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2014年厦门文化改革发展蓝皮书
9470300000009

第9章 注入文化魂 实现中国梦——厦门市文联赴广西文化考察调研报告

◎厦门市文联广西考察调研团

为进一步促进全市文联建设,提高履职能力和服务质量,繁荣文艺事业,推动厦门市文联工作和文艺事业的发展,6月28日至7月3日,以厦门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林起为团长的市、区两级文联考察团一行9人,赴广西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调研活动。

考察团先后参观了广西民族文化博物馆,观摩了中国文联等单位在南宁举办的山花奖评奖比赛和展演,参观了广西日报印刷传媒博物馆;赴防城港,考察了北部湾文化广场和东兴市艺术品市场;前往北海市考察,与北海文联主要领导同志座谈;同时还考察了桂林市部分文化演出市场和文化旅游项目,并与桂林市文联领导班子座谈。通过调研,考察团从中受到很大启发,获得了很多宝贵经验,既开阔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增强了信心,也达到了考察调研的目的。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第十一届中国民间“山花奖”决赛评奖的相关情况

6月28—29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广西文联、南宁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南宁·青秀)舞龙展演暨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评奖活动在广西南宁举行。来自包括我市集美弄龙阵头在内的全国各地17支舞龙代表队参加角逐,展示和诠释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艺术。

本届山花奖举办地南宁市青秀区,是“中国芭蕉香火龙之乡”。2011年,青秀区壮族“芭蕉香火龙”获得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舞龙大赛金奖,该区也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芭蕉香火龙之乡”称号。该区为承办这次比赛,全部承担了600多位演员和嘉宾的往返路费与食宿费用,足见该区对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视。

经省民协推荐,由集美大学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组成的“集美弄龙阵头”代表福建省参加决赛,并荣获金奖。闽南自古有“有庙就有阵头,有阵头就有弄狮弄龙”的说法。集美弄龙阵头是爱国华侨陈嘉庚出生地——“集美大社”庙宇、宗祠活动的民俗技艺。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的学子们将闽南舞龙文化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由于加入闽北建瓯地区的独特民间传统艺术——挑幡,更具福建的特色,彩旗翻飞,双龙腾跃,气势磅礴,充分展示了“爱拼才会赢”闽南文化的精神气质。

据悉,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是经中宣部批准于1999年设立,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级民间文艺大奖,与电影金鸡百花奖、电视金鹰奖、戏剧梅花奖、舞蹈荷花奖等同属我国文艺界最高奖项。

二、广西特色文化事业建设的相关情况

广西是我国文化大省(市、区),特色文化闻名世界。广西特色文化由世居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海洋文化融合而成,是各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文化、海洋文化、边境文化、多民族文化等各种文化特色相互融合与激荡,铸就了广西得天独厚、妙趣横生的文化形态。近年来,广西不断挖掘自身资源,积极致力于加强文化建设,亮点频现,独具魅力。

1.注重文化品牌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广西各地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离不开“东盟桥头堡”和文化两个因素叠加作用。特色文化品牌项目不仅为广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例,节日期间,经贸洽谈签约金额从70亿元(1999年)上升到1036亿元(2011年)。同时,还带动了当地旅游、餐饮、演出、出版等产业的发展。桂林市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名城、生态山水名城的文化优势,大力发展绿色GDP。继打造出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和《象山·传奇》之后,2003年10月以来,该市又斥资3亿元打造《夜王城》,致力于打造出“桂林山水甲天下,阅尽王城知桂林”的旅游文化效应。《桂林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桂林作为‘演艺之都,创意福地,富集市场,智慧新城’的定位基本实现。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79亿元,占GDP比重4.5%,争取达到5%,占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的8%左右。”我们在南宁街头和宾馆、酒店,随处可以看到与民歌、书画作品相关的元素。如所住酒店的大堂、走廊上都挂满了当地书画名家的作品;就连在观看刘三姐演艺厅歌舞表演之前的稍许时间,相关组织还在现场竞拍书画作品。

