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金心理是指人们盲目崇拜金钱、把金钱看做是最高价值、认为一切价值都要服从于金钱价值的思想观念。这是一种金钱至上的心理状态,认为金钱不仅是万能的,而且还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
父母对待金钱的态度会影响到孩子
青少年最初关于金钱的思想来自父母。一般来讲,不外出工作的母亲对金钱更为敏感,不管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还是为了保证全家人的安全,母亲总是希望父亲把在外赚的钱全部交给其保管,并使用压力迫使父亲付出非其能力所能付出的金额。如果父母双方都特别注重金钱,把钱看得很重,并总是因为钱而起争执,在金钱方面总是锱铢必较,那么这样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好的,容易使孩子产生金钱至上的心理,使他们认为“谁有钱,谁就能主宰”。父母对金钱的态度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孩子对金钱的看法是否正确。如果在金钱方面,父母能做到合作理财,同时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对孩子灌输“钱得之不易,不可挥霍,不可炫耀,想要获得必先付出”等理念,那么就会使孩子形成正确的金钱认知。
在《家有儿女》中,刘星看上一双八百多元的球鞋,向父母索要。买这双球鞋并不是不可以,只是夏爸希望刘星能够懂得金钱的概念及“获得必先要付出”的道理,毕竟八百多元的球鞋不便宜,许多贫困山区的孩子连八元的球鞋都穿不上呢。于是,夏爸与刘星做了这样的交易:分期付款——用自己每个月的部分零花钱来付。刘星着急想穿新鞋,于是满口答应。可是到交钱的时候,他却没有钱付首付,于是东挪西凑,终于把首付交了,拿到了新鞋。兴奋劲还没过去,就到了付第一笔款的日子,而且小雪、小雨都催他快还钱。在刘星就再要失去诚信的时候,夏爸提出通过每天做家务来抵消这部分欠款的建议。万般无奈之下,刘星只能选择接受。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诫现在的青少年,钱无论多少都是父母辛苦挣得的,作为孩子,绝对不能白拿父母的钱来过奢侈的生活,要过可以,必须是自己劳动所得。可以说,夏爸的教育是正确的、适合时机的。
青少年的金钱心理与家庭的经济条件有很大关系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从小生活穷苦,让他们明白节俭的重要。所以,当他们过早地步入社会、组建了自己家庭的时候,总是恪守着不奢侈浪费的观念,并教育孩子懂得金钱的来之不易。这种家庭出身的青少年真正能懂得“钱是重要的,但钱又不是万能的”道理,除了钱之外,他们更注重家人的健康和生活的幸福。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正是因为从小生活穷苦,他们可能不愿意继续过他们认为的悲惨生活,于是很容易形成拜金心理和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的行为准则,这是内心极度虚荣的表现,这样的青少年容易走上犯罪之路。富裕家庭出身的青少年在有物质基础保障的前提下反而不觉得金钱有多重要。因为父母老是忙于工作,他们与父母在一起相聚的时间比较少,所以如果让他们选择,他们宁愿不要优越的生活条件也要和父母在一起。他们对金钱没有太多的看法,只是对家庭的温情比较看重。在香港电影《新警察故事》中,那几个犯罪的孩子很鲜明地透露出父母对他们的关爱是无法用金钱来弥补的。当然,还有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良好的青少年,不愿意坐享其成,所以很早出来打工,体验社会生活,体验父母赚钱的喜怒哀乐,这样他们就更能明白金钱的概念,也就容易走上成功之路。可见,金钱心理的形成与家庭经济条件有一定关系,但又没有必然联系。更准确地说,青少年能否形成健康的金钱心理与父母教育营造出的家庭氛围有很大关系,在这种氛围下青少年是否能形成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和金钱态度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比父母直接给予更为重要。
我们再来看看无奈的现状
“大学毕业就嫁人,要嫁就嫁有钱人”,“找工作看‘钱’途”,这样的口头禅在高校校园里日趋流行,不少人感叹当代大学生越来越“拜金”。不少高中生感叹,“大学毕业之后找工作,一看金钱,二看权势,而权势又看金钱,毕业代表失业”,所以难免会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他们认为与其四年之后失业,不如选择现在被失业。实际上,这样的想法与现在市场经济追求物质利益及物质财富的地位和作用相呼应。学习是为了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是为了享受更好的生活。什么是更好的生活呢?有房,有车,自由地吃喝玩乐。所有的这一切都与物质紧密相关。物质财富诱发人的趋利性,刺激人对金钱的欲求,从而滋生出对金钱的过分崇拜心理。而青春期青少年并没有实际参与金钱的获取,他们对这种物质的追求更多的是理想的幻想,所以他们对金钱的崇拜更易形成拜金心理。
拜金心理是一种腐朽没落的思想观念,是引向人们走向深渊的毒饵。父母和学校要积极宣传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要引导青少年认清拜金心理的危害,批判那些腐朽堕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父母、老师要创造机会让青少年明白只有通过自己诚实的辛勤劳动才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对待金钱要学会保持一颗平常心,要让青少年真正懂得人才是金钱的主人,切忌为了钱沦为金钱的奴隶。简单、朴实、节俭的生活是成功者自我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