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正伟,男,汉族,1979年1月出生,甘肃平凉人,2003年毕业于湖南税专政法系,次年参加税务工作,200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供职于平凉市崆峒区国家税务局。曾在综合业务部门以及办公部门从事业务管理和文字写作工作,钟爱时评、杂文、古典诗词等创作。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甘肃经济日报》、《平凉日报》及《甘肃国税》等系统内外媒体发表各类作品十余篇,曾参加省、市国税系统主题征文活动并获奖。
吕正伟
说起来,自“读好书,长才干,强素质”读书活动开展以来,自己也读了不少书,也浏览过不少同仁们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从中获取的体会、感受及收益颇多,每个人的兴趣不同,涉猎的书籍也是五花八门,对同一本书的体会亦不尽相同,更不用说书中某类思想、论点了。总之,能够有积极向上的启迪,乃至再发扬一点“经世致用”的精神,便是将书读活了,必是难能可贵。在读了《左宗棠评传》、《左文襄公全集》、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后,对左宗棠的读书乃至经历感想颇深,记之与大家共勉。
左宗棠的名字,对平凉人并不陌生,如今柳湖公园大门匾牌上的“柳湖”二字及公园内的“暖泉”碑书,就出自左公之手。左宗棠字季高,号朴存,生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湖南湘阴人。四岁时,随祖父在家中梧塘书塾读书,六岁开始攻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九岁开始学作八股文。道光六年(1826年),15岁的左宗棠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次年应长沙府试,取中第二名。道光九年,18岁的左宗棠开始读顾社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齐南的《水道提纲》。这些是完全不同于儒家经典的学问,在当时以读圣人经典考取功名的学子看来,算是“歪书”了。正是这些不算是正统的学问,为左宗棠日后的成功奠定了知识基础。道光十二年,左宗棠以监生身份参加湖南乡试,中第18名。之后六年,三次赴京会试,均未考中。他当时的心情,复杂又悲观,他后来说:“读书当为经世之学,科名特进身阶耳。”但他没有在悲观中走向人生的沉沦,没有像有些文人一样从此寄情山水,尽管他的诗文才华出众。他决定不再参加会试,何必像范进一样在考试路上耗尽生命年华?从此“绝意仕进”,打算“长为农夫没世”,寻找新的报国途径。二十三岁时,左宗棠就在新房自写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气壮山河的宣言,是对自己的勉励,也是他一生的写照。左宗棠年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地理、水利、兵法。
左宗棠一生仅取得了举人功名,曾经遭到当时李鸿章等一大批以进士身份而入仕的官员们的不齿,瞧不起他,甚至以此来取笑他,但作为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左宗棠用他的行为诠释了湖湘文化的精髓,那就是:读书,要“经世致用”,有所作为,要运用于实践,而不是读死书、考取功名,后来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提倡的“实事求是”,便是这一精髓的升华。
科场失意,使左宗棠不能沿着“正途”进入社会上层,进而实现他的志向。但左宗棠的志向和才干,得到了当时许多名流的赏识和推崇。早在1830年,仅18岁的左宗棠拜访长沙的著名务实派官员和经世致用学者贺长龄时,贺氏即“以国士见待”。其弟贺熙龄则是左宗棠在城南书院读书时的老师,对自己的这位弟子,贺氏非常喜爱,称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名满天下的林则徐对左宗棠十分器重,两人曾在长沙彻夜长谈,对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特别是关于西北军政的见解不谋而合。他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全部交给左宗棠,并说:“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他还说,将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以吾数年心血,献给足下,或许将来治疆用得着。此刻,左宗棠心里暗暗立下誓言,决不负重托!临别,林则徐还写了一副对联相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后来左宗棠征战新疆,带的就是林则徐绘制的地图。
左宗棠一生最大的功绩便是收复新疆,主要成就是洋务运动。
1867年(同治六年),匪首阿古柏在新疆自封为王,自立国号为哲德沙尔汗国,宣布脱离清廷。俄国乘机占据了伊犁,英国也虎视眈眈,意图瓜分西北。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就要从大清的实际版图上消失了。
当时清政府内部对收复新疆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彼此对立,即“海防”与“塞防”之争。权倾朝野的三朝重臣李鸿章向慈禧太后奏曰:“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陕甘总督左宗棠说话了:“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
看起来是“海防”与“塞防”的分歧,是两个人的辩论,两种思维方式的对比,实质上是两条路线的斗争。面对滚滚硝烟笼盖天山南北,一个是要尽快扑灭硝烟、平息浩劫;一个是听之任之,只求不伤元气。李鸿章从心眼里看不起这个湖南人,认为他三试不第,要想入阁拜相是不可能的事情。左宗棠不介意,在同治十三年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他向皇帝写奏章,准备赴京参加殿试。已是陕甘总督的一品大员,怎么可能去参加当官晋级的入门考试呢?两宫皇太后聪明,马上下道谕旨:特升东阁拜为东阁大学士。李鸿章闻讯丧气,无奈之下还要写信祝贺。李鸿章对祖国河山的冷漠,他以“海防”重于“塞防”来搪塞收复新疆之举,实在骇人听闻。左宗棠主张用战争换和平,用战争维护国家的统一,终于得到了清政府的首肯。朝廷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要去兰州作出征的准备。这个刚毅、坚忍、雄心未老的湖南汉子,面对内忧外患,且“兵疲、饷绌、粮乏、运艰”,但信心百倍。他带着当年林则徐绘制的新疆地图,背负着千万中国人的重托,心胸燃烧着正义的烈火,他将要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光绪二年(1876年)春天,左宗棠率领六万湖湘子弟从兰州出发,一路西行,浩浩荡荡,沿途种植榆杨柳树,不出几年工夫,从兰州到肃州,从河西到哈密,从吐鲁番到乌鲁木齐,凡湘军所到之处尽植杨柳,除戈壁外,皆连绵不断,枝拂云霄,这就是被后人所称的“左公柳”。然而,收复新疆的战争没有退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下是一场维护民族尊严的战争……一年后,新疆全境收复。这是晚清历史上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是晚清夕照图中最光彩的一页。所以说,如果没有左宗棠,今天我们要去新疆旅行,也许还要办理护照。
左宗棠热心洋务运动,曾于福州马尾选址创办船厂,派人出国购买机器,并创办船政学堂,培养海军和造船人才。在陕甘任职期间,左宗棠继续从事洋务,创办了甘肃制造局、兰州机器织造局,后者为中国第一个机器纺织厂。他成为中国工业现代化的先驱。
后人评价左宗棠是镇压太平天国和陕甘回民起义的刽子手,从而对其一生不屑。但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将其放至当时的历史大环境中去,不能仅截一段,要一分为二,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比较科学,试想左宗棠要是不去镇压太平天国,清政府会给他表演的舞台吗?不给他表演的舞台,他拿什么去收复新疆,拿什么去办洋务?
左宗棠科举上虽是举人,但正因为他没有将毕生的精力用于研读无用的八股文,而是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才奠定了他后来为国贡献的基础。正如毛泽东当年并未留洋,也未取得显赫的学历,但他能够将所读之书与实践紧密结合,“实事求是”,抓住了中国革命的核心和实质,即农民和土地问题,比当时其他革命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而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成功。
作者单位:平凉市崆峒区国家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