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守望美丽家园
9472300000027

第27章 文学篇(3)

从耕耘到收获的启示

付出是辛苦的,而收获则是幸福的。在实践可持续发展这条漫长道路上,鼓浪屿人辛辛苦苦地耕耘,也得到实实在在回报,2002年4月6日,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厦门市鼓浪屿区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

由此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获得一些启示:

一是将行政区与旅游区有机结合。整个鼓浪屿岛既是鼓浪屿区政府的行政管辖区,又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常住人口1.7万,每年还要接待游客200余万,因此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必须兼顾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社区服务、市政建设等的发展与需求。鼓浪屿区实施ISO14001标准的模式,为建设生态型城区提供了另一种途径。

二是将行政管理与非行政管理有机结合。行政管理活动会对区域环境的好坏起关键作用;同时,非行政管理活动,如学校教育、绿化、市政建设、项目开发、社区服务等,对区域环境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可通过控制行政管理活动来间接控制整个区域,通过控制非行政管理活动来改善自身的环境绩效,树立政府形象。

三是将机关效能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ISO14001标准结合。环境管理体系只有“生根”于日常管理之中,才能得以保持和持续的改善。以广义的环境管理为主线,促进日常管理体系的完善,在机关效能建设之中,将掌握和实施ISO14001标准作为重要的考核目标。这一方面是为了减少不利的环境影响,提高环境绩效。另一方面通过倡导“环境文明”,提高和充实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引导居民争做“环境公民”。

四是用科技进步手段支持环境管理体系的顺利运行。ISO14001标准是国际化的先进管理手段,必须采用先进的科技予以支持。区ISO办在编制了文本文件后,又先行开发了1.1电子光盘版、2.0电子文档版和2.0电子综合版体系文件,支持体系文件智能化查询和应用。与厦门信息港公司、厦门大学合作将GIS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在“鼓浪屿区环境管理体系演示系统”中,使鼓浪屿区环境管理体系得以更高质量地运行。

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践表明,实施ISO14001标准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是一个不断迎接挑战的进程。在鼓浪屿,全区上下用热情、汗水、意志和力量浇铸了一道绚丽的地上长虹,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各项工作已经初见成效:

1.推动了区域环境管理工作走向制度化。建立区域性的环境管理体系使鼓浪屿区健全了环境管理组织制度,明确了环境问题评价制度,强化了环境宣传与培训制度,制定了环境法律法规获取制度,设立了环境目标指标,建立了以日常监测测量、定期内部审核、管理评审为框架的监督考核制度。正是建立并发挥了这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从而在体系内部建立了一套标准化、程序化的管理办法,走上了一条自我加压、自我完善、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过程。

2.社会文明意识和环境意识明显提高。自1999年5月在日光岩景区实施ISO14001标准以来,鼓浪屿区更加重视对市民环境意识的宣传和教育,为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0年3月,厦门海域发现巨型抹香鲸尸体,鼓浪屿区政府、有关单位和干部、市民以对环境负责和对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的真挚情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严格按照环保要求妥善处理,制成全套抹香鲸标本;还建成集科研、科普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鲸豚馆,体现出厦门“环保模范城市”、“精神文明先进城市”的高素质。

3.减少了环境污染事故和紧急情况发生的风险。建立应急准备与响应程序,确定出台风、暴雨、地震和火灾等主要风险内容,并制定了针对紧急情况的防范制度和详细的应急预案。如成立了鼓浪屿区抢险救灾组织结构图和联系网络;进一步加强了对油库、沥青烧制现场的安全防范制度;调查了区内危险物品的分布情况,并采取妥善的处理措施等。可以说,实施ISO14001标准降低了环境风险和责任,减少了自然和人为事故给人群健康和安全带来的危害。

4.促进了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实施ISO14001标准推进了与环境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投资10多万元配置垃圾分类装置,在区政府机关、旅游主干道和主要景区试行垃圾分类,全区垃圾分类收集外运工作于2001年逐步推展开来。采用“膜生物反应器法”处理生活污水的可行性试验,已进入方案设计和现场选址阶段。以专项投资解决沥青烧制过程中无组织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

5. 旅游大环境得到不断改善。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是鼓浪屿区实施ISO14001标准的目的之一。鼓浪屿近年正式启动对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工作,首批共有48幢建筑被列入修缮计划,市财政部门专门拨出360万启动资金,对4座风貌建筑进行紧急修缮;区政府已草拟“鼓浪屿交通安全管理”立法计划项目建议书,人流高峰期间在重要路口由专人加强对板车的管理;通过了国家旅游局“AAAA”级景区的评定,审核中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综合质量给予较高的评价。多年来,创建并巩固“一控双达标”的成果,环境质量水平居全市前茅。

当美丽的鹭岛由海防重镇变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之际,鼓浪屿缓缓驶出港湾,在悠长而雄浑的汽笛声中,开始了一次全新意义的漫长航行。让我们祝她一路顺风!

