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福布斯财富故事会:福布斯全球顶级富豪成功商道
9508900000016

第16章 宜家“家长”:英格瓦·坎普拉德(1)

公司就是家,家就是公司。

姓名:英格瓦·坎普拉德

出生日期:1926年3月30日

籍贯:瑞典埃耳姆哈耳特

产业:宜家集团

资产状况:310亿美元

2008福布斯财富排名:第7位

坎普拉德小时候就立志开办自己的公司。他整天骑着自行车向邻居销售火柴,然后将业务范围扩展到卖鱼、圣诞树装饰物、种子、圆珠笔和铅笔等。17岁时,即将进入大学的他决定成立自己的公司——宜家。公司刚成立时销售钢笔、皮夹子、画框、装饰性桌布、手表、珠宝以及尼龙袜等几乎所有的低价格产品。1951年,坎普拉德看到了成为大规模家具供应商的机会。不久,他便决定集中力量生产低价格的家具,这便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宜家。

质疑:谁知道这位世界首富

在全世界人们的心目中,近十年来,占据福布斯财富排行榜首位的人物只有一个,那就是比尔·盖茨,他创造了一系列常人难以超越的财富神话。但是如果某天有报道称,有人超越了这位神坛上的霸主,登上了世界首富的宝座,你肯定会摇头不信,因为这需要太多汗水和辛劳的付出。

但是,事实往往令人难以置信,却又必然发生。

2004年4月5日,瑞典的《商业周刊》发布了一条让世人震惊的消息:瑞典宜家家居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的个人资产已达4000亿瑞典克朗(合530亿美元),超越了比尔·盖茨的470亿美元,成为世界新首富。该消息一传出,整个舆论界热闹喧天,一时间,财经杂志、电视台、互联网等都对此争相报道、转载。

一夜成名或许并不难,至少这位此前无人知晓的瑞典老人英格瓦·坎普拉德深有感触,他因为别人的宣传,而成为富豪榜上取代比尔·盖茨的新主角。“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不管外界怎么褒扬他,坎普拉德似乎无动于衷,他对这样的称谓看得很平淡,更何况,他并不赞同外界的观点。

正当人们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坎普拉德的财富神话时,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在公布坎普拉德成为新首富的第二天,媒体又爆出新的消息:宜家公司出面辟谣,否认坎普拉德成为世界新首富。他们对此前的新闻进行了澄清:从1982年开始,坎普拉德就不再拥有宜家公司的所有权,他将宜家集团的相当一部分股权捐赠给了荷兰的斯地廷英格卡基金会,因此外界将宜家集团的所有资产作为坎普拉德的个人财富来计算的做法是完全不正确的。

此消息一出来,社会舆论一片哗然,似乎比听到坎普拉德成为世界首富的新闻反应更加强烈。人们纷纷猜测事情的真假,却没有人去深入追究。因为与坎普拉德的慈善之心相比,一味追求财富数字的增减、排名的涨跌确实显得太过滑稽。

确实是世界首富也好,是新闻炒作也罢,这些显然都不重要,而人们从此开始密切关注坎普拉德的事实却是毋庸置疑的,宜家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人们的目光开始聚焦到瑞典,那里有一个传奇的财富故事曾经发生过。

1926年3月30日,在瑞典南部埃耳姆哈耳特的小村庄里,一个名叫英格瓦·坎普拉德的男婴出生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在未来的80余年中,他逐渐成长为世人瞩目的亿万富翁,只是当时宁静的村庄,没有给这个传奇故事埋下半点伏笔。

坎普拉德的母亲来自埃耳姆哈耳特顶尖的商业家族,她是乡村最大的商场和五金商店老板尼尔森二世的女儿。外公非常喜爱坎普拉德,两个人简直成了伙伴。外公还经常给坎普拉德讲故事,和他做游戏,激发他的小脑瓜去异想天开地放飞自己的梦想。这些幼时的经历,都给坎普拉德的商业天赋提供了启蒙的良机。

天才:兜售快乐的小货郎

孩子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他们聪明淘气、活泼可爱。童年时期的坎普拉德也不例外。他的老师回忆往事的时候描绘了以下美妙的场景:

在学校的教学楼外面,有一棵枝叶茂盛的老橡树,老师在绿荫下教学生跳舞,伴着老式留声机里飘扬出的精彩乐章,孩子们翩翩起舞,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校园。在下午的自由活动时间中,孩子们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坎普拉德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抓鱼和小龙虾,然后把战利品装进牛仔裤后面的口袋里,塞得满满当当。在他笑容满面的脸上,洋溢着勇敢、骄傲。

