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的青春你懂吗?
9465700000029

第29章 拖沓问题——让孩子知道做事拖拖拉拉的后果

孩子的拖沓问题一般是在青春期之前形成的,童年期是其塑性的关键期。在孩子六岁到十二三岁的年龄阶段,最使父母头疼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孩子行为拖沓。“我家孩子做任何事总是漫不经心、三心二意、磨磨蹭蹭的,拖沓得很是让我恼火!”“你就不能赶紧把作业做完再去玩游戏?一回来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游戏,作业总是拖到很晚才做,这样学习成绩怎么能提高?”“拖拖拉拉的,能不能快点儿到超市给我买袋盐啊……”我们总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拖沓行为不是迅速形成的,童年期孩子出现慢吞吞的行为总能折射出父母的教养方式。

孩子拖沓背后隐藏的真实情绪

拖沓就是做事情拖拉,没有效率可言。行为拖沓的孩子,心里可能隐藏着丰富的情感,如愤怒、失望、伤心等。表现总是很拖沓的孩子,可能其内心是无助的,某些事情触发了他们不愉快的情绪,通过拖沓这种不良手段来表现自己的这种心理状态,如“我斗不过你,那我就慢吞吞地做,让你着急”。拖沓的行为隐含着孩子对成人的不满与报复。平常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并不轻松,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和看不完的书,天性爱玩的他们想要痛快玩一场几乎都是奢望;但现实情况又使他们无从选择,书不得不读,话不能不听,可是内心又极其不情愿;所以他们不能强硬地抵抗,只能以一种他们认为不露痕迹的方式来宣泄他们的不满。孩子好不容易做完作业可以轻松一会儿了,没想到却听到父母的吆喝声,一会儿做这,一会儿做那,孩子难免会感觉烦;但父母让他们做点儿家务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断然拒绝不得,只能选择慢悠悠地来做。

孩子不满的心理情绪积累得越来越多,无法得到释放。父母因工作繁忙或粗心大意总是无法体会孩子脆弱的心灵。面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一些行为问题,父母也会以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为借口,逃避自己隐约感受到的隐患,无意识地助长了孩子拖沓等不良习惯。有些事情任由孩子发展下去,一旦习以为常就会深入人心,成为人性格中较为稳定的人格特质;而且孩子尝到了拖沓带给他们满足的快乐感或舒适感,他们会变本加厉地将拖沓作为对付成人的手段之一。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这些行为问题给予惩罚,用成人的思维方式要求孩子执行他们认为是正确的事情,不接受孩子内心的情感,对孩子进行强制约束。结果是越来越糟糕,可能刚开始孩子在父母权威的诱逼下表现会好很多,但内心的不满却更为深刻,积累起来等到合适的时机孩子很可能会一触即发,也有可能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例如,父母常常会讲“你应该怎样,你要怎样,你不应该这样”等,来控制孩子和教育孩子,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会压抑内心的不满与愤恨,更多的孩子会形成这样的体验:有人为我安排、操心、做事,我根本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就可以快乐地生活。因此,拖沓就成为他们推卸责任、只懂享受的催化剂。

父母正确的教养方式

要想使孩子避免产生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首先,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养方式。当孩子没有按照父母习惯的方式或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某件事情时,唠叨啰唆的父母(这种角色一般由母亲来承担,这可能与母亲承担的社会角色有很大关系)往往不会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只是习惯性地指责孩子,以不满意的情绪态度对孩子唠叨不停。父母自认为的效率感造成孩子内心的紧张,而父母一味重复这样的行为使孩子感觉自己无能,从而导致迟疑、拖拉。

其次,父母对待孩子要有耐心。孩子行为迟缓,不是不注重效率,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即将要做的这些事情抱有很大的好奇感,他们在细细推敲,寻找最佳的方式。如果父母缺乏耐心,一味催促孩子,那么只能是压制孩子的兴趣,这对孩子健康的情感发展极为不利,可能会使孩子对什么都漫不经心,对什么都缺乏兴趣。父母要以耐心的态度对待孩子的行为,不要对他们无辜指责并给他们定型。

再次,要让孩子认识到拖沓带来的不良后果。要让孩子认识到学习上的拖沓行为会浪费掉大量宝贵的时间,影响到课习成绩的提高,如果他们能够迅速完成该做的事情,那么利用节省下来的大量时间将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但是很多孩子就是为了怕做更多的事情才选择拖沓作业,那是因为即将要做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是成人强压给他们的,那么这样做肯定不可取。以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活动,如允许他们看一场他们喜欢的电影,来要求他们迅速准确地完成手头作业,会比一味催促孩子效率高得多。要让孩子认识到人际交往中的拖沓会使朋友觉得你没有时间观念,影响到交流的效果,严重的话可能会使关系变僵化,失去朋友。孩子只有从内心认识到拖沓带给自己的危害,他们才会约束自己加以克服,否则一切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