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俗的法规
9470000000036

第36章 动物禁忌

动植物禁忌

在人类生存的空间中,充满了除人类本身之外的万事万物。这些事物的存在和状态变化,都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本章主要介绍人类对有关飞禽走兽和草木花果方面的禁忌风俗。

在人们的生活空间中,动植物是陪伴人类生存的主要伙伴。动物既可能给人们的生活构成各种各样的威胁,也可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益处。因此,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动物充满了崇拜。从远古时期的动物图腾崇拜到后世动物精灵的信奉,以及动物所具有的预示吉凶的特殊作用等等,都反映出人们在恐惧心理和神秘感的支配下所产生的对动物的幻觉,同时也反映着人类与动物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出于对它们的保护或畏惧,人们也对他们有一些禁忌。

动物禁忌最古老的源头是原始图腾崇拜。一般来说,作为一个氏族图腾的动物,这一氏族是禁止杀害和食用的。虽然有的时候,由于某种特殊需要如祭祀礼仪,这一禁忌有时也被打破,但一般说来,人们总是努力遵守的。

就内容而言,动物一般包括飞禽、走兽、爬虫和游鱼四类,那么相应的禁忌也就表现在这四个方面,分述如下。

(一)飞禽禁忌

飞禽因为有飞翔能力而得名,它们是在天空中飞翔的动物,其中既有擅长远距离按季节迁移的候鸟,也有小范围定居的留鸟。飞禽一般分为家禽和野禽两大类。

在飞禽中,鸡、鸭和鹅是早已被人类驯化而成为家禽的鸟类动物,它们的肉和蛋也成为人类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在北方民间,由于鸡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至为密切,因而在民间对它们也有许多禁忌。因为“鸡”的读音与“吉”相同,因此民间经常用鸡来作为牺牲献祭,并且经常用来禳灾祛邪。据说鬼怕鸡的血,又认为鸡的鸣叫能将太阳召唤出来,为人间带来光明和温暖,从而吓退一切魑魅魍魉。鸡于是就被神圣化,笼罩上了一层迷信的色彩。在民间,禁忌母鸡司晨打鸣,人们认为这是凶兆临门的迹象,会给人带来不祥的厄运。这种禁忌古已有之。《尚书·牧誓》中说:“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意思是古人有句话说:“母鸡没有早晨打鸣的,如果母鸡早晨打鸣,这个家就要败落了。”如今还有俗话说:“公鸡不啼母鸡啼,主人不死待何时。”还有句俗话这样说:“牝鸡司晨家必败。”如果家中发生了母鸡打鸣的情况,立即就要将这只打鸣的母鸡杀掉,所谓“鸡母会啼都斩头”。在陇中地区,母鸡叫鸣、狗夜哭叫、乌鸦落在房顶、夜鸽子晚间在村庄附近叫等都属于禁忌,被视为不祥之兆。在陇中地区,忌讳鸟粪落在人头上。

在野禽中,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鸟类,也被人们认为是带有某种神秘感而加以禁忌,最常见的是喜鹊、乌鸦和猫头鹰。

