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忻州地区农村经济形势的分析和若干问题的建议
我们于1984年10月中下旬,对我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三类县和富裕速度快慢的两类户进行了全面调查。据此,对忻州地区农村经济形势作了简要的分析,对今后农村经济改革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基本估计,并提出农村经济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政策性问题。
一、关于农村经济形势的几点分析
大变革、大转移、大发展,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忻州地区农村经济的总形势。在这个总形势下,到1983年底,各县普遍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改革的第一步获得了巨大成功。生产关系的变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从1978年到1983年的5年间,全区农业总产值增长了91%,农村人均分配收入增长了两倍多,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15%。速度之快,变化之大,出乎人们的预料,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忻州地区农业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
1984年,由于贯彻了中共中央1号文件,各级各部门加强了农村两个转化的服务工作,全区广大农村出现了大规模转移剩余劳力,创建经济实体,开辟新的产业,发展商品生产的新局面。改革给农村经济带来了新活力,带来了高速度,尽管遭受了严重自然灾害,但是,预计今年全区农业总产值仍可达100393万元,比1978年翻一番半;全区14个县,有11个县的农业总产值将比1978年增长一倍以上,其中宁武县在去年翻番的基础上,今年可以实现第二个翻番。全区农村人均分配收入预计可达400元以上,比去年增长60%左右。
五年来的改革使忻州地区农村走向了全面振兴和繁荣。目前,全区农村进入了第二步改革,这次改革的核心就是把农村第一步改革带来的大量剩余劳力大规模地转移出来,建立新的产业结构,加快农村经济全面起飞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进程。这是全区农村经济形势进入新阶段所应有的实质性内容。新阶段有新特点,其主要标志是:
第一,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得很快,新型产业上得猛,加快了农村分工分业的速度,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全区农村经济普遍显示了农工商综合经营的新特点
大包干以前,全区农村经济基本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型种植业经济。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村中大量剩余资金的产生,乡镇企业和农村多种经营方式有了较快发展。一部分勇于开拓的农民在土地之外开辟了更广阔、更见效的致富门路,吸引着广大农民因地制宜地发展起一些新型产业。这些新型产业主要是:采掘业、建筑业、建材业、运输业、加工业、商业服务业、旅游业。农村新型产业的发展迅猛异常、势不可挡,农村剩余劳动力急剧向非耕地经营进行战略大转移。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现在已有14.5万人离土从事农村工商业,占到农村总劳力的17%以上。定襄县和宁武县已有40%左右的劳动力离土从事农村工商业。预计今年农村工商业的收入将占到全区农业总收入的35%左右,定襄、原平、繁峙和宁武县将占到45%~60%。农村产业结构中农大工小的局面正在改变。随着农村工商业的发展,农村分工分业加快了发展进程,全区“两户”现已发展到26万户,占到全区农户总数的40%。农村出现了一大批劳动、资金、技术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家庭场(厂)、专业村和专业市场。随着农村商品生产的日益专业化,各地的资源、人才、技术等优势得到了较好的发挥,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基本产业,主体经济日益明显。如宁武县的煤炭采掘业,定襄县的种植业、铁业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等。农村基本产业的确立,为社会各种生产间重新合理地部署,使各种生产达到一个新水平的平衡创造了条件。目前,全面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逐步扩大农村工商业在农村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
第二,城乡改革互相促进、城乡经济互相渗透,多形式、多层次、多内容的城乡联营和综合交流,是全区农村经济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特点
农村改革前,城乡之间的交流一般只限于范围狭小且处于严格控制之中的商品交换。蓬勃发展的农村商品生产首先冲破了城乡之间单渠道交流商品的束缚,“三多一少”的新型流通体制正在逐步形成。截至目前,全区新型集体商业户和个体商业户已发展到近一万户,他们的营业额已占到全区购销总额的15%左右。随着城乡商品交换的扩大,以乡镇企业为媒介的人才、资金、知识和信息的综合性交流也愈来愈频繁,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城乡联营。通过城乡联营和综合性交流,使城乡改革互相促进,城乡经济互相渗透,从而为城乡经济起飞创造新的历史机缘。城乡联营和综合性交流,不仅有助于城乡市场的互相开拓,而且会大大缩短农村工业的原始积累过程,大大加快农村工业的发展步伐。这是新形势下发展乡镇企业的良机。
