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农业实用技术(种植业卷上)
9473200000003

第3章 小麦生产技术问答(1)

1.什么是小麦的生育期、生育时期和生长阶段?

小麦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叫生育期。其长短因品种特性、生态条件和播种早晚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一般春小麦生育期100~120天,冬小麦230~280天。根据器官形成的顺序和便于生产管理,常把小麦生育期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一般包括:苗期、三叶期、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期、起身期(生物学拔节)、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等12个时期。春小麦无越冬期和返青期。

小麦生育期可划分为3个生长阶段:

(1)营养生长阶段。从种子萌发到幼穗开始分化(分蘖期)。生育特点是生根、长叶和分蘖,表现为单纯的营养器官生长,是决定单位面积穗数的主要时期。

(2)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从分蘖末期到抽穗期,是根、茎、叶继续生长和结实器官分化形成并进期,是决定穗粒数的主要时期。

(3)生殖生长阶段。从抽穗到籽粒灌浆成熟,是决定粒重的时期。

2.冬性、半冬性和春性品种是怎样划分的?

小麦要从营养生长过渡到生殖生长,必须经过两个发育阶段,即春化阶段和光照阶段。

小麦种子萌发后,便可进入春化阶段的发育。其特点是在所需要的综合条件中必须经历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的低温,否则就不能通过春化阶段,永远停留在分蘖状态。根据小麦通过春化阶段所需温度高低和时间长短,可把小麦品种分为冬性、弱(半)冬性和春性三种基本类型。

冬性品种:对温度要求极为敏感。春化阶段适宜温度在0℃~5℃,需经历30~50天,其中只有在0℃~3℃条件下经过30天以上才能通过春化阶段的品种,为强冬性品种。没有经过春化阶段的种子在春季播种不能抽穗。

半冬性品种:对温度要求介于冬性和春性之间。没有经过春化的种子在春季播种不能抽穗或延迟抽穗,抽穗不整齐,产量很低。

春性品种:通过春化阶段时对温度要求范围较宽,经历时间也较短。一般在秋播地区要求0℃~12℃,经过15天的时间可以通过春化阶段。

所谓冬性、春性,指的是小麦品种春化阶段发育的特性,而冬麦、春麦指的是播种期。生产上说的春小麦指的是春季播种的品种;冬小麦指的是秋季播种、在生育期间经过冬季的小麦。我国长江中下游和四川盆地种植的冬小麦多是春性品种,黄淮麦区种植的冬小麦多是半冬性品种,北部冬麦区种植的冬小麦都是冬性品种。

3.小麦品种对日照长短的反应有几种类型?

小麦通过春化阶段后就进入光照阶段,开始幼穗发育,然后才能抽穗结实。根据小麦对每天日照长短的不同反应,可把小麦品种分为三种类型。

反应迟钝型:在每天8~12小时日照条件下,16天以上能通过光照阶段而抽穗。

反应中等型:在每天8小时日照条件下不能通过光照阶段,在12小时的日照下24天左右可以通过光照阶段而抽穗,一般半冬性品种属于这一类型。

反应敏感型:在每天12小时以上的日照条件下,经过30~40天才能通过光照阶段而抽穗,一般冬性品种均属这一类型。

4.为什么有些好种子在田间出苗不好?

合格的商品小麦种子一般发芽率在90%~95%。但在大田生产条件下往往只有70%~80%能出苗,有时还不足50%。这是什么原因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小麦发芽的条件没有得到满足。小麦种子发芽需要3个基本条件:

温度:小麦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是1℃~2℃,最适宜15℃~20℃,最高30℃~35℃。在最适温度范围内,小麦种子发育最快,发芽率也最高,而且长出来的麦苗也最健壮。温度过低,不仅出苗时间会大大推迟,并且种子容易感染病害,形成烂籽。

水分:小麦种子必须吸收足够的水分(达到种子重量的45%~50%)才能发芽。小麦播种后,土壤水分不足或过多,都影响出苗率和出苗整齐度。小麦发芽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70%。因此,在播种前一定要查看土壤墒情,如果墒情不足,应先浇好底墒水。