喜鹊,又称“灵鹊”,俗称“野鹊子”。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中说它的名字包括两个含义,一是“鹊鸣,故谓之鹊”,一是“灵能报喜,故谓之喜”,合起来就是人见人爱的喜鹊。据说喜鹊能够预报天气的晴雨,古书《禽经》中有这样的记载:“仰鸣则阴,俯鸣则雨,人闻其声则喜。”也有人认为“喜鹊”二字连用的原因是喜鹊的叫声好听,如宋代彭乘的《墨客挥犀》中就说:“北人喜鸦声而恶鹊声,南人喜鹊声而恶鸦声。鸦声吉凶不常,鹊声吉多而凶少,故俗呼为喜鹊。”可见,喜鹊一方面由于它的名字本身带有“喜”字,另一方面也因为它的鸣叫声单调而清脆悦耳,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民间经常以它为吉祥喜庆之鸟,是好运和福气的象征。辛勤的农民,清晨在田中劳动,看到喜鹊成双成对地在田间草地上跳跃追逐捕食害虫,而且不会回避人类,便对它产生出了喜爱之情,它嘹亮而且单调的鸣声也就被喻为吉兆。在民间不但流传着喜鹊在七月初七夜晚为牛郎织女上天搭桥相会的优美故事,而且其形象还经常在各种吉庆画中出现。喜鹊也是中国画中非常常见的题材,人们常将画面上两只鹊儿面对面的图案称为“喜相逢”,把在双喜鹊中加一枚古钱的图案称为“喜在眼前”,把一只獾和一只鹊在树上树下对望的图案称为“欢天喜地”,其中最为流行的则是鹊登梅枝报喜的图画,又称为“喜上眉梢”。喜鹊形象还经常出现在中国传统的诗歌和对联中,如在《诗经·召南》的《鹊巢》一诗中就有“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的诗句,南朝梁萧纪有《咏鹊诗》中说:“今朝听声喜,家信必应归。”宋代欧阳修也有诗赞喜鹊道:“鲜鲜毛羽耀明辉,红粉墙头绿树林。日暖风轻言语软,应将喜报主人知。”在民间,平时布置房间时墙上张贴的装饰画和结婚办喜事时布置新房的画幅,都喜欢用喜鹊登上枝头的画面,预示着步步登高,生活会越过越红火。因此在平时,人们对喜鹊爱护有加,禁忌驱赶喜鹊,也禁忌小孩子上树去掏鹊巢,否则会遭到不幸或者失去好运气。人们认为,一大早就能听到喜鹊的叫声,是一天吉祥喜庆的预兆,俗话说得好:“喜鹊喳喳叫,好事要来到。”“喜鹊喳喳叫,准有好事到。”“喜鹊喳喳叫,准有贵客到。”在陇东地区,七月初七这一天,禁忌碰上喜鹊,因为据说这一天喜鹊都上天为牛郎织女搭鹊桥去了,如果不巧遇见了则会倒运。

乌鸦俗称“老鸦”、“老鸹”,多在树上营巢,常成群结队且飞且鸣,声音嘶哑,杂食谷类、昆虫等,功大于过,属于益鸟。在唐代以前,乌鸦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是具有吉祥和预言作用的神鸟,有“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历史传说,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引《尚书传》说:“周将兴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武王喜,诸大夫皆喜。”在古代史籍如《淮南子》、《左传》和《史记》中,也均有类似记载。虽然如此,但是在一些古籍的记载中,也有视乌鸦为不祥之鸟的。如《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在率领八百诸侯渡过黄河讨伐殷纣王的时候,突然从天下掉下来一团火,转眼之间变成了一只乌鸦落在武王的大帐上。武王便对诸侯们说,上天的意思是现在还不能伐商纣,于是就收兵回营了。《隋书·炀帝纪》里也记载,有一只乌鸦停留在炀帝的幄帐上,赶也赶不走,炀帝认为很晦气。在这里,周武王和隋炀帝显然都是将乌鸦的到来视为不祥之预兆的。在这些记载中,乌鸦到底是吉鸟还是凶鸟,可见是有分歧的。但就总的倾向来说,由于乌鸦长相欠佳,身体笨重,羽毛乌黑,叫声凄厉单调,又好食腐肉,因此在民间,通常都被认为是主凶的不祥之鸟,因此禁忌在路途中遇到。有的地方认为,如果在路上遇见了乌鸦,是不祥之兆,就会遭到不幸,轻则容易和别人发生口角和冲突,重则容易发生非死即伤的事情。俗话说:“乌鸦当头过,无灾必有祸。”如果遇到的是白头乌鸦,那就更是晦气,一般都要大声骂上几句,朝空中吐上几口唾沫,并且要把它轰走。有的地方,将乌鸦的鸣叫声视为不吉祥的声音,认为鸦噪主凶。人们通常口头禅中指说不吉利话的人的嘴为“乌鸦嘴”,就是对乌鸦叫声禁忌的形象反映。但是在满族,却视乌鸦为神鸟,反而敬重乌鸦。旧时满族祭天的神竿祭,就主要是祭乌鸦,因此禁忌伤害或捕捉乌鸦。