第三,发展不平衡是全区农村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各个方面:(1)地区不平衡。各地矿产资源、人才技术分布和交通条件差异很大。如果我们把矿产资源、人才技术和交通条件当作今天发展农村经济的三个基本要素,那么,三要素中具备两要素,就有可能形成一定的经济优势。如定襄县有人才、交通优势,宁武县有资源、交通优势,等等。如果三要素中只具备其中一项(如静乐县煤炭资源充足),那么短期内就很难实现从资源优势到经济优势的转变。(2)产业结构不平衡。农村采掘业和种植业发展比较快,而加工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比较慢,商品构成仍然以原料为主。(3)再生产过程不平衡。商品流通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之一,仍然是一个非常薄弱的部分,制约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4)技术发展不平衡。在农田作业方面,有的地方机械化程度已达到农田作业量的80%~90%,而有的地方仍然是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人背驴驮;在乡镇企业方面,有的企业设备先进,甚至已使用电脑,而有的企业则仍然是小生产时代的极其笨重落后的手工业生产工具。
造成上述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概括而言,是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固有的不平衡和历史发展中的不平衡,决定了今天农村经济发展也是不平衡的。这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农村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我区14个县在各方面的差异甚大,这一特征表现得尤为明显。这就为我们充分认识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要求,提供了客观依据。正确认识这一特征,意义还在于:其一,使我们能够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严格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唯书、不唯上,要唯实。其二,使我们能够彻底清除平均主义、一拉平的遗风,使勤劳致富没有极限,不再重犯过去限制农民致富、打击冒尖户的错误。承认不平衡,就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你追我赶、发愤图强的奋斗精神。其三,使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农业的过程中不搞纯而又纯、直而又直,坚持多成分、多形式,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加快建设步伐。
第四,党的富民政策深入人心,广大农民渴望创造更高水平收入的热情空前高涨
党的富民政策越深入,农村经济的发展就越快,二者互为因果,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民脱贫致富的大量事实说明,党的富民政策越深入,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就越快;反过来,农村经济越发展,农民在看得见的物质利益面前,对党的富民政策理解得就越深刻,贯彻得就更坚决、更彻底。我们清楚地看到,党的富民政策和人民群众的致富活动交相辉映,互为因果,成为当前农村经济振兴的两个决定性因素。我们认为,继续宣传贯彻党的一系列富民政策,充分估价和反映农民群众致富实践的意义,并且运用二者的辩证关系认识当今我国农村的历史性进步,是思想战线上的一项重要任务。
上述四点,说明我区农村经济在大变革、大转移、大发展中,形势十分喜人,但这只是序幕,而不是高潮,真正威武雄壮的好戏还在后头。
二、关于全区农村经济改革发展趋势的基本估计
经济体制改革的到来必将使农村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中,我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调整各个层次的产业结构,使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转变。忻州地区是一个经济发展处于中间状态的地区。由于发展不平衡,各县在经济结构、富裕程度、“三化”(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程度乃至合作经济的形式和经营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我们在调查中,对忻州地区农村经济改革的趋势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预测。
第一个方面,城乡关系将发生重要变化
这种重要变化的主要标志有三:一是全区乡镇企业将面临一场激烈的竞争,从而受到筛选。这是因为,随着对内对外进一步开放,各种阻碍生产发展的封锁和垄断将被打破。企业之间不分大小将在国内统一市场上展开竞争。全部乡镇企业(包括众多的家庭工厂)将接受一次价值规律的检验。这种商品生产的竞争将会促进乡镇企业的专业化协作、改组联合、技术改造和经营管理现代化。那些具有地方优势的经济效益较高的企业,比如以煤炭、铁矿为主的采掘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饲料业,以五台山为基地的旅游业及整个第三产业等,将获得较快的发展。而那些经济效益差的企业或过去依靠吃城市大锅饭等非正常渠道赢利的企业如无能自救,将被淘汰。
二是农村将进一步走向开放。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区农村闭关锁县、锁乡、锁村的自然经济格局开始变化。“三引进”(引进技术、资金、人才)“两输出”(输出劳力、产品)有了较快发展。但由于条块分割和城市企业缺乏活力等体制上的弊端,这种城乡联系是零星的和艰难的。在城市改革的过程中,城乡之间过去单纯的产品交流将变为资金、信息、技术、人才、产品等方面的综合交流。从而按照专业化协作和网络化服务的需要,将继续形成一些以城市和集镇为依托的开放式、网络型的经济区。
