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的青春你懂吗?
9465700000031

第31章 家庭暴力——父母要以身作则,你们的暴力会印在孩子心里

家庭暴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父母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采用的暴力教养方式,另一种是父母之间的暴力行为。不管是哪一种,暴力行为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都会对孩子身心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障碍,影响到他们日后的态度与行为。天津社会科学院曾就闲散未成年人的犯罪现象进行过一次全国性调查,通过对两千多名未成年犯和一千多名普通未成年人调查资料的分析比较后发现,家庭暴力是未成年人产生不良行为的催化剂。

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受到父母责骂在所难免。在《家有儿女》中,刘星的好朋友鼠标在父亲的严厉鞭打下每日练习举重。暂且不说鼠标父亲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而带给孩子的那种沉重的压力与屈服感,看着鼠标一边费力地举重,一边偷偷地瞄着父亲手中的鞋板子,只要有一点儿松懈,鞋板子就会重重亲吻鼠标的屁股蛋直到开花,我不禁为鼠标父亲的教育方式感到悲哀。鼠标快乐吗?如果快乐,鼠标就不会跑去与刘星商量怎样对付父亲的鞋板子及怎样说服他父亲放弃让他举重的决心了。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暴力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身心伤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自信的丧失

采用暴力行为责罚孩子,给孩子带来的不仅是皮肉之苦,更重要的是孩子心灵的创伤和行为的扭曲。我小时候因为替别人打小报告被当班主任的姑姑当着众多同学的面狠狠打了几巴掌的记忆到现在还是清晰如昨日。从此以后,说别人闲话的行为被我看成是最深恶痛绝的事情,我时刻谨记着我所付出的代价。但更多时候我在想这个代价付出的是否太过沉重了,以至于我丢失了许多我应该自信拥有的东西。可能当时被姑姑打的场面带给我的不只是脸颊火辣辣的痛,更多的是丢失了在大众面前讲话时的自信。

时至今日,当我公开发表讲话或作演讲时,我总感觉别人的目光勾起了我的屈辱感,让我自惭形秽,至少我感受不到别人的掌声是对我的赞赏。因为记忆太过深刻,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我对姑姑总抱有一种畏惧感,尽管我爱姑姑就如姑姑疼爱我一样,但我还是无法正常地表达我对她的尊重与情感。因为一面对姑姑,我首先想到的是那几巴掌。可见不恰当的责罚对成长中孩子的心理发展的影响很大。

忠诚观念的丧失

家庭暴力更多地体现在父母之间的不和谐上,即所谓的婚姻暴力。婚姻暴力是指夫妻中一方以具有侵略性的虐待行为对待另一方,在同居和亲密关系中一方对另一方采取攻击身体的暴力行为。婚姻暴力的形式有很多种,如身体虐待、性虐待、情绪虐待、精神虐待、破坏东西、宠物虐待等。不管是哪种暴力形式,孩子都会深受其害。父母双方的暴力行为可能会给孩子造成某种难以释怀的压力而引起某种生理疾病,例如,每当父母吵架时孩子就会胃疼、头疼等。

孩子最早的社会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都来自父母的日常相处。如果父母因不和谐而产生暴力倾向,那么孩子的忠诚观念就会发生混乱,甚至遭受破坏,他们会对他人缺乏信任,失去了最早萌发的合作观念。如果长期受虐待的是母亲,那么无力保护母亲会使他们想方设法保持沉默,但他们可能会因此感到羞愧,从而产生负罪感、孤独、愤怒、无能为力、恐惧等,其性格容易表现出操控欲。遭到过暴力虐待的妇女发现,她们的孩子在家里或离开家之后有时会变得非常安静和神经质,有时则变得非常活跃,并出现捣乱或攻击性的行为模式,男孩尤其如此,女孩则可能变得不合群、胆小、多疑等。总之,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家庭暴力都使他们在精神上感到极度的沮丧与疲惫。

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

天津社会科学院的调查数据显示,经常在父母的打骂中生活的孩子中,有25.7%的孩子自卑,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暴躁。性格暴躁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内在动因,而父母的打骂是未成年人不良性格产生的重要根源。因为父母不理解而受到拳打脚踢的青少年往往会采取极端的方式来回应这一切,如离家出走、自杀等,或者因为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受到了过重的惩罚导致他们故意加重这种不良行为来作为对父母的反抗与回击,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局面。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而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模仿对象。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越重,权威性越强,孩子模仿的就越起劲。孩子长期受到父母的打骂,就会模仿父母的惩罚性行为,学会粗暴、残酷、打斗,并遵照父母的这种示意来攻击别人。对孩子大骂、责罚,父母的出发点是善意的。有哪一对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受约束任意胡作非为?父母都希望孩子做错之后能够悔过,吸取教训避免再次犯错误。但有时父母的心情太急迫以至于忘记了责罚的合理度与适当度,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创伤,给自己留下终生遗憾。

容易形成负性人格特质

孩子常常卷入母亲遭遇的家庭暴力事件之中,可能因此而受到伤害。他们自己也可能直接遭到肉体虐待和性虐待,家庭暴力和孩子受虐待的相关性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孩子是家庭成员之一,家庭暴力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十分重大。一般来说,为了保持家庭的平衡,弱化父母冲突,孩子常常以退缩者或同盟者的角色出现,也就是说孩子以害怕或恐惧的情绪性反应或离家出走、介入父母争执的工具性反应来缓和父母争执造成的紧张压力。长久下去,孩子将会形成负性人格特质,对日后的生活产生严重适应不良现象。

同时,家庭是孩子生长、学习的场所,许多行为模式都来自父母。父母之间的暴力行为将会被孩子所习得,影响他们日后的两性关系和婚姻态度。为了避免重回这种暴力环境,在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对婚姻有着畏惧感,他们不相信婚姻,不愿意或不敢轻易踏入婚姻的围城。他们对待异性总是无法全身心地付出,因为他们害怕受到伤害。或者他们更渴望和谐的婚姻关系而较早地步入婚姻的围城,但总担心家庭暴力的发生,所以他们总是小心翼翼细心维护着这个家;由于太过小心往往丢失了真正的自己,从而倍感压抑,感受不到家庭的快乐而引起另外的心理担忧,如此恶性循环。

家庭是孩子成长中的主要环境,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夫妻关系会使孩子感受到安心、和谐的家庭气氛;反之,将伤及无辜孩子的幼小心灵。家庭暴力不只是父母的问题,更会影响孩子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等。长期生长在暴力环境中的孩子,不仅无法健康成长,更有可能成为暴力循环下的另一个受害者。为人父母者为了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应该担负起父母的责任与义务,提供给孩子一个身心舒适、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让孩子不再担心害怕,让家成为他们永远的心灵庇护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