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农业实用技术(种植业卷上)
9473200000008

第8章 玉米生产技术问答(3)

62.秸秆覆盖还田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1)“四盖四不盖”。即盖旱地,不盖保浇水地;盖向阳沟坝地,不盖背阴冷凉地;盖盐碱地,不盖下湿地;盖单作玉米,不盖间套作多种多收地。

(2)操作要规范。覆盖的宽度要一致,覆盖要严实。这样既利于机械作业,也保证覆盖效果。覆盖量过多会影响地温回升,量少则易跑墒,也易草荒。秸秆上盖土不宜过多,否则易出现草荒,保墒效果不好,也不易中耕除草。一般是在秸秆首尾交接处适量压土,或压上2~3个带土根茬。秸秆长、风大的地区可每隔1米再压少量土为好。

(3)合理施肥。腐解1000千克秸秆,约需8千克氮素。因此,秸秆覆盖田要比常规田多施15%~20%的氮肥。

(4)耕作要合理。传统农业提倡的“耕三耙四锄五遍”,其实是跑水、跑土、跑肥的错误做法,在十年九旱的山西更不可行。应提倡在未覆盖的空行进行深松,第2年在空行播种,达到少耕、保墒、保土、肥田的目的。

63.地膜覆盖对玉米栽培的作用是什么?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末从日本引进的,山西省在玉米生产中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把玉米适作区向高海拔、高寒、干旱、半干旱地区推进,使山西省春迟秋早、无霜期短,不能种玉米或只能种早熟玉米的栽培边缘地域拓展了,玉米面积、产量也成倍地增长。

(1)覆膜对玉米种植区域的扩展。采用覆膜栽培能有效地“攒前促后”,提高早春积温利用率,为后期灌浆创造适宜条件。山西省中北部高寒冷凉地区,由于纬度和海拔较高,温度变化的特点是:春季气温变幅大,夏季高温持续期短,秋季霜早降温快,冬季寒冷时间长。这些春玉米区春季低温多风,冷空气出现频繁,玉米不能适期早播。在温度适宜时,土壤水分又不足,种子不萌发,或萌发缓慢,出苗延续时间长;当水分适宜时,土壤耕层温度又偏低,春玉米出苗期长达18~25天,保苗率低。根系发育不良,植株生长缓慢,叶面积系数低,致使春末夏初的阳光和辐射浪费很大。6月中旬气温回升到20℃以上,春玉米进入快速生长发育阶段。但到8月中旬气温急剧下降,一般年份灌浆阶段仅有1/3天数处于20℃以上适宜灌浆条件,有1/4天数处于16℃以下,致使籽粒灌浆不饱满,成熟不良,粒重降低。如遇低温冷害发生年份,减产更加严重。可见早春和秋季低温是春玉米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

另外,山西省山地丘陵面积大,农业气候垂直变化大。其规律是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无霜期缩短,积温减少。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无霜期缩短5~7天,北部山区和吕梁山区积温减少130℃~140℃,东南部山区减少140℃~150℃,日均温度下降0.5℃~0.7℃。玉米虽属适应性广的作物,但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受无霜期和积温的限制越明显。玉米生育期早熟品种为90~120天,中晚熟品种为120~135天。适宜种植的海拔高度,早熟品种为1500~1600米,中晚熟品种为1000~1400米。超过品种适宜的海拔上限,无霜期短,积温不足,玉米不能正常成熟。

地膜覆盖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改善了玉米生长发育所需的光、热、水、肥、气等条件,促进了玉米的生育进程,使玉米早种、早出苗、早发苗,苗齐苗壮,早熟高产。增温的直接效果使玉米在早霜来临前安全成熟。从全省各地报道来看,一般地膜玉米比露地玉米早播7~10天,出苗早5~7天,拔节早9~11天,成熟提前10~20天,个别地方可提早1个月。在一些不能种植玉米的边缘地带,近年来都出现种植成功的实例。如山西省西北高寒山区的神池、五寨、岢岚等县由于推广地膜玉米,并配以特早熟品种的利用,扭转了三年两不收的状况,使玉米单产达到4005千克/公顷,种植面积迅速增长,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2)覆膜的增温效应。玉米生育期所需>10℃有效积温:春播早熟种1800℃~2100℃,中熟种2200℃~2400℃,中晚熟种2500℃~2800℃,个别特晚熟种需要3000℃。发芽需要最低温度6℃~7℃,此时吸水膨胀缓慢,发芽所需时间较长,种子容易霉烂。在10℃~12℃条件下种子发芽较快而且整齐。幼苗至抽雄生长盛期适宜日均温为22℃~26℃,灌浆期为20℃~24℃,超过25℃或低于16℃灌浆基本停止。

山西省中北部高寒山区气温低,年平均气温多在5℃~6℃,积温不足,>10℃的积温多在2000℃~2400℃,无霜期短仅100天左右,露地栽培种早了不出苗,种迟了成熟不了。地膜覆盖则极大程度地避免了蒸发热的损失,并将大量的日光能以热能的形式贮存于土壤中,使玉米整个生育期间0~20厘米土层均有增温效果。全生育期可增加有效积温200℃~300℃,其中以播种至拔节期增温效果最显著。这样,高寒区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气温在10℃以下的地区,地温至少可增加到15℃左右。全生育期>10℃的积温在2000℃左右的地区,至少可增加到2200℃~2300℃,使原来不能种植玉米的高寒山区可种早熟品种。相应地使中早熟和中晚熟品种依次向低温区推移,玉米的种植区域向高寒区扩展。(3)覆膜对水分的保证。山西省中北部地区年降水量仅300~500毫米,而蒸发量是降水量的3~4倍,土壤水分供应不足,玉米易受旱害威胁,有限降水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十年九旱,播种保苗难,全苗壮苗更难,甚至因缺水而延误播期造成严重减产。