玩耍并不是坎普拉德童年生活的全部,他五岁的时候,其经商智慧就体现出来了。那一年,他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桩买卖”。有一天上午,一位小伙伴让坎普拉德陪自己去买火柴。在去商店的路上,小伙伴一直在抱怨差事很辛苦、路途很遥远,撅着小嘴发着牢骚。他甚至表示宁愿搭上自己的零花钱,哪怕火柴贵点也不在乎,他可不想为一盒火柴让自己的小腿受罪。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坎普拉德记得自己家里就有多余的火柴,于是他决定和对方做这笔买卖,和小伙伴开始“谈判”。到下午的时候,双方顺利成交,望着小伙伴欢喜离去的背影,坎普拉德已经开始盘算起自己存钱罐里的零花钱如何才能更充实了。当然,这次小小的兜售行为,给伙伴和自己都带来了快乐,也让他从小就明白做生意是件利人利己的事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坎普拉德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笔交易了,他给自己配置了设备——自行车,开始向附近的邻居销售火柴。他以极低的价格大批购入商品,然后再稍微提价零售出去,因为产生“规模效应”,纵使卖得比一般商店便宜,坎普拉德依然有利可图。其实他当时并不缺钱花,他只是想从赚钱的过程中体会乐趣和信心。尽管是个孩子,他已经开始细心观察周围人们的日常生活,只要大家有不方便的地方,他就会帮助解决。别人有需求的地方,就是自己的生意所在,所以在他看来,经商也并非常人所说的那么难。纵使有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也会竭尽全力去想办法,勇敢地接受挑战。

因为坎普拉德卖的火柴价格便宜,而且他常能为大家雪中送炭,扮演“及时雨”的角色,人们都非常喜欢他,使得他的生意范围不断扩大。他经常仔细询问邻居缺什么用品,还需要什么东西,然后认真地分类记录在自己的本子上,到下一次进货的时候,他会尽量满足人们的需要。他先后经营过鱼、圣诞树装饰物、种子、圆珠笔和铅笔等。人们经常会看到坎普拉德背着一个大包,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每到周末,他都会满头大汗地出现在邻居的门前,不论你有无需求,他都会热情地和你交谈,满脸真诚地希望给你带来帮助。

其实,坎普拉德并没有常人想象中那样能说会道,他患有阅读困难症,曾经有胆怯和自卑的心理。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更加沉默寡言,而是主动地战胜自己。他认为走出阴影的最好办法,就是用行为给别人带来快乐,同时给自己带来快乐,建立自信。

快乐的日子伴随着坎普拉德一直走过了童年。他顺着自己铺就的撒满笑声的道路,一直走到世界富豪的荣誉殿堂。所以,这段珍贵的“小货郎”的经历,无疑影响了坎普拉德的一生。他用真诚和欢笑,来为旁人提供方便,也为自己制造快乐。具有如此商业智慧的人,不是商业天才是什么?

厨房:宜家诞生的地方

在骑自行车兜售快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间时光已经流转到1943年,坎普拉德已经17岁了。

这年春天,坎普拉德要去哥德堡商学院上学了,按理说他应该感到高兴,上大学是学生们开阔眼界的大好机会,但是坎普拉德似乎忧心忡忡,这源于他尚未实现的一个梦想:在上大学之前成立属于自己的公司。可是他还未满18岁,属于未成年人,他必须争取到监护人的许可才能注册公司。

于是朋友们都来开导他,劝他再长一岁再办公司也不迟,那样成功的把握会更大一些。但是坎普拉德听不进去,他坚持自己的主张,认为学习理论和商业实践结合起来,才是最好的学习途径。坎普拉德可不想在大学期间虚度光阴,他想到了叔叔埃里克,只要叔叔作为监护人给自己一些证明,开办公司的困难自然会迎刃而解。

在阿根纳瑞德的村子里,坎普拉德见到了叔叔。听完坎普拉德的商业梦想之后,叔叔并没有嘲笑他的痴心妄想,也没有贸然拒绝,而是放下手中正在忙活的事情,亲切地将坎普拉德引进厨房。看得出来,叔叔很重视,他要耐心地了解侄子的详细计划。

进了厨房之后,叔叔先给坎普拉德倒上一杯香气四溢的咖啡,然后坐下来问坎普拉德:“孩子,你详细地告诉我,你到底要办一个什么样的公司呢?”于是坎普拉德就一五一十地将自己的商业计划汇报了一番。叔叔安静地坐在一旁,似乎正在深思。坎普拉德的心里正七上八下,生怕叔叔拒绝。突然,叔叔站起来,拍着他的肩膀说“不愧是坎普拉德家族的后代”。叔叔的这一举动让坎普拉德喜出望外。接下来,叔叔和坎普拉德就开始行动起来了。