(原载《中国环境报》2002年5月17日)

绿色文明的启示

——来自厦门市开元区环境保护的最新报告

如果说厦门是座“海上花园”,那么横亘其中部的这条宽长的地带,便是婆娑花影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这就是厦门中心城区的开元区,其得名也许与那座闽南唐代千年古刹开元寺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渊源。这片区域有54平方公里,几乎是厦门本岛的一半,它既是老城区对外辐射的边缘腹地,又是新城区发展的广阔空间。

开元者,即创新也。作为改革开放后崛起的城市新区,这里已成为厦门经济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所发挥的巨大综合功能,直接影响着这座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进程。

在把厦门建设成国际性海湾风景城市和绿色生态花园城市的定位中,开元区无疑又是这一坐标系中的亮点。这里有亚热带名贵植物汇集的万石植物园,又有人文底蕴十分深厚的金榜山,厦门著名“二十四景”中的“虎溪夜月”、“万石涵翠”等也都在开元辖区内。

随着城市的发展,这里已是城区东移、人居东迁的理想选择,而年轻且不断完善的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正成为开元区乃至厦门特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而所有的发展都在关注同一个热点——环境,这是一个囊括了自然环境、生态环境、旅游环境、人居环境、投资环境等在内的大环境概念。

值得庆幸的是,这个区始终把环境视作镇家之宝,把保护环境摆在相当重要的地位。蓝天可以作证,绿地可以作证,碧水可以作证,在开发建设新区的同时,这里创造了绿色的文明,也诉说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清新故事。

发展中的现代主题

开元区作为厦门经济发展和城区新扩的黄金空间,他们的新工业体系和新城区体系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他们所选择的发展战略,一开始便对传统的工业化进行批判,而牢固奠定了发展与环境和谐平衡的基调。

区委、区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时的思路十分鲜明也十分坚定,即任何时候都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的短期效益。和整个厦门一样,这个区的经济是外向型的,所以招商引资就成为其重要的经济活动。可贵的是,开元区决策层对此表现出的不仅仅是热情,更多的还是理智,在引进投资项目时始终把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放到第一位。开元环保分局在对项目的审查中,坚决行使“一票否决”的神圣权力。

开元区数个工业园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注重向优良的环境要效益,积极推行产业结构调整和清洁生产工艺。于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进科技含量高,零污染或少污染的企业,确保建设项目符合功能区环境容量,成为这里新工业体系的追求目标。

随着数码相机CMOS传感器、LCD平面薄膜冷阴极背光源、高纯TTX、柔性电路板、DVD光盘等一批高新科技项目的引进,和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产业基地、瑞华高科技电子工业园等工程的建设,开元区新工业体系已成功构架。这一高新技术产业网络,正精妙地完成发展与环境的平衡。这是一个源于环境、基于环境的科学体系,将科技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和良好的环境效益,这也许就是他们对传统工业化批判后的创新。

作为城区东扩和人居东移的空间,这里带动起炙手可热的房地产开发,有趣的是几乎所有的房地产建筑,都会被精明的开发商冠以“花园”之名。应该说,这也并非夸张。环境行政主管部门以生态和人居环境为标准,在房地产规划时便介入,又在建设过程中实施监督,如此,房屋的拆迁、改造、整合、建设,都与这个城市的自然环境环环相扣,献给人们舒适新鲜的绿色家园。

旅游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其兴盛可以说是得益于自然,得利于环境。开元辖区内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包括海域风光在内的自然景观。他们在大力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地开发利用,营造具有现代气息的旅游环境。以厦门历史文化发祥地金榜山为主题,加大金榜公园开发力度,发展具有都市郊野情趣的休闲娱乐项目;加快筼筜湖沿岸旅游项目的开发,发展城市旅游;以环岛路、国际会展中心的建成为契机,利用濒临黄金海岸的有利条件,开发濒海和海上旅游项目——这是他们围绕“城、海、山”正在作的旅游大文章,而每一页都落满大自然的重彩。