地膜覆盖避免了土壤水分的直接蒸发,在起到保墒作用的同时形成膜下土壤水分的内循环,调运深层土壤水分向地表移动,又起到提墒作用,有效地提高了水分利用率。研究证明,覆盖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间0~40厘米土层内都有保墒、提墒作用,以0~20厘米土层效果最显著。

覆膜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分布广,根量大,比露地大30%~50%。根的吸收面、呼吸强度、酶的活性等各项生理指标都明显高于露地,增强了玉米抗旱性,覆膜促根作用相当于增加9.7毫米降水。但应指出,覆膜玉米土层20厘米以下根的分布量相对少于露地,根层往往减少1层,这与表层水循环有密切关系。

64.地膜覆盖玉米栽培技术要点有哪些?

(1)选择适宜的品种。由于地膜覆盖的增温保墒作用,相对地增加了有效积温,使丰产性较强的中晚熟种有可能取代中熟种或中早熟种;使只能种植特早熟种的地区,有条件更换为早熟种;在一些高寒山区扩种特早熟种,使品种的特性和盖膜所创造的有利环境条件相协调,发挥品种的增产作用,提高单产,增加总产。

地膜覆盖品种的生育期比露地栽培的品种长10~15天;品种的耐密性好,有利于增加株数,提高穗数;尽量使灌浆期处在20℃的适温条件下,有利灌浆,增加粒重。

(2)精细整地,施足底肥。在旱地利用冬春雨雪的基础上,适时顶凌耙耱,在覆膜前尽量保住土壤水分,播种时土壤含水量要保持在15%左右。整地要及时,要细、平,无坷垃,无根茬、上虚下实。在旱地区,春季风多风大,蒸发量大,宜趁墒情好先铺膜等到适期再播种,有利于保墒、保全苗。

玉米对肥料比其他作物敏感,在地膜覆盖条件下,玉米代谢功能旺盛,耗肥量增大,而且从播种至封垄有40~50天以上不能补充土壤养分。因此要求铺膜前结合整地施用大量有机肥,每公顷应配以750~1500千克碳酸氢铵和750千克过磷酸钙作基肥,后期再施150千克左右的尿素。并提倡在玉米宽行间作绿肥和实行秸秆还田等措施,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如果有机肥不足,化肥短缺,地膜覆盖栽培将会得不偿失。

(3)适期早播,增加密度。掌握播种时期很重要,既要考虑抓墒早播早发苗,也要注意地温状况和晚霜问题。通常膜下地温稳定在10℃~12℃即可播种,约比露地玉米早播7~10天。种植密度应在当地栽培密度基础上,每公顷增加4500~7500株。为了进一步发挥地膜的功能,还应分析当地地温大于20℃的日期,使玉米抽雄—授粉—灌浆期处在20℃~25℃条件下,以利增粒增重。为了保全苗,要注意防治地下害虫,进行必要的土壤处理和种子包衣或拌种处理。在增加密度的同时,最宜采用宽窄行种植,有利于通风透光。特早熟种,地力肥沃的以及品种耐密性好的还可再密些。播种深度以5厘米为宜,深浅要均匀,保证出苗一致。

(4)积极应用除草剂。地膜覆盖栽培在促进玉米生长的同时,也为杂草生长营造了有利条件,虽然地膜对某些杂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还有一些杂草会比露地生长更为旺盛。为了减少杂草对地膜的破损,对养分和水分的无谓消耗,玉米连作地应选择适当的除草剂,在铺膜前处理土壤,揭膜后立即锄草培土。

(5)播种、覆膜和放苗。多数地区采用先播后覆膜的方式,操作比较简便,又有利于抢墒。开沟穴播或条播均可,沟底距覆面3~5厘米,幼苗在膜下沟棚内生长7~10天,既可防高温灼苗,又可避免晚霜冻害。覆膜要紧贴地面,两侧垂直入土10厘米,用湿土压实压严,每隔6~7米用土打一腰带,防风揭膜。缺墒或播前有雨时应趁墒先覆膜,到适期再打孔点播。此法节省种子,不灼苗。墒情不好时一定要点水增墒,播后遇雨要及时破除孔口土堆的板结,以利出苗。

先播种后覆膜的,晚霜过后要打孔放苗,避免灼苗,并用细土将孔封实。放苗前3~4天,每隔40厘米打一孔通风炼苗,掌握“放绿不放黄”,阴天突击放,中午或大风时不放。

(6)推迟追肥。覆膜玉米底肥充足,特别是通过地膜延长了土壤水分稳定期,苗期生长健壮,故追肥宜推迟到大喇叭口期,结合降雨进行,供开花灌浆之需,既防止前期徒长,又避免后期早衰或贪青晚熟。追肥采用钻孔法。