氧气:小麦种子萌发或出苗都需要有充足的氧气。在土壤黏重、湿度过大、地表板结的情况下,种子也往往由于缺乏氧气而不能萌发,即使勉强出苗,生长也很细弱。

5.怎样测定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

小麦种子的发芽率是指100粒种子7天内的发芽粒数;发芽势是指100粒种子中3天内集中发芽的粒数。

小麦种子在储藏期间如果保管不善,受潮受热,都易引起霉变或虫蛀而降低发芽率。播种前应做好发芽试验,避免因发芽率过低而造成出苗不好的损失,并为确定播种量提供依据。可采用以下两种办法:

直接法:在培养皿或碟子上铺几层经蒸煮消毒的吸水纸或卫生纸,预先浸湿,将种子放在上面,然后加清水淹没种子,浸4~6小时,使其充分吸水,再把淹没的水倒出,把种子摆匀盖好,以后随时加水保持湿润。也可将经消毒的纱布浸湿,把种子摆在上面,卷成卷,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随时喷水保持湿润,逐日检查记载发芽粒数。

间接法:来不及用直接法测定种子发芽率时,也可采用间接法,即染色法。先把种子浸于清水中两小时,捞出后取200粒分成等量两份测定。用刀片从小麦腹沟处通过胚部切成两半,取其一半浸入红墨水10倍稀释液中1分钟,捞出用清水洗涤,立即观察胚部着色情况。种胚未染色的是没有生活力的种子。这种测定结果与直接做发芽试验的结果基本一致,但因部分斑点着色的种子也计算在内,此法测定的发芽率略显偏高,因为一些发芽力弱的种子实际不能发芽。

6.影响小麦分蘖的因素有哪些?

我省南部地区小麦冬前壮苗的标准是:冬前单株平均能发生2~3个分蘖,4~5条次生根,主茎能长出6~7片叶(包括心叶),达到叶片、根系和分蘖同步生长。影响因素如下:

品种:冬性强的品种春化阶段时间长,分蘖多;春性强的品种分蘖较少。

积温:出苗后至越冬前,每出生一片叶约需70℃~80℃的积温。要保证冬前形成壮苗(按6叶1心计算),需0℃以上积温为490℃~564℃。晚播小麦积温不足,叶数少,分蘖也少。

地力和水肥条件:地力高、氮磷丰富、土壤含水量在70%~80%时有利于分蘖。单株营养面积合理、肥料充足尤其是氮磷配合施用,能促进分蘖发生,利于形成壮苗。生产上,水肥常常是分蘖多少的主要制约因素,往往可通过调节水肥来达到促、控分蘖的目的。

播种密度和深度:冬小麦宜稀播,播种深度4~5厘米;春小麦播种深度3~4厘米,有利于分蘖。播种过密,植株拥挤争光旺长,分蘖少。播种深度超过5厘米,分蘖就要受到抑制;超过7厘米则苗弱,很难分蘖或者分蘖晚而少。

7.麦田耕作措施对小麦生长有哪些作用?

麦田耕作包括小麦播种前耕耙整地和小麦生长期间麦田中耕、耙耱、镇压等措施。

播前耕耙:麦田耕翻不仅可破除土壤板结,把施用的有机肥和田间残茬、杂草掩埋到土壤下层,熟化耕翻到上层的底土,而且能增加土壤通透性,蓄纳更多的雨水,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等状况,为小麦出苗和正常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耕翻一要根据不同的土质和墒情变化,掌握好适耕期,一般以土壤水分相当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时进行耕翻为宜。黏重土壤尤其要掌握好耕、耙、翻的时间和方法,以免造成大泥条和大坷垃。二是麦田翻耕后要及时耙细、耙实,平整土地,对于土层过松或有翘空的田块,还应进行适当镇压,以防透风和水分过多蒸发。

田间耕作:小麦播种后和生长期间田间湿度大,或下雨、灌水后,或麦田早春土壤解冻返浆后,可采用中耕、耙地或耧麦等措施,及时破除地表板结,疏松表土,改善通气条件,以利小麦出苗和生长;麦播后如遇到耕层土壤疏松、表土干燥或越冬前后麦田经冻融交替、土松空隙增大,应及时镇压,以保麦苗安全越冬和健壮成长。对于缺少稳固性结构和过于松散的土壤,应减少中耕和耙地次数,以防破坏土壤团粒结构,造成水土流失或风蚀;盐碱土和低湿黏土不宜镇压,以防返盐或使土壤过于紧密,影响麦苗生长。在小麦生长期间,适时、适度中耕有利于小麦生长;深中耕和镇压可抑制小麦旺长,预防倒伏。

8.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对水分的需求有何特点?

