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的青春你懂吗?
9465700000061

第61章 单恋——孩子喜欢上了别人,但别人不喜欢他怎么办

青少年童年期的朋友群体几乎都是由同性个体组成的,男孩与男孩在一起,女孩与女孩在一起。但是,当儿童进入青春期时,同性关系发生了变化。性激素(荷尔蒙)的增加导致青少年性器官的成熟,这就暗示着青少年应该发展异性关系了。这种发展变化使青少年看待异性的方式随之而变,他们开始对异性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想尽一切方法接近异性,表现出强烈的异性相吸。

那些在班级里受欢迎的男孩和女孩总会接收到很多的情书或鲜花,那是因为受欢迎的男孩或女孩更能散发出一种让异性性萌动的情愫。在初中和高中,男女混搭的团体小组已经取代了童年期的那种同性组合,而且这样组合的结果使青少年的学习兴趣更浓。这可能是因为有一种内在的因素存在,那就是青少年总是想给异性留下美好的印象,所以学习起来总是格外努力认真。

单恋是青少年爱情错觉的产物

在亲密浓厚的异性团体氛围中,不少男孩、女孩开始春心萌动,强烈地受周围异性的吸引。英国心理学家、单恋问题专家曼彻斯特教授指出,单恋比恋爱更常见,最容易发生在14~18岁的青少年群体中。单恋的模式大多经历了精神交流、单方爱意萌生,最后陷入自己纺织的情网中难以自拔。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单恋是一场感情误会,是青少年爱情错觉的产物。爱情错觉是指因受对方言谈举止的迷惑或自身的各种主观体验的影响而错误地主动涉足爱河,或者因自以为某个异性对自己有意而产生的爱意绵绵的主观感受。单恋是一方对另一方的以一相情愿的倾慕与热爱为特点的畸形爱情。

有的单恋者容易把所爱的人看得很高,把自己贬得很低,他们总是把理想完美的光环加在对方的头上,认为对方高不可攀,而自己犹如丑小鸭。他们认为,如果向对方表白定会被拒绝与嘲笑,甚至连爱的机会也没有了,与其被拒绝不如先把这份感觉深深埋藏起来。即使真心付出得不到任何回报,他们也无怨无悔。这种类型的人是逃避现实或不敢正视现实的人,他们在感情方面极其自卑,缺乏安全感。因害怕拒绝害怕受伤害,而选择困在自己建造的温暖“龟壳”中,而事实上,这个“龟壳”寒冷无比。他们内心热烈,外表冷静,把爱情深深埋藏在心里,一般不采取剧烈的攻击性行为,更倾向沉迷于幻想的爱情之中。从表面上看,这种情感很唯美,很纯真,但事实上,这种类型的单恋就像一剂慢性毒药,腐蚀着单恋者的心灵,使他们专注在不可成真的幻境中,而错失了身边美好的事物甚至更值得去珍贵收藏的感情。单恋耗损了他们宝贵的青春、激情和斗志,而最后剩下的就只是一副颓废的皮囊。

有的单恋者并不像其他人那样把感情深埋心底,而是勇于表达。当向对方大声高呼“我喜欢你”时,却遭到了对方的拒绝。对方的拒绝并不能减弱他们热烈的情感。他们执拗地认为,只要坚持不放弃,他所喜欢的人一定也会喜欢他。电影电视剧中这种类型的人并不少见。青春励志剧《奋斗》中的米莱不就是这样的人吗?不管耗去多少时间,不管投入多少精力,都无法改变他们单恋对方的决心。不少人认为要想从单恋的泥潭中走出来,要么狠下决心,斩断情丝,要么远离单恋的对象,彻底从对方身边走开。转移注意力使对方在单恋者心目中的影像逐渐消退,对某些人来说是个不错的方法。

正确看待青少年的单恋

青少年对异性的喜欢,成人应该以一种更为理性的态度来看待,不能乱贴标签。以成人的价值观主观地认为孩子早恋耽误学习是十恶不赦的坏事情。在国外很多青少年题材的电影中,很少能够看到父母对孩子追求异性的行为加以反对或阻拦,相反,他们积极地鼓励孩子向对方敞开心怀,敢于表达自我,展示自我。当然,并不是说要求成人也效仿国外父母的做法,毕竟成长文化大相径庭,生搬硬套注定得不偿失。只是当孩子喜欢一个人却不敢表达而苦苦压抑自己的时候,成人要给以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明白这时候的喜欢、暗恋都不是真正的爱情。

爱情心理咨询师认为,对待单恋的孩子,首先,要教他们懂得区分爱情与友情的界限。爱情错觉的产生往往是由于自己爱上对方,而对方也从言行上表示出对你好感的趋势。但对方对你的好感,也仅仅是好感,或者是一种友谊的表现。虽然好感和友谊在一定条件下能发展为爱情,但它绝不是爱情本身。其实,好感和友谊是有着明显特征的,它们明朗大方、公开多向,通过冷静的观察和分析,是不会将它们与爱情弄混的。

其次,要教孩子给自己的“感觉”打问号。心理学家认为,感觉只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初级形式,它所反映的只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因此往往会对事物产生不正确的反应。产生在“感觉”基础上的“爱情”只是一种感性感情,与真正的理性的爱情不能相提并论。所以,成人要教孩子当感觉到某一个异性同学的温情时,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进行冷静思考,切莫过分相信感觉,免得作茧自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