(7)封垄后揭膜。覆膜玉米生育中后期,常因高温出现胁迫成熟,植株早衰,灌浆期缩短,千粒重降低;植株根系分布浅,抗倒能力弱;田间残膜累积量逐年增加,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污染。山西农科院玉米所试验证明,覆膜玉米在大喇叭口期揭膜后,中后期根系与不揭膜的相比,体积增加64立方厘米,早衰株率降低40.3%,每平方米地膜残留量比对照减少13.0%~15.7%,千粒重提高11.6克,单产增加213千克/公顷,但熟期延迟16天。在积温和无霜期能满足玉米生育的地区提倡揭膜。地膜的增温保墒作用主要在4~6月份,即播种前后至拔节孕穗期。随着田间郁蔽度加大和气温升高,覆膜的作用逐渐减弱。覆盖条件下,玉米耗水量增加337.5~750立方米/公顷,而且土壤水分的横向移动缓慢。在年降水量少且集中在7、8月份的地区,为了减少田间径流,更多地接纳伏雨,便于追肥等作业,满足玉米穗粒形成过程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防止徒长倒伏及后期脱肥和高温逼熟,延长灌浆期,提高粒重,并减少废膜的田间残留量,提倡在大喇叭口期即开始封垄期揭膜。旱地应注意结合降水调节揭膜时间。

65.如何确定玉米的施肥量?

单位面积施肥量,因基础地力、品种、灌溉及其他栽培配套措施而异。通常是根据土壤速效氮磷钾的含量和养分利用率,计算出土壤的供肥量,再按计划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算出每公顷的施肥量。

玉米对微量元素锌、锰敏感,应根据耕地中锌、锰的有效含量确定是否施用。山西省58%的耕地缺有效锌,11%左右的耕地缺有效锰,应补施锌、锰肥。常用的溶解度大的硫酸锌有含锌量35%~40%和23%两种,硫酸锰含锰量26%~28%。适宜作基肥、追肥、种子处理及根外喷施。

66.如何搞好玉米田的肥料分配?

肥料分配方式应根据玉米不同阶段的吸肥量来确定,它随品种、有效降雨、耕作管理水平等而变化。不同玉米品种生长发育阶段对养分的吸收量不同。如雌穗吐丝期,一些品种吸收氮素达90%,有的为50%~70%。因而在肥料分配上,对前一类品种宜采取前重型追肥法,后一类品种则宜采取前轻型或增追氮肥1次。通常干旱年份旱地玉米施用磷、钾肥的效果好,氮肥肥效则有所降低。因此,春旱年份应适当增施磷、钾肥,酌量减少氮肥。实行机械施肥的地区,在玉米植株长高后,机器进地操作较困难,施肥期往往偏早,肥料分配多采用前重方式。旱地有机肥、化学磷肥通常均作基肥和种肥,氮肥1/3作基肥,2/3作追肥。

67.旱地玉米的施肥方法应注意什么?

(1)改有机肥春施为秋施。山西省春玉米有机肥习惯春施,而春季少雨多风,施肥势必翻动土壤,加速水分蒸发,对保墒抓全苗极为不利。秋季土壤水分较多结合秋耕施入有机肥可以避免气候劣势,利于保蓄较多的水分。据测定,秋施肥比春施肥土壤含水量0~10厘米土层高4.1%~5.6%,10~20厘米土层高5.0%~6.1%。因而秋施肥出苗快,苗全苗壮。同时秋施有机肥腐熟时间长,可提高肥效。

(2)化肥深施。化肥深施是提高肥料利用率最直接而有效的关键措施之一。我国氮肥品种中施用数量最多的是碳铵,而碳铵最易挥发损失,深施才能减少挥发,利于根系吸收。磷在土壤中极易固定,有效磷的水平和垂直移动范围仅1~2厘米和2~3厘米,所以磷肥必须深施到根系附近,方易被玉米吸收利用。钾肥施入土壤后所含有效钾肥易被降水淋失,并有一部分被土壤中晶体固定,因此钾肥与氮肥、磷肥一样也必须深施到根系集中的部位。据试验,深施较表施肥料利用率提高50%以上,故应尽快改变目前的表施、浅施习惯。

追肥深施涉及到施肥工具。中国农科院土肥所和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协作研制的2FT-1型多用追肥机,适合碳铵、尿素及其他铵态氮肥用作旱地深施。解决了施用碳铵因黏结而架空及堵塞等问题,追肥深度达6~10厘米盖严,增强保肥性能。

山西省有采用株间刨窝和撒肥犁盖的追肥方式。前种效果较好,但劳动强度大,特别是种植密度增加后更费工。后者省工省力却粗放,肥料利用率低。吉林省玉江等试验结果,以垄沟深追肥效果最好,氨的挥发率仅1.52%,而撒肥犁盖的达到12.4%,肥料利用率提高10%以上。方法是将垄沟深深开,施的肥与湿土接触,随即将湿土严密覆盖。由于氨的挥发减少,肥料离根近利于吸收,故而增产。

(3)补施微肥。硫酸锌和硫酸锰作底肥每公顷用量15~22.5千克。锌、锰在土中移动性较小,表施效果不好,应施在种子下边的土中。为施用均匀,宜将微肥与10千克左右细干土或细沙混匀在浅耕或耙地前施入。最好与常量元素的生理酸性肥料如硫酸铵、氯化铵、氯化钾等及有机肥料混施,可以减少固定,提高肥效。过磷酸钙是酸性肥料,可与硫酸锰混施,但不能与硫酸锌混用,以免发生拮抗作用,反而降低肥效。

硫酸锌和硫酸锰作种肥每公顷用量只需7.5千克,临播前条施或穴施,施在播种层附近,注意勿与种子接触,以免烧伤芽苗。

种子处理用肥少,成本也低,在目前微肥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提倡拌种或浸种。拌种1千克种子用硫酸锌或硫酸锰4~8克,将微肥用少量水溶解后再拌,要求搅拌均匀,随拌随播种,不宜久放。浸种用0.05%~0.1%浓度的微肥水溶液,与等量种子浸泡12小时,捞出晾干后播种。土壤干燥时浸种的出苗不好,改用拌种法较安全。

叶面喷施宜在生育期间植株出现缺锌或缺锰症状时采用。用0.2%硫酸锌(锰)溶液,每公顷喷750~1000千克,喷至叶片两面湿润为止,在无风晴天下午至黄昏前进行,利于植株吸收。

68.什么是保水剂?其作用是什么?