小麦一生中耗水量受品种、气候、土壤、栽培管理等因素影响很大,每亩耗水260~400立方米,折合降水量400~600毫米。

拔节前温度低,植株小,耗水量较少。时间长而耗水量只占全生育期耗水的30%~40%。

拔节到抽穗冬小麦进入旺盛生长时期,耗水量急剧增加。由于植株茎叶的覆盖,株间蒸发大大降低,而叶面蒸腾显著增加。该时期时间短,而耗水量却占全生育期的20%~35%,日耗水量达2立方米/亩以上。春小麦这一阶段耗水也多,在20天左右的时间内,耗水占全生育期的25%~29%,日耗水量在4立方米/亩左右。

抽穗到成熟,冬小麦在这一时期的时间也较短,而耗水量占全生育期耗水的50%左右。春小麦抽穗到成熟的日期较长,耗水量一般都占全生育期耗水量的50%左右。但由于各地气候不同,耗水量的差别也较大。

9.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对养分的需求有何特点?

小麦苗期对养分的需求十分敏感,充足的氮能使幼苗提早分蘖,促进叶片和根系生长,磷素和钾素营养能促进根系发育,提高小麦抗寒和抗旱能力。

小麦起身、拔节需要较多的矿质营养,特别对磷和钾的需要量增加,氮素主要用于增加有效分蘖数及茎叶生长,钾用于促进光合作用和小麦茎基部组织坚韧性,还能促进植株内营养物质的运转。

小麦抽穗后养分供应状况直接影响穗的发育。供应适量的氮肥,可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磷对小花和花粉粒的形成发育以及籽粒灌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钾对增加粒重和籽粒品质有较好的作用。小麦开花后根系的吸收能力减弱,植株体内的养分能进行转化和再分配,但后期可通过叶面喷肥供给适量的磷钾肥,以促进植株体内的含氮有机物和糖向籽粒转移,提高千粒重。

小麦正常生长发育还需要吸收少量的微量元素。例如,锌能提高小麦有效穗数,增加每穗粒数,提高千粒重;钼能提高小麦有效分蘖率,提高穗数。

10.不同肥料元素与小麦生长发育有何关系?

小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除需要大气中的碳、氢、氧外,还需要消耗土壤中的氮、磷、钾、钙、镁、硫、铁、锰、锌、铜、钼、硼等元素。其中需要量和对产量影响较大的是氮、磷、钾三种元素,称为大量元素,其他称为微量元素。每生产100千克籽粒,需纯氮3千克、五氧化二磷1~1.5千克、氧化钾2~4千克。氮、磷、钾在植株不同部位含量不同,氮、磷主要集中在籽粒中,占全株总含量的76%和82.4%;钾主要集中在茎秆中,占全株的70.6%。锌在越冬前吸收较多,返青、拔节期缓慢上升,抽穗到成熟期吸收量最高,占整个生育期吸收量的43.3%。小麦幼苗生长阶段锰营养不足,会使麦苗基部出现白色、黄白色、褐色斑点,严重时叶片中部组织坏死、下垂。锰对小麦叶片、茎的影响较大,缺锰的植株叶片和茎呈暗绿色,叶脉间呈浅绿色。缺硼的植株发育期推迟,雌雄蕊发育不良,造成小麦不能正常授粉、结实,而影响产量。

11.为什么要提倡在冬前化学除草?

过去一般习惯在春季开展化学除草。这种做法有如下弊端:一是有效用药时间短,极易错过除草时机,除草面积小;二是春季麦苗对杂草的覆盖度大,杂草受药面小,导致除草效果差;三是杂草个体发育健壮,抗药力增强,降低了除草效果;四是麦田中行走困难,喷药效率低,质量难保证,也为药害埋下了隐患。因此,应在冬前大力开展麦田化学除草,为夺取来年丰收奠定基础。

12.小麦叶面施肥有什么作用?

小麦从苗期到蜡熟前都能吸收叶面喷施的氮素营养,但不同生育期所吸收的氮素对小麦生长有不同的影响。一般认为,小麦生长前期叶面喷氮有利于小麦分蘖,提高成穗率,增加穗数和穗粒数,从而提高产量;而在生长后期叶面喷氮肥可明显增加粒重,同时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含量,并能改善加工品质。

13.小麦什么时候收获最好?

