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哈佛最神奇的24堂心理课
9509900000004

第4章 心理学概论——心理学的重要概念(4)

所谓心理倾向性,是指人们对某一事物的兴趣、爱好和注意的程度。我们知道,注意是产生记忆的首要条件。不把注意力集中在所学的东西上,要产生良好的记忆是不可能的。比如,你可能说不出你住的楼房的楼梯有多少级台阶。这是因为我根本就没去注意它,并不是你记不住。几个人同时去参观一个展览会,回来以后让他们回忆展览会的情况,结果可能大不相同。造成这种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兴趣爱好不同,因而注意的指向不同。所以,记忆的内容也就不一样。有兴趣的东西就看得具体,印象深刻,记得详细,不容易忘记。没有兴趣的东西,就会走马观花,甚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心理倾向性对人的记忆活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除了心理倾向性以外,人们对记忆规律的掌握和运用不同,也是造成记忆差别的重要原因。我们知道,人就像一个信息加工器。当外界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时候,这个加工器就开始工作起来。经过编码,也就是把刺激物的物理能量转化成感知和记忆系统所能接受的形式,人就把这个刺激信息贮存在自己的大脑里了。换句话说,就是记住了这个事物。比如,我们读一首诗,诗句的书面字符作用于我们的眼睛,转化为神经脉冲,传到大脑中枢,引起有关字符的感知觉,同时,过去已经贮存在大脑里的一些有关的信息也被激活,跟眼前的诗句建立起联系,再经过多次的诵读,多次地刺激,我们就把这首诗记在脑子里了。

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刚看过的内容有些能够长时间地保存在你的头脑中,有些则很快在脑海中消失。心理学家将能够长时间保持的记忆称为长时记忆,而在不到一分钟就忘了的记忆叫做短时记忆。心理学家还发现有一种记忆的时间更短,不到一秒钟就会忘记,并把这种记忆叫做瞬时记忆。不到一秒钟就忘记,这还能称为记忆吗?对于这种记忆我们几乎没有感觉,但是为了完整地了解记忆的过程,还是有必要介绍一下。而且,在心理学家眼里,记忆是指所有曾在我们脑海中留下的痕迹,而不在乎其长短。

为什么看得清,却记不住

下班回家的路上,辛迪走在马路边上,突然,一辆卡车风驰电掣般从她身边驶过,竟把她刮倒在公路旁,她的头部、手脚都摔破了,司机却没有发现出了事故。她望了一眼车尾的牌号,可是没等她记住,卡车已经无影无踪了。总算万幸,没有出什么大问题,只是擦破了点皮。此刻,她想起一部小说曾描写过类似的情景,一位警察被一辆强行通过的汽车撞倒了,他躺在地上只是抬头看了一眼远去的汽车,便一动不动,待其他民警赶到时,他说出了汽车牌号就闭上了眼睛。

一些电影中曾有这样的情节:赌王向瞬间驶过的一辆距离约5米的巴士只投去匆匆一瞥,就记住了上面密密麻麻的数行广告语,从而使一旁原本将信将疑的青年心服口服。

这样的情节当然是荒诞的,如果也给你那么一点时间(不超过1秒),向你出示一份共约4行的材料,你能记住多少呢?4个字?7个字?还是10个字?可以肯定,你记住的不会超过6个字(或符号)。大量的心理学资料证明,无论在一次特定的呈现中共有几个字,我们一般都只能报告4~5个而已。即使让你看一辆路过的汽车的车牌号,你可能看得清清楚楚的,但不等你把它们记下来,那辆车就走远了。

如果不是电影、小说夸张,便是警察、赌王他们确有“特异功能”。哈佛研究者认为,就一般人而论,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是不可能的。前面的事例中,为什么辛迪没有记住卡车的车牌号呢?她明明已经看到车牌号了啊。

1960年心理学家斯伯林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为我们解开了这一现象的答案,并且确认了一个新的记忆阶段——感觉记忆阶段。