保水剂又名吸水剂,是一种新型的高分子材料,能吸附和保持自身重量400~1000倍,最高达5000倍的水分,对雨水的吸收能力仅次于对纯水的吸收能力,并可利用昼夜温差,直接从大气中吸收水分补充于土壤。保水剂持续数月后仍可保持原吸水量的70%。当周围环境缺水时,保水剂有均匀缓慢释放水分的能力,能调节土壤含水量,起到“土壤水库”的作用。保水剂还可以用作种子涂层、包衣、蘸根等。据试验,用浓度1%~1.5%的保水剂给玉米涂层或造粒,比对照提前2~3天出苗,出苗率高6%~8%,产量增加8%~10%。玉米播种时在穴内每公顷施7500克保水剂,对出苗和后期生长均有良好作用,穗粒数增加18%,千粒重提高15%。

69.什么是抗旱剂?其作用是什么?

抗旱剂是从风化煤中提取的黄腐酸,含有碳、氧、氢、氮、硫等元素,是一种调节植物生长的抗蒸腾抑制剂。其主要作用:一是调节植物气孔的开张度,减缓蒸腾。每公顷用抗旱剂750克加水150千克在孕穗期均匀喷洒叶片。一般喷洒一次可使气孔微闭时间持续12天左右,喷洒后9天内蒸腾强度比对照平均降低14%,土壤含水量提高1.5%左右。二是改善植株体内水分状况,促进玉米穗分化进程。三是增加叶绿素含量,促进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喷施后4~7天,叶色明显变绿转浓,一直持续到灌浆初期甚至中后期,使粒重提高。四是增强根系活力,吸收能力加强,植株近地面层绿叶数较多。

70.什么是抑制剂?其作用是什么?

抑制剂是一种可以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的化学制剂,当前推广的有沥青乳剂(BTI)和聚乙烯酞胺(PAM)两类。沥青乳剂为棕黑色浊液,主要成分为沥青、磷酸二氢钾、混合酸钾皂和水分。一般加水3~7倍喷施于地面。聚乙烯酞胺为人工合成多分子长链聚合物,用1000倍稀释液喷洒。其效果:首先,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水稳性团粒,减少土壤毛细管作用所引起的蒸发失水。其次,可增加水分渗入,土壤含水量提高1%~3%。第三,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抑制剂使土壤表层稳固性加强,特别是在陡坡地上应用,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第四,可提高土壤温度,喷施制剂后可降低地面太阳反射光,玉米苗期地温提高1℃~2℃,对发苗及增产均有明显效果。

71.什么是玉米的合理密植?

国内外玉米产量的提高,均与种植密度密切相关。密度在玉米的增产份额中占17.8%。美国玉米种植每公顷株数已突破6万株,高产田达到7万~9万株。山西省多数玉米产区的密度偏稀,特别是在晋东南、吕梁春播玉米区和晋南套种夏播区,通过增加密度仍可进一步提高单产。

合理密植,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是绝对的,它因品种、环境和生产条件而变化,其重要标志是群体与环境的协调。在低密度情况下,由于群体不足,过剩的环境条件易使玉米出现双穗或亚果穗;在高密度情况下,由于群体过大超出了环境条件的允许范围,极易形成空秆。当群体与环境条件高度协调时,株、穗一致,穗大而齐,产量高。从田间表现看,合理密植应保证田间群体在前期尽早形成较大的同化面积,抽雄至乳熟期保持叶面积的相对稳定,灌浆至成熟叶片保绿时间长,群体生物学产量高,籽粒与生物学产量之比相对稳定。随着玉米育种研究的进展,耐密性强、株型紧凑品种的育成,为增加密度、提高单产提供了物质基础。

72.玉米的合理密植与品种有什么关系?

玉米群体的光分布取决于栽培品种的株型和群体密度。目前推广直立或半直立叶的紧凑型玉米,由于茎叶夹角小,叶片面积小,单株采光量低于平展叶型的玉米。但紧凑型玉米品种可增加种植密度,所以群体的采光量又超过平展型玉米。研究与实践证明,平展型玉米叶面积系数一般为3~4,而紧凑型玉米可达5~6。依据当前的生产水平,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密度每公顷保持7.5万~9万株,平展型品种一般在5.25万株左右,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玉米的光能利用率一般仅1%,通过增加密度提高到1.5%~1.7%,可显著提高产量。但应指出,苗期由于叶面积指数小,大部分光能照射在地面,所以光能利用率很低。从玉米拔节开始,随着叶面积系数的不断增加,地面透光量减少,光能利用率迅速提高,特别是抽雄期叶面积系数达到最高,光能利用率可达3.5%~4.0%。抽雄后玉米营养生长停止,基部叶片开始老化衰弱,因而光能利用率又开始下降。

玉米群体对光能利用具有一定的自身调节能力,通过改变叶向、叶面积大小、叶间的距离、叶绿素浓度乃至气孔数量等,来改善自身的受光能力。虽然单株光合积累下降,仍可维持较高的光合强度。由于群体密度增加,群体总光合积累增加。当然密度过大时,群体内条件迅速恶化,超过自身调控能力,群体光合积累就会大大下降而造成减产。由于玉米属高秆作物,对密度的反应敏感,适应范围就比较窄。

73.玉米的合理密植与环境条件有什么关系?

