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福建闽南地区在不到全省20%的土地面积上,占据了超过50%的经济总量,其中民营经济又占据了绝对主导的地位,无论是企业的数量还是就业人数,都占到了整个区域经济的90%以上。
截至2012年底,仅泉州地区亿元级企业数量就已经达到1700多家,境内外上市的企业达到77家,中国驰名商标105件,实现了3个产值超千亿、15个产值超百亿的产业集群,5个产业集群跻身“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其中,晋江中国鞋城、石狮服装城、南安水暖城等都已经成为全国同类产业的“标杆”。
民营企业已然成为闽南经济的代名词。闽商与闽南民营企业30年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国现代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随着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结束,高速发展的全球经济开始逐渐进入了“波谷”,特别是随着中国奥运年的远去,4万亿元经济刺激政策效应的削弱,以及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散去,摆在中国民营经济面前的困境进一步显现,特别是起步于“三来一补”产业,构建在传统经济基础上的闽南民营企业,危机似乎更为严重。
1.闽南民营企业大多徘徊在几亿、十几亿,甚至几十亿产值的阵营中,无法突破。相比之下,浙江、广东、江苏等地区,诸多企业却已经在向千亿产值冲刺。
2.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品牌、技术、渠道、生产等,这些似乎都无法让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闽南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3.面对上市的“诱惑”与“陷阱”,闽南民营企业到底应该如何抉择?
4.企业的本源是“利润”,面对“庞杂”的财务数据,作为老板,怎样才能让自己和高层经营管理者都能清晰“数据”背后的“危险”与“机遇”?
5.无人可用的“尴尬”已经成为闽南民企的一大“心痛”,不仅一线“劳工”缺口巨大,而且真正能用的“得心应手”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也不多。更为普遍的是职业经理人的“朝秦暮楚”。
6.企业文化,似乎是个“虚无”的东西,似乎是企业装扮的“门面”,但华为的“狼性文化”、“廉政宣言”,阿里巴巴的“阿里橙文化”、“六脉神剑”,万科的“阳光照亮的体制”等等,却无不对企业的发展贡献巨大,那么,企业文化到底应该如何来助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呢?
7.“渠道为王”,这个曾经风靡全球的“真理”,今天似乎显得那么脆弱,闽南民企中的运动鞋服行业似乎正在经受“渠道裂变”的“阵痛”,以“代理商”为主要形式的渠道“批发模式”,该走向何处?
8.“O2O模式(线上线下模式)”可为传统产业为主的民营企业所用吗?敢吃螃蟹的企业(如安踏、特步、新亚等)已先走一步,并有明显收益,其他同类企业还等什么、顾虑什么?
诸多问题困扰着闽南民营企业的每一位创业者和各层级职业经营管理者。无论是企业界、学术界还是政府,都在不断地思考与探索。笔者作为闽南民营企业研究者中的一员,曾多次牵头组织进行了专业的、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先后出版了针对民营经济的研究专著,如《信息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现代泉商形成与发展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和《销售链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
今天,实业界的詹伟峰老师,凭借其曾在国内本土一流咨询公司的系统、专业的咨询经验,并结合其先后在上海、浙江和闽南一线品牌民营企业中担任中高层职务的实战经营管理经验,对闽南民营企业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对比分析、思考和总结,从而对闽南民营企业如何突破上述困境,全方位地从企业战略、财务、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等八大层面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为我们的创业者和中高层管理人员提供了借鉴与思考。
本书不仅对目前正在闽南民营企业中积极实践“做大做强”的创业者和各层级管理人员具有很好的思考和借鉴作用,而且对于所有本土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于有志于研究中国本土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特别是闽南民营企业和闽南经济发展研究的同仁也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当然,闽南民营企业正处在“二次创业”的关口上,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社会环境,闽南民营企业任重道远。我们依然期待着广大闽南民企的二次创业者继续发扬闽南人“爱拼敢赢”的精神,在学习、借鉴各种外来的、优秀的民营企业实践的基础上,持续思考、探索与实践,以真正实现“二次创业”的成功,为闽南经济的发展、家乡的腾飞作出更大的贡献!
泉州师院陈守仁工商信息学院院长
福建省民营企业研究会名誉会长
欧阳钟辉博士(美国哈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