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杂志青春引航
9449000000020

第20章 基于学生主体的高校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研究

杨娜 冯伟

高校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理念来开展工作。然而,如何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贯穿到高校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的实践中去,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关于师生角色的“主体”与“客体”间关系

“到底有多少学生从我们的工作中获益?我们做的很多事情到底是学生需要的还是我们需要的?覆盖面到底有多大?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如何把所有的学生纳入我们的视线?”这是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领导在北京高校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研讨会上,讲到深度辅导工作的意义时提出的一连串问题。问题提出的同时,也为我们明确了高校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的指导思想,即以学生为本,真正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所有学生,满足学生需求,使更多的学生从我们的工作中受益。由此可见,做好深度辅导工作,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工作实践中的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角色定位问题。

1.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否接受教育,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取决于其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深度辅导的过程中,高校辅导员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探寻学生真正的需求和渴望,并以学生的需求为突破口,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不能想当然地给学生所谓的“辅导”,这种居高临下的不平等姿态,不但不能够为学生解决问题,反而给学生增加了额外的负担,造成学生“被辅导”的现象。只有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才能够主动自我探索,自我发展,才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辅导工作,才能够真正地在深入辅导过程中与辅导员共同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成长成才的目标。

2.以教师为主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深入辅导工作本身是高校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一种平等的“对话”过程,而“对话”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平等交往为基础的。高校辅导员要以引导者和陪伴者的角色进入深度辅导过程中,建立以平等、沟通和理解为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通过调动学生参与深度辅导的主动性,使其在与辅导员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从而引导学生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与确立,实现育人的目的。

二、关于工作定位的“谈话”与“辅导”间关系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必须要理清“深度辅导”和“一对一”谈话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将深度辅导工作做得更深入、更全面。

1.谈话是深度辅导工作的重要途径,而不是唯一途径

深度辅导工作的关键在于沟通,而谈话,尤其是“一对一”谈话是一种有效的沟通途径,具有直观性、针对性、有效性等优势,并要求谈话者具备一定的谈话技巧以实现沟通的目标。同时,谈话需要谈话双方时间的约定、谈话地点的选择、谈话主题的确定等条件方能进行。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规定“辅导员每年与学生谈话不少于一次”,而在实际工作中,要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满足学生需求,扎实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与学生每年谈话一次是远远不够的,但是要与每个学生进行多次深度谈话,对时间和精力有限的高校辅导员则是一个很难真正完成的任务。因此,深度辅导应以“一对一”谈话为主要途径,而不能忽略座谈、走访、网络工作等其他工作途径的有效补充。如召开座谈会更有利于把握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走访更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网络工作更具有便捷性、及时性和现代性等优势。

2.谈话是手段不是目的,辅导才是谈话的目的

高校辅导员深度辅导的目的不是“谈话”,而是“辅导”,而在实际工作中,“谈而不导”的现象却时常出现,原因有两个:一是关于深度辅导的“谈话”工作具有严格的、量化的硬指标,而且又是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部分辅导员一叶蔽目,只把完成任务、达到指标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掩盖了“辅导”这个更深层次的目的,导致在实践工作中“谈而不导”;二是深度辅导工作对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必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知识;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突发事件处理等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责任心等个人素养,并能够将这些能力素质综合地运用在深度辅导工作中,才能真正发挥“辅导”作用,否则,只能停留在简单的谈话层次,而不能够在谈话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谈话去化解问题,导致“谈而不导”。

“谈而不导”现象,违背了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背离了高校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的初衷,并影响了深度辅导工作的实效。该现象的出现也同时提醒我们要注重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全面考核,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素质和能力,使之能够适应不断提升的工作要求。

三、关于工作实效性的“标准化”与“个性化”间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要求高校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要对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进行有效补充,改变以往“讲重点”、“抓两头”的工作模式,在坚持全员论的同时坚持重点论。全员论强调的是“面”,要做到“全员覆盖”,重点论强调的是“点”,要做到“重点关注”,深度辅导工作要做到“点面结合”,做到“行之有效”。

1.推行“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

深度辅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涉及人群广、工作任务重、辅导周期长等特点。基于参与深度辅导学生的共性,工作中我们可以大胆借鉴科学化管理方法,通过对学生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以及对深度辅导工作本身的总结归纳,制定统一的工作规范,设定标准化工作流程。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制定并推行的《北京高校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手册》就是深度辅导工作标准化管理的范例。各院校可以为一线辅导员提供深度辅导实用指南,内容包括行为规范、工作时间表、辅导流程等。同时,不断总结各单位优秀的实践经验,及时将经验转化为标准进行推广和实施。科学化、标准化管理方法的运用不仅能够提高深度辅导工作的效率,还有利于工作指标的量化和考核。

2.实现“个性化”,增强工作实效性

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育者要关注受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寻找需求,着力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个性化”的深度辅导工作是以尊重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为前提的,要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实施深度辅导工作。《关于加强北京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强调,“每名学生每年都能得到至少一次有针对性的深度辅导”,并将主要工作方法定位于“一对一”谈话。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将日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深度辅导工作相结合,在日常工作中,多沟通、多观察、多调研,总结每个学生的特点,抓住每个学生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制订“个性化”辅导方案,寻找恰当的时机,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度辅导。这种从学生实际问题出发、为学生个体量身定做的、“有备而谈”的“个性化”深度辅导,不仅能够使深度辅导“日常化”,还能够让学生找到心灵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主体意识,从而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标准化”和“个性化”在深度辅导工作中相互统一,互相促进。只有做好了标准化,才能更好地满足个性化;同时,只有做好了个性化,才能不断完善标准化。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深度辅导工作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