玉米密植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土壤肥力包括土壤肥力状况和施肥水平。在一定量化的土壤肥力下增加密度,由于单株占有肥力数量少,单株发育不良。相反,在施肥条件下,特别是氮肥充足,种植过稀,施肥的增产效果也不明显。以上所述表明施肥与密度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土壤水分也是制约密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旱地玉米,很难保证生育期内土壤持水量维持在相对较适宜的65%~75%的状态,因此种植密度要适当偏稀。在山西部分地区因水平生态和垂直生态交错,玉米生长期内日温差较大,虽然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但在灌浆期温度偏低而影响粒重。为了加速个体发育进程,除选用熟期适宜的品种外,一定要适当加大行距,或采用宽窄行种植,以保证田间通风透光,促进个体发育和群体发育协调。当前推广的紧凑耐密型品种,只适于在山西省降雨量在600毫米以上的肥旱地区种植,不适合在肥力不足,降雨偏少和土壤保水力差的旱地采用。

74.如何确定玉米种植的最佳密度?

目前生产上利用的品种,就株型而言,可分为高秆紧凑型、中秆紧凑型、半紧凑型和平展型四种。中秆紧凑型一般每公顷密度为6.2万株,高秆紧凑型为6万株,半紧凑型为5.8万株,平展型为5.3万株。春播晚熟区旱地条件好的地块,每公顷均可达5万株以上,实收5万穗。春播早熟区通过覆膜栽培的中晚熟品种,每公顷株数为6万~7.5万株;晋东南旱地中晚熟玉米区每公顷应以5.7万株作为旱肥地的基本密度,肥力较差的应不少于5.25万株。高纬度高海拔特早熟玉米区,密度每公顷应不少于6万株。增加单位面积株数的关键是推广宽窄行种植。为保证田间通风透光,平均行距不少于60厘米,宽行保持在75~80厘米,窄行不超过45厘米。采用适当的行株距配置,有利于田间管理,尤其便于在拔节至小喇叭口期结合进行的深追肥、深中耕、壅土培土和抽雄期前后的浅中耕。

75.选择旱地玉米栽培品种的原则是什么?

生产实践证明,因地制宜选用优良品种是增产最有效的措施。一般应以省内品种区域试验结果作为主要依据,再结合当地自然条件、栽培制度和生产水平来选用优良玉米杂交种。一般原则是:

(1)根据当地玉米种植方式,充分利用生产季节。山西省是春播、夏播、套种玉米并存的省份,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的生育期、生长特点、植株性状都有不同的要求。旱地春玉米要求生育期较长,单株生产力较高、抗病性强的中晚熟杂交种。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则要求生育期偏短的中熟或早熟杂交种。套种玉米适宜选用株型紧凑、叶片上冲、苗期耐阴性强的杂交种。

据试验统计,玉米生育期每延长1天,每公顷可多收39.75千克。因此,选用的杂交种必须能充分利用生长季节。但山西北部及高海拔地区年际间气候变幅大,在考虑品种熟期上必须留有余地,宜选择在当地初霜期前10天能够成熟的杂交种,以保证稳产。

(2)品种合理搭配。选择当家品种的同时还应合理搭配熟期不同的其他品种,克服品种单一化。这将有利于调配田间作业,还可提高抗御不同自然灾害的能力。

(3)根据土壤肥、水条件安排品种。大面积生产上应选用适应性强的稳产品种。高肥和湿润的旱地要种植高产品种。

(4)任何一个品种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对所应用的品种,不仅要认清其生产潜力,以发挥优势,也要针对其缺点,采用农艺措施克服其弱势的一面。如丝黑穗病可以通过拌种或包衣加以解决;矮花叶病发病区,则应以抗病性强的品种作为主栽品种;灌浆期有低温影响的地区,就需要熟期早而且灌浆速度快的品种等。

(5)选用合格种子。生产用的品种主要是单交种,要选购纯度、发芽率、净度、整齐度合格的种子。因为纯度每降低1个百分点,每公顷产量损失122.4千克,可见种子质量的重要性。同时,要选用经过精选包衣的种子,以提高播种品质。

(6)坚持一切经过试验的原则。一个品种的优劣,不能仅听介绍或市场炒作就盲目大量购种种植,应该是当年先引进少量种子进行品种试验和当地老种植品种进行比较。观察它的成熟期、抗病性和产量表现,再组织示范,当然确定一个品种的推广要经过2~3年。因此,需对当地种子部门和技术部门的试验进行了解,以求做到可靠和有效。

76.保浇水地玉米栽培的配套技术是什么?

