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一堂哈佛心理课
9511100000009

第9章 欲操控人心,先修炼心术(4)

课堂精讲:

手部姿势是最能体现一个人心理的身体语言之一。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十指连心”的说法,按照中医理论,每一根手指都有经络,经过四肢直接通到脑中,所以称十指连心。现代科学证明,手部有着丰富的神经,是人身上神经末梢最多的地方之一。因此它的触觉、温觉、痛觉等极为敏锐,稍有痛楚,就会使人感到揪心似的疼痛。我们运动手指时,就可刺激到大脑里不同的神经中枢,对大脑里不同的范围、深度,产生功能不同的运动效果。

同理,脑部活动也通过神经传达到手部,其中包括各种潜在意识。你可能自己没有觉察到,但这些意识已经传达到手部,你的手部姿势反映出了这些意识。例如,健忘者在猛然想起来一件事时,会用手掌猛击一下头部,以此表示对自己忘性的惩罚。这是一个习惯性的动作,很多人都做过。

现实生活中,手势反映心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整个手掌的互相摩擦能表达兴奋心情;与人握手时手掌保持垂直、力度适中保持3~4秒表达着握手双方的尊重和默契,蜻蜓点水似的握手有明显的敷衍感,而长时间的握手则有可能引发尴尬和误解;以手心示人通常表示友善的服从或妥协,而手掌向下、以手背示人则表示着一种权威或是想要控制对方,等等。

手部的动作很细微但很容易观察,只要我们在与人交往时悉心留意,就能读懂对方心里的潜台词,了解对方心中所想,从而配合做出对方期待的行为或反应。

课后总结:

关于手部动作所代表的意思还有很多,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并作总结和思考,就能找出其中的规律,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和与人交往的活动中。

想掌控他,不妨说些他感兴趣的事

课堂导读: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在实验中,有一些女助手扮演乞丐的角色到大街上乞讨,在不打算引起路人注意的情况下,女助手提出的请求是:“您能给我一些零钱吗?”或者是:“您能给我一个25美分的硬币吗?”为了引起路人的注意,并且不至于让路人一下子就拒绝,另一组助手提出了不同的请求:“您能给我一个17美分的硬吗?”或者:“您能给我一个37美分的硬币吗?”

显然,并不存在17美分或37美分的硬币。结果表明,第二组助手的请求引起了许多路人的兴趣,大约有75%的路人将助手所需要数目的钱给了她们;而在前一种情况下,只有很少的路人给了她们一些钱。

课堂精讲:

人们对什么事有兴趣或认为什么事有满意的回报,就会乐于对什么事投入感情,投入精力,甚至投入资金。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人们怎样想一件事情完全是外在情趣和利益诱惑的结果,如果他对某个人的问题感兴趣或者想讨好对方,那么他自然就会说对对方有利的话,也会做对对方有利的事;反之,他便具有原始的不自觉的拒绝心理。所以,我们在社交中要想改变他人,在办事时要想争取对方应允或帮忙,就应该设法使对方对这件事产生积极的兴趣,或者设法让对方感觉到办完这件事后会得到自己感兴趣的利益。

利用兴趣求人办事必须让对方感到自然愉悦。若想准确无误地吸引他人的关注,激发他人的兴趣,不妨尝试利用以下两个小窍门:

1.可以利用那些新颖的东西,引起他人的好奇心,使他人情不自禁地要弄个明白,这时人们就会对你产生强烈的兴趣,不由自主地跟你“黏”在一起,再进一步,就可能被你“牵着鼻子走了”。

2.当我们很谨慎地根据他人的经验、兴趣,而设法接近他人时,除了拿出新颖的东西之外,还得掺一些别人熟悉的成分,因为我们的目的是抓住他人的注意力。

课后总结:

向他人提出请求时,若我们能引起对方的兴趣,就极有可能会获得帮助。当我们希望别人帮忙时,不妨先运用一些巧妙的手段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然后提出请求,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让他作出承诺,无形中被你牵制

