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书香国税
9468400000018

第18章 我和“约翰”有个约会

柳敏,女,1979年生,籍贯甘肃平凉。2001年毕业于甘肃政法学院,次年考入国税系统,做一名税官至今。喜运动、好文艺、爱读书。“敏于行而讷于言”,虽喜读书却不善辞藻,只愿将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收藏心中。

柳敏

双休日和女儿逛图书市场像一个不变的约定,每次必去一楼的学术书店,学术书店很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个出版社的经典名著及畅销书一应俱全,琳琅满目的图书堆满了这个不足三十平方米的小隔挡。浏览畅销书,穿越励志书,在外围书架落满尘土的角落里,我惊喜地发现了傅雷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上下两册。书架上仅存了五六本,我踌躇半天,面对鸿篇巨著(共1305页)不忍下手,怕自己买回去,只是帮它搬了家。最后下定决心买下来,因为傅雷的译本确实难寻。

对于罗曼·罗兰的作品,上大学时就已仰慕。机缘不巧,借而不得。欲购时却找不到傅雷的译本。之所以推崇傅译,是因为它出色地使罗曼·罗兰得以广泛传布我国。傅雷先生是把罗曼·罗兰当精神导师来引介的。《约翰·克利斯朵夫》20世纪在我国的知名度,远远大于其在本国的影响,不能不归功于其超拔的译者。傅雷集中用四五年工夫,专心致志,译出全书。傅雷自己也说“受这本书影响很大”,在首次出版时作《译者献词》,傅雷写道:“《约翰·克利斯朵夫》不是一部小说,——应当说:不止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它所描绘歌咏的不是人类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内界的战迹。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是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一部历险记,是贝多芬的一阕大交响乐。”

我认为翻译相当于一次再创作,外文水平的高低是一个方面,而没有过硬的中文功底,翻译的作品看起来也会很晦涩,甚至丧失原文的韵味。引用《海边的卡夫卡》的译者林少华在译序中的见地——“文学翻译的根本目的乃是破译他人的灵魂与情思,是传送他人的心律和呼吸,是移建原文的氛围和韵致。始而会意,继而会心;始而见字译之,继而无字译之。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或许更能说明译本对于外国名著阅读的重要性。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的尼埃弗省克拉木西镇,离巴黎东南大约二百公里。罗曼·罗兰家在镇上颇有声望。祖先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热情的战士,连续五代都是公证人。罗曼·罗兰对文艺的爱好和兴趣,与贝多芬、莫扎特的乐曲有关,也和莎士比亚的著作相连。罗曼·罗兰具有音乐家的天赋,音乐对于他像信仰一样是精神避难所,每当他被音乐领入感觉世界时,他总是感到无穷的快乐。罗曼·罗兰既爱好音乐,又喜欢读书。20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罗兰在高师二年级拟定了一个宏伟的写作计划,他的座右铭是:“不创作,毋宁死。”他是世界上著名的多产作家,他从19世纪末期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到20世纪40年代结束他的创作生涯。五十多年的创作实践中,他写出了戏剧二十多种,传记文学十多种,小说五部,另有政论、戏剧评论、书简、自传等约计几百万字的著作。这个大作家正如高尔基所指出,在西方社会阴暗的岁月中,罗曼·罗兰是那些不知疲倦地不断创造文化财富的人当中的一个。罗曼·罗兰的文学创作时期正是资产阶级统治从全盛到衰落的时代,是资产阶级从进步过渡到反动的金融资本主义时代,同时也是新生的无产阶级逐渐准备和集聚革命力量的时代。罗曼·罗兰的创作思想,生动而有力地反映了这一大动荡时期的社会思想状况。正如罗兰在回忆录中所写的:“我用作品使人们激昂起来!”罗兰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比较强,在同时代的作家中是比较杰出的。

代表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罗曼·罗兰花了十年时间写成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最伟大的小说,并且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曼·罗兰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

《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巨著共十卷,百万余字,描绘了20世纪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的社会生活图景,提出了欧洲现代生活中和思想文化领域里众多的问题,同时对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的社会现实,作了不同程度的真实写照,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艺术的摧残。作者把整个19世纪末期的欧洲思想史、政治史、民族史、艺术史作为克利斯朵夫的背景,于是本书在描写一个个人的性格以外,更反映了某一特殊时期的历史性。

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描述了一颗坚强刚毅的心是如何战胜自己心灵深处的怯懦,由幼稚走向成熟。叙说了一个真诚的音乐家是如何反抗虚伪轻浮的社会,从而在与社会反动势力的斗争中升华自己、完善自己,是主人公克利斯朵夫的历险记。它又是一部音乐的史诗,作者用他对音乐精神的深刻理解,描述了病态堕落的艺术与健康奋进的音乐之间的斗争,歌颂了一种充满生命力的音乐理念。同时又通过音乐折射了不同民族精神的融合与冲击,把20世纪初叶那一代人的奋斗与激情,用宏大优美的艺术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全书犹如一部庞大的交响乐,每卷都是一个有着不同乐思、情绪和节奏的乐章。这一特点,常常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

所以,看似是一本人物传记小说,可是读它的收获胜过读几本散文、励志、哲学书籍,每一卷都能强烈地感触到心与心的碰撞,每一卷都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不同年龄的人读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每天晚上,当孩子熟睡后,一切都安静下来。我打开台灯,翻开《约翰·克利斯朵夫》,随主人公进入他的时代,感受他的成长,经历他的人生,沉浸于故事中。此时,老公就会笑着说,你又和“约翰”约会去?!是啊,那何尝不是一种约会,是“他”带我去领略欧洲19世纪初的风光,是“他”让我体会到一位音乐家的一生,是“他”让我触碰到许多人的心灵,更重要的是“他”让我领悟遍布全书的人生哲理。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物质极大丰富,生活节奏快,如何在纷扰喧嚣中寻到真正的自己,我想起了书中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舅舅高脱弗列特的指引:“对每一天都抱着虔诚的态度。得爱它,尊敬它,尤其不能侮辱它,妨碍它的繁荣滋长……如果你是好的,一切都会顺当的。如果你不行,如果你是弱者,如果你不成功,你还是应当快乐。因为那表示你不能再进一步。干吗你要抱更多的希望呢?干吗为了你做不到的事悲伤呢?一个人应当做他能做的事……竭尽所能。”

作者单位:兰州市国家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