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哈佛最神奇的24堂心理课
9509900000021

第21章 心理学与个人——重新认识你自己(3)

当然,思想上的调整与认识要以一种良好的心境为前提,才能有效果。因此,我们需要用各种方法让自己的心灵安静下来。

1.从名人传记和书籍中获得抚慰。实验表明,经常阅读伟大人物的传记,能使那些偏执的人得到心灵上的慰藉。丰富的知识使人聪慧,使人思想开阔,使人不至拘泥于教条的陈规陋习。

2.鼓励自己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友活动,在交友中学会信任别人,消除不安全感。交友训练的原则和要领是:

(1)真诚相见,以诚交心。自己必须采取诚心诚意、肝胆相照的态度积极交友,不应该对朋友,尤其是知心朋友存在偏见和不信任态度。必须明确,交友的目的在于克服偏执心理,寻求友谊和帮助,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心理障碍。

(2)交往中尽量主动给予朋友各种帮助。这有助于以心换心,取得对方的信任和巩固友谊。尤其当别人有困难时,更应鼎力相助,患难中知真情,这样才能取得朋友的信赖,并增进友谊。

(3)交友要尽量找兴趣相投的人。性格、脾气的相似和一致,有助于心理相容,搞好朋友关系。另外,性别、年龄、职业、文化修养、经济水平、社会地位和兴趣爱好等也存在心理相容的问题。但是最基本的心理相容的条件是思想意识与人生观、价值观的相似和一致,即所谓的志同道合,这也是发展合作、巩固友谊的心理基础。

3.用自我心理暗示来阻止不良情绪的发作。在行动上,你可以采用行为禁止法。例如,当对某一件事忍无可忍即将发作时,你对自己默念如下指令:“我必须克制自己的反击行为,我至少要忍10分钟。我的反击行为是过分的,在这10分钟内,让我立即分析一下有什么非理性的观念在作怪。”采用这种方法后,不久你就会发现,每次你以为怒不可遏的事,只要忍上几分钟,用理性观念加以分析,怒气便随之消减。

第3节做情绪的主人,把控好情绪的开关

不可捉摸的情绪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上午的时候兴高采烈,看什么都顺眼,可到了下午,不知怎么的,情绪一落千丈,觉得自己什么事都不顺心。可你知道吗?有人因为这种情绪变化差点儿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留下终生遗憾。

有一天,德国著名的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由于牙病,疼痛难忍,情绪很坏。他拿起一位不知名的青年寄来的稿件粗粗看了一下,觉得满纸都是奇谈怪论,顺手就把这篇论文丢进了纸篓。几天以后,他的牙痛好了,情绪也好多了,那篇论文中的一些奇谈怪论又在他的脑海中闪现。于是,他急忙从纸篓里把它捡出来重读一遍,结果发现这篇论文很有科学价值。他马上给一份科学杂志写信,加以推荐。这篇论文发表后轰动了学术界,该论文的作者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想想看,如果奥斯特瓦尔德的情绪没有很快好转,结果会怎样呢?

情绪是我们最熟悉、体会最深的一种心理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情绪反应,而喜怒哀乐是最基本的情绪状态,每个人都在反复体验着这些情绪,那么情绪是怎么一回事呢?

哈佛心理学家解释说,情绪是个体感受并认识到刺激事件后而产生的身心激动反应。这里所说的刺激事件不仅指来自外部环境的某种刺激(诸如,看见一只色彩斑斓的蜘蛛、一句滑稽的话、一声婴儿的啼哭,等等),而且还包括来自个体内部环境的生理上的以及心理上的刺激,如胃痛或牙痛、饥饿干渴、气喘心跳等属于身体内部的生理刺激,而想到度假、想到考试、想到去世的朋友等则属于来自内心的刺激,它们都会引起你的情绪反应。

我们几乎每天都要表达自己的情绪,“今天我高兴”,“我现在很懊恼”,“昨天那事让我感到很难过”,“吓死我了”,“真恶心”,“我喜欢你”……也会描述他人的情绪,“他太紧张了”,“这人怎么这么开心”,“我父亲对我很生气”,“昨晚圣诞节舞会上,大家都很兴奋”。情绪是我们每个人不可缺少的生活体验,情绪是有血有肉的生命的属性,“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哈佛专家指出,我们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我们的信念、思考问题的方式。如果是因为身体的原因而使自己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则可借助药物来改变身体状况。但我们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就像我们的坏习惯一样,都具有自我损害的特性,而又难以改变。这正是情绪不易控制的真正原因。

