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杂志青春引航
9449000000024

第24章 关注学生中特殊需要群体做好深度辅导工作

郁崴岳 李芳 李义庭 刘芳

大学生步入学校即面临经济、学习、就业等各种压力,如果学生的特殊需要不能很好地解决,必然会影响学生的顺利成长,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群体的稳定,因此,学生特殊需要群体是深度辅导工作的重点对象。从2007年开始,首都医科大学将学生特殊需要群体列为重点对象并予以关注,形成了学生特殊需要群体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程序,几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学生特殊需要群体及其特征

学生特殊需要群体是一个与正常学生群体相比较而言的概念,该群体情况比较复杂。2007年为加强学生工作,我校出台了《首都医科大学学院学生工作规程》,在该文件中正式提出学生特殊需要群体的概念。同时将学校特殊需要学生群体分为经济困难学生;经过筛查,心理健康异常者;学习成绩不好、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患病的学生;人际关系紧张、有挫折经历的学生;躯体残疾的学生;以第二志愿考入的学生;家属、近亲属发生特殊事件的学生;留学生、港澳台学生;京外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10类,并将前3类群体作为主要群体和关注的重点。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

目前高校中的这类群体人数比较多,而且经济压力比较大。这些学生多数来自边远山区、农村或不发达地区。由于当地消费水平不高,贫富差距不大,在上大学前他们并不感觉十分贫困,入学后,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顿时让他们感到压力巨大。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学生能克勤克俭,发愤读书,为实现理想而奋斗。但一些学生由于现实的差距,会产生失落心理或失衡心理,个别学生会因为经济状况陷入困境而在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产生消极或负面情绪,甚至走入极端;有的变得自卑或自我封闭;还有个别学生因贪图享受、盲目攀比而走上诈骗、偷窃、抢劫等犯罪道路。因此,学校对这个群体除了给予经济资助外,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思想和心理成长。

2.心理健康异常或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群体

这类群体主要指产生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心理因素和心理状态的学生群体。这些学生由于不适应大学生活,或由于就业、经济、学习、情感、人际交往等原因的影响,而产生自卑感、孤独感、压抑感、失衡感、焦虑感、烦躁感和困难感,出现抑郁、冷漠、焦虑、恐惧、失眠等现象,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这些不仅影响学生个人健康成长,也极易诱发自杀和伤人的恶性事件,从而直接影响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3.学习成绩不好、考试不及格的学生群体

有一些学生有严重的厌学情绪,他们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效果差、纪律散漫,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成长成才,也影响了校风和学风建设。这些学生中有的是由于对大学学习认识不足,学习松懈而导致不及格;有的是不适应大学学习,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还有的是沉迷于网络或谈恋爱,没有抓住大学生活的重点而导致成绩不理想。成绩不理想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成才动力、学习积极性及情绪,因此这类群体也应给予重点关注。

二、坚持四个结合,开展有效的深度辅导

2009年,根据教育部、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中央16号文件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督查的精神,为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广度、深度、精度方面取得新进展,进一步深化对特殊需要群体的关注工作,推进学生关爱工作进一步精细化,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校颁布了《首都医科大学关于进一步关爱学生、推进学生工作精细化的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提出,要以提高工作覆盖面、构建精细化工作网络、确保每名大学生每年得到一次深度辅导为目标,进一步巩固原有工作基础,以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工作为抓手,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与困扰,形成覆盖全体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精细辅导的工作网络,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良好服务和有力支持,同时强调要坚持4个结合。

1.继续坚持面向学生,全员覆盖与分类指导相结合

学校要求关怀学生要覆盖到全体学生,不留死角,使全体学生都能感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关心、关爱及指导、服务。同时要继续坚持分类指导,对于学生骨干要积极引导,使他们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成为班级建设的核心力量;对于大多数学生要从思想、学习、生活各方面给予关怀,及时发现问题;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要重点关怀,重点分析,采取有效措施。

2.继续坚持联系实际,关怀辅导与解决问题相结合

学校强调,深度辅导前要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习、生活、家庭、身体、心理、人际关系等,特别是要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扰,密切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3.继续坚持科学指导、思想引导与专业指导相结合

深度辅导的内容涉及学生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发展就业以及生活问题等,因此学校提出必须以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专业发展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或缓解存在的问题,增强成才动力,明确发展方向。

4.学生工作队伍为主与全员育人相结合

学校强调要发挥全员育人的优势,以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导师为主要力量,同时积极发挥教师、管理干部的作用,在经过专业培训的基础上开展工作,确保工作目标的实现。

三、采取多种措施,做好深度辅导工作

特殊需要群体的辅导工作是深度辅导工作的重点。学校要求基层辅导员对特殊需要群体给予特殊关注,要做到情况清楚、措施到位、讲究实效。

1.建立台账制度

学校为了做好特殊需要学生群体的工作,要求每个学院均要将学生中的特殊需要群体按类别分别建立台账,同时要求带班的辅导员要随时能够调取相关情况。建立特殊需要群体台账,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并可随时向学校学生工作系统提供特殊需要群体的信息,为学校科学决策和有效处理突发事件、危机事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开展个性化辅导

学校在对学生中的特殊需要群体进行深度辅导时,以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导师为主要力量。辅导员侧重于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和特殊需要学生群体工作,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使每一个特殊需要学生都获得高质量的个性化辅导。例如,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政策的宣讲,鼓励学生自立自强,顺利完成学业;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同时帮助学生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寻求帮助;对就业困难学生,主要加强对他们的就业指导,逐个谈心,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择业中的各种困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第二志愿考生则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其设计生涯规划,引导其热爱专业,坚定职业理想。

3.建立特殊关怀机制

对于学生中的特殊需要群体,学校各学院各班级发挥班委会、团支部、学生党员、学生骨干的作用,建立帮扶小组协助教师给予特殊帮助,同时班委会定期召开例会,对班级特殊人群的情况进行汇总,注意总结分析调整方案。例如,对于学习有障碍的学生,采取“一帮一”结对形式帮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立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成长学校”。“成长学校”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骨干组成,下设“政策宣传”、“心理支持”、“勤工助学”、“学习辅导”4个组,从不同角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帮助,给予特别的关爱。

4.注重总结分析

学校从2007年起,在关注学生特殊需要群体的同时,就注重个案的总结。学校结合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推出了“典型个案分析工作坊”,以全新的形式探索和发展辅导员工作。举办工作坊活动以来,交流研讨了60余例学生个案,案例涉及人际关系困扰、心理疾病、精神疾患、学习困难、贫困生教育、个体性格与情感、安全问题、网络成瘾、入学适应等多个方面。在历次工作坊活动中,学院专兼职辅导员、学生工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都积极参与讨论,各抒己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方式和渠道。各学院间、各部门间彼此借鉴参考,互相学习提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辅导员处理学生个案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学生特殊需要群体的工作,提高了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