伴着浓浓的咖啡香味,叔叔写下许可文件,然后将文件连同一张10克朗的钞票一起往郡议会投递。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回音和精心准备公司开张的事情了。尽管填写申请的过程极短,但是对于一个17岁的少年来讲,显然等待了太长时间。他那么激动,那么兴奋,渴望放飞梦想的心情,让叔叔都受到感染。叔叔明白,一个创业的机会,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宜家的第一步,就是从这样一个充满咖啡香味的普通厨房中迈出去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坎普拉德是否真的能把事情做好,因为他尚未成年,没有工作经验,没有成熟的心智,甚至没有独立的能力。但是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从5岁卖火柴的第一桩生意开始,一直到17岁,这中间不停息的骑自行车卖杂货的实践,一共是12年。12年的销售经验,12年来对生意的揣摩和领悟,完全可以帮助坎普拉德做好自己的事业。至于17岁还是18岁,这只是一个生理上的概念,跟经商并没有必然联系。

当然,仅靠盲目实践也不行,还需要先进的理论作为支撑。在哥德堡商学院求学的日子里,坎普拉德很幸运地遇到了教国民经济的埃瓦·桑德本教授,他渊博的学识、风趣的表达进一步激发了坎普拉德的商业兴趣,丰富了他的商业知识。从那时候起,营销这一概念就在坎普拉德的心里生根了,并且日益根深蒂固。他明白了: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商人,首先必须用快捷的方式、低廉的价格去满足顾客对商品的所有需求。

坎普拉德是个天才,他马上将从教授那里学来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商业行为中。他从学校图书馆里的报纸上找到了进出口钢笔广告的信息,然后用他那不太流畅的英语给外国制造商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希望与其做生意的想法。之后,坎普拉德就成为该厂家在瑞典的总代理。直接进口,跳过中间商,这种模式无疑是最快捷、最低廉的好办法了。

产品采购进来之后,坎普拉德就经常利用空余时间满大街转悠,他并不是要购物,而是要看别人是如何做生意的。有一天,他来到一家鞋店。一进门,他就发现该店的销售模式非常落后,货架上的纸箱一直码到天花板,客人要想买鞋,售货员就得爬梯子去取鞋子,如果不合适要换一双,就得再爬一次,如此上上下下,不停地忙碌。就算顾客有耐心,看到售货员如此忙碌的样子,也会不忍心折腾别人,只好勉强答应,但是也许再也不会来买东西了。

看到这些,坎普拉德深有感触,他可不想让自己的宜家也这样折腾,于是他立下一条规矩:所有货物都要摆放在货架上由顾客自己选择,家具一律采取扁平式包装,以便运输。这一原则也在宜家后来的经营过程中,被实践证明为企业的制胜法宝。

从厨房到大学,坎普拉德的每一步都在打消别人的顾虑,增强自己的信心。他栽种的“宜家帝国”这棵大树正在萌芽,而且还将开花、结果。

约会:人生的重大转折

1951年春天,坎普拉德赶赴了一个人生中非常重要的约会,尽管他当时也许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当然,这个约会并不浪漫,没有花前月下;也不甜蜜,不是谈情说爱,但它事关宜家公司的前程。

与坎普拉德约会的人是斯文·高特,他们开始坐在花园里交谈,后来又步入厨房,会面持续了一天半,一直长谈到天亮。正是从这次约会之后,斯文·高特成了宜家的一位得力干将。仅仅两年时间,他就在埃耳姆哈耳特出任了新开商场的总经理。他是定价方面的首席专家,在那段艰辛的创业过程中,他一直是管理集体中拥有完全决策权的一员。

宜家公司正处于十字路口的艰难抉择的困境的时候,斯文·高特进入了坎普拉德的商业视野。那时邮购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甚至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例如,哈博-阿斯吕加生产的迈尔比铁板,开始时坎普拉德将价格暂定为23克朗,随后竞争对手冈纳将价格降到22.5克朗,坎普拉德又跟着降到22克朗。如此交替降价,恶性竞争,双方剑拔弩张,互不相让。

“羊毛出在羊身上”,价格降了,质量自然会受到很大影响。随着竞争的加剧,铁板也变得越来越薄,实用性大打折扣。同样,家具行业也难逃同样的命运,人们日益增多的抱怨和投诉让坎普拉德心急如焚。他明白随着形势往恶劣的方向发展,邮购业必将名誉扫地、失信于人,长此以往,宜家也将成为这场商业灾难的殉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