猫头鹰,俗称夜猫子,大多栖息于树上,部分种类栖息于岩石间和草地上,绝大多数是夜行性动物,昼伏夜出,以食鼠类为主。我国民间有“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不怕夜猫子叫,就怕夜猫子笑”、“夜猫子进宅没好事”等俗语,常把猫头鹰视作“不祥之鸟”,称其为逐魂鸟、报丧鸟等,古书中还把它称为怪鸱、鬼车、魑魂或流离,当作厄运和死亡的象征。产生这些看法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猫头鹰的长相古怪,两只眼睛又大又圆,炯炯发光,使人感到惊恐;两耳直立,好像神话中的双角妖怪,使得古人多用“鸱目虎吻”来形容它凶暴的样子;它在黑夜中的叫声像鬼魂一样阴森凄凉,使人更觉恐怖,因此古时候称它为“恶声鸟”,《说苑·鸣枭东徙》中就有“枭与鸠遇,曰:我将徙,西方皆恶我声”的寓言故事。此外,猫头鹰昼伏夜出,飞时像幽灵一样飘忽无声,常常只见黑影一闪,也使对其行为不甚了解的人们产生了种种可怕的联想,在民间,普遍被视为凶鸟。人们禁忌听到猫头鹰的叫声,以为不吉利,是人或者牲畜病或者死的预兆。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往往是诅咒几句了事。

鹰雕,俗称老鹰,是西北地区较为普遍的一种猛禽。千百年来,鹰一直被人类所神化,成为勇敢、威武的象征。虽然有时老鹰捕捉小鸡,但人们对它依然是禁忌伤害或者捕杀而实行保护的。特别是在藏族生活的地区,鹰雕更是被视为神鸟,禁忌捕杀。尤其是在寺庙或者天葬场附近飞旋的鹰雕,更是禁忌驱赶和伤害。此外,藏族还禁忌捕捉任何飞禽,禁忌惊吓任何飞禽,禁忌拆毁鸟窝、驱赶飞鸟,禁忌食用无论是野外的还是家养的鸟类肉,禁忌食用禽蛋,禁忌猎取山神的兽群和神鸟。

对于许多鸟类,无论对人类有害还是有利,即使人们不怎么喜欢它,也都是禁忌捕杀的。如在陇中地区,禁忌捕捉飞到家中的鸟雀,也禁忌捕捉受伤或飞不起的鸟类。在路上遇到死去的鸟,也禁忌捡拾。同时,民间也将鸟粪落到自己身上视为不祥之兆,习俗中有“鸟屎运”的说法,认为是最倒霉的事情。尤其是若在正月初一或新年第一天出门或者平常初一和十五的日子赶上头上掉落鸟屎,那就更惶惶不可终日了。在北方民间,燕子是一种候鸟,尤其是家燕,经常喜欢到人家庭院的屋檐下筑巢,有的甚至将巢筑到了屋子里面,但人们都是对它倍加保护的,并不视为麻烦,相反认为这是家族兴旺发达的预兆,因此禁忌捕捉燕子。麻雀也是常见的一种鸟类,俗称家雀、黄雀,虽然它有时确实抢走农民一年辛辛苦苦种下的庄稼,但是它在控制有害昆虫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方面可以说是功大于过,因此人们不认为它是害鸟,同样对麻雀是保护和禁忌捕杀的。

(二)走兽禁忌

走兽一般分为家畜和野兽两类。前者经过人类驯养之后,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则是未经人类驯化的。