保浇水地主要是指以深井为水源进行灌溉的土地,灌水来源有较可靠的保证,可根据作物的需水情况随时灌溉。这是山西玉米的高产稳产区。要获得玉米的高产稳产,主要采用以下栽培技术措施:

(1)土地耕作。山西保浇水地春播玉米多属一年一熟耕作区,少数属不稳定的二年三熟耕作区,实行玉米复播冬小麦,冬小麦收获后复播豆类、蔬菜等耕作方式。无论一年一熟还是两年三熟耕作制,前茬作物收获后实行秋季机械深耕,耕深应达到28厘米以上,如前茬是玉米,在深耕时要积极配合实施秸秆还田(最好粉碎铺于地面深耕翻入土中,同时施入一定量的氮素肥料)。还田的秸秆量每公顷不少于5吨(每亩333千克)。深耕后及时耙耱平整。耕耙后如有土壤悬虚的,还要及时镇压。

(2)科学施肥。合理施肥是玉米高产高效低耗的基础。根据保浇水地肥力基础较好,产量较高,具有施肥效应较高的特点,据有关科研部门的研究和对高产典型的调查分析,水地玉米的施肥应是有机肥(农家肥)、氮磷钾化肥并重,同时还需施入足够的微量元素锌肥。如每公顷计划生产玉米籽粒9000千克,则应施有机肥37500~45000千克,纯氮150~180千克,磷(P2O5)90~110千克,钾(K2O)95~120千克,氮∶磷∶钾=1∶0.6∶0.62。同时施入硫酸锌15~22.5千克。如产量超过每公顷10500千克,则各类肥料的施用量都应适当增加,有机肥应达6万千克,施氮180~270千克,磷(P2O5)105~150千克,钾(K2O)120~150千克,硫酸锌30千克。

上述肥料,宜将有机肥与磷肥混合沤制配入钾肥和70%的氮素化肥作底肥,结合秋深耕时施入,可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保墒能力,比春耕时施底肥可提高13.8%的产量。作追肥的30%的氮素化肥,提倡在拔节后至喇叭口期一次追施,也可以在拔节期和喇叭口期按前重后轻的原则分两次追施。无论一次追施还是两次追施,都要利用机具或人工开沟或穴施,将化肥施入10厘米以下湿土中,随后覆土盖严,以减少氮素养分的损失,又便于根系吸收,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3)因地制宜地选用良种。良种是高产的基础,山西春播玉米区范围较大,生态条件多样,不同的环境条件应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良种才能获得满意的产量。在大同盆地无霜期130天以上的保浇水地区,可选用生育期在120天左右的早熟品种,如并单6号、强盛3号;忻定盆地和晋中盆地无霜期150天左右的保浇水地区,可选用生育期在130天左右的中晚熟品种,如农大84、永玉3号等;上党盆地水地区,可选择并单390、大丰26号、强盛51号等。

(4)提高种植密度。单位面积玉米产量是由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要素共同组成的,在这三个因素中,成穗数又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据科学测定,密度在玉米的增产作用中占17.8%的份额。所以,合理密植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技术措施。合理密植的标志是:群体与环境条件高度统一,田间群体在前期尽早形成较大的同化面积,抽雄至乳熟期保持绿叶面积相对稳定,灌浆后期叶片衰亡缓慢,至成熟期仍保持一定的绿叶面积,株、穗一致,穗大而整齐,产量高,籽粒与生物产量之比相对稳定。山西省水地春播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要参照土地的肥力基础和品种等条件来具体确定:晋中和忻定盆地肥力条件中上等的地块,使用前述品种每公顷应留苗达5.4万~6万株,实收达5.2万~5.7万穗以上;肥力中等以下的水地,每公顷留苗应达到4.8万~5.2万株,争取实收4.7万~5.0万穗。大同盆地保浇水地使用早熟品种,每公顷留苗应达到6万株;上党盆地群众种植玉米习惯稀植,近年种植密度虽然有所提高,但仍有差距,肥力较高的保浇水地,留苗密度应争取达到5.6万株以上,肥力中等的地块,也应达到5.25万株。

(5)科学灌水。玉米是需水较多的作物,研究证明,每公顷产玉米籽粒7500~9000千克时,其一生消耗水500~630毫米,山西年均降水500~550毫米,基本可以满足生产9000千克左右的需要。但因降雨分布不均,常年冬春少雨雪,7月份以前降水偏少,春季土壤干旱往往影响播种出苗。因此,播前浇保苗水在山西各玉米产区更显重要。一般是在春季整地前灌足底墒水,每公顷灌水900立方米左右,水渗透后地表发白时立即耕耙整地,足墒播种,以保证全苗和幼苗健壮生长。根据玉米的需水规律,除保苗水外,还需拔节期灌溉保收水,抽雄期灌溉保粒水,灌浆期灌溉高产水。其中,保粒水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因为抽雄前10天至抽雄后20天是玉米的需水临界期,这时缺水往往造成败育,使穗粒数减少、秃尖等,严重缺水还会使花丝抽出困难,授粉不良,显著减产。此外,灌浆期缺水,将影响灌浆速度,使粒重降低;特别是在授粉后12~36天,即淀粉开始形成至乳熟期,这时缺水,将严重影响粒重而减产。试验证明,孕穗至灌浆期(拔节后至开始形成淀粉),即使植株不表现旱象,如能灌水两次(灌水量750立方米/公顷),仍表现显著增产,比不灌水的增产25.6%。因此,保浇水地玉米的灌水,除要灌好底墒水保证苗齐、苗壮外,根据玉米生育规律和对水分的需求,结合天气和土壤墒情,强调在拔节期结合追肥灌溉保收水,灌水量每公顷450~600立方米;抽雄期浇好保粒水,减少败育,促穗大粒多,灌水量每公顷600~900立方米;灌浆期浇好高产水,促籽粒饱满,争取高产,灌水量每公顷450立方米。

77.河、库灌溉区水地玉米栽培的配套技术是什么?