三是城乡多头联办的企业(经济实体)将大批涌现。国内比较发达的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互相开放,城市和农村之间互相开放,将促进横向经济联系。信息、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优势水平流动,必然产生垂直提高。因而,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之间联合兴办一大批形式多样的工业、建筑业、交通业、商业和服务业等企业,将成为一种必然现象。这些联合兴办的经济事业将促进经济结构和地区布局的合理化,使全区的资源优势尽快变为商品优势和全面的经济优势。
第二个方面,我区农村经济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
由于长期单一种粮,全区农村形成了农大工小,比例失调的经济格局。今后一个时期,全区农村经济工作应当以发展乡镇企业为突破口,调整经济结构,在继续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加快工业发展的步伐,使农工商在效益和速度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协调发展。如此,全区的农村经济结构即由单一农业走向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基本的、主要的产业将是以煤炭、铁矿为主的采掘业、农业、林业、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建筑建材业、旅游业、商业和服务业,这些产业在不同县各有主次。各地的经济结构变化速度和比例模式也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从横向看,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小而全的经济状态将被彻底打破。农村工业、商业、服务业将作为独立的产业部门得到较快的发展,农、林、牧、副、渔、工商、服务业将按照合理的比例协调发展;从纵向看,专业化协作的程度大大提高,整个农村经济将以行业进行改组联合,由专业户、专业村发展为专业公司,以城市为龙头,形成产供销加运储全面配套的一条龙经济。这种一条龙经济把国家、集体、个人的力量拧成一股劲,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个人的积极性融为一体,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和生命力。
第三个方面,农村合作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将在探索中逐步建立和完善
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的形式和经营方式在今后几年内仍处于运动状态,而且会发生不小变化。可以预料,现有的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有的将发展成农工商联合企业,有的将实现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成为由家庭小农场组成的从事商品粮生产的农场,或者成为由小流域治理专业户组成的从事林牧业的专业公司,有的将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或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成为由乡镇企业和家庭工厂组成的工业公司,或者成为以旅游业、商业、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组织。新的合作经济体制不会是一个固定的模式,新的统一经营层次将从旧有的社队模式中蜕变出来,成为由政府服务机构、科研机构、高中等院校、国营工商企业和农村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合作经济共同组成的强大阵营。
第四个方面,农村技术改革的步伐将大大加快
我区农村技术水平落后,而且发展不平衡。随着城乡关系的密切和综合交流,城乡科学技术的差距将会缩小。随着国内各类地区的互相开放,各类地区在科学技术上的差距也会缩小。中间地带抓住机会,迎接挑战,先进技术与中间技术的引进并重,将会大大加快现代化的步伐。
三、几个应注意的问题和我们的建议
要把农村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利用大好形势不断发展,就要随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对策。根据我们的调查,有9个问题应引起重视。
1.要密切注视城市改革的新动向,充分估计和正确处理城市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是农村第二步改革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已经取得重大成就的农村改革,对城市改革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并为城市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反过来,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又必将对农村的进一步改革起有力的促进作用,它势必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起飞注入新的巨大活力。但是,也应该考虑到,随着城市企业责任制的加强,管理的严密,“大锅饭”的打破,城乡关系将发生重要变化,城乡结合中既有合作互惠的因素,又有贪利竞争的成分。我们要准备迎接城市改革可能对农村带来的冲击,力求扩大城乡之间的合作面,防止可能出现的制约性。谨防农村商品生产由于某种原因出现短时间的低落和暂时的萧条。
2.资金是个大问题,我区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有一个资金积累的过程
