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人的穿戴上,我们可以大体判断出他的职业类型和文化素养。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不会歪带着帽子、穿着睡衣,甚至光着膀子上街。其实,孩子的修养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穿衣戴帽、归置衣服的细节中。我们希望他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气质的人,那就别忽视这些细节,帮助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绅士或淑女。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端庄的形象不但是对他人的尊重,其中也蕴含着机遇。
形象对任何人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形象会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而印象的好坏又会影响接下来的交往。
一位老师谈到学生的穿戴时说:“那些穿戴整齐、重视个人形象的孩子,综合素质不会太低。因为孩子的仪容体现着他的家教,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父母不会允许孩子邋里邋遢地去上学,当然也不会教出太出格的孩子。”可见,孩子的穿衣打扮“显示”着父母的德行!
从这位老师的话中可以听出,他对那些穿戴整齐的孩子印象不错。是啊,谁不对仪容端庄、形象较好的人有好印象?与其说印象好,不如说孩子的穿衣打扮映衬出了对老师的尊重,这让老师心情愉悦,而老师也会因此愿意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教导。
由此看见,孩子穿着得体往往是对他人的尊重和恭敬,而他人也会因受到尊敬而反过来尊重他。那么,让孩子落实“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冠”是帽子,“纽”是纽扣,“履”是鞋子,意思是帽子要戴端正,衣服的纽扣要扣好,袜子和鞋都要穿整齐,鞋带要系紧。也就是说,孩子的衣着、配饰要穿戴得端正、整齐、合体,给人精神焕发、神采奕奕的感觉。
我们千万别小看这种感觉,它往往会让孩子获得机遇。比如,孩子从上学到工作会经历大大小小的面试,若不注重个人形象,即使人品不错,才华横溢,也容易因形象不佳而在学业和事业的发展中错失良机;但如果孩子学过这句教诲,并从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那么他一定会在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中因形象得体、大方而获得机会。
因此,孩子每次出门前,我们都要让他检查一下衣服纽扣是否扣好,拉链是否拉上,衣领是否翻整齐,帽子和红领巾是否戴端正,鞋带是否系紧,等等,在我们的重视和提醒下,孩子定会养成良好的穿衣习惯。
穿衣戴帽虽然是外在形象的体现,但它会影响孩子的内心状态。
一代儒学大家朱熹曾提出过“三紧”,就是帽带要紧、腰带要紧、鞋带要紧。三者都扎紧了,人的精神才会振作,才能表现出对人、对事的认真态度。可见,虽然扎紧的是帽带、腰带和鞋带,但其实是对内心的约束,让人的内心时时都提起对他人的尊重。
这个我们不难理解,就像穿着宽松肥大的睡衣时我们的身心是放松的,言语行为可能会过于慵懒和散漫,而穿西装或制服时,衣服对我们的身体约束不得不使我们的内心提起警觉,说话办事就会谨慎很多。
有一位很伟大的销售员。一次,他在家里睡觉,突然想起要给客户打电话。于是,赶快起来穿好西装,打好领带,开始端坐在椅子上给客户打电话。他和客户谈完后,又马上解开领带,脱掉西装,钻进被窝里睡觉了。
太太看了,说:“你疯了吗?打个电话用得着再精心打扮一番吗?人家又看不到!”
这位销售员却说:“我虽然不是和客户面对面,但如果我穿着睡衣给他打电话,我的言谈难免会随便,而他也会感受到。如果我身穿西装,言语就会谨慎,态度也不会随意,说话也会得体。”
可以说,这位销售员谨慎、认真的态度完全符合这句“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的标准。而一个能落实这句教诲的孩子,与人相处时不会随意,做人做事不会随便,这份谨慎和认真往往会使他在学业、事业和人际交往中有更大的收获。
穿衣打扮谨慎,关键时刻还可以让孩子化险为夷。
赵盾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卿大夫。当时,国君晋灵公因不满赵盾对自己的劝谏,派锄麑去行刺赵盾。
一天早晨,天还没亮,锄麑就到了赵盾家的后院,他看到赵盾已经整整齐齐地穿好朝服,端端正正地坐在椅子上,正在稍微闭目养神,准备到时间后上早朝。
锄麑看到这样的情形,心想:一个人对待平时的生活起居都这样毕恭毕敬,说明这个人对任何事物都心存恭敬,一定是为民办事的好官,假如我杀了他,就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想到这儿,锄麑放弃了刺杀赵盾的念头,又不想失信于君王,于是就一头撞在槐树上自杀了。
若不是赵盾平时养成的好习惯,这次恐怕在劫难逃。
其实,在任何时代,穿衣打扮都不应该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以端庄、大方、得体为标准。尤其是女孩,不能穿那些会引发他人邪念的衣服。
再看今日,一些父母没有教育敏感度,觉得小女孩穿吊带衫、超短裙等比较暴露的衣服没什么,认为她还不需要遮羞,孩子从小就这样,自然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时间一长,羞耻感就会减弱,长大后,不但不会觉得这种装束有什么问题,反而会以此为美。殊不知,这种装束不但是轻浮、不稳重的体现,还有可能给孩子招来祸患。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女孩遭遇性侵犯的报道。一个曾经强奸女乘客的的士司机说:“她穿着超短裙和低领的衣服,我看了一阵,就想……唉!干了不理智的事。”女孩如果懂得穿着不但是美的体现,还是对自己的保护的话,就不会晚上出门穿超短裙了。所以,一个对衣着打扮报有谨慎态度的孩子,就会大大避免因穿着轻浮而遭遇横祸的概率。
每当我看到小区里、街上那些六七岁、十多岁的小女孩穿着很暴露的衣服,还若无其事地玩耍时,就很感慨,非常希望她们的父母能够真的认识到穿着对小女孩的重要性。所以,在这里,我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父母通过学习《弟子规》来提高教育孩子的敏感度。
总而言之,无论孩子年龄多小,我们都要为他选择得体、大方的衣服,让孩子从小就当小绅士或小淑女。除了为孩子的穿衣习惯把关之外,我们更要为他做出榜样,免得孩子说:“爸爸(妈妈)都能这样穿,我为什么不能?”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孩子只有学会爱惜物品,物品才会陪伴他很长时间。
这句“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就是教孩子如何爱惜物品、管理物品。“冠服”虽然是帽子和衣服的意思,但可以引申为所有的物品。“定”是固定的、不变的,也就是说,孩子放置物品时,要放在其固定的位置上,不要随处乱扔乱放,以免把物品弄脏弄坏。
有的孩子可能会问:“为什么要爱惜物品?随便乱放有什么不对吗?不是很省劲吗?”