(1)加强土地建设。河库灌区一般1年只能灌溉1次,少数土地勉强可以灌溉两次。这部分土地多数肥力中等。要提高这类土地的产量,应加强土地建设。首先要抓好土壤的培肥,持续不断地实施秸秆还田,即在秋收后立即将秸秆粉碎铺于地面,结合秋深耕将秸秆翻入土中。每公顷每年返还土壤的秸秆0.6万~1万千克,如连续10年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将能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其次是要增施肥料。秸秆还田产生的肥效是比较缓慢的,为了促进当年增产,还必须增施有机肥和各种化肥。在每公顷生产玉米籽粒7500千克的要求下,应施入有机肥3.75万千克以上,并施入纯氮150千克,磷(P2O5)90~105千克,钾(K2O)75千克,硫酸锌15~22.5千克。第三要抓好田面建设,搞好平田整地,为改变大水漫灌实行节水灌溉创造条件。

(2)选用适宜的良种。不同生态区可参照保浇水地选择适宜的优良品种。

(3)合理密植。河、库灌区水地的肥力条件一般比保浇水地低,其适宜的种植密度也应比同类生态区保浇水地玉米的种植密度每公顷少3000~4500株。如养分条件达到高肥力地水平的,也可与保浇水地的种植密度相同。

(4)节水灌溉。河、库灌区目前灌溉矛盾较突出,一方面是水源有限,难以保证灌溉;一方面又是大水漫灌,浪费惊人。这主要因为存在渠系不配套,田面不平整等问题,同时因1年只能灌1次,农民存在不浇则已,要浇就浇透的思想问题。因此,对河、库灌区玉米田的灌溉,应提倡灌足底墒水,要求在搞好渠系配套、渠系防渗和平整田地的基础上,实行节水灌溉;冬前灌溉的,每公顷灌水1500立方米(相当于150毫米降雨)为好。同时,要积极推广渗灌、管灌,减少每次灌水量,提高有限水量的利用率。

(5)科学施肥。河、库灌区的土壤肥力一般都较保浇水地低而略高于旱地。这类地区获得高产的制约因素主要是需水临界期不易获得有效灌水和肥力偏低。因此,科学施肥是夺取高产的直接措施。首先应坚持秸秆还田,秋收后立即将玉米秸秆粉碎铺于地表,随即机械深耕翻入土中,耙耱平整;第二应增施有机肥,在春季整地时每公顷施入优质有机肥4.5万千克,施入纯氮120~150千克,磷(P2O5)90~105千克,钾(K2O)45~75千克,硫酸锌15~30千克。上述化肥中,氮素留出20%作追肥用,其余与有机肥混合均匀作底肥施入。留下的20%应于玉米拔节后追施,追施期间如有水源保证,最好追施后结合灌水;如无水源可灌,应在降雨前后追施,以提高肥效。

78.山西省玉米的立体种植模式主要有哪些?

山西省生态条件较复杂,各地采用的立体种植模式也较多,仅收入《山西高产优质高效种植模式图集》的就有143种,但在这么多模式中,绝大部分是以玉米为主栽粮食作物,与各种瓜、菜、经济作物搭配立体种植的栽培模式,这既能保证粮食不减产,又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1)早熟甘蓝套种玉米。以140厘米为一带,每带种植甘蓝和玉米各两行。2月上旬在阳畦或日光温室育甘蓝苗,选用早熟杂交种,苗期加强温度和肥水管理,育成壮苗。于4月上中旬定植大田,苗龄60~70天。大田要求秋深耕施入底肥壮垡,每公顷施优质农家肥6万千克、碳铵750千克、过磷酸钙600千克,耙耱平整。春季灌水蓄墒后浅耕,按140厘米一带整地,每带覆盖一幅地膜,定植时每幅膜上开穴定植两行甘蓝,行距40厘米,株距30厘米,每公顷栽4.8万株左右。4月底在空档中播种两行玉米,选用适于当地生长的抗病杂交种长城799、并单5号、强盛16号、大丰30等。行距40厘米,株距26厘米,每公顷留苗5.4万~5.55万株。

这种模式,在山西中、北部及东西山区的河谷平原及沟坝地等,无霜期140天以上的地方已广泛采用。在热量资源较好,无霜期160天左右的地方,还可以在收获了早熟甘蓝后,于7月中旬再定植一茬中晚熟甘蓝或种植萝卜、大白菜等秋菜。

(2)矮生菜豆套种玉米。以120厘米为一带,每带种两行菜豆和两行玉米。在秋深耕施肥壮垡的基础上,春季灌水蓄墒或耙耱保墒,浅耕整地。于4月中旬按120厘米一带覆盖一幅地膜,在膜上打孔种两行矮生菜豆,行距40厘米,穴距25厘米左右,每公顷种6.6万余穴,每穴留2~3株。4月底在空档中种两行玉米,行距40厘米左右,株距28~30厘米,每公顷留苗5.55万~6万株。菜豆初花期可结合浇水追施一次尿素,每公顷用尿素75千克;旱地可在植株旁开穴追施稀人粪尿,每公顷用稀人粪尿1.5万千克左右。当矮生菜豆豆荚长到20厘米左右时,可采收嫩荚上市,一般在6月底至7月中旬采收完毕,清除豆蔓后加强玉米田间管理。