家畜一般是指由人类饲养驯化,且可以人为控制其繁殖并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动物,广义上也包含观赏动物,如猪、牛、羊、马、骆驼、家兔、猫、狗等,一般在用途上用于食用、劳役、毛皮、宠物、实验等。较常见的家畜饲养方式是舍饲、圈饲、系养、放牧等。人类饲养家畜最早起源于一万多年前,代表着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发展阶段之一。家畜不但替人类劳作出力,尤其是在为人类提供较稳定的食物来源这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最常见的家畜,就是所称的“六畜”,指马、牛、羊、鸡、狗、猪。一般而言,民间都禁忌这些家畜病死在自己家中,禁忌毒打或者用恶毒的语言咒骂它们,禁忌过分地役使家畜。在人过年过节时,同样也要让这些家畜吃好并得到休息,如果是春节,还要给这些牲畜的圈门上贴春联,内容一般是“六畜兴旺”、“槽头兴旺”、“牛羊满圈”、“三五成群”等有关字样。

民间禁忌饲养白额拦盖的马,否则必妨其主。这种禁忌,古已有之。在著名小说家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第三十四至三十五回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刘备在荆州依附刘表讨平江夏张武、陈孙的过程中得到了一匹“眼下有泪槽,额边生白点”名叫“的卢”的良马,刘表十分喜欢,刘备就将此马送给了刘表。刘表骑回城,他的谋士蒯越告诉刘表:“昔先兄蒯良,最善相马;越亦颇晓。此马眼下有泪槽,额边生白点,名为‘的卢’,骑则妨主。张武为此马而亡,主公不可乘之。”刘表于是就将马还给了刘备。刘备往新野,刚出城门,就见伊籍在马前长揖说:“公所骑马,不可乘也。”刘备问其中原因,伊籍说:“昨闻蒯异度对刘荆州云:‘此马名的卢,乘则妨主’,因此还公。公岂可复乘之?”刘备说:“深感先生见爱。但凡人死生有命,岂马所能妨哉!”刘备从东吴逃出,跃马跳过檀溪之后,遇到单福。单福说:“适使君所乘之马,再乞一观。”刘备命令去鞍,将马牵到堂下。单福说:“此非的卢马乎?虽是千里马,却要妨主,不可乘也。”刘备说:“已应之矣。”于是就将跃檀溪的事说了一遍。单福又说:“此乃救主,非妨主也;终必妨一主。某有一法可禳……公意中有仇怨之人,可将此马赐之;待妨过了此人,然后乘上,自然无事。”从以上情节中很多相马专家都认为白额拦盖的马会妨主人这一观点可以看出,这一禁忌在民间的影响很大。其次,马在战争和劳动中起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因此民间一般禁忌随意宰杀马匹。禁忌骑着母马打仗,有“骒马不上阵”的俗语。在民间,还有马神的信仰习俗。马神,俗称马王爷、马明王,全称是“水草马明王”。其来历一般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天上的天驷星,如《南游记》里边说他叫做“三眼华光”;一种认为是殷纣王的儿子殷郊,如《封神演义》,也有三只眼;另一种是较为流行而比较可信的,认为是汉武帝时候的大臣、匈奴王子金日磾,他本没有“三只眼”,但在成神后就有了。民间有句俗语说:“不给你点厉害,你就不知道马王爷有三只眼。”传说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玉皇大帝派星日马(这是马王爷的学名)和娄金狗、奎木娘、虚目鼠下凡,去四方巡察善恶。这四个神东南西北各走一方,没几天,先后返回天庭向玉帝述职。其他三个神所报的均是善人善事,说下界一片歌舞升平景象。只有星日马查访的善恶之事都有,并且有豪强欺负穷人的事。玉帝看了有所怀疑,就派太白金星下界复查。得知娄金狗等三神所报不实,他们在下界贪吃受贿,昧着良心说了假话。星日马廉洁奉公,好坏善恶如实奏报。玉帝连声夸他明察秋毫,又赐给他一只竖着长的眼睛。从此,马王爷比以前更加目光如炬人见人怕。如今民间流传的“三目神”,有的人认为是二郎神杨戬,《封神演义》中的闻太师也有三只眼,但都与马神信仰是有关系的。有的地方有马王庙,一般在仲夏进行祭祀,因为马王爷不享黑牲肉,因此多用白羊献祭。古代有“六畜不相为用”的惯例,因此禁忌用马肉献祭马王。