资金紧缺,是当前农村发展最普遍的一个问题。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无论是富的地方还是穷的地方,无论是平川,还是山区,都一致感到资金严重缺乏。这说明,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生产和流通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多。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和贷款不可能大幅度增加,因此,今后大部分资金只能依靠农民自筹,而农民现在的积蓄是低水平的,自筹必然是有限的。这样信贷、自筹的资金与生产的规模和速度的需求远远不适应。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我们设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一是资金的积累,根据目前农村的状况,需要有一个过程,让农民用以少变多、以多取胜的各种办法,一边生产,一边积累,一边发展;二是资金的投向,要引导和鼓励农民把资金积极投向生产,根据目前的情况,农民中不宜过分强调高消费,更不宜片面强调提高农村储蓄额。三是要有一定的民间信用机构,机动灵活地利用一切闲散资金,如成立县级、乡镇级集资有限股份公司,四是对一些贫困地区历史上欠下的贷款,应根据情况,有的适当减免,有的付本停息。
3.要抓住突破口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上,必须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发达地区应以调整、提高为主,逐步向集约化经营和专业化过渡;中间地区要重点突破;贫困区要全面发展。至少在近期内应是这样。忻州地区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中间偏下地区,总的指导方针应当是重点突破,而突破口应选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上。同时,各个县、各个地方都要抓一两个带头项目,以一业带其他,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有竞争能力的、长期稳定受益的拳头产品,作为地方的主体经济。
在发展乡镇企业上,国家应从政策上给予放宽和扶持,重点鼓励农民单户或联户办企业,多方集资,联办企业。对投资大、收效慢的企业,国家在税收上可给予照顾,对开发性的,可给予无息贷款;国营厂矿的一些粗加工产品,可扩散给附近有条件的农村集体或个人,并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
4.要高度重视信息指导,大力建立各种信息网
离开信息,就没有经济的发展。今后农村经济的指导性计划,要重点考虑信息指导。目前农村经济信息不通、不灵、不及时的状况,已经成为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严重障碍。在种植上,国家虽有指令性计划,但农民往往并不以此为准,而且出于对利润的追逐,往往根据上年的“行情”、“销路”盲目确定今年的生产计划,以致造成产品滞销,有的甚至烂掉、毁掉。如代县的辣椒、五台的党参,山区一些县的小豌豆、山药等。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进行信息指导。为此,第一,应以县、乡建立信息服务中心,广泛联系,互通情报,加强市场调查,进行科学的预测,按照经济活动组织一定的情报信息网络。第二,逐步改变一些山老区的闭塞状况,扩大农村报纸、刊物的订阅,普遍安装电话、有线广播。
5.大力发展山区公路和电力
忻州山区面积广阔,绝大多数山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由于交通不便和电力不足,资源开发受到很大局限,如静乐县地下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全县22个乡镇,有17个地下有煤,但开采量很小,其主要原因就是受交通和电力的制约。一是交通不便,有三分之二的地方仍是人背驴驮;二是没电,全县450个村子,有290个不通电。建议对这样的地方,一是国家给予特殊的资助,以利开发;二是鼓励和组织农民自己修路,自办小水电、小火电;三是和发达地区(如南方省区)联营,吸收资金和技术,加速开发。
6.要加强效益研究
效益是一切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的农民对效益研究注重不够,不计成本,无效劳动过多,往往事倍功半,收效不大。建议对大的农业活动都要进行可行性研究,比如,规模效益、投资效益、经济效益等。各地农业技术部门都要帮助农民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以利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效益。同时要加强农村经济管理服务,确定统一计算口径。
7.工商政策要继续放宽
对于中小型工商企业,应实行“国家所有,集体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乡镇企业要放手让个人或联合体去搞。工商收费要合理,要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对于新办的、微利的、投资周期长的,税收应适当减免。要坚决纠正税收的多、乱、重现象。
8.要给“块块”上更大的自主权
条块分割,弊病甚多。建议在国家大政方针的前提下,县一级应有一定的制定具体政策的权力。政社分设要名副其实。乡政府应当参与供销社的人事管理。
9.要大抓智力投资,大力兴办农村教育
农村在富裕的过程中一定要花钱办教育,搞好智力开发,一是要办好农村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地位和经济待遇;二是要大搞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素质;三是在农村干部中重点起用有文化的农民;四是要大力引进人才,引进知识。对农村教育的经费问题,除了国家统筹考虑外,在经济收入较高地区,建议试行征收教育专用款。
198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