对所存不多的农村田园,这个区打出了一张颇有新意的生态旅游农业牌。利用东山水库和东坪山一带的湖光山色,发展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郊野休闲农业;利用闲置土地,发展花卉种植业,推动观赏旅游和家居美化。

开元人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相当较真,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突现出极具个性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代主题。

宁静与纯净的空间

宁静与纯净原本是地球的真实原貌,因此它才充满了生机,有了万千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然而,当这种真实变得模糊和迷乱,当人们突然发现宁静与纯净成为生存的奢望时,世界也不留情地警示危机真的来临。

破坏城市纯静空间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废水、噪音和烟尘,而它们又几乎是与城市的发展相伴而来。这是一对客观存在而又必须缓解和克服的矛盾。

开元区区长裴金佳认为,作为厦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开元区要模范带头地搞好环境保护工作,要理直气壮地支持执法部门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城区的管理水平。开元环保分局局长高捷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分局在开展环保工作中,首先是要承上启下,以身作则,要在执法和服务上做文章。执法要按照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与时俱进地开展工作,不让违法者逍遥法外;服务就是关心群众疾苦,在项目的审批管理、污染的投诉处理等方面都要身体力行,用便捷、快速的办法及时有效地处置,让群众满意,让组织放心。

在具体的工作中,开元区对废水污染源实行限期整治,达标排放,对整改不到位的企业该关停的坚决关停。开元辖区内有区属重点工业企业162家,有32家排放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546.34万吨,除2家电镀企业含重金属外,其他主要污染物为COD(化学耗氧量)。根据国家的要求,这个区于1999年10月前顺利完成“双达标”,早于厦门市通过国家考核组验收。

进入新世纪后,他们以更新、更高的要求巩固“双达标”成果,对企业进行全年追踪监督,进一步完善排污口的规范,设处理设施台账记录等,保证原有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转,达标排放,并于2001年年初通过福建省考核小组的复检。

作为一个中心城区,开元区政府旗帜鲜明且坚决果断地协同厦门市环境保护局开元分局及其他相关单位分工协作与配合,加大投资、治理力度,在全区范围内打响分阶段、分层次、定指标、定时限的铲除三大公害的浩大战役。

“三大战役”之一的创建环境噪声达标区涉及面广、要求高、难度大,是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过程中既重要又略显薄弱的环节。区委、区政府迎难而上,从1996年起就专门成立了由环保、公安、工商、城建以及各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总体布置、前线指挥、分片划段、各个击破。

从治理效果看,功能区噪声自1994年起即成下降趋势。他们通过强化对饮食、娱乐、服务等行业社会噪声的管治、禁鸣喇叭、逐步淘汰摩托车和整顿交通秩序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噪声扰民的现象,各类功能区的昼、夜噪声均已达标。目前,噪声达标区的总面积已达27.05平方公里,占厦门市的52.7%。

战役之二是从1984年开始的。在厦门市环保局统一规划和指导下,开元区率先启动无烟尘控制区的创建工程。在分析烟尘污染状况的基础上,他们双管齐下,一是废除拖着粗黑尾巴的烟囱,二是完成生活能源由传统煤柴向气化的转变。自1994年起这个区就无新增燃煤锅炉,辖区内仅存留的65台锅炉也在环保监测下达标排放。如今,开元全辖区均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战役之三是针对“白色污染”屡禁不止的现象,厦门市政府于1999年底发布了禁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规定。开元环保分局近年来组织力量集中整治,对辖区内1000多家饮食店全面检查,处罚了67家违规使用塑料泡沫快餐盒的餐饮店;查处了3个此类餐盒的地下批发点,查扣餐盒3万多个,有效地控制“白色污染”在这个辖区的蔓延。

营造优良环境的途径,一是保护,二是治理。而在治理过程中,环保执法是现阶段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开元环保分局在多年实践中已建立起完善而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执法机制,对职能分工、执法权限、执法程序都进行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处罚案件从立案到处理、告知、听证、执行、结案等程序,也建立起完整的内部审批制度,从而完全规范了执法行为和执法程序。

执法必须从严。位于辖区浦南的某电子元件公司未经报批便擅自越轨从事电镀工艺生产,对这起可能造成重金属污染的事件,开元环保分局迅速立案查处,尽管该公司已投资130万元,仍被责令停产,并受到严厉的经济处罚。位于城区居民区的某个体酒吧,在没有办理环保手续的情况下,在经营中产生噪音扰民引起投诉,开元环保分局及时深入现场调查,最后责令其停业。