牛在广大的农耕地区,可以说是最宝贵的牲畜。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就指出,“牛为农本”,“有功于世”。因此人们对牛倍加爱护,于是就产生了许多有关牛的禁忌。首先,民间在为自己家中购买耕牛的时候,其重视程度不亚于娶妻择亲,要相当慎重地挑选。民间常根据牛旋生长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如额头、耳朵、背部、脚部等,依据其形状分为蓑衣旋、落耳旋、打鼓旋、晒谷旋、望山旋、扯皮旋、锁富旋、锁仓旋、丁字旋、穿棕旋、拖尸旋、落塘旋、蜈蚣旋等,并且将这些旋分为好、不好和不好不坏三类。在牛的养殖中,禁忌出现拖尸旋即旋长在牛脊梁的正中间、落塘旋即旋长在牛肚子的正中间和蜈蚣旋即旋的形状是从牛头到牛尾的这条直线上的两个旋转的圆圈这三种旋,认为这是不吉利的,必然对主人家有妨而导致家运衰败。在毛色上也禁忌饲养前额有白色斑块的黑牛,俗称“戴孝牛”或“孝帽子牛”,认为对主人不吉利。有的地方对此没有禁忌。在出牛圈中的积粪时,一般也要选择吉日,禁忌随意或即有即出,认为是动土,会“犯煞”。对耕牛一般也禁忌宰杀,即使是宰杀那些已经失去了劳作能力的老弱病残的牛,也要请已经上了年纪的单身汉来主刀,而养牛的主人一般都会回避,围观的人也要将手背在身后,以免被牛责怪见死不救。有的地方,牛主还要在宰杀的时候,焚香烧纸钱,以请求被宰杀的牛早日得到天帝的保佑而转世为人身。在有的地方,禁忌吃牛肉,原因据说是为了感激牛对人的恩德、功劳或者出于对牛神灵报复的恐惧。

