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的罗蒙诺索夫(1711—1765)告别家乡,千里迢迢来到莫斯科,进入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学习。虽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贵族子弟们又冷嘲热讽,然而他仍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出色地修完全部课程。1735年初,他作为该学院最优秀的大学生,被派到俄国第一所非宗教高等学校——附属于科学院的彼得堡科学院大学学习。同年秋天,他又被送往德国深造,先后在德国学者克·伏尔夫和依·亨克尔的指导下学习数学、物理、冶金等课程。在德国学习期间,他结识了房东的女儿伊丽莎白·齐里赫,并与她结了婚。
1741年,罗蒙诺索夫回到彼得堡科学院,从此开始了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活动。1742年,他任物理课助教。1745年,他成为彼得堡科学院第一位俄国院士。
罗蒙诺索夫从事的活动涉及很多领域。从1741年到1748年,建立俄国第一个化学实验室,他主要从事物理方面的研究;从1748年到1757年,他致力于解决理论化学和实验化学的各种问题;从1757年到他逝世,除了继续从事以前的理论研究外,他还花了相当多的时间进行应用科学的研究。
罗蒙诺索夫在对自然的看法上是个唯物主义者。他认为世界存在于意识之外,有其固有的发展规律。他说:“所有在物体里面存在着的和发生的一切东西,都受到这些物体的本质和本性的制约。”他力图通过对自然界本身规律的研究来解释自然现象。在认识论方面,罗蒙诺索夫认为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他把知识的发展史看成是逐步揭示自然界奥秘的过程,科学家的任务在于不断积累知识,逐步认识世界。罗蒙诺索夫还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有机统一,作出了在当时说来是十分深刻的论述。他指出:“那种想从经验中得到真理,而除了自己的感觉之外什么也不依靠的人大部分是什么也得不到的;因为他们或者没有发觉最好的和最必要的东西,或者不会利用那些借助于别人的感觉就能够看到和理解的东西。”他还认为,理论必须和经验结合在一起,“真正的化学家必须是理论家兼实验家”。由于罗蒙诺索夫能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观察自然现象,研究其本质,他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都作出了很大贡献。
罗蒙诺索夫提出了物质守恒定律:“自然界中一切变化都是这样发生的:一种东西增加多少,另一种东西就丧失多少。”由罗蒙诺索夫发现并加以科学表述的物质守恒定律成为物理化学最基本的定律之一,极大地促进了化学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这条定律后来就以罗蒙诺索夫的名字命名。
罗蒙诺索夫建立了一门新的学科——物理化学,从而开辟了科学研究的新领域。他写了《精确的物理化学引论》一文,并成为这门课程的第一位教师。他在电力、天文、地质、矿物和冶金等学科都有所建树。
罗蒙诺索夫对历史也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他仔细阅读了俄国的编年史以及古代和中世纪历史学家的著作。他在《俄罗斯古代史》一书中批驳了“诺曼人理论”。一些德国史学家认为,是北欧的诺曼人建立起古代俄罗斯国家,而斯拉夫人只是后来才移居到俄国土地上来的民族。罗蒙诺索夫针锋相对地指出,早在远古时代,斯拉夫人就已迁居到俄国的欧洲部分。他以俄语中缺少斯堪的纳维亚词汇这一事实作依据,有力地驳斥了“诺曼人理论”。
罗蒙诺索夫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俄国诗歌改革的积极倡导者。17世纪至18世纪初,俄罗斯盛行一种音节体诗歌。这种诗歌每一行有同样数目的音节,但没有重读音节的规律性重复。它借鉴于外国语言,不符合俄语的语音语调规律。俄国诗人和学者特列季阿科夫斯基(В·Тредиаковский)于1735年提出了“音节声调诗体”。1739年,经罗蒙诺索夫加工完善后,它更加符合俄语的特点。这种诗体不仅要求各行音节数目相似,主要是规定了各行的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要有规律地交叉出现。罗蒙诺索夫用这种方法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在语言学方面,罗蒙诺索夫同样显示出自己的才华。他编写了《俄语语法》和《修辞学入门》,总结了俄语词尾变化与句法规律,从而奠定了俄语语法的理论基础。他的作品别具一格,脍炙人口,以丰富多彩的俄罗斯语言为基础,摒弃了古老陈腐的词句,读起来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
罗蒙诺索夫还积极参与国内的社会政治活动,是俄国启蒙运动的先驱之一。当时,俄国的科学文化比较落后,一些外国人在彼得堡科学院专横跋扈,为所欲为。罗蒙诺索夫从工作的第一天起,就立志要为俄国科学文化的独立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他曾在一首诗中写到:“俄罗斯大地能够//诞生自己的柏拉图//和智力灵敏的牛顿。”他不仅用这首诗激励别人,同时也用来鞭策自己。俄国历史上第一个化学实验室的建立,就是罗蒙诺索夫与外国人长期斗争的结果。
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生于1711年11月19日(俄历11月8日),出生在阿尔汉格尔斯克省霍尔莫果尔附近的一个小村子里。父亲是个打鱼的。罗蒙诺索夫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白海沿岸的捕鱼环境中度过的。当时,阿尔汉格尔斯克是俄国最大的海港城市,英、荷等国的商船经常往来于此。这种环境对罗蒙诺索夫的兴趣和志向颇有影响,他从10岁起就协助父亲打鱼,与狂风恶浪搏斗锻炼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紧张繁重的劳动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美丽奇妙的自然景色开阔了他的视野。罗蒙诺索夫从小就有强烈的求知欲,但目不识丁的父亲对他学习文化却无能为力。他只好向邻居学习识字,如饥似渴地阅读一切所能弄到的书籍。14岁时,他读完了斯摩特利茨基的《斯拉夫语语法》和马格尔茨基的《算术》。他说这两本书是他自己的启蒙读本。
作为渔民的儿子,罗蒙诺索夫深知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疾苦。他从科学家的角度提出通过发展生产、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来改善人民群众现状的主张。他呼吁俄国君主进行改革,提高农奴阶级的物质福利,发展人民教育,给予劳动人民子女以受教育的权利。在罗蒙诺索夫的倡议下,俄国于1755年建成了俄罗斯的最高学府——莫斯科大学。用罗蒙诺索夫名字命名的这所学校成了18世纪俄国先进科学与民主思想的中心,为俄罗斯培养了大批出类拔萃的人才。
罗蒙诺索夫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俄国的科学文化事业。1765年4月15日(俄历4月4日),罗蒙诺索夫逝世,终年54岁,葬于彼得堡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内。普希金把他比作俄国的第一所大学。别林斯基写道:“罗蒙诺索夫仿佛北极光一样在北冰洋岸发出光辉。这个现象光耀夺目,异常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