐军。

后来,石敬瑭在耶律德光的帮助下,正式做了中原的皇帝,定国号为晋,石敬瑭就是后晋高祖。

石敬瑭对契丹百依百顺,非常谨慎,每次书信皆用表,以此表示君臣有别,称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称“臣”,为“儿皇帝”。每当契丹使臣来的时候,石敬瑭都下跪拜受诏敕。除了每年进贡给契丹30万布帛外,每逢吉凶庆吊之事石敬瑭也给契丹送去一些奇珍异玩,以至于每年运送物品的车队络绎不绝。

靠着契丹的保护,石敬瑭做了七年的“儿皇帝”,后来病死了。

先生点评:

人活着必须要有骨气,就应该挺起刚直的脊梁,这是做人的根本。骨气好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一旦没有了它,我们的人格将因为“缺氧”而“死亡”。骨气无价,一个人失掉了骨气,做人的价值和乐趣就无从谈起。

知识拓展:

正反两面成一生

石敬瑭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他称帝之前,还是有一些功绩的,但是,他为了称帝竟然向契丹俯首称臣,卑躬屈膝,因而在历史上留下了千古骂名。石敬瑭称帝之前,除了他治理陕州、魏博、河东时的政绩外,其节俭的品行也是很得民心的。即使称帝后变得奢侈起来,也没有像后唐庄宗李存勖那样因享受将国家都丢掉了。有一次,百姓从地下挖出了几块黄金,地方官交给了石敬瑭,石敬瑭说:“地下所藏之物,又不是国家需要的宝物,不必归公。”然后命人将黄金送回给百姓。另外,对于八十岁以上的老人,石敬瑭也是照顾有加,免除他们的徭役;各地有旱情的时候,也会下令减免赋税。

奴颜婢膝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南下,如入无人之境,迅速攻破了汴梁(今河南开封),并俘虏了徽宗和钦宗二帝,史称“靖康之耻”。事变后,钦宗赵桓的弟弟赵构在大臣们的帮助下,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做了皇帝,建立了南宋王朝。此后,又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苟延残喘,对金人提出的无理要求全部答应。到了宋理宗时,因任用奸臣贾似道为相,使得朝政更加混乱。

贾似道,字师宪,因其姐姐被选入宫中做了贵妃,才得以入朝为官。贾似道极善奉迎之事,很快就做了地方大官,之后,升任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逐渐掌握了朝中大权。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鄂州被蒙古人围困。贾似道领兵增援,还没开战,他就私下向蒙古人称臣纳贡。得了实惠的蒙古人很快就退兵了,贾似道却谎报此战“大捷”,理宗不明就里,还升他做了右丞相。之后,他用计除掉异己势力,独揽了朝政大权。

理宗死后,度宗即位,贾似道被加封为太师,朝中一切政事都在他的私宅中商议。襄阳被围四年,他只是一味地向蒙古乞怜。朝中的大臣们大多都是他的心腹,只有一个叫陈仲微的人敢站出来揭露他的罪行。陈仲微,字致广,曾因得罪贾似道而被罢官。复官后,他依然直言上谏,说:“君道相业,两有所亏!”批评国君和宰相的昏庸,还说宋徽宗和宋高宗的时候,也是如此,君是昏君,相是奸相,那些佞臣们起初竭力奉承皇帝,享受荣华,到头来却投降敌人,向敌人称臣,要求宋度宗和贾似道等人以徽宗、高宗时的旧事为鉴。陈仲微在其向度宗的谏书中,用“俯首吐心,奴颜婢膝”来形容那些奸佞的权臣。

先生点评:

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从这句千百年来流传的话语中,我们便可窥得人们一直以来的价值观——骨气是一个人的“脊梁”。越是面对沉重的苦难,越是要挺起我们的脊梁。我们之所以崇拜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就是因为他们都有着不屈的“脊梁”。

知识拓展:

靖康之变

靖康之变是宋朝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1127年)。1126年11月,两路金兵相继来到汴梁城下,开始猛烈地攻城,宋军无力抵抗,宋钦宗只好亲自率领几个大臣手捧降书到金营去求和,答应将河东、河北的土地全部割让给金,并贡献了大量的金银绢帛。1127年2月金军北撤时,将宋徽宗、宋钦宗和赵氏皇子、后妃、宫女等四百余人一并掠去,还将宋宫中所有仪仗法物和宫中用品,以及密阁太清楼、三馆所藏图书连同府库蓄积席卷一空。北宋就此灭亡。

文天祥的骨气

中国历史上有骨气的英雄有很多,文天祥就是其中一个。

文天祥本来是个文人,为了反抗蒙古人的入侵,保卫家国,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那时蒙古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招募了三万壮士,组成义军救国。有人说:“蒙古大军人那么多,你只有这些人,不是虎羊相拼吗?”文天祥则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是令我心痛的事。我的力量虽然单薄,但仍要为国尽力!”

腐败无能的南宋王朝终究没能抵挡住蒙古人的铁骑,南宋灭亡,但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势单力薄的文天祥终未能力挽狂澜,不久,文天祥兵败被俘。

文天祥被俘后,元朝统治者对文天祥是“既壮其节,又惜其才”,希望能够利用文天祥的声望收买民心,稳定天下。因此,在文天祥被俘后的整整三年里,元朝君臣用尽一切办法对文天祥进行劝降,只是文天祥“如虎兕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

对文天祥劝降之人或是文天祥的旧日同僚,或是他的亲人子女,或是新朝贵人,甚至宋恭帝也被元世祖派来劝降。但无论来人如何口若悬河,说得天花乱坠,许以何等富贵,动之何样情怀,文天祥从不假以颜色,决心终生不做贰臣。

在狱中,他写下了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后来,元世祖亲自劝降,但文天祥仍不为所动,只求一死。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处死文天祥。

先生点评:

文天祥以身殉国,表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傲然品格,正如其诗中所说,“一片丹心照汗青”,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骨气的深刻内涵。

知识拓展:

象棋高手文天祥

提到文天祥,人们首先想到他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象棋高手。文天祥爱好下象棋,而且棋艺极高。他曾撰写一本棋谱,记录了危险制胜奇绝之局共40篇。夏日家居时,文天祥喜欢一边游泳,一边以水面为棋盘,凭记忆与棋友下盲棋,这需要很强的记忆力。文天祥有四首七言绝句,描写四位棋友的高超棋艺,但这四人都不能战胜他。下棋是文天祥一生的爱好,即使在燕京监狱中也不例外,直到被害前夕,狱卒收走了他的棋盘,才结束了他的象棋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