斯伯林的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同时向被试呈现3,4,6,9等若干个数字,呈现时间是50毫秒,数字呈现后,立即要求被试尽量多地把数字再现出来。实验结果是,当呈现的数字数低于4个时,被试可以全部正确地报告出来;当数字增加到5个以上时,被试的报告开始出现错误,其正确率平均为4.5。这个结果使斯伯林设想,在感觉记忆中所保持的信息可能比报告的多些,只是由于方法的限制未能检查出来,于是他设计了另外一种方法。

呈现时间仍为50毫秒,其中每排字母都和一种声音相联系,如上排用高音、中排用中音、下排用低音。要求被试在字母呈现后,根据声音信号,对相应一排的字母作出报告(局部报告法)。由于三种声音的出现完全是随机安排的,因此被试在声音信号出现之前不可能预见要报告的是哪一行。这样,研究者就可以根据被试对某一行的回忆成绩来推断他对全部项目的记忆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当视觉刺激消失后,立即给予声音信号,被试能报告的项目数平均为9个,这比采用整体报告法几乎增加了一倍。由此,斯伯林认为,存在一种感觉记忆,它具有相当大的容量,但是保持的时间十分短暂。由于时间短暂,感觉记忆又被称为瞬时记忆,它是记忆的起始阶段。

大家也许已经注意到,我们上面特别指出是视觉的瞬时记忆。瞬时记忆在存储的时候是以原来的方式存放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上,最多在我们的感觉皮层上留下痕迹,还没来得及加工,所以会受不同感官的性质所影响。比如,视觉的瞬时记忆时间不超过0.5秒,听觉的瞬时记忆时间则是2秒左右。我们可以同时看到很多东西,但是我们是不能一次听很多声音的,所以,听觉的瞬时记忆容量会比较小。

那么,瞬时记忆到底有什么用处呢?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需要瞬时记忆?你现在可能正坐在靠椅上,眼睛不自觉地扫描着每一行字。你知道你正在看什么,同时你也能隐隐约约感觉到周围的动静。你听得见翻书的声音,你感觉得到靠椅的舒适,你还能估计今天的温度跟昨天差不多,说不定你还闻到了早上刷牙后留下的清香……所有这些感觉在你看书时都是存在的,只是你在书上投入太多的注意而几乎没有意识到它们。但是如果有人突然推门进来,你可能会不自觉地抬起头,或者你已经从脚步声中听出来者是何人,为何事而来,总之你是停下手中的书了。

这说明你确实随时都意识到周围的变化的,瞬时记忆的作用就在于它暂时保持了你接受到的所有感官刺激以供你选择。我们需要它,因为在判断周围环境的刺激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并选择对我们有意义的刺激的过程需要时间,而且这段时间不能太长,否则,我们就可能丢失下面更重要的信息。

打完电话就把刚才的号码忘了

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有过这样的体会,给陌生人打电话,你先看一下电话号码,然后再拨电话,等你打完电话后,你已经想不起所打的电话号码了。这种记忆持续的时间不会超过一分钟,这段时间刚好可以拨完一个电话。一般来说,你经常拨打的一些电话号码你都会记住,如家中的电话、办公室的电话。但是,手机号码则不同,虽然只多了三四位数字,却比普通电话号码难记得多。为什么呢?哈佛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此时你的记忆只进入了短时记忆阶段,短时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度环节。

很早以前人们就注意到类似的现象。19世纪,苏格兰的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如果你将一把小圆球向地上扔去,你就会发现你很难立即看清6个以上,最多也不会超过7个”。1871年英国经济学家和逻辑学家威廉·杰沃斯说,往盆子里掷豆子时,如果掷上3个或4个,他从来没有数错过;如果是5个,就可能出错;如果是10个,判断的准确率为一半;如果豆子数达到15个,他几乎每次都数错。

如果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找个人做下面这个简单易行的实验。一个人读下面的数字,另一个人努力记住所听到的数字,听完后按听到的顺序将数字写出来,看看最多能正确记住几个数字。注意,读数字时声音不要变调,前后要一致,读两个数字的时间间隔控制在一秒钟左右,如果不能准确控制时间的话,可以在读完一个数字后默念一下自己的名字,然后再读下一个数字。比如,要念469这一串数字,你先读“四”,然后默念自己的名字,再读“六”,再默念自己的名字,再读“九”。念的时候从个数少到个数多的数字,记的人要等念完一串数字后才能动手将自己记住的按顺序写下来。每两串长度一样的数字都能记得正确无误才能进行下一组实验,直到这个人对某一长度数字不能完全记住为止。这样,我们就能知道他的短时记忆广度。

试试看,你能记住多少?