如今,这个区基本成为一个宁静与纯净的空间,这一客观事实印证了一个硬道理:环境治则清,护则明。

绿色带来生命的清新

绿是大自然创造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很难想象,如果一座城市突然林木花草一夜消失,那么它会变成一副怎样的灾难性模样。

令人欣慰的是开元区是绿色的,这里的人们深知植树种草、园林绿化可以防风沙、保持水土、调节城市的温度湿度,可以平衡自然生态,还可以美化环境,美化生活。别的城市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在这里成为月月都有的节日,植树种花已成了他们生活中很重要的活动。

在开元辖区内有全市绿化面积最大的白鹭洲公园和南湖公园,有亚热带植物种类繁多的万石植物园,有文化底蕴丰厚的金榜山公园,有国际会展中心周围坦阔的绿地,还有更多风格各异却绿意盎然的社区公园。

辖区内几乎所有的道路都是绿色的长廊。湖滨南路、湖滨北路、金尚路、莲前大道等主要交通干道,在绿化设计上既大气磅礴又不失精巧别致,对植物的品种进行科学选择,又注重和谐搭配,多层次烘托,使道路绿化呈现很现代的审美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环岛路的绿化是大手笔的杰作。以三角梅、杜鹃、马英丹、太阳花等花卉植物和观叶植物所构成的大气势图案化的海滨绿地;以华盛顿棕榈、蒲葵、海枣等亚热带特色树种和榕树、黄瑾、木麻黄等遮荫树种所构成的绿化带,与沙滩、大海、道路、天空等巨大色块明丽地组合,共创出极富震撼力、冲击力的立体图画。

居民小区环境绿化是开元区的另一大特色,辖区内的瑞景新村、金鸡亭花园小区都是国家建设部的“全国示范小区”,那里布局合理的绿地、别致的园林小品都是人们休闲健身的好地方,自然也是示范的亮点。

当国家民政部确定开元区为福建省唯一的全国社区建设试验区后,这里更涌起创建“文明社区、绿色社区”的热潮。具体工作包括在全区范围内宣传执行绿色社区创建标准,即建立环境管理和监督体系;组织绿色志愿者大队,开展环保活动;设有环保橱窗等宣传设施,定期更新内容;建立垃圾分类回收系统,保持社区清洁;绿化面积须达到一定比例,护养绿色植物的工作落实到家庭;保持小区环境安宁,将噪声污染降到最低等。创建活动于2002年启动,每个街道当年建立1~3个“绿色社区”示范点,上半年试点,下半年铺开。

同时,加强旧城区的绿化美化,建设一批绿色街巷、绿色长廊;组织、协调和督促辖区内单位做好围墙垂直绿化,开展庭院绿化考评;加强对古树名木和原绿化点的管理和养护。

目标的实现,必须有全区人民的支持和参与,这就需要培养全体群众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热情。在这方面,开元环保分局努力克服人员少、经费紧张的困难,做了大量的工作,利用多种形式宣传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生态与健康等环保知识,如组织兼职环保员参加环保科学知识的培训;积极组织辖区的企事业单位订阅《中国环境报》等,印制相关材料广泛进行宣传;抓住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和其他重要的环保纪念日开展宣传。在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活动期间,开元环保分局联合相关部门举办以“让地球充满生机”为主题的大型环境宣传咨询活动,发动辖区内居委会等分发各种环保宣传材料;组织对6个街道环保宣传专栏等进行评比,在全区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组织召开部门领导和区人大城建委成员座谈会,通过交流和征集多方面的环保建议和要求,促进全社会关注和支持环保工作。经过努力,这个区的群众对“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等逐渐有了深层认识,并成为时髦的日常生活用语。

社区是个家,这个家需要所有的成员都付出一份爱心,一份努力,创造属于自己和子孙的绿色温馨和安宁。

湖光鹭影解说的效益

开元辖区内的筼筜湖,被诗意化地称作“鹭岛出神动人的眼睛”。而对厦门人来说,没有一次变迁像它的经历那样刻骨铭心。

历史上的筼筜湖是片自然港湾,有潮涨汐落,也有帆影绰约;有鸥鹭翔集,也有渔歌唱晚,如此构成的画面便成了厦门八景之一的“筼筜渔火”。

这种和谐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被打破的。围海造田所筑起的长堤,把港湾与大海无情分开,许多年过去了,这里终未生出稻谷,却留下一片面目全非的死湖。