俗话说“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收获过晚,等到小麦植株已不能再制造和积累养分,但这些营养体仍需要消耗养分进行呼吸,后果是粒重降低。过早收获也不利,一些晚熟麦田为方便机收而提前收割,小麦籽粒鲜重并未下降(还在上升),小麦产量和品质损失较大。小麦人工收割以蜡熟中期为宜,机械收割以完熟初期为宜。蜡熟中末期全株转黄,茎秆仍有弹性,籽粒黄色、稍硬,含水量20%~25%;完熟初期叶片基本枯黄,籽粒变硬,呈品种本色,含水量20%以下。

14.栽培措施怎样影响产量形成?

小麦产量是由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平均粒重构成的。三者的乘积越高,产量越高。

每亩穗数由主茎穗和分蘖穗共同组成。每亩穗数要足够就必须掌握播种量,使基本苗数量适宜且分布均匀,每株小麦都得到充足的光照和营养,才能有适宜的分蘖成穗数。

增加每穗粒数的途径是通过肥水调控措施促使植株营养状况良好,在保证每个麦穗有较多小花数的基础上,提高小花结实率。田间管理措施是要有促有控,使氮素营养和碳素营养协调,高地力、群体适宜的麦田要防止肥水施用较早、过多,氮代谢过旺,碳代谢过弱,以免造成早衰。

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是决定粒重的关键时期。小麦的粒重有1/3是开花前贮存在茎和叶鞘中的光合产物、开花后转移到籽粒中的;2/3是开花后光合器官制造的。所以,保证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有较长时间的光合高值持续期,防止小麦早衰是提高小麦粒重的途径。

15.小麦品质包括哪些内容?

小麦品质主要是指形态品质、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形态品质包括籽粒形状、籽粒整齐度、腹沟深浅、千粒重、容重、病虫粒率、粒色和胚乳质地(角质率、硬度)等。营养品质包括蛋白质、淀粉、脂肪、核酸、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和质量。其中,蛋白质又可分为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淀粉又可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加工品质可分为制粉品质和食品品质。其中,制粉品质包括出粉率、容重、籽粒硬度、面粉白度和灰分含量等;食品品质包括面粉品质、面团品质、烘焙品质、蒸煮品质等。

16.什么是强筋小麦、中筋小麦和弱筋小麦?

强筋小麦是籽粒硬质、蛋白质含量高、面筋强度强、延伸性好,适于生产面包粉以及搭配生产其他专用粉的小麦。中筋小麦是籽粒硬质或半硬质、蛋白质含量和面筋强度中等、延伸性好,适于制作面条或馒头的小麦。弱筋小麦是籽粒软质、蛋白质含量低、面筋强度弱、延伸性较好,适于制作饼干糕点的小麦。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发展较慢,目前市场缺口较大。

17.影响小麦品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在自然和栽培条件相对一致的地区或年份,小麦品质主要受品种遗传基因的影响;而自然和栽培等生态条件相差较大的地区,其品质差异来自品种和生态条件两个方面,而生态条件对品质的影响程度往往大于品种。

施肥、灌水、播种期、播种量、种植方式、播种茬口、化学调控等栽培措施都对小麦品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效果明显的主要是施肥和灌水,而肥料中又以氮肥效果最突出。不同施氮量对麦粒蛋白质含量有很大影响。

收获、贮存条件对品质表现也有一定影响。带秸秆收割小麦,由于秸秆中养分可继续向籽粒运输,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质量明显比机收的高。收获期遇雨则明显降低小麦角质率,蛋白质质量也有所降低。贮藏不当,如麦仓升温、熏仓等对品质也有负面影响。

18.高产小麦对土壤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偏碱和微碱性土壤上小麦都能较好地生长,但最适宜高产小麦生长的土壤酸碱度为pH值6.5~7.5。

高产麦田要求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2%以上,含氮量≥0.10%,缓效钾≥0.02%,有效磷20~30毫克/千克。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好,能增强土壤保水保肥性能,较好地协调土壤中肥、水、气、热的关系。

高产麦田耕地深度应确保20厘米以上,能达到25~30厘米更好。加深耕作层,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能,增加土壤水分涵养,扩大根系营养吸收范围,从而提高产量。但超过40厘米,就打乱了土层,不但当年不增产,而且还有可能减产。

高产麦田的土壤容重为1.14~1.26克/立方厘米,空隙率为50%~55%,这样的土壤,上层疏松多孔,水、肥、气、热协调,养分转化快,下层紧实有利于保肥保水,最适宜高产小麦生长。

19.肥料如何施用更科学?