假如你的记忆力像一般人那样,你可能回忆出7个数字或字母,至少能回忆出5个,最多回忆出9个,即7±2个。

这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神奇的7±2效应。这个规律最早是在19世纪中叶,由爱尔兰哲学家威廉·汉密尔顿观察到的。他发现,如果将一把弹子撒在地板上,人们很难一下子看到超过7个弹子。1887年,M.H.雅各布斯通过实验发现,对于无序的数字,被试能够回忆出数字的最大数量约为7个。而发现遗忘曲线的艾滨浩斯也发现,人在阅读一次后,可记住约7个字母。这个神奇的“7”引起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兴趣,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心理学家用字母、音节、字词等各种不同材料进行过类似的实验,所得结果都约是“7”,即我们头脑能同时加工约“7”个单位的信息,也就是说短时记忆的容量约为“7”。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勒教授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论文《神奇的数字7加减2:我们加工信息能力的某些限制》,明确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即一般为7,并在5~9之间波动。这就是神奇的7±2效应。

但是实验中采用的材料都是无序的、随机的,如果是熟悉的字词或数字,这样短时记忆还是只能容纳7个吗?例如“c-o-o-p-e-r-a-t-i-o-n”,这个字母序列已经有11个字母,如果学过英语的人听到这个序列很快就能明白这是个词,意思是“合作”,并能很好地回忆出来,这不是违背了短时记忆的“7±2”效应了吗?不是的,这恰恰是神奇“7±2”中存在的另一个奇特的现象。因为短时记忆中信息单位“组块”本身具有神奇的弹性,一个字母是一个组块,一个由多个字母组成的字词也是一个组块,甚至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把小一些的单位联合成为熟悉的、较大的单位,而且对知识的熟悉程度还会对它产生影响。

例如“认知心理学”5个字对于不懂心理学的人来说是5个组块,对稍懂心理学的人来说是两个组块(认知、心理学),而对专业心理学学生、心理学家来说这5个字就只有一个组块。但不论人们储存的组块是什么,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这就启示我们,组块可以把许多个别的信息单位结合成较大单位,组块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短时记忆容量限度的方法,是提高记忆效率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有“永恒的记忆”吗

短时记忆尽管比瞬时记忆强些,但记忆时间也比较短。显然,记忆停留在这个阶段是用处不大的。那么,短时记忆怎样才能转入长时记忆呢?哈佛专家解释说,这中间有一个媒介,就是复述。如果我们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断复述,就可以使信息进入长时记忆,能够在头脑里保存几分钟、几天,甚至终生不忘。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信息的来源大部分是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获得的。

哈佛专家指出,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再认和回忆。

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们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再认与回忆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再认比回忆简单和容易。从个体心理发展来看,再认比回忆出现的时间要早。孩子在出生半年之后便可再认,而回忆的发展却要晚一些。再认和回忆有时会出现错误,发生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接受的信息不准确,对相似的对象不能分辨,有的错误则是由于情绪紧张或疾病的影响。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有组织的知识系统。这种有组织的知识系统对人的学习和行为决策有重要意义。它使人能够有效地对新信息进行编码,以便更好地识记,也能使人迅速有效地从头脑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以解决当前的问题。例如,我们知觉事物、理解语言和解决问题等,都需要提取头脑中各种有关的信息。知识系统的组织程度不同,提取的速度不同,知觉、语言理解和问题解决的速度也就不一样。

事实证明,这种有系统、有组织的知识系统,对正确的回忆是很有帮助的。这就好比我们在图书馆里查找和提取书籍一样,图书摆放得越是有条理,查找起来就越方便,相反,放得越杂乱,提取就越困难。事实上,在记忆贮存中,系统地组织本身就是提取材料的线索。所以记忆是有规律的,掌握这些规律的人就会有好的记忆,反之,记忆的效果就会比较差。

如果有原子笔、橘子、狼、狗、苹果、铅笔、猫、钢笔、梨一组词,让你记忆一会,并默写下来,结果会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