2.推进公益文化建设,“文化惠民”惠及万民

近年来,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发挥自身文化优势,扎实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防城港市地处广西南端,总面积6222平方公里,总人口不足100万。尽管经济实力远不如厦门市,但该市重视公益文化建设的大手笔却让我们大为惊叹。该市结合新区建设和行政中心迁移工作,建设防城港北部湾文化广场(又称“市政府广场”),占地面积约26.7公顷。其中红树林面积约9公顷,广场硬化面积约9公顷,内湖面积约5公顷,绿化面积约5公顷,投资约3700万元。这里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海洋文化主题公园,港湾、海水、山水、亭榭以及处处刻有与海洋有关的诗词书法作品石雕景观,浑然天成,美轮美奂。这座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红树林及文化生态公园”,营造了人与自然共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共赢的氛围,堪称“综合性、多功能的城市客厅”,是防城港市民集会的场所、居民休憩游玩的好去处。

阳朔县城西街,拥有1400多年的历史,这里的饭店、餐馆、网吧、酒吧等大都中西合璧。进入夜幕,处处灯红酒绿,游客摩肩接踵。这里又被称为“中外文化街”,有阳朔人爱吃的糍粑与米粉、正宗的意大利咖啡与西餐、古老的中国画、最前卫的休闲风尚、普通话、数不清的方言,还有英语、法语、意大利语乃至西班牙语。另外,广西积极打造“文化惠民工程”,常年组织专业文化艺术工作者走基层,把欢乐带给民众,在欢乐中营造健康。遍及全区的“和谐文化在基层——千团万场”群众文化系列活动,以及“周周演”、“月月比”、“季季赛”和“年年奖”的活动方式,使各地群众业余文化活动常年欢声不断、笑语不停。南宁的“绿城歌台”和桂林的“漓江之声”,已经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

3.“东盟桥头堡”地位凸显,文化贸易输出步伐加快

广西是我国唯一一个与东盟国家海陆皆连的省区,地理位置的邻近以及相互间深厚的文化渊源,为广西与东盟各国文化交流与文化产业合作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商机。自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以来,广西已成功举办了多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这些文化活动不仅推动了双方的文化合作,也为推进双方经贸合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具体合作项目上,广西还策划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展,建立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园、中国—东盟文化博览园、中国—东盟文化产业物流园区、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信息网络、中国—东盟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东盟出版文化创意基地等。此外,广西还与周边国家的部分省份的文化部门签订了合作备忘录,使文化合作交流经常化、规范化。就连广西民族博物馆也有很深的“东盟情结”。作为“民族文化展示之窗,东盟文化交流平台”,广西民族博物馆特别注重与东盟国家的交流。自2007年以来,该馆先后派出多批专业技术人员到东盟各国的著名博物馆参观访问、学习,吸取了许多有关博物馆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宝贵经验;与东盟10国博物馆举办馆长论坛;与印尼国家博物馆共同承办“印度尼西亚文物珍品展”……越共中央对外部副部长王乘风在参观该馆后由衷地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广西还能这么完整地保留少数民族文化,真是难能可贵。”他对广西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表示钦佩,通过参观,切身感受到了广西世居少数民族繁衍生存、融合发展的社会发展历程和多姿多彩的风情习俗。中越民族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对于加强两国文化交流以及促进两国友好合作是非常有益的。

三、广西文艺事业和文联工作的相关特色

1.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联工作

2008年下发了《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文联工作的意见》(桂发〔2008〕38号),不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2012年10月11日上午,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主席马飚深入广西美术出版社、广西书画院以及广西文联所属的广西美术家协会、广西桂学研究会、广西文学院等单位就广西文艺创作工作进行考察调研。马飚强调,文艺创作不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加大广西文艺创作的创新力度,着力打造文化精品力作。为了加大对文艺创作工作的支持,自2011年以来,广西连续三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艺术创作生产。

