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幸福正能量
9352000000008

第8章 幸福絮语——一个人的时候抱紧自己(2)

一个人很少记得你讲过他多少次好话,但是永远会记得你讲过他的坏话,哪怕仅有一次。然后他就会非理性地审视你们的友情。没有朋友的世界是暗淡的,我们该互敬互爱,不要用幻想蒙蔽了自己的眼睛和心灵。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包括自己和朋友。不要因为自己的缺点而烦恼,也不要因为朋友的缺点而厌恶他。总体而言,我们的朋友还是值得喜爱的。

虐待狂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过分夸大了自己的价值。以剧作家为例,他认为自己是当今最优秀的剧作家。然而,他的作品却很少公映,即使上演也不成功。他会如何替自己解释这种现象呢?他会说,经理、演员和评论家们联合起来反对我。我不能向他们低头,更不会曲意逢迎去讨好他们!我的剧本承载了真理,那些人们否定真理,自然不会认可我。如此,我的才能也被埋没了。

还有一种人,他根据偶然的事实产生悲哀的感觉,但只从自己的体验中做出结论,过分关注那些偶然的但不典型的事实。他认为他的不幸代表了世间上所有的不幸。比如说,一些政府机构为了名誉封锁了一些丑闻,而他恰好发现了,他想去揭露,但遭到了所有宣传机构的拒绝,即使是那些看起来很高尚的人,也对他的愤怒不屑一顾,拒绝染指其中。所以,他的遭遇就让他有了这样一种概括--“当权者黑”。权势建立在罪恶的基础之上,所以政府、掌权者都会掩饰罪恶。而他不幸地成了罪恶的牺牲品。

某些慈善家也是常见的虐待狂患者之一,他一直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好事,却不管人们是否愿意接受他的帮助,他这样做是否会违背别人的意愿。而当人们对他的帮助无动于衷时,他又会苦恼,认为他们忘恩负义。实际上,他远不像自己想的那样高尚。当他期望得到别人的感谢时,他做好事的动机就已经不纯洁了。

在政界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政治家们把权力都紧握在自己手里。为了实现那些崇高的目标,他们放弃个人享受,为公众谋取福祉,但是最后人们却无视他的功绩,转而围攻他,他困惑不已。他认为,自己的心里从来只有公众动机、没有个人主义。但他没有想过是执政、施政的快乐激发了他的活力。他感叹世界的堕落,也哀叹自己的隐退,为自己吃力不讨好的付出而遗憾万分。

上面那些例子揭示了四条普遍的原则,如果人们充分认识到这些原则,那么它们将是预防虐待狂症状的有效手段。首先,要认清一点,我们的动机并不像自己想的那样单纯;其次,不要高估自己的优点;再次,不要期望别人像你一样对你那么关注;最后,不要假想很多人都与你为敌。下面的内容将对这四条原则一一说明。

第一条原则,我们的动机并不像自己想的那样单纯。慈善家和行政官员必须对自己的动机持怀疑态度。他们自以为的动机并不是那么大公无私。他们对世界的发展状态有自己的看法。他们觉得自己设计的宏图能为人类造福。但是,他们没有想到,人都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他们想影响的那些人也有保留自己看法的权利。

一个官员常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任何反对的声音都是不可取的。可是主观臆断往往与客观事实背道而驰。他以自我为中心,他的信念也只是一层纱幕,遮掩了他行事以自己为出发点的快乐。喜好权力是很多官员为政的动机,另外还有一种动机就是虚荣心。品行高尚的理想主义者因为听到选民反对自己的声音感到惊讶,选民指责他只是在追求一种荣耀。不过,如果他能静下来想想,就会发现,也许那些尖酸刻薄的选民是对的。

动机披上了理想主义的伪装,就会产生自己被他人“虐待”的心理。一般而言,人性很难达到道德层面上利他主义的高度,绝大多数人都有自私的动机,但这是正常现象,也是人的自然本能。如果只利他,不利己,这个人是活不下去的。一个人如果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教别人吃饭上,而忘记自己吃饭,那他会饿死的。无论做任何事,都需要投入热情,但如果没有自私的动机,这种热情是很难实现的。那些期待得到别人很高评价的人应该意识到,他自己并没有达到那种无私的高度,当追求无私和自我欺骗结合在一起,虐待狂就很容易形成。

第二条原则,不要高估自己的优点。那位失败的剧作家,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是不是剧本写得不好,如果真是剧本的原因,他就该坦然地接受它。如果他确实有才华,但暂时不被认可,那他就该坚持自己的理想,继续坚定地走下去。但是,如果他真的无能,只为了虚荣心而坚持己见,那他最好“回头是岸”。

