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现代西方经济学名著导读
9508200000024

第24章 宏观经济学(7)

作者认为,市场和政府都是不完美的体系,这是二者所具有的不可避免的现实特征,每一个体系的运转都受到另一个体系存在的强烈影响,但是在实际当中,二者是相互不重叠的过程,它们的演进依赖于历史并受到偶然性因素的冲击。更为重要的是,政治过程应当被看作是许多影响政策直接制定者(代理者)行为的参与者(委托者)之间的一种博弈。不过,政策制定的博弈均衡或结果并不是对任何事物都进行最大化。作者认为,需要理解构成市场与政府的整个系统是如何解决阻碍那些理想化结果出现的诸多问题,并思考如何降低它所必须面对的交易成本。正是以此为分析的逻辑起点,作者对过去主宰经济政策分析的两种主要派别做出了简单的评论,并提出一个“交易成本政治学”(Transaction-cost Politics,TCP)的综合体系。

首先,作者评论了传统政策分析规范方法的局限性。他指出,大多数经济政策分析和几乎所有的经济政策实践都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视为一个技术问题,甚至一个工程控制问题,遗漏了政策制定中的政治过程,从而经常对一些好的经济干预政策产生误导。其次,作者又对政治经济学实证观点的局限性进行了评论。该方法强调控制整个政治程序的宪法和该宪法框架内个别政策制定之间的差别。任何特殊政策制定活动的结果都是由政策程序在一定规则中的运行所决定的。在此阶段没有自由,因此认为所谓规范分析是不切题的。公共选择方法在强调政治过程方面是十分重要的,但从整体上看,规范模式拥有更广泛的支持。不论是在理论建模、定量分析,还是在公共讨论中,大多数政策分析依然根据规范方法来评价单个政策法令。

基于以上两种评论,作者认为必须将规范方法进行综合,这种综合不仅需要采纳政治学史的观点和运用政治制度,还需要各种经济学分析。因此,作者试图进行一个综合,从一种演进的观点看,提出应当将政策制定看成一个在“真实时间”中发生的过程,并在不同程度上不断地将规则制定的一些特征和一些单个法令结合起来。

2.交易成本政治学(TCP)分析框架

“交易成本政治学”框架的核心思想可以用两个能够在概念上统一起来的主题表达出来。第一个主题是“交易成本”思想。在本书中,很多用来处理委托—代理、承诺与可信性等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模型可以纳入“交易成本政治学”这个大框架之中。第二个主题是“共同代理”思想。从书中设立的“交易成本政治学”框架中可以看出,制定经济政策的政治过程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特征就是“共同代理”。在“共同代理”中,政治博弈的几个参与者试图影响一个政策制定者的行为,这将严重削弱对后者的激励程度,而这种激励的弱化可能是理解政治过程中一些令人迷惑不解结果的关键所在。

为了更好地表达上述两个核心思想,作者从四个方面对“交易成本政治学”加以阐述:

第一,政治交易成本分析的一些假设和背景条件。其一,在TCP中,政治合同相对于一般的经济合同而言内容模糊得多,有很大的解释空间以及很多用来逃避责任和指责第三方以转移过失的漏洞。其二,许多政治承诺并没有受到任何外部强制实施机制的制约。其三,政治领域的代理关系极其复杂并且政治代理关系中对于谁是谁的代理人总是模糊的。其四,政治合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更为明显,争端解决机制由于内在于政治过程如选举、弹劾中,因此就更加没有效率。

第二,作者通过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比较分析,得出了一个简单的政治交易成本的分类。主要包括信息碰撞性即信息不对称、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

第三,政治交易成本分析的主旨及一些原则。其一,在TCP中,选择和进化的力量,主要指选举以及党派关系和选举平台的变化等,变得越来越微弱和缓慢,所以富有效率的假定必定缺乏说服力。其二,在TCP中,判断经济制度的效率应当建立在系统基础上,而不是根据世界上任何一个特定国家的绩效来判断。

第四,解决政治交易成本的方法是承诺与代理和激励。一方面,作者指出,可信的承诺机制要在事前十分清晰并可观测,而在事后不可逆转。承诺机制的成功程度取决于它所达到的可信度。同时,作者还指出,良好的承诺机制还要处理好与灵活性的关系。另一方面,作者认为,政府激励通常是低效的,并受到其自身的限制。这样,代理人常常不得不拒绝代理。然而,作者分析到,在威尔逊的模型中,弱激励和禁止或限制条件成为纳什均衡的一部分。换句话说,他们可能是系统解决交易成本问题的合理方式。

3.以两个案例来说明交易成本政治学

为了进一步说明“交易成本政治学”研究框架,作者接着利用美国的财政政策和关贸总协定(GATT)作为案例。第一个案例涉及的是一个统一的宪法框架中的国内政治,第二个案例是国际组织的制度框架及其运行和演化。在每个案例中,作者都侧重于政治张力的一个要点,即当相互冲突的各方为了使制度朝着对自身有利的方向发展时,政治张力将导致规则和程序不断变换。各种各样的交易成本特别是信息不对称成本、机会主义成本和有限理性成本,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这两个案例的分析中,作者从考察存在于该体制中交易成本开始,由此识别出其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找到解决这些成本的机制。