2.打造富有特色的文艺桂军和文艺精品

近年来,壮族文学在全国文坛迅速崛起,引起了全国文坛高度关注。文学“桂军”的出现,除了当代壮族作家扎根于壮族文化厚土之外,还与广西推行的签约作家制度有很大关系。早在1997年4月,该区委宣传部主持召开了“广西百名青年作者创作会”,会上布置了“213”工程,即到21世纪初,培养出20名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作家艺术家,100名在全区有影响力的作家艺术家,3000名在地方有影响力的作家艺术家,同时,正式启动广西签约作家制。2010年以来,广西文联按照培养“四个一批”人才的要求,抓好广西文艺人才信息库的建设和优秀文艺人才培养,重点培养中青年人才、少数民族人才,特别是各文艺门类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进一步打造“文艺桂军”品牌。桂林市在全国画坛享有重要地位,与该市造就和吸引海内外美术人才的政策紧密相关。一大批画家在艺术上的成就和影响,体现了桂林文化的跃升和精神的延续。广西文艺界还特别重视“桂学”研究,出版“桂学”研究书集、《广西当代作家丛书》等。近年来,由于打响了“山水牌”、“民歌牌”、“边疆牌”、“海洋牌”、“老区牌”、“民族牌”等文化特色,广西的艺术精品越来越多,在全国性评奖和比赛中屡获大奖;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壮族歌舞剧《妈勒访天边》和桂剧《大儒还乡》等还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3.首创试点“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

“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是广西各级文联为主导的文艺工程,以广大农村为阵地,以农民群体为服务主体,通过创建文艺村、命名文艺户,广泛组织开展公益演出、艺术培训和专业指导,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农民群众文化艺术需求,繁荣农村文化。过去,文化惠民工作常停留在送戏、送电影、送书下乡等送文化上,而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则把定期的送文化拓展为常态的种文化,在农村培养造就一支“不走”的文艺队。这项文艺惠民工程就是要让农村文艺活动从“穷开心”向“富娱乐”转型,从“要我唱”向“我要唱”转型,从“文艺装门面”向“文化自觉”转型。据了解,从广西文联首批命名贺州市的20个文艺村、30个文艺户中,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乡村文艺能人,也创作出了一批文艺精品,而且获得了多项文艺界重要奖项。到2020年,广西将实现建设一千个文艺村屯、一万个文艺专门户的目标,通过积极开展民俗文化、节庆文化、村落文化等活动,让文化艺术逐渐浸透到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并焕发出新的生机,将极大地繁荣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4.拓展与东盟国家的民间文化艺术交流

广西各地充分发挥民间文化交流的优势,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平台,通过拓展交流的地区、对象、方法和渠道,密切开展与东盟各国文艺界的联系,开展高层次高规格的国际文学艺术合作交流活动,与东盟各国举办美术、摄影交流展,组织文艺工作者赴东盟交流、考察等,充分展示广西优秀文化,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前不久,北海市大型历史舞剧《碧海丝路》和在中国画坛享有较高声誉的北海水彩画作,远赴马来西亚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作为中国文化的使者,北海除了向中国友好邻邦展示推广中华文化精品,展现北海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外,其主要目的是以文化交流的方式,向东盟国家解读一个正处在和平发展中的中国,传递中国人民和平友好、开放包容、共同发展的价值取向;并为推进中国—东盟区域性文化合作寻找有效途径,发挥文化“桥头堡”的作用。

5.广西各级文联重视文艺理论研究工作

文艺理论研究是艺术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文艺家和文艺作品、艺术接受者和艺术鉴赏活动的重要沟通方式。广西高度重视文艺理论研究和文艺批评工作,早在1982年就设立了文艺理论研究机构;1995年12月,成立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桂林等设区市文联也拥有独立的文艺理论研究部门或事业单位以及设立文艺理论家协会。以桂林为例,该市充分利用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校众多、文艺理论人才集中的优势,大力加强文艺理论研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艺评论活动,以文艺评奖为契机,加强内外交流,对促进文艺创作实践、繁荣文学艺术事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主要收获与启示

通过考察和调研,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文化不仅是软实力,更是经济发展的硬实力。“中国梦”的实现,很大程度上要由文化来支撑。广西考察调研之旅,让我们感触、收获颇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应从制度建设上加强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近年来,广西、湖南、四川、宁夏等省以及黄山、榆林、桂林、绵阳等市的党委、政府都陆续推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联工作促进文艺繁荣的意见》、《关于繁荣文艺创作和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相关规定。这些规定,从制度上保障和促进了当地文艺事业和文联工作的迅猛发展,成效显著。厦门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和前沿阵地,应在全面实施综改方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优势,抓住机遇,先行先试出台相关的规定,促进厦门市文艺工作的发展和繁荣。

