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青春期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在不断增强,自我评价也在朝着客观性的方向发展,但塑造的完成是存在于一个发展过程中的,他们心理特质或人格特质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个缓慢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容易受外界因素的诱惑而影响到自己独立的判断力,影响的强度及青少年对其接收程度均受到他们认知水平的制约,也就是阿德勒所说的生活方式的基础性。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人的认知感受性。例如,面对同样的批评,不同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对批评的不同领悟。同样是在情绪不稳定的青春期,有些青少年会认为父母或老师给予的批评就是为他们将来的发展着想,会心怀感激地接受父母或老师的建议与意见,并进而改变自己;但有些青少年不这样认为,他们可能会觉得父母或老师对自己失望透顶,所以才会批评他们。
同样的一件事,有人把它看得很严重,有人把它看得很轻微,有人却把它看成是提醒自己继续努力的动力,这就是人的差异性,人类心理的复杂性。想要深究差异形成的历程,这恐怕是一项很大的工程,但从阿德勒的理论可以清晰明了地得知差异的根源,那就是人的自卑情结。
回到我们的主题,总感觉别人在盯着自己看的孩子的心理是复杂的。为什么其他人就不这样觉得呢?如果大家都这样觉得,那么这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但其实不是。感觉别人在看自己,在说自己的坏话,在议论自己,这是敏感心理的外在表现。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想呢?那是因为他们心底存在着很深的自卑情结,是他们把自身的劣势、缺陷在无意识中扩大化了。这种自卑感紧紧地纠缠着他们,深入骨髓化成血肉的一部分而不自知。所以,自卑的人很少承认自己的自卑心理,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将其美化,即使他们认可自己的不自信心理,但他们也会感觉这是自己优势的表现,会认为“我承认了,我就是不好,就是我的问题,这样他人就不会再伤害我了”。
典型的敏感心理
敏感只是自卑心理的表象。可以想象以下这样一种情况。你穿了一件自认为很漂亮、很合自己心意的衣服去上学。当走进校园的时候,你却发现人们都在对你指指点点。你上下打量自己,你可能会觉得自己衣服穿错了,会觉得这衣服你穿不好看。但其实他人指点并不是在指你,而是在指与你一同走过的女老师,因为她的背后贴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看我,看我”。你的多心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你对自己不够肯定,不够自信,在潜意识中你认为自己不够靓丽,认为自己无论穿什么都还是这个丑样子。想想平常穿普通衣服时,你会这样吗?答案很明显,一般的人都不会这样。一般来讲,觉得他人关注自己总是事出有因。穿普通衣服时就不会想太多。
曾经听于丹老师讲过以下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小女孩,家里很贫穷,一年四季都穿不上崭新的衣裳。她总是感觉路上的人看她就像看一个小乞丐似的,走路上学她都低着头。她从来不敢跟她心仪的男孩讲话,因为她觉得男孩肯定不喜欢穷酸的女孩。终于在圣诞节的时候,母亲给了她四元钱要她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小女孩高兴极了,撒腿跑向了便利商店。琳琅满目的商品使她看得眼花,她都好喜欢,最后挑来挑去她下狠心用全部的钱买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头花,插在了自己头发上。她忽然感觉自己全身都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她觉得自己漂亮极了,再也不是原来的丑小鸭,而是一只骄傲的天鹅。她满怀欣喜地冲出商店大门。在冲出门口的时候,她撞上了一个老爷爷,她太高兴了以至于都忘了说道歉。她兴奋地向家跑去,她忽然觉得路上的人们都对她流露出惊叹的目光,那是欣赏与赞美。她还看到了她喜欢的男孩,男孩也在含情脉脉地看着她。她鼓足勇气走向男孩,男孩邀请她参加周末的派对,她羞涩地点头答应。她觉得她快要窒息了,因为她喜欢的男孩也在暗恋着她。她好感谢这个蝴蝶结头花,是它使她变得如此与众不同。她伸手一摸却发现头上空空如也,她不知道什么时候把头花给丢了。她一路小跑沿途寻找,在商店门口,那位她撞上的老爷爷笑眯眯地对她挥手说:“小姑娘,你跑什么呀!你的头花掉了,我喊了你好几声你都没听见呀!”小女孩惊呆了,原来她一出商店门口头花就掉了。
我们不去详细谈论结果,想想小女孩这一路的心理活动,敏感的人、自卑的人是否能够感觉到一点什么?到底我们在意什么?害怕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卑因子,也就是使我们羞于承认的弱势因素。其实人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不同。小女孩的故事告诉我们,自卑到自信只在一念之间,如何去做,就在自己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