四、简要评述

《经济政策的制定:交易成本政治学的视角》一书将交易成本经济学运用于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提出较为完整的政治交易成本的分析框架,将政策制定视为一个动态演进过程,具有较大的理论创新之处。这包括:一是理论的新发展。作者在诺斯的政治交易成本思想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将委托代理、承诺、时间一致性、宪政经济学、机会主义、激励、信誉等范畴纳入到统一的理论分析中,把经济政策和制度形成的过程视为各种交易成本以及各种参与者应付这些成本、获取利益的策略行动的产物,从而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政治交易成本分析框架,为其他新政治经济学学者提供了继续研究的基础。二是政策分析研究方法的创新。政治交易成本分析框架较好地解释了现实的经济政策问题,对思考政策制定的问题有一定帮助。政策研究中在政治学与经济学的整合方面做了尝试,创新了政策分析方法。

不过,这一分析也有一些缺陷。一是政治交易成本概念的模糊性。政治交易成本界定不甚清楚,没有一个合理的分类,不能真正区别于经济关系中的交易成本概念。二是TCP缺乏经验实证研究。即使对于TCE(交易成本经济学)来说,尽管威廉姆森致力于使交易成本理论更具有操作性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较大成功,但交易成本的数据来源和度量方法问题仍然是交易成本假设检验面临的最大挑战。三是TCP分析框架忽视了作为代理人的政策直接制定者的地位和作用。作者把政策制定过程看作是“许多企图影响政策直接制定者(代理者)行为的参与者(委托者)之间的一种博弈”。按这样一种界定,政策制定过程是委托人之间的博弈过程,作为代理人的政策直接制定者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忽视,成为委托人之间博弈结果的被动接受者和“记录者”,这显然与实际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不相符合。

扩展性阅读文献

[1]周业安.政策制定过程的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兼评迪克西特《经济政策的制定:交易成本政治学的视角》[J].管理世界,2005 (1).

[2]王海龙.政治交易成本理论的新进展——评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的《经济政策的制定:交易成本政治学的视角》一书[J].制度经济研究,2006(2).

[3]陈志青.经济政策制定的交易成本分析——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的“交易成本政治学”思想述评[J].江淮论坛,2010(5).

[4]马俊.交易费用政治学:现状与前景[J].经济研究,2003(1).

(作者: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姜任鹏)

理查德·阿贝尔·马斯格雷夫

比较财政分析

Fiscal System①

①[美]理查德·阿贝尔·马斯格雷夫(Richard Abel Musgrave,L.)著董勤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一、作者简介

理查德·阿贝尔·马斯格雷夫(Richard Abel Musgrave,L.,1910—2007),出生于德国的柯尼希施泰因,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是现代财政学领域里少数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被誉为“现代财政学(公共经济学)之父”。曾就读于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先后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与哈佛大学任教。他试图把财政理论、制度和历史的信息,与前人著作和经验实证相结合,因而特别重视民主社会中公共部门的作用,并使用微观经济学和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工具来分析税收的影响,建立了一个可以全面系统研究财政问题的分析框架;他研究税收对价格和产量所产生的局部均衡效应以及对额外损失的相关影响,涉及税收归宿与效率的核心问题和税收对买卖双方行为的消极影响,从而把财政学纳入到庞大的经济理论体系之中。他把欧洲大陆的财政思想带到英语国家并加以发展,首次提出“公共经济学”概念,对英美的财政思想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主要论著有《公共财政理论》(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1959)、《财政理论与实践》(Public Fi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1973)等。

二、本书精要

本书于1969年出版,英文名为《Fiscal System》。本书作为一本比较财政学研究的专著,试图以现代财政理论的基本框架,比较系统地对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封闭经济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财政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其中它所包含的思想与信息不仅针对发达的或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且与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原中央计划经济国家相关。

本书研究的是一个国家在开放经济背景下所可能面临的共同的财政问题。作者认为,尽管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封闭经济与开放经济条件下公共部门的适用范围,担当的责任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所面临财政问题的某些方面又是相通的。“正如我试图说明的,税收和支出政策的职能随经济发展阶段和政治制度的不同而不同;分配上的调整,如此接近于财政过程,天然是一个争论的问题。”因而,通过对不同经济组织形态的比较,本书得出要想实现稳定的增长就必须要用稳定的财政政策与之相适应等基本结论。

三、论著内容

1.不同制度背景下的公共部门与经济组织

这一部分主要论述财政制度如何适应中央计划经济和分散或市场经济的要求。作者认为,国家财政的基本职能包括公共物品的供应、实现分配的正义以及实施宏观政策,这三个基本职能尽管会有交叉重叠但不会失去各自独特的内在逻辑。财政的任务是安排不能由市场提供,但需要公共支出和融资的商品或服务供应。但是,建立公共部门的必要性在于补充而非替代私人部门。比如,尽管受教育者的收益在消费上具有私人性,但教育水平的提高也会对他人产生外部性,由私人需求产生的供给将处于次优的水平,因而,由公共供给进行补充是合情合理的,这种补充也许采用对私人购买进行补贴的形式,或者采取公共供应的方式。他进一步认为,私人物品如教育,保健,满足穷人和儿童基本需要的实物等的公共供应可采用多种形式,问题是如何有效实施这种公共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