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道德经管理日志
936800000012

第12章 (三) 三月管理者的御下之道 (1)

(三)三月 管理者的御下之道 (1)

第一周  以身作则是最聪明的领导之道

“不言之教”——以身作则方能赢得拥戴

道德经箴言

原文: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德经》第二章

译文: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

一个领导者只有正人之前先修己,才能上行下效,使大家心甘情愿地听你指挥。管理者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才能最大限度地信服于员工。只有营造人人平等、公平至上的氛围,才能形成由上至下凝聚一心的无敌战斗力。

春秋楚庄王时期,全国上下正面临着沉湎享乐中的不良风气,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第一时间控制住了自身的欲望,为纠正不良风气做出了表率。

有一次,令尹子佩请楚庄王赴宴,楚庄王很高兴地答应了。于是在那一天,子佩早早就在京台准备了奢华的宴会及表演,可是他左等右等,就是不见楚庄王驾临,甚至一直等到晚上,楚庄王始终没有出现。

第二天子佩拜见楚庄王,并关切地问楚庄王是不是由于身体不适才无法赴宴。楚庄王笑道:“子佩不要担心,我身体很好。我之所以没有赴宴是因为我听说你是在京台摆下的盛宴。”子佩困惑极了,说道:“京台是个好地方,很多人都愿意去那里散心。”

楚庄王接着说道:“我知道京台是个难得的好去处。向南可以看见料山,脚下正对着方皇之水,左面是长江,右边是淮河,这地方十分诱人。”于是子佩更加费解,楚庄王又接着说道:“如此诱人,你不觉得人到了那里,就会快活得忘记了死的痛苦吗?我是一个德性浅薄的人,承受如此的快乐,我怕自己会沉湎于此,流连忘返,从而耽误治理国家的大事,所以改变初衷,方才决定不去赴宴。”

贵为一国之君的楚庄王,偶尔消遣一下本就无可厚非,可是他却能够如此严格的要求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身为人臣怎能不感到羞愧呢? 自此以后,楚庄王成为了朝中榜样,使得全国上下形成了良好的风气。

楚庄王之所以不去京台赴宴,正因为他明白正人先正自己,先修己,而后安人的气度,才使得他在登基后,“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成为一个治国有方的君王。在企业中,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发展、强大,一个企业要想腾飞,企业的领导者也必须学会向内看,从自己做起。

在企业中,管理者最大的职责自然是要管人,但人的本性是喜欢管人,而不喜欢被管。但当人们从心底佩服某个人时,他就不会抵触这个人对他的管理,而会主动服从。聪明的管理者却能够从自身寻找办法,正人先正己,“行不言之教”,让员工心甘情愿地服从。

行动指导

“不言之教”是中国许多习惯于发号施令的企业家应该着重培养的能力和意识。“干着指挥”比“站着指挥”更能够有效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干着指挥”是一种无声的命令。这种命令,甚至比有声的、文字的命令更有效,更有威力。

“无绳约”——自我约束力是最好的管理制度

道德经箴言

原文: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译文:善于打结的人,用不着绳索也没有人解得开。

许多企业在推行人本管理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却不甚理想。为什么呢?就是没有紧紧抓住最为关键的那个部分——帮助和引导员工实现自我管理。

大名鼎鼎的西门子公司有个口号叫做“自己培养自己”。它是西门子发展自己文化或价值体系的最成功的办法,反映出了公司在员工管理上的深刻见解。和世界上所有的顶级公司一样,西门子公司把人员的全面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列入了公司战略发展规划,并认真地加以实施,只有专心工作,人人都有晋升的机会。

西门子公司所做的并不止于此,他们把相当的注意力放在了激发员工的学习愿望、引导员工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营造环境让员工承担责任、在创造性的工作中体会到成就感这些方面,以便员工能和公司共同成长。

对西门子来说,先支持优秀的人才再支持“准成功”的创意更有价值。面对世界性的竞争,要求拥有成功的经营人才。这种理念的前提就是,经过挑选的员工绝大部分都是优秀的,他们必须干练、灵活和全身心投入工作。他们必须有良好的学历,积极发展自我的潜力。而且,公司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优秀的员工而获得业绩和其他利益的增长。

上述案例有效地说明了“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个道理。对于管理者而言,员工的自我约束力是最好的管理制度,是企业事半功倍的法宝。当然了,员工自我管理虽然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积极的目标,但是真正做到却非常不容易;不仅需要领导者和管理者具备帮助、引导、培训的种种技巧,还需要极大的热情、耐心,以及正确的信仰。

在企业中,管理者和员工就像一对天生的“仇敌”,他们似乎处在矛盾的对立两面,永远无法调和。在工作中,大多人都抱怨过老板忽视自己的意见,用指挥、命令的方式来行使领导的权力,甚至经常无情地批评与训斥下属。而同样,老板对员工也经常感到不满意,他们认为员工不服从管理、不遵守制度、生产技能不够、懒惰、效率低下等。美国学者肯尼思?克洛克与琼?戈德史密斯曾在合著的《管理的终结》中分析指出,管理的终结不应是强迫式的管理,即利用权力和地位去控制他人愿望,而应是“自我管理”。

因为,现代企业的员工有更强的自我意识,工作对他们来说不仅意味着“生存”,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一个公司管理者,假如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那就无法赢得他的下属员工,他的公司同样无法获得成功。