当你自认是天才,却被别人当作庸才时,你可以这样测定一下自己:

你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和情感去创作?还是仅仅为了获得人们的青睐去创作?和获得人们的青睐、受到别人的赞赏比起来,真正的艺术家更希望自己能创作出高雅的作品,能传达自己的思想。所以,即使他的剧作不受人们欢迎,他也不会因此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从另一方面来看,那种为了获得人们的青睐而创作的人,内心并没有那种特别强烈的创作欲望。所以,当他的作品受挫时,他会轻易地改变自己的职业,从事与剧作完全无关的工作。

无论你做什么工作,如果听到别人对你的评价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值,不要定论一定是他们错了。否则,不久你就会产生幻想,认为别人是在故意陷害自己,阻止自己成功。而情况往往是越这样想,越不幸福。认识到自己并不像自己想的那么优秀,可能会让人痛苦,但这种痛苦是暂时的,痛苦过去,就会得到幸福。

第三条原则,即不要把过高的期望强压在别人身上。母亲病重则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寸步不离地相伴左右,甚至不顾儿女的婚姻大事。这样的母亲是不理智的,也是自私的。这种牺牲他人、对他人的人生有过高期望的做法是违反常理的。

我们在和别人、尤其是和自己最亲近的人交往时,最重要的但又最容易忘记的就是: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也有自己的人生设想。我们不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为他们设计人生,强行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他们身上,我们常挂在嘴边的“都是为你好”并不一定真的对“当事人”有益。

每个人都不该期待别人为了自己而改变他预设的人生轨道。有时候我们的感情太强烈,以至于甘愿为别人牺牲一切。但是如果这种牺牲没有价值,那就不该去做。因为别人不会为了你自以为正确的牺牲而感谢你。人们总是抱怨别人,其实这只是在很多情况下自我膨胀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本能的利己倾向。

第四条原则,即认识到别人对你的关注远不如你关注自己那么多。神经错乱的虐待狂总是胡乱臆测别人在想方设法地迫害自己,可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兴趣、爱好,怎么会有那么多闲暇时间,浪费脑细胞去迫害你?神经健全的虐待狂会认为什么事情都和自己有关,因为这样想会满足他的虚荣心,显示他的重要性。

如果他很伟大,比如他是拿破仑、是林肯、是牛顿,那么世界上真的会有很多事情和他有关;可如果他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却也以为人们一直都在关注着他,那他就显得精神不正常了。比如,你和几位演说家都在宴会上发表演讲,第二天报纸上刊登了所有演讲者的照片,唯独没有你。这时候你也许会这样安慰自己,不是因为其他演说家比你重要,而是他们受了某些人的指使,有意把你略去。因为他们怕你更出名盖过他们的风头。这反而从侧面说明,你的地位更显赫。

毫无疑问,这是自我欺骗!其实你很清楚,事实并非如此,但是你为了掩饰真相,还会想出更多的离奇的假设,然后还要强迫自己相信,强迫别人相信,如此才能保护你的自尊。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你已经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当成了普遍被敌视的对象,你会感到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所以你会紧张、会痛苦、会更不幸福。满足、快乐建立在自我欺骗的基础上是不真实的,无论事实多么残忍我们都要勇敢地面对它、适应它,重新打造自己的新生活。

忌妒是一个人的忐忑不安

除了忧虑,忌妒也是使人不幸的最主要的潜在原因之一。在人类的感情中,忌妒最普遍,也最根深蒂固,甚至连不满一岁的幼儿都有忌妒心理。这足够引起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家庭中,如果偏爱一个孩子,冷落另一个,那么被冷落的孩子会很快察觉出来,并产生憎恨的心理。

和大人相比,儿童表露的忌妒情感更加直接,但是无论大人还是儿童都普遍存在忌妒心理。以我家的女佣为例,当时有一位已婚女佣,她怀孕了,我们让她别提重物,结果所有的女佣都不愿意提重物了。这样一来,我们需要亲自动手拎全部重物。

在贵妇阶层,忌妒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当你坐地铁的时候,如果发现一位打扮很时髦的妇女从眼前晃过,这时你再转而观察其他女人的表情。你会发现,几乎全部女人都在恶狠狠地盯着那个打扮入时的女人,脑袋中肯定在搜索各种污浊的、能用来挖苦她的词汇。