羊,对于许多民族尤其是游牧民族来说,是相当重要的经济来源,因此也有许多的禁忌。有的地方,禁忌用脚踢羊。有的地方,禁忌在母羊生小羊羔时有外人观看。

养猪方面的禁忌更多。在民间,修建猪圈时,要特别慎重,不能处在犯忌的位置上,而且要择吉日破土动工,招待修建的工匠要相当隆重,在给工匠端茶、敬酒、送饭和给红包时,禁忌出声。特别是给工匠红包时,禁忌红包的两头封口,禁忌直接交给工匠,而且要将红包放在猪圈墙头或者围栏上,也禁忌出声,据说这样可以安栏,猪就可以快速生长。有的地方,在给猪圈或围栏装栏杆时选用材料都很讲究,一般都用枫木,认为会“风吹夜长”,快速出栏。装上栏杆后,禁忌任何人跨越,而是要弯腰从栏杆下钻过,否则以后饲养的猪也会跨越栏杆而不吉利。在购买猪仔时,也禁忌随意,而是要选择吉日,民间一般喜双日而忌单日,并认为“耳日”和“尾日”是好日子,俗语说“耳尾风吹长”,而禁忌“口日”和“舌日”,俗话说“口舌必遭亡”。此处所说的“耳日”、“尾日”、“舌日”和“口日”,都是民间根据历书推算出来的。又禁忌购买头太大的猪,以为不肯长。猪头上的毛色也有讲究,通常禁忌购买黑猪头上有一线白毛或白猪头上有一线黑毛的猪仔,认为这是“破头猪”;禁忌购买黑猪白头或者黑猪白尾,认为这是“戴孝猪”;这两种花色的猪都活不长,不吉利。禁忌购买头上长“旋”的猪仔,认为这样的猪“盖水淋头,十人见了九人愁”。禁忌猪嘴长而尖,认为这样的猪喜欢拱壁撬栏,不安分,吵栏,而且光吃不长肉。细耳朵的猪也不肯长。禁忌猪鬃毛长得浅,认为这样的猪也不肯长。禁忌白猪身上有黑绒毛,黑猪身上有白绒毛。禁忌猪全身的毛成倒的形状,俗称“倒毛猪”,饲养这样的猪会背运倒霉。禁忌饲养五爪猪,据说这种猪是神龙变化的,饲养了会遭凶祸。灵官猪的种类很多,有三爪、五爪、绣花、马蹄、黑脚、黑脸、白脸、花脸、三眼、铁嘴、蛇舌等,但总的来说都属于畸形,而民间都以为这些奇形怪状的猪都是神龙变化的,不敢饲养,一般都是在刚生下时就溺死,以免不测。小猪在饲养一个月后,要阉割去势,通常在取出睾丸或卵巢后,要扔到房屋的瓦背上或者埋掉,禁忌乱扔在地上或者不慎掉在地上,否则户主会认为这头猪兆头不好,养不肥,需要出手卖掉。饲养母猪的人家,一般都禁忌宰杀母猪,也禁忌吃母猪肉,认为母猪肉有毒,吃了会生病。有的人家在母猪老了之后,要请阉猪的师傅来先阉割再喂养到壮了宰杀,俗话说“猪婆到老一刀阉”,正反映了这种禁忌。民间在宰杀猪时,也有禁忌,一般不能随时就宰杀,而选择在过年或者有重大事情时。有的地方,在宰杀猪时,禁忌说“杀”,而称“出栏”。出栏也要择日,一般以丑日为宜,禁忌子日,以免将来养的猪瘦小得像老鼠,而希望肥大得如牛一样。出栏时,有的地方还要祭拜“猪栏神”,保佑猪来世变成人。宰杀年猪时,禁忌待宰杀的猪没抓牢跑到别人家去,人们认为“猪来穷”,如果确实发生了这种事,猪的主人家只好“挂红”放炮道歉,才能将猪从别人家领回来。如果是黑猪,那更是禁忌,认为是“黑煞神”闯门,被视为不吉利的事情,必须得让养猪的主人亲自来烧香敬神,才可禳灾消难。在宰杀过程中,进刀时,屠夫(有的地方也称屠家)要讲一句“出世人身”,小孩子和妇女禁忌观看,而且要一刀即死,禁忌一刀杀不死或者猪跑,通常要再补上一刀,涌流出来的血要呈鲜红色又有泡沫,据说这是“血财好”的兆头,预示着喂猪容易成功,禁忌猪血成黑红色,或者泡沫红不红、白不白。在刮猪毛时,禁忌猪的嘴里还往外冒气或者有轻微的叫声,认为都是不吉利的预兆,预示着来年养猪不旺,或者人丁不旺。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不饲养猪,禁忌说“猪”,更禁忌食用猪肉。

在陇东地区,当地俗谚这样说:“四、六不破圈。”意思是说凡逢四、六的日子,禁忌挖牲口圈;同样,逢四、六日,禁忌杀牲口,也不杀猪。十七日据说是猪的生日,这一天禁忌杀猪。