筼筜湖因每天要容纳开元辖区18万吨工业和生活的排放污水,且水体自净能力又丧失殆尽,致使水质高度恶化,发黑发臭,湖区周围生态环境也受到灾害性污染。鱼虾绝迹,鸥鹭绝迹,傍湖而建的别墅群和高档商品房,也因环境恶劣饱受其害,尽管广告发布不少,房价也降了不少,然而问津者却是寥寥。

人们真切地尝到了环境污染的苦头,治理湖水已成为众望所归,治理时间也被压缩为3年。在一千个日夜里,拉开的是由污染控制、污水截流、污水处理、清挖湖泥、搞活水体、防洪蓄洪、园林绿化和护岸维护组成的主体式综治战役。

筼筜湖的治理是人与自然一次有哲学意义的对话。面对大自然淋漓酣畅的报复,人们仍表现出对它的爱恋和热情,尽管付出很大的代价,却换回“大自然也需要尊重”的真理。一个沁凉清澄的早晨,一群白鹭扇动柔美的羽翅轻轻划破这里的宁静,在湖面映出风情万种的倩影。它们与粼粼碧波、萋萋芳草、灿烂的云霓和每扇迎风的窗户,组合成一幅比“筼筜渔火”更生动更隽永的诗画。

白鹭回归,终于让人们体味到了一个城市之梦的真实。而另一个真实人们却始料不及,像白鹭回归一样,湖畔原本冷清的别墅和商品房竟引来趋之若“鹭”的购房者,他们是冲着清澄的湖水、优美的环境而来的。精明的开发商更是抓住这一卖点,房价自然也从谷底一下飚升到高峰。尽管人们对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还显得陌生,但它却不容分说地发生在他们的生活中,发生在他们周围。

筼筜湖述说的关于生态和环境效益的故事,也许只是冰山一角。事实上,开元区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全面实施,极大地促进了这个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开元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率达23.4%,财政收入年均递增率达27.4%,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已形成一批产值超千万元乃至数亿元的骨干企业,三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80%左右。“十五”计划开局良好,头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5.42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引进外资项目总投资额1.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倍,完成厦门市下达的年度协议外资任务的178.6%;内联项目有很大突破,总投资额14.4亿元;企业出口创汇2.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9%。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这些数字和成绩还会不会这么振奋人心?

在开元区政府,我们见到一份由主管市长与区政府签订的“市长环保目标责任书2002年度工作任务表”,任务分为加强政府环保意识,加强组织领导,保证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正确决策,加强协调,营造良好执法环境;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型环保示范区,积极推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区域环境专项整治,综合提高辖区环境质量;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增强全区环保意识等七大块,又对具体任务和措施作了细化和量化。这是环保“军令状”,是一种鞭策力量,是一面检查的镜子,当然更是一份责任和真诚的体现。

当新的责任与奋斗、梦想与承诺、光荣与未来一起向这里涌来时,他们会用加倍的努力和奉献,给自己的家园更多的爱,给今天和明天更多的蓝色绿色的启示!

(原载《中国环境报》2002年7月12日)

报告文学

中国城市绿色启示录

——来自厦门经济特区环境保护的报告

引子:世纪交接的环境话题

从空中鸟瞰厦门,这座海岛城市形似一只展翅欲飞的白鹭,在大海蓝色背景的衬托下透着一种轻盈典雅之气。

于是,这座城市便与白鹭结下不解之缘,岛是鹭岛,江是鹭江,连当地报纸的报名也叫鹭风。这自然与海岛之形貌和这里栖息的鹭群生命形态有关,但成为一个地域文化和传统的元素并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和生活,这在其他城市并不鲜见。

当我们解读这一人文现象时,发现白鹭对生态环境优劣极其敏感,它们的回归或迁徙都与环境相关,“花红绿树映鹭影,好山好水鹭常飞”便道出了厦门人对白鹭也对优美环境的那份真爱。白鹭那洁净的羽翅所撩起的环境话题,在中国环保事业创立30年间从未停过,在上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交接之初,对环境的关注和谈论已成为这座城市的主题。

厦门人的关注绝不是隔山观景,谈论也绝不是纸上谈兵,他们对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所表现出的热情是空前的,所投入的努力却无比执着。当他们用梦想的经纱纬线编织光荣的现实,他们成功地胜利地笑到最后。

厦门当之无愧地站在中国首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前列,7年后当我们回顾他们创造光荣的历程,展望他们更加辉煌的未来时,我们仿佛在翻读一部容纳着过去、现在、将来的精彩长卷。

从中我们读到的是美,那是一种自然之美、城市之美、环境之美、精神之美,是中国城市深刻而隽永的绿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