尿素、碳酸氢铵等氮肥不能浅施、撒施或施用浓度过高。尿素是酰胺态氮肥,含氮较高,施入土壤后除少量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外,大部分须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呈铵态氮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碳酸氢铵的性质不稳定,若表层浅施利用率非常低;同时氮肥浅施,追肥量大,浓度过高,发出的氨气会熏伤作物茎叶,造成肥害。

钙、镁、磷肥不能作追肥。钙、镁、磷肥在水中不易溶解,肥效缓慢,不宜作追肥。特别是在小麦生长中期以后作追肥,其利用率低,效果差。

过磷酸钙中含有3.5%~5%的游离酸,腐蚀性很强,直接拌种会降低种子的发苗率和出苗率。

锌肥与磷肥不能混合施用。由于锌、磷之间存在严重的拮抗作用,将硫酸锌与过磷酸钙混合施用后,将降低硫酸锌的肥效。

20.什么是小麦营养临界期和营养最大效率期?

营养临界期,是指小麦对肥料养分要求在绝对数量上并不多,但需要程度却很迫切的时期。此时如果缺乏这种养分,作物生长发育就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而且由此所造成的损失即使在以后补施这种养分也很难恢复或弥补。磷的营养临界期在小麦幼苗期,由于根系还很弱小,吸收能力差,所以苗期需磷十分迫切。氮的营养临界期是在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时候,冬小麦是在分蘖和幼穗分化两个时期。生长后期补施氮肥,只能增加茎叶中氮素含量,对增加穗粒数或提高产量已不可能有明显作用。

营养最大效率期,是指小麦吸收养分绝对数量最多、吸收速度最快、施肥增产效率也最高的时期。冬小麦的营养最大效率期在拔节到抽穗期,此时生长旺盛,吸收养分能力强。需要适时追肥,以满足小麦对营养元素的最大需要,获得最佳的施肥效果。

21.不同类型麦田如何整地?

水肥地:一是要求深耕;二是要求保证小麦播种具备充足的底墒和口墒。深耕的适宜深度为25~30厘米,一般不超过33厘米,深耕后效果可维持3年,因此生产上实行2~3年深耕1次。墒情不足时要浇好底墒水,耙透、整平、整细,保墒待播。

丘陵旱地:对一年一熟区域的丘陵旱地麦田,应坚持“三耕法”,即第1遍于6月中、下旬伏前深耕晒垈,犁后不耙,做到深层蓄墒,并熟化土壤,提高肥力;第2遍于7月中、下旬伏内耕后粗耙,遇雨后再耙,继续接雨纳墒;第3遍于9月中、下旬随犁随耙,多耙细耙,保好口墒,结合这次整地施入底肥。一年两熟区域的旱地麦田,秋作物生长季节采用“浅—深—浅”中耕法,不仅利于当季增产,也可接纳较多雨水。当秋作物成熟后抓紧收割腾茬,结合施底肥随犁随耙,反复细耙,保住口墒。

黏土地:严格掌握适耕期,充分利用冻融、干湿、风化等自然因素,使耕层膨松,保持良好的结构状态。播前整地可采取少耕措施,一犁多耙,早耕早耙,保持下层不板结,上层无坷垃,疏松细碎,提高土壤水肥效应。

22.旱地小麦如何保墒?

(1)镇压。可压碎较大的坷垃,减少土壤上层的大空隙,减少水分向大气散失,还可接通下面的部分毛细管,有利于下层水分升到耕作层;耙、耱,可破坏土壤表层的毛细管,从而减少水分散失。

(2)中耕。可切断通向地表的毛细管,减少耕作层及其下端的水分散失。根据不同的墒情和干土层进行不同深度的中耕可有效控制土壤水分,所以有“锄头有水又有火”之说。另外,进行地膜或秸秆覆盖,以及施用土壤增温剂都可减少土壤水分的散失。

23.怎样因地制宜选用小麦良种?