就拿一件衣服来说,这个小小的物品中不知含着多少劳动人民的汗水。从种植棉花开始,农民要付出很多心力耕种,直到棉花成熟后,又一个一个地采摘下来;之后,纺织厂的工人要把棉花织成布;从布变成衣服又需要很多制衣工人的付出;而从衣服变成可以出售的商品,其中免不了运输、库存等程序,而每个程序都少不了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所以,不爱惜物品就是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一个无视于他人辛勤付出的孩子,怎么能称得上品德高尚的人?
另外,如果物品被保存得好、不损坏、不弄脏的话,使用年限就会增长,就不会因频频更换而浪费钱财。所以,爱惜物品也是勤俭节约的体现,而节俭又是铸就孩子高尚品德的另一个基石。就这一点来说,孩子也应该做到“置冠服,有定位”。
当我们把这些道理告诉孩子,并激励他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时,他就不会因不知道为什么要爱惜物品而对这句教诲心存疑虑了。
当然,爱惜物品的好处还不仅限于此,孩子的管理能力往往就是从学着管理物品开始的。
一个男孩不懂得物有定位的道理,总是随手放置东西,所以要使用的时候常常想不起来放在哪了,于是到处寻找。有时,找很长时间都找不到;有时,虽然找到了,但因被其他物品长期挤压,也不能使用了。
不仅如此,因为物品没有固定的位置,所以男孩从来不用脑子记“东西放在哪个位置”了,结果就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习惯,上学时不是红领巾没戴,就是作业本没带,要么就是教科书忘在了家里,因此总是被老师批评。
这个男孩并不是特例,高考生因忘带准考证而无法进入考场的例子如今也屡见不鲜。仅仅因没有养成管理物品的好习惯,就错失了人生之中如此重要的机会,真是太令人遗憾了。而有些成年人也因在关键时刻忘带重要文件而丢掉了饭碗。
这些例子足以说明,孩子从小养成物有定位的习惯真是太重要了。
一个孩子如果从小不会管理自己的文具、书本、衣服等物品,长大了要想管理好家庭,管理好一个部门、一家企业,一定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他想改变,就必须经历一个“改掉坏习惯—建立新习惯—养成好习惯”的痛苦过程,这个过程当然不如从小培养来得容易。
管理物品最基本的落实就是把用过的物品放回原处,保存妥当,以便下次使用。有这个习惯的孩子,做事思路会特别清晰,思路清晰做事速度就快,效率也会很高。如果孩子从小就具备很强的管理物品和高效做事的能力,再加上高尚的品德,那么他怎么会不出类拔萃呢?
因此,我们要帮孩子养成物有定位的好习惯。
首先,我们要为孩子提供一些可供他放置自己物品的抽屉、储物箱、储物盒、柜子等,这些硬件就是“有定位”中的“位”,有了固定的位置,孩子才知道把东西往哪放。
接着,我们要和孩子共同完成一个分类的工作,把同一种类型的物品放在同一个地方,有必要的话,在箱体外边做个小标签,免得忘记。
有了这两个前提,剩下的就是我们以身作则和不断提醒了。
按照这个方法坚持下去,孩子一定会养成珍惜物品、管理物品的好习惯,他的综合素质在这个练习的过程中也会逐渐提升。
教子箴言
孩子对待穿衣打扮的态度,不但体现了他的家教,也体现了他的修养,更体现了他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我们千万不要让孩子因穿戴不谨慎而遭遇横祸。而对于物品的珍惜和管理,是孩子应该学会的,因为这不仅体现了他的品质,还体现了他的能力。因此,就让孩子通过学习《弟子规》,成为一个有修养、有学问、有能力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