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书香国税
9468400000104

第104章 记录大时代里的小人物——读《看见》有感

李平,男,汉族,1981年6月出生,甘肃省定西市人,2007年甘肃政法学院毕业并参加税务工作。爱好文学、摄影,仅以此慰藉平淡生活,并无作品发表。

李平

对于流行书和名人出书我一向无感,但是最近偶尔读了柴静的《看见》,立刻觉得凡事不能用“凡是”二字来以偏概全。在我看来,这本讲述柴静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称得上是作者的诚意之作,它记录着柴静个人十年间的成长历程,记录着十年来许多被生活裹挟着向前的鲜活的生命,更记录着中国社会十年间的沧桑变迁。

单纯从脉络来看,这本书可以说是作者的成长日记,她从进入央视写起,从第一次做节目的挫败,到后来遭遇生活百态,在对各种事件的挖掘中自省并完善自己,作者完整地记录了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但实质上,书中的核心却不是作者本人。她在后记中写道:“我犹豫是否写这本书时,最大顾虑是一个记者在书里写这么多‘我’是否不妥。”是因为六哥说“不在于你写的是不是‘我’,而在于你写的是不是‘人’”,这本书才得以开始。

当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陈虻第一次见她,问:“如果你来做新闻,你关心什么?”

她说:“我关心新闻当中的人。”

作者在本书最后的一段演讲更好地诠释了这句话,她说:“一个国家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珍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本书也证明了这一点,作者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来为时代留下注脚。没有唐突之感,反而,她带领我们以她的视角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事件中给她留下强烈印象的个人,经受他人所经受的生活,让每个读者感觉到自己深嵌在这个时代之中,如此切近,任何人都无法抽离。

正因有各种各样的人,各种思想、立场、利益的存在和相互作用,才有各种或宏大或微小的事件,人的复杂性不言而喻,这在作品中得到了细致的体现。

在《双城的创伤》一章中作者记录了因好朋友服毒自杀而身心备受创伤的几个孩子,这些十二三岁的孩子内心世界的复杂与脆弱远超过人们的想象,在节目里没有被完整呈现,如作者所说这是一个新闻媒体的“政治正确”。他们“只叙述了一个事情的基本框架,但只是一个简陋的框架,以保护大众能够理解和接受这个‘真相’”。而事实呢?这些孩子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冲突或许在大人的思维里没人能弄明白。

在《只求了解与认识而已》一章中她对道德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这章讲述了当时沸沸扬扬的虐猫事件。拍摄视频的人说:“他对杀死一只猫没有兴趣,也不享受虐待的过程。他说这么做只是为钱,拍下来提供给网站,一次两千,比他一个月的工资要高,还不包括卖碟和高跟鞋的钱。”采访到网站的负责人,他说他和很多恋足者都不愿意踩踏动物,觉得踩一些水果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利用别的生命来满足自己。但他仍然提供了这个平台给另一些有踩踏欲望的人,“因为法律并没有像欧美国家一样禁止这么做”。为什么会有人要看踩猫?回答是:“我觉得这个跟每个人心灵从小蒙受的阴影,包括受到过很大的挫折,那种报复心态有关系。”

最后几经辗转,采访到事件当事人,一个有美尼尔综合征,内心充满抑郁,对生活丧失信心的离异女人,她说她“心里有病,的确是心里有病,病态的心理。内心的压抑和郁闷,如果说我不发泄出去的话,那我会崩溃的”。

就这样,一个个看似无关的人物以各自所需串联起来,最后产生了这段残忍的、挑战人们道德观的视频。

有人在作者博客留言:“我们要维护一条道德的底线。那条底线,是对生命的尊重,一个社会是有规则的,不是随性而为,不是暴力、滥交、背叛、屠戮!”

在同一页的留言里,另一个人留言:“到底什么是道德的底线呢?每个人的处境不同,遭遇不同,所以想法不同,你怎么知道你的底线就一定是别人的底线呢?”

正如书中说的“生活就是生活。他没有只站在哪一方的立场上。”

除此之外,本书还记录了许多像周正龙、卢安克这样的小人物,在生活的推动下,他们都成为了某个时间段里的话题核心,但是他们内心世界所想所思是否真如各类新闻所报道的那样呢?建议大家看此书,不期望能给我们答案,但这本书却是这个大时代里对微小人物的最好注释。

作者单位:定西市安定区国家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