行动指导

培养员工的自我管约束力,比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严厉的制裁手段更有效。

“无之以为用”——事不恭亲不是能不能,而是愿不愿

道德经箴言

原文: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道德经》第十一章

译文:所以,“有”之所以能给人以便利,是因为它营造的“无”发挥了作用。

在一个企业中,领导者就要甘于充当“无”的一面,因为只有“无”的一面做好了,充分发挥了“无”的作用,才能够让员工“有”的价值发挥出来。

“我每个星期上班3天、每天工作2小时,有空就和朋友喝咖啡、聊聊天……”,这是韦乃宏近6年来的真实生活,但韦乃宏并非一般人口中的SOHO族(自由职业者)。他,是旗下拥有8家连锁门市、年营收近12亿元的四季精品百货创办人兼总经理,在台湾中部日用百货业颇有名气。

身为中小企业主的韦乃宏,工作时间却比SOHO簇还有弹性、自由,不知羡煞多少企业主。韦乃宏却笑着说,企业主不用羡慕他的生活,只要企业主舍得放手,严守“老板不要亲自站上火线”这句话,其实老板也可以当得很轻松。

一个领导者即使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事必躬亲,独揽一切。一个高明的领导者,其高明之处就在于明确了下级必须承担的各项责任之后,授予其相应的权力,从而使每—个层次的人员都能司其职,尽其责。

因此,真正懂得道的企业管理者,他们都能够认识到:自己不一定有多大的能力,关键在于调动集体的力量,来为自己服务,让整个企业良好地运转起来。

领导者如何对待权力,反映了他的管理理念是进步还是落后。领导者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凡事都亲历亲为。多想、多看,少说、少干,这是高明管理者的必须掌握的原则。千万不要大事小事都要“事必躬亲”。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军统帅蒙哥马利就提出过:身为高级指挥官的人,切不可身必躬亲于细节问题的制定。他自己的作风是在静悄悄的气氛中“踱方步”,在重大问题的深思熟虑方面消磨很长时间。蒙哥马利认为,在激战进行中的指挥官,一定要随时冷静思考怎样才能击败敌人。对于真正有关战局的要务视而不见,对于影响战局不大的末节琐事,反倒事必躬亲,这种本末倒置的作法,必将使下属们无所适从,进退失据。当然,这样的领导也不会赢得下属的拥戴的。

领导者除了做出必要的示范外,一般对下属无需太多干预,不宜事无大小一律过问。这样做的领导者,才能激发下属的工作热情,赢得下属的信任和支持。

行动指导

管理者事必躬亲,不仅会让自己身心疲惫,还会打击到员工的积极性。管理者应该学会放权,激发员工的潜能。这样不但能减轻自身的负担,更增强了员工的参与度,有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真正优秀的管理者,管理得越少越好,最起码应该是不该管的不管。

惟恍惟惚——善于观察,才能考察人才

道德经箴言

原文: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译文:“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

管理者要善于从“恍惚”的假象中看清事情的真实面目。

某市市委办通过考试选调干部。应征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云集,通过资格审核有近300人参加笔试,53名考生通过笔试。

在面试环节,每名考生在笔试前先由保安员领入一间候考室等待8分钟。在候考室内,沙发、茶几上有香蕉皮、果核、瓜子皮,而垃圾桶就在旁边。

很多考生在这八分钟内,只是焦急的坐着等待面试官来面试,根本不去留意身边的环境,甚至对沙发沿上的香蕉皮也视而不见。他们当然不是看不见这些垃圾,有的人觉得自己只是来面试的,通不通过还不一定,而且心情这么紧张,哪有心思帮助别人收拾垃圾呢?有的人觉得这又不是自己扔的,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还有的人觉得自己是要做“大事”的人,怎么能干这些应该是由清洁工来做的事情呢?

53人之中有50人无动于衷,只有3个人看到垃圾后捡起来,扔到了旁边的垃圾桶中。

于是,只有这3名考生通过了面试。原来,这也是面试的一部分,考生只要将垃圾扔进旁边的垃圾桶,就能顺利通过这一关。总分105分的考试中“无形考题”占了5分。面试的考分非常接近,这5分,往往就能决定最终的结果。一天下来,只有3名考生通过了这道考题,其余50名考生则令人遗憾地交了白卷。

面试官由于善于观察面试者在“不经意”中暴露的行为和习惯,才没有被蒙蔽,最终在“恍惚”的假想中找到了最合适的人才。而那些失败的面试者除了没有公德意识外,也正是由于缺乏敏锐的观察能力,没有发现旁边的垃圾正是面试的一部分,才使得自己失去一次绝佳的机会。所以,这种面试方式能让面试官更好的识别人才,防止自己受到欺骗。因为如果只是正面的语言面试,没有人会说自己不讲道德、不讲文明,只有从平常的一件小事来考察,才能反映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

有一部分管理者,往往得过且过,睁只眼闭只眼,在考察人才时只顾自己的喜好,不注意这个人的真实能力,便将其当成人才。由于考核不到位,致使很多人“浑水摸鱼”进入团队,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此管理者形成自己的“人才小圈子”,而真正适合的人才却只能被错过。

行动指导

管理是一门艺术,管理者要运用理性的眼光处理人事关系,看清假象,不让属下浑水摸鱼,这样可以赢得下属的尊重,进而赢得下属的支持与配合,造就一个协同作战的团队,并且能更迅速、更顺利地制定和贯彻各种决策,实施更有效的管理。

“知和曰常”——团队精神是一种和谐

道德经箴言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懂得取态柔和就可以达成生存的恒常,懂得达成生存的恒常就叫做明于道。

和谐才能合作,它是团队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