(1)根据本地区的气候条件特别是温度条件选用冬性、半冬性或春性品种种植。

(2)根据生产水平选用良种。在旱薄地应选用抗旱耐瘠品种;在土壤较厚、肥力较高的旱肥地,应种植抗旱耐肥的品种;而在肥水良好的高产田,应选用丰产潜力大的耐肥、抗倒品种。

(3)根据不同耕作制度选用良种。如麦、棉套种,不但要求小麦品种具有适宜晚播、早熟的特点,以缩短麦、棉共生期,同时要求植株较矮、株型紧凑,边行优势强等特点,以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效率。

(4)根据当地自然灾害的特点选用良种。如干热风重的地区,应选用抗早衰、抗青干的品种。

(5)选用籽粒品质和商品性好的品种。包括营养品质好,加工品质符合制成品的要求,籽粒饱满,容重高,销售价格高。

(6)选用良种要经过试验、示范。既要根据生产水平提高不断更换新品种,也要防止不经过试验就大量引种及频繁更换良种,保持生产用种质量。

24.小麦品种“多、乱、杂”对生产有何影响?

小麦品种“多、乱、杂”,就是不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和生产水平,盲目乱引种小麦品种,在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种植的品种过多,管理混乱和品种混杂。小麦品种“多、乱、杂”不利于小麦生产发展。①不利于良种良法配套使用。品种多,农户难以充分了解每个品种的特性,不利于有针对性地运用良法,充分发挥良种的优点,减轻或补救良种的缺点,也就不可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②给假、冒、伪、劣种子的流行开了方便之门。“多、乱、杂”使一些所谓“新品种”、“超级品种”乘虚而入,危害无穷。③降低优良品质使用年限。种植品种“多、乱、杂”,甚至一块地种几个品种,很容易因机械混杂、自然杂交等原因造成小麦品种混杂退化,生活力下降。④不利于增产增收。小麦田间出现“几层楼”现象,不但造成小麦减产,也降低了小麦的商业价值。

25.怎样确定小麦的适宜播种期?

根据品种特性:冬性、弱冬性、春性品种要求的适宜播期有严格区别。在同一纬度、海拔高度和相同的生产条件下,春性品种应适当晚播,冬性品种应适当早播。

根据地理位置和地势:一般是纬度和海拔较高,气温越低,播期就应早一些,反之则晚一些。大约海拔每增高100米,播期约提早4天左右;同一海拔高度不同纬度,大体上纬度递减1度,播期约推迟4天左右。

根据冬前积温:冬小麦冬前苗情的好坏,除水肥条件外,和冬前积温多少有密切关系。能否充分利用冬前的积温条件,取决于适宜播期的确定。小麦形成壮苗的适宜播种期为日平均气温在15℃~18℃之间,冬前0℃以上积温500℃~600℃。

26.怎样确定小麦的适宜播种量?

“以地定产,以产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种”,是确定小麦播种量的原则。即根据每个地块的水肥条件和管理水平,定出该地块的产量指标,再根据预定的亩产量算出所需要的亩穗数,有了亩穗数再根据品种和播期算出所需要的基本苗数,根据需要的基本苗数和种子的发芽率及田间出苗率,算出播种量。计算方法是:每亩播种量(千克)=亩基本苗数(万)×千粒重(克)×0.01/发芽率(%)×80%(田间出苗率)。

不同品种的分蘖成穗数和适宜苗穗数差别很大,播种量应有不同;播期早、冬前积温较多、分蘖多、成穗较多,基本苗宜稀,播量应适当减少,播期晚的相反;土壤肥力基础较高、水肥充足的麦田,小麦分蘖多、成穗多,基本苗宜稀,播量宜少;地力瘠薄、水肥条件差的麦田,分蘖少,成穗率低,播量宜相应增加。

27.小麦播多深合适?

小麦的播种深度对种子出苗及出苗后的生长都有重要影响。根据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在土壤墒情适宜的条件下适期播种,播种深度一般以3~5厘米为宜。底墒充足、地力较差和播种偏晚的地块,播种深度以3厘米左右为宜;墒情较差、地力较肥的地块以4~5厘米为宜。大粒种子可稍深,小粒种子可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