恶意忌妒的通常表现就是“八卦”、“绯闻”:一群女人坐在一起聊天,如果一个女人说到其他女人的坏话,那么剩下的女人会毫不犹豫地相信,并随之附和。这就可以理解为忌妒。

女人把自己以外的其他女人都视为竞争对手,而男人只会忌妒与自己同一行业的其他男人。因此可以说,无论男女都有忌妒心理。

想想自己的亲身经历,你有没有当着艺术家或政治家的面去称赞另一位艺术家或政治家?如果有,那么你很有可能已经牵动了他们的猜忌情感。牛顿曾经被传言患了精神病(其实是因为牛顿的一些怪癖行径引发的谣言)。而在莱布尼茨和惠更斯的通信中,他们为牛顿感到惋惜。信中写道:“牛顿先生是无与伦比的天才,竟会失去理智,真是令人伤感。”还为此流出了“鳄鱼的眼泪”。他们都是著名人士,应该拥有比普通人更强的判断能力,但是却听信了谣言,这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忌妒,就像上面提到过的女人们一样。所以面对伟人,他们宁愿幸灾乐祸,而不是为其澄清谣言。

忌妒是所有人性特点中最不幸的情绪。穷人忌妒富人,女人忌妒男人,坚守贞操的女人会忌妒那些水性杨花、却并未受罚的女人。

忌妒者不希望看到别人快乐,只要不触及法律,他甚至会付出实际行动阻碍别人的幸福;而他自己也会因为忌妒失去快乐。忌妒者看不到自己的快乐,却从别人的快乐中饱受痛苦。在忌妒心重的人看来,没有比他人的不幸更能令他快乐,也没有比他人的幸福,更能令他不安。

他竭尽所能地贬低别人的长处,好像这样做就能把别人的长处据为己有。忌妒是对美德、操守的致命伤害。医生能坐汽车出诊,工人却只能徒步上班;科学家能舒舒服服地坐在办公室里工作,其他人却要风吹日晒地露天工作……这些问题让忌妒者受尽折磨。不过,幸好!还有一种情感能够补偿忌妒,那就是羡慕。一个人要想幸福,他就必须远离忌妒情感,增加羡慕情感。

忌妒也有治疗之法。圣人把无私奉献精神作为治疗嫉妒的良方,但即使是圣人之间也会存在忌妒,如果圣西门·斯提来特(古代基督教修士,他曾坐在一根柱子的顶端思念上帝,历时三十年之久,人称“柱头修士”。)知道有人能在柱子上站得更久,他心里会舒服吗?未必!撇开圣人不说,仅从普通人而言,幸福,就是治疗忌妒的根本方法。

一个孩子如果在儿童时期就遭遇不幸,那么他就非常有可能产生忌妒心,时间久了,便会形成忌妒的习惯。他发现自己的兄弟姐妹比自己受宠,他会忌妒;他看到别人家的小孩比自己幸福,他也会忌妒。慢慢地,他学会忌恨,忌恨自己的兄弟姐妹,忌恨别人家的孩子,仇恨自己的父母。等他长大成人,发现没有人喜欢自己,所有人都厌弃自己--自己被世界遗弃了。这样的人要想获得幸福,很难。人生来就可以获得一些幸福,比如生命、阳光……可一旦这些幸福被剥夺了,那么连人的性情也会随之改变。

忌妒者也许会抱怨:“即使我知道幸福能治疗忌妒,但那又有什么用呢?要想治疗忌妒就必须幸福,但是我在幸福之前,是摆脱不掉忌妒的,只要有忌妒心,就不能幸福啊。”但他忽视了,现实生活不是逻辑学,只要认识到忌妒心产生的原因,就已经在治疗忌妒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人类很喜欢比较,比较快乐,比较不幸。但比较性思维却往往成了扼杀快乐的凶手。当我们享受快乐时,就尽情地去享受,不要停下来去想别人比自己更快乐。

忌妒的人会说,“今天阳光灿烂,春意盎然,鸟儿欢唱,百花齐放。

但西西里的春天肯定更美,赫利孔丛林中的鸟儿唱歌更动听,玫瑰开得更妩媚。”想过之后,他会认为阳光不再温暖,鸟儿的歌声变成了噪声,鲜花也毫无生趣。对于其他的快乐他也会这样比较:“我的恋人非常漂亮,我们互相爱慕,但是希巴女王一定更迷人!”于是,他心目中的可人也不那么可爱了。这一切比较都是愚蠢的、没有意义的。聪明人会珍惜、享受自己的东西,不会因为遥望空叹别人的东西而让自己不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