狗也是与人类关系至为密切的家畜之一。在民间,狗是忠实的看家卫士,尤其是在以游牧和狩猎为主的民族中,狗更是享有极高的地位。因此,民间普遍禁忌宰杀狗和吃狗肉。有的地方,禁忌听到狗叫时发出与啼哭一样的声音,认为不吉利。在陇中地区,禁忌猫和狗等死在自家院中,一般人们在猫和狗快死时都要将其转移至偏僻无人看见的地方,更多的时候猫和狗都会自行离家的。藏族禁忌在寺庙附近打狗。

猫因为捕食老鼠,因此民间多有喂养的习惯。和猪一样,据说如果不是自家喂养的猫进入自家的门,是会给这家带来厄运而导致家业衰败的,有的还认为直接预兆着将有丧事发生,民间将这种猫称为野猫。俗话中有很多种说法,如:“猫来穷”、“猪来穷家,狗来富家,猫来孝家”、“猪来穷,狗来富,猫儿来时带麻布”等等,都是对猫进入家中的禁忌。

野兽能够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因此人们对野兽的禁忌,更多的是来自于畏惧。在陇中地区,忌讳狼和狐狸等野兽进入宅院,如果确实进入,只可驱赶,禁忌致死家中。在陇东地区,禁忌傍晚遇到野兔,认为是不吉利的。在陇东地区,禁忌遇到黄鼠狼,以为也是诸事不顺的预兆。旧时民间有所谓“四大家”、“五大门”的说法,通常是指狐狸、黄鼠狼、刺猬、老鼠和蛇,人们认为这些动物都是有灵性的,它们的意志也就是仙家或者鬼神的意志,是冒犯不得的,如果冒犯了它们,是会影响到自家的兴衰吉凶的。人们平时尽量避开它们,禁忌直呼它们的名字。如果无意中遇到,就要说几句祝愿的话,任其离去。

在藏族生活的地区,禁忌外人清点自己家所养的牛羊数目;禁忌在牲畜生病时,外人来串门做客;禁忌食用一切爪类动物肉;禁忌食用圆蹄类动物肉;禁忌在宗教节日宰杀牛羊;禁忌故意踩死或者打死虫类;禁忌打猫,尤其是杀猫,因为人们认为猫是一个充满嗔心的动物,它临死前的痛苦比人深百千倍,所以,杀死它的罪孽要用一根毛抵一百条人命来计算。

(三)爬虫禁忌

爬虫类动物,一般都是野生的。但也有人工饲养的,如蚕,这在江南地区比较普遍,而在北方尤其是西北很少。在甘肃民间,爬虫类动物的禁忌主要是蛇禁忌,如在天水地区,就禁忌蛇。其实,有关蛇的禁忌和崇拜,几乎遍及所有的民族和地区。

蛇,俗称长虫,由于人们对它的来去无踪、脱皮蜕变、水陆两栖和无足无翼而能蹿突腾空感到惊异和恐怖,而且看起来颇具神秘感的蛇一旦发怒,不但能伤害弱小的动物和人,甚至可以毒死或者吞食比它凶猛得多的野兽,所以人们对它充满了恐惧感和崇拜感。在民间,如果在自家的屋檐下发现一条盘屈的蛇,绝对不能惊动它,尤其禁忌打杀,只有等它自己离开。由于蛇与龙的形状相似,所以汉族民间常将蛇与龙联系起来,俗称“小龙”。在民间,禁忌看见蛇交配,如果不巧看见了,禁忌对任何人讲,否则谁都会倒霉的。在陇中地区,禁忌看见蛇交尾,如果不慎看见,就要吐口水以禳除污秽。

(四)游鱼禁忌

鱼在水中游动是相当正常的现象,如果鱼搁浅在岸边或者小溪水边,那么就是反常现象。通常禁忌捡拾搁浅的鱼,认为不吉利。在藏族生活的地区,禁忌捕捞水中的任何动物,尤其是在寺庙附近;禁忌食用鱼、蛙等水中动物。在陇东地区,五月初五端阳节,禁忌碰见蛤蟆,否则会头上长疮、脚趾流脓,给人留下坏透顶了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