这种模式适合山西各地中等肥力的水地或肥力较好的旱地采用。

(3)马铃薯套种地膜玉米。马铃薯套种地膜玉米有“二二”式和“二三”式两种。“二二”式是两行马铃薯套种两行玉米,即以140厘米为一带,在秋深耕施入底肥壮垡的基础上,早春顶凌耙耱,浅耕踏墒,按140厘米一带起一条宽为60厘米、高为10厘米的垄,于4月上中旬在垄上播种两行马铃薯,行距40厘米,穴距28厘米,每公顷种5.1万穴左右;在垄沟中覆盖一幅地膜,于4月下旬在膜上打孔点播两行玉米,小行距40厘米,株距25~28厘米,每公顷种植5.1万~5.7万株(有灌溉条件、肥力较高的地块密度应大些,反之应稀些)。

“二三”式是两行玉米套种3行马铃薯,即以180厘米为一带。在秋深耕施肥壮垡基础上,春季浅耕整地,以180厘米为一带,每带中起3条宽为30厘米、高10厘米的垄,4月上中旬在每条垄上种1行马铃薯,穴居28厘米,每公顷种6万穴左右;种完马铃薯后,在两带之间的宽垄沟内覆盖一幅地膜,4月下旬在地膜上打孔点种两行玉米,小行距40厘米,每公顷2.78万穴,每穴留双株,可使公顷留苗达到5.55万株。需要注意的是,一穴中所留的两株苗子大小强弱要一致,如大小不等,大苗欺小苗,极易造成空秆,影响产量。

马铃薯套种玉米可在春玉米区的沟坝地、肥沃旱平地以及水源较紧张、灌水保证率稍差的水地上应用。

(4)大蒜套种玉米。大蒜套种玉米在我省南北各地都有种植,但具体模式有些差异。在南部热量资源较好的盐湖、永济等县区市,采取的是大蒜复播玉米的栽培方式。一般选择肥力较高的水浇地,第1年秋收后立即施肥整地做畦,于秋分前后(9月下旬)种植大蒜,行距20厘米,株距8~10厘米,每公顷种52.5万~60.0万株;冬前中耕保苗,越冬期可覆盖地膜保护,也可覆盖麦草保护,并要浇好越冬水。翌年春季返青后及时浇水追肥。蒜薹抽出后应适时抽取上市,随即中耕松土,小水浅浇,促蒜头膨大,5月下旬及时收获大蒜。收蒜后抓紧时间施肥整地,播种玉米(玉米的种植、管理同一般水地)。

在中部平川水地,通常采用的大蒜套玉米栽培模式是:要求秋深耕施足底肥,耙耱平整,土地封冻时浇好越冬水,蓄足底墒。早春土地解冻时立即浅耕整地。3月上旬(惊蛰前后)种植大蒜,行距24厘米,株距8厘米,每公顷种植51万株。大蒜出苗后及时中耕松土,提高地温,促根下扎。到5月初,在蒜行中套种玉米,方法是每隔3行蒜套种1行玉米,玉米行距为72厘米,穴距50厘米,每穴留长势接近的两苗,每公顷留苗5.55万株。

山西省北部平川水地区无霜期较短,大蒜与玉米两种作物共生期相对较长,为减少其相互影响,采取大蒜种畦内,玉米种垄上的种植模式。要求秋深耕施足底肥,耙耱平整,浇好越冬水蓄足底墒。翌年早春土地一解冻,立即浅耕整地,以160厘米为一带起埂做畦,埂底宽30厘米,高25厘米。3月下旬,在畦内种6行大蒜,行距20厘米,边行距埂15厘米,株距10厘米,每公顷种植30.0万~37.5万株。出苗后及时中耕松土,促进发苗。4月下旬在埂上点播1行玉米,穴距30厘米,一穴留双株,每公顷留苗4.2万株左右。

(5)甜瓜套种玉米。在秋深耕施肥壮垡的基础上,春季浇足底墒水浅耕后按110厘米一带整地,每带覆盖一幅地膜,占地60厘米宽;4月中旬在地膜上打孔点播两行甜瓜,每穴播2~3粒。行距40厘米,株距40厘米,每公顷留苗4.5万株。4月下旬至5月上旬(根据当地无霜期长短确定,无霜期短的应早播,反之可迟播)在留下不盖膜的空档中播种两行玉米,品种选择适宜当地无霜期的优种。行距35厘米,株距30厘米,每公顷留苗6万株;也可以按穴距50厘米播种,单双株间隔留苗,每公顷留苗5.48株,可以减少玉米对甜瓜的遮阴。

这种模式适宜在无霜期140天以上,肥水条件较好的地块应用。

(6)甜椒套种糯玉米。施足底肥整地后,以250厘米为一带划畦,每一带中起小夹堰划为200厘米和50厘米大小两畦。4月中旬,在小畦内覆盖地膜,打孔播种两行糯玉米,小行距40厘米,株距16厘米,每公顷留苗4.5万株;到5月上旬,在大畦中栽植5行甜椒(于2月下旬在日光温室或阳畦中育苗,苗龄60~70天),行距40厘米,穴距40厘米,一穴栽两株,每公顷栽植4.95万穴,9.9万株。

79.山西玉米的病害主要有哪些?

目前世界上报道的玉米病害有百余种,我国报道的有30余种。山西省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有玉米黑粉病、丝黑穗病、大斑病、小斑病、青枯病、矮花叶病、粗缩病等。此外,偶发性病害有圆斑病、叶斑病、裂轴病、穗腐病、黑霉病、干腐病、叶枯病、锈病和黑穗红粉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