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厦门历史名人画传
9471900000001

第1章 序

素来钦佩周旻兄的才气。20年前一个周末的上午,在厦大勤业餐厅前遇到周旻,得知他将从厦大调往厦门电视台任副台长,我当时的感觉有些复杂,几分喜悦,还有几分遗憾。周旻兄是内秀之人,做学问定能成大气候,去电视台半官半商,未必合他的脾性。人生莫大的幸运,莫过于做自己喜欢的事,而有所成就。

很长一段时间,周旻身在名利场,但工作之余心仍在书斋,这种心态有利于他所从事的知识分子工作以及新闻工作。我们经常挤时间一起谈书,一起写书,一起编书,他的著作量丝毫不少于在大学教书的时候。以前听我们校长说过一句话:有的人,你让他做学问他会死;有的人,你不让他做学问他会死。这句话听起来有些粗暴,但却是至理名言。周旻兄是那种不让他做学问会死的人。我和他都认为,无论学者或官员,应该有更多的知识积累与社会实践的融合,提倡“书卷气”而不是“书生气”。多年来,做传媒管理、做知识分子工作是周旻的主业,他都做得很出色。而读书写作、书画创作,是他储存学识、观察社会、推进工作的生活方式,不管他从事什么工作,这是他的优势,也是他的生活。

辜负自己的才情就是辜负自己的生命。最初那些年,周旻还是每一两周都来我这里聊聊。忆起那段日子,总觉得很美好。二三好友,坐在白城的高台上,午夜闲聊,海风徐来,茶香阵阵。人生优雅,不过如此。无奈好景不长,周旻从组织部调回市广电局当领导,不久,又高居广电集团总裁之位,大概就只有工作没有生活、只有公务没有自我了。稍后不久,我也开始了我的兼职行政领导的公务生涯。先是生活的平静被打破了,后来内心的平静也失去了,我们或者没有时间坐下来,或者有时间也没有兴致聊起来。转瞬之间十年过去了,这期间我们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直到一年多以前,周旻调往市社科联任职,每日上班在高高的同文顶上,天风海涛,眼前葱绿色的小岛鼓浪屿,像树冠一样浮在碧波之上,点点红瓦屋顶,如最后几朵凤凰花开放。那一次,我站在周旻办公室的阳台上眺望鹭江,一艘艘快艇驶过,那一刻,我想到,做什么才不辜负这番良辰美景?

周旻赴任社科联当领导,以他的阅历和学识积累,很快进入工作状态。他推进社会科学界发挥智库作用,提升社科研究和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水平,推进社科普及工作,提高市民社科人文素质等,社科工作有了新气象,得到各界好评。在社科领域当领导,导向意识和多样才能构成周旻的优势。他在思考用什么方式为社科研究与普及工作,再创品牌。繁忙的工作之余,周旻开始写字作画,每晚坚持创作五六个小时,直到凌晨。书画是他的童子功,他画厦门风景、历史人物,在他一张张铺展他的画作时,我辨识出那个久违的周旻又回来了。激情之下,他创作的速度令人吃惊,而且逐渐捕捉到他自己的创作主题。近代历史风起云涌,鹭江两岸不仅是闽南的中心,而且是整个南中国海的中心。从这里,人们走向海洋;从这里,人们深入内陆;从这里,无数英烈诞生,群星闪耀。他们改变世界的同时也改变家乡,改变历史的同时也改变未来。他们轰轰烈烈或勤勤恳恳的一生过后,如今沉睡在故乡或异乡的泥土里了。历史翻天覆地,已经很少有人还怀念他们。周旻想用自己的画笔,让他们重生在我们面前。

周旻一幅幅地画他的历史人物,透过笔墨,与先贤对话,真是莫大的幸福。历史不应被忘记,谁掌握了历史,谁就能掌握现实;谁掌握了现实,谁就能拥有未来。厦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它是中西交流与碰撞的前沿,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锋,这里发生的许多事件、涌现的许多人物,都具有史诗性。以画传的形式展示这段历史,立意高远,形式独创。“厦门社科丛书”决定收录此画传,不可不谓独具慧眼。我以为社科选题有三原则:不重要的不做;别人做过的不做;别人能做的不做。该选题完全符合这三原则,重要,无人做过,很少有人能做。周旻为他的画传总结出四大创新特点:一是选材精准;二是还原历史;三是捕捉精神;四是诗书画印一体。我独看重这第四点。诗书画印一体,当今时代,非常人所能。

《厦门历史名人画传》即将出版,周旻兄嘱我为序。欣喜感激之余,草就此文。人生友情难得,有才情的友情尤为难得。愿周旻兄引领社科界更多新风,愿他好书好画好文层出,好友仰望,在高高的同文顶上。

周宁

2014年8月9日

(周宁,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