人类拥有数百种情绪,它们或泾渭分明,如爱恨对立;或相互渗透,如悲愤、悲痛中有愤恨或愤怒中夹杂;或大同小异的情绪彼此混杂,十分微妙,往往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纷繁复杂、波谲云诡的情绪面前,语言实在是有点苍白无力。

人的基本情绪有以下几种:

1.快乐。快乐是一种愉快的情绪,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喜悦体验。

2.愤怒。愤怒与快乐是相对的两极,怒是由于事与愿违,期望不仅未能如愿,反而出现根本不愿意见到的东西,从而使原有的紧张不仅未能解除,反而更加严重的心理的压力体验;或突然遭到意外,瞬间引起的心理感受。

3.悲哀。悲哀产生于所热爱和所盼望的事物突然消失或泯灭,是心理感受到的失落、空虚、渺茫、不知所措,是心理上另一种刺痛的体验。

4.恐惧。恐惧是一种极度紧张的心理状态,极端严重时可有濒死感、失控感、大祸临头感,伴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如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小便失禁、冒虚汗等。

情绪无所谓对错,常常是短暂的,会推动行为,易夸大其词,可以累积,也可以经疏导而加速消散。情绪的好和坏事实上与我们自己的心态和想法有关,与刺激关系并不大,一件事,在别人眼中看着是悲哀的,在你眼中也许就是喜乐的,看自己怎么想了。

停止抱怨,珍惜你所拥有的

哈佛告诫她的学生们,只要你还有饭吃,有衣穿,你就不应该抱怨生活。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吃不饱,穿不暖,想想他们,你就应该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事情怎么会这样呢?真是烦人!”“我这次考试没考好,全都怪昨天晚上……”“考试题这么难,老师根本就是在为难我们。”“太讨厌了……”这是不是你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心情不愉快的时候,这些抱怨的话好像不经过大脑自己就到嘴边了。然后心情就会变得很沮丧。在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下,不难想象,你犯错误的几率自然要比别人高,许多新的烦恼又在后边等着你,那么你又开始新一轮的抱怨——沮丧——出错——倒霉……

哈佛教授认为,抱怨只是暂时的情绪宣泄,它可做心灵的麻醉剂,但绝不是解救心灵的方法。因而,他们经常告诫自己的学生:遇到问题,抱怨是最坏的方法。

罗曼·罗兰说只有将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也有人说,如果一个人青少年时就懂得永不抱怨的价值,那实在是一个良好而明智的开端。倘若我们还没修炼到此种境界,就最好记住下面的话:如果事情没有做好,就千万不要为抱怨找借口。

活在世上,绝大部分事情都不会觉得顺心,每个人都会遇到烦恼。明智的人会一笑了之,因为有些事是不可避免的,有些事是无力改变的,有些事情是无法预测的。能补救的应该尽力补救;无法改变的就坦然面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去做该做的事情。

一名飞行员在太平洋上独自漂流了20多天才回到陆地,有人问他,从那次历险中他得到的最大教训是什么。他毫不犹豫地说:“那次经历给我的最大教训就是,只要还有饭吃,有水喝,你就不该再抱怨生活。”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快乐的人却不会将这些装在心里,他们没有忧虑。所以,快乐是什么?快乐就是珍惜已拥有的一切,知足常乐。

而抱怨是什么?抱怨就像烟头烫破一个气球一样,让别人和自己泄气。

其实,抱怨属人之常情。难道不许别人说一说苦闷吗?然而,抱怨之不可取在于:你抱怨,等于你往自己的鞋子里倒水,使行路更难。困难是一回事,抱怨是另一回事。抱怨的人认为自己是强者,只是社会太不公平,如同全世界的人合伙破坏他的成功,这就可能把事情的因果关系弄颠倒了。

喜欢抱怨的人在抱怨之后,心情非但没变轻松,反而变得更糟,怀里的石头不但没减少,反而增多了。常言说,放下就是快乐。这也包括放下抱怨,因为它是心里很重又无价值的东西。

人们所以倾心于那些乐观的人,是倾心他们表现出的超然。生活需要的信心、勇气和信仰,乐观的人都具备。他们在自己获益的同时,又感染着别人。人们和乐观——包括豁达、坚韧、沉着的人交往,会觉得困难从来不是生活的障碍,而是勇气的陪衬。和乐观的人在一起,自己也就得到了乐观。