课堂导读:

心理学家托马斯·莫里亚蒂做过一个实验,目的是探究人的偷窃行为,测试旁观者会不会阻止身边的偷窃者,以遏制犯罪行为的发生。

实验一开始,实验者先故意带着财物停留在距实验对象大约5英尺的地方,几分钟后故意留下财物离开,这时另一实验者假扮小偷去偷第一个实验者的财物,观察实验对象的反应。结果显示,在20次的实验中,20名实验对象中仅有4人阻止小偷的犯罪行为,其他人都视而不见。

而后,实验者又进行了20次实验,与上一次不同的是,这次实验略有改变,实验者在离开前先对身边的实验对象说:“您好,我离开一会儿,麻烦您帮忙照看一下我的这些物品好吗?”当实验对象答应后再重复第一次试验的步骤,此时结果是20人中有19人挺身而出阻止犯罪行为。

课堂精讲:

实验的结果体现了承诺的力量。当实验者没有对物主作出承诺时,面对偷窃行为就不会有太大的责任感,即使不管,也不会受到道义上的谴责;而当实验者对物主作出承诺,答应物主的请求时,就会肩负起一种责任,要求自己说到做到,不能让对方觉得自己言而无信,于是就会为了保持言行一致,而作出一些努力。

一般情况下,人们会主动使行为与承诺保持一致,因为这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良好的品行。一个人如果言行不一,那么就会失信于人,在社会中很难立足。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讲,人们都非常看重保持言行一致。这无形中就产生了一种有效的心理影响力,即用人们的承诺影响其行为。一般情况下,人们一旦作出承诺,就一定会尽力做到,在这种力量的作用下,不会轻易反悔自己所作的承诺,即使有什么别的想法,也会极力克制,努力使承诺与行为保持一致。

这种心理效应,可以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先巧妙地让人对你作出一定的承诺,只要对方作出承诺,就会受到一种无形力量的牵制,不会轻易改变。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承诺的力量促使人们作出某种行为。

课后总结:

俗话说:“言必信,行必果。”这是我们为人处世的一种行为准则,它有很大的约束力,如果我们能够巧妙地使人们做出承诺,那么就会比较容易达到自己的目的。

步步为营,逐步提高对他的要求

课堂导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男孩在追求自己心仪的女孩时,并不是“一步到位”提出要与对方共度一生,而是逐渐通过看电影、吃饭、游玩等小要求来逐步达到目的。当一个推销员可以敲开门跟顾客进行交谈时,如果他能够说服顾客买一件小东西,那么他再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就很可能被满足。小孩子向家长提要求如“可不可以吃颗糖果”等,妈妈答应后他再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那可不可以喝一小杯果汁呢”,妈妈通常也是会答应的。这是为什么呢?

课堂精讲:

很明显,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之后,如果他人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高一点的要求,那么,这个人就倾向于接受这个更高的要求。这样逐步提高要求,就可以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登门槛效应”。

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指一个人一旦先接受了他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使自己的形象看起来不自相矛盾,在心理惯性的支配下,就有可能接受他人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哪怕是原本不愿接受的要求。这种现象就好比登门槛,只要对方乐意稍稍打开一条门缝,让你登了他的门槛,你就有可能进入室内。

为什么会产生登门槛效应呢?心理学家给出的解释是,人们都希望给别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好印象。为了保证这种印象的一致性,人们有时会做一些理智上难以解释的事情。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我们直接提出一个较高的要求,就很容易被拒绝,但如果先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一旦对方答应,再提出那个较高的要求,就会有更大的被接受的可能。如果你有什么请求或要求向他人提出,不妨运用登门槛效应,逐步提出你的要求,以便对方能够顺利地接受你的要求。

课后总结:

在人际交往中,要想改变他人的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可以先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一旦对方答应,再提出那个较大的要求,这样会很容易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