2.文联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应发挥更大作用

在考察调研当中,大家强烈感受到,作为“文艺家之家”的文联组织,汇聚了众多门类、高层次的文艺人才。当前,在政府职能转变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之际,文联组织要与时俱进,主动作为,吸纳更多的文艺团体及人才,在指导协会规范管理、执业培训、维权保护、资质认定、人才评价等多个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要主动向新兴艺术领域延伸,吸引更多会员,做大做强“文艺家之家”;加强“网上文联”建设,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文艺资源数据库,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专业高度对文化产业进行探索,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上找平台、找机遇,为文艺家介入市场提供服务。

3.加大对文艺精品创作的扶持力度

广西及所辖的设区市,经济上并不富裕,但在文艺精品创作上特别舍得投入。自2011年开始,为了加大对文艺创作工作的支持,广西连续3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艺术创作生产。为了繁荣厦门市文艺事业,厦门也应当详细制定文艺精品创作的总体目标,编制文艺创作的题材规划,建立文艺创作题材库,定期确定文艺创作的重点项目,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努力提高文艺创作水平,带动和促进文艺创作的全面繁荣,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艺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艺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工作机制,力争文艺创作在数量和质量上有质的飞跃。除了政府加大对文艺精品创作的投入扶持力度外,市文联也应积极探索建立“文艺发展基金”等各种资助方式,鼓励和组织社会力量以投资、捐赠等形式参与这项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创作投入机制及文艺项目招商机制,大力扶持重要艺术门类的创作及精品生产。

4.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艺鹭军”

近年来,厦门北漂的艺术人才很多,尤其是一些专业的领军人物。我们可以探讨建立相关政策,尽量减少人才流失。树立“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全新理念,学习桂林经验,吸引海内外更多的文艺名人集聚厦门,以弥补厦门文艺领军人才紧缺的状况;同时,还要健全文艺人才队伍培养选拔管理机制,建立文艺人才库,继续加大对中青年文艺人才的培养力度,拓展实施青年文艺人才外出研修工程,造就一支在全国有实力、在海内外有影响力的“文艺鹭军”。同时,要尽快实施“文艺品牌”创建工作,不但要着眼于打造亮点、叫响品牌,更重要的是使之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厦门地方特色和有学术水准的可持续利用的城市文化标识。

5.引领和推动闽南文化走向世界

闽南文化既继承了古老优秀华夏文化的传统,又具有浓郁的闽南乡土特色。作为人民团体的文联和文艺家组织,可以充分利用政治、组织、人才和专业等多种优势,做足做活“闽南文化”这一特色主题,深化对台、对东南亚以及全球闽籍华人华侨等文化沟通、交流与合作。厦台文化产业发展各具特色,两地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合作空间巨大。厦门文联组织应当积极探索符合厦台文艺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在开展厦台民间文化交流、文化产业服务和文化输出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厦门还要进一步坚持文化建设“走出去,请进来”战略,积极开展海内外文化交流合作,加深与国际友城间的相互了解,成功举办各种文化赛事和重大文体活动。

6.营造“文化厦门”的良好氛围

作为著名滨海旅游城市的厦门,至今仍缺乏规模较大、代表厦门文化形象的文化街区、广场、公园;缺乏具有深远影响,如“印象刘三姐”、“梦幻漓江”之类的舞台艺术展示剧目;走在厦门的大街小巷,没有更多的闽南文艺特征或浓郁的文化氛围……我们应重视“文化厦门”氛围的营造,街区、公园、景区、景点、商店等公共场所,我们渴望厦门也能尽早拥有类似防城港“北部湾文化公园”、阳朔“中外文化街”和福州“三坊七巷”这样的城市名片,营造出更多更浓的厦门特有的文化氛围;要加强新闻宣传的作用,对一些重点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过程(包括发行、演出、播映等环节),要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为优秀作品营造广泛的社会影响;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尽快成立文艺理论家协会或理论研究会,总结文艺创作经验,研讨、分析作品得失。对重大影响的优秀作品,要专门组织召开研讨会,精心组织首发、首映、首演等仪式和展演、展播、展映等活动,广泛地向社会展示和推介创作成果,使优秀作品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团长:林起

副团长:陈影

团员:杨广敏、陈禾清、蔡清辉、黄文娟、孙伏园、许文跃、刘建新

执笔人:蔡清辉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