抱怨失去的不仅是勇气,还有朋友。谁都恐惧牢骚满腹的人,怕自己受到传染。失去了勇气和朋友,人生变得很难,所以抱怨的人继续抱怨。他们不知道,人生有许多简单的方法可以拨乱反正,闭嘴是其中的真谛之一。

许多人都抱怨过处境的繁难,发现无济于事之后便缄口了。抱怨相当于赤脚在石子路上行走,而乐观是一双结结实实的靴子。

总是抱怨自己不幸的人,请不要用沉重的欲望迷惑自己,不要总是看到你还不曾拥有的东西,而要静下心来,放下心灵的负担,仔细品味你已拥有的一切。学会欣赏自己的每一次成功、每一份拥有,你就不难发现,自己竟会有那么多值得别人羡慕的地方,幸福之神已在向你频频招手。

情感,需要一个宣泄的窗口

情感如果不及时宣泄,会引起心理问题,这就是情感宣泄定律。哈佛心理学家认为,即使你在压抑、克制阶段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只是说明它从“显意识层”转移到了“潜意识层”。

不知道你是否发现:女人们不开心的时候会哭,很开心的时候也会哭;失恋、丧偶的时候,无论男人、女人,都容易变得歇斯底里;有的人平时温文尔雅,但突然某个时候会变得絮絮叨叨;有的人平常不说脏话,但生气的时候也会破口大骂;有的人外表文质彬彬,但发起火来东砸西摔;有的人一向少言寡语,但郁闷、悲哀时,就会找朋友不停诉苦……

仔细想想,我们生活中一反常态的絮叨、歇斯底里,乃至失去理智的疯狂举动,不就是因为遭遇灾祸或不顺时的情绪发泄吗?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情绪,但最终能实现、能满足的并不多,因此就需要情感的宣泄。

有人认为,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未能满足的情绪,应该千方百计地压抑下去、克制下去,不让其发泄出来,殊不知,情绪和意愿如果被压制,就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能量,若不通过其他的途径进行释放,它自身丝毫不会减少,如同物理学上的能量守恒定律。

即使你在压抑、克制阶段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实际上它对你的影响仍然存在,而且一直在找机会真正发泄出去。

艾奇逊是某公司的职员,有段时间经理总是批评他这不对、那不对,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可还是被扣上“效率低”的帽子。艾奇逊有怒不敢言,在公司竭力压抑自己,并在心里自我慰藉“能忍的人情商高”。

可是,每次下班回到家后,艾奇逊总觉得心里堵得慌。于是,他就拿起笔涂写,想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平静。谁料,等他写满一张纸才发现,纸上写的,除了经理的名字外,就是“傻瓜”、“混蛋”等一类不满和愤恨的话,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

通过艾奇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情绪需要宣泄的时候,光靠自己的克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即使不经意间,它也会向外流露。哈佛心理学家认为,生活中难免会发生不如意的事情,由此所产生的情绪如同洪水一样,若不及时把它泄出去,会像水库里不断涨高的洪水,给我们的心理堤坝造成强大压力。对此,我们不能采用堵的方法,因为随着水位的升高,堵塞只能是暂时的,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决堤”,那时情况失控,就更严重了。

也许你会问:“在心理上筑高堤坝不行吗?”要知道,如果这样做,势必使人在心里深处与外界日益隔绝,造成精神的忧郁、孤独、苦闷及窒息等不良后果。同时,这股暗流达到一定程度,会冲破心理堤坝,甚至导致精神失常。这也是为何我们有时会见到一些精神失常的人。

哈佛专家认为,对于这样的情绪,最好的办法是疏导。霍桑工厂的谈话试验就是很好的例证。

美国芝加哥市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薪资及各方面待遇都相当不错,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不理想。为探求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多方面专家参与的研究小组,对工厂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在这一系列试验研究中,有一个是谈话试验。在大约两年多的时间里,心理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在谈话中,专家耐心地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没有任何反驳和训斥,让工人们把不满情绪尽情地宣泄出来。出人意料的是,谈话试验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工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关于这个试验,哈佛心理学家分析,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各种管理制度有诸多不满而无处发泄,专家们的谈话方式能让他们将这些不满发泄出来,对情绪起到了疏导的作用,从而使工人们心情舒畅,干劲倍增,工作效率自然也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