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幸福正能量
9352000000005

第5章 幸福有缘——幸福是一种态度(5)

人民的生活中很少有军队的参与,军队也不会发挥很大的作用。没人去测量一个医生有多少知识,一位律师懂多少法律,因为在美国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只是他的收入和他的生活水平,这也成了最简便的方法。就算教授,也只是商人的雇工,他们远不能受到在古老的国家应受到的礼遇。专家要为商人服务,对商人言听计从。所以,在美国的成功人士的阶层中,没有任何人、任何事能够减少为了金钱的竞争。金钱意识风行于整个美国,美国儿童自小就深受“熏陶”,所以他们选择的教育课程也大多和金钱、价值有关。

人们曾经一度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欣赏和享受的能力,也就是说教育是为了帮助人们学会欣赏那些高雅的事物。在18世纪,人们就把对文学、绘画和音乐的鉴赏能力,作为衡量“绅士”的标准之一。这种做法也许不被现代人接受,但在某一历史时期它的确存在。

可现在的有钱人却完全是另一种类型。他不会把精力放在读书上。他可能会建立画廊,依靠专家去选择绘画作品,但那不是为了审美,而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名望,他之所以快乐不是因为这些作品,而是因为他阻止了其他有钱人欣赏这些作品。慢慢地就会形成一种后果,他变得无所事事,挣钱也越来越容易,甚至不到几分钟就能挣到花不完的钱。他成为别人羡慕的成功人士,但是他却无所适从。他只为成功而活,所以当他终于获得成功,反而会失去生活的斗志。除非他懂得采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成功。

现在有不少领域都很容易出现心理上的竞争。就拿读书来说,人们往往会因为两种动机才读书--欣赏和炫耀。美国小姐们每个月都要“读”(有的读完了,有的只读了第一章,有的只看评论)好几本书,重要的是,一定要把它们放在桌子上。这就是心理竞争带来的影响。

竞争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日益走高,这与文明的堕落是有很大关系的,这种情况早在罗马帝国就开始了。人们失去了欣赏高雅的能力。以谈话艺术为例,谈话艺术完善于十八世纪的法国,发扬于四十年前。

人们为了表现或是留住这门精致的艺术,将才能发挥到极致。可如今,有几个人还在意谈话要讲究艺术这样的闲事呢?受过教育的人是应该通晓高雅的文学知识的,可现在却只有为数不多的教授知道,好像人们抛弃了所有的高雅情趣。曾经,我在几名美国学生的陪同下,去他们的学校游玩,那里的花开得很好,可是随行的向导中竟然连一种花的名字都叫不上来。如此看来,他们的知识又有什么用呢现在的问题是人们普遍接受这样一种哲学观点:生活就是一场斗争,谁赢了,谁就拥有荣誉。这种观点带来的结果是:人们过分关注培养意志力,而不惜压抑其他感觉和智慧。不过,我们这种思想很可能是本末倒置了。

清教主义本来宣扬的是信仰的重要性,不过,最后竟然也把眼光放在意志力上。他们为了意志,强行压抑自己的真实感觉和才智,因而他们也把竞争看成是自然中最理所当然的事。这些现代人就像原始恐龙一样,只要权力,不要智慧。他们的思想也许会流行几百年,不过,终不能长久。因为史实证明,远古恐龙手足残杀,结果让其他种族乘虚而入,甚至最后遭遇灭种的灾难。那些对生活缺乏乐趣,甚至漠视生儿育女的“现代恐龙”们,终有一日会被幸福的新一代人取而代之。

如果把竞争视为生活的主题、人生的基础,那人类社会就太残酷了。人们为竞争活着,为竞争紧张,为竞争不敢要孩子……我敢肯定,这样的情况维持不了多久,就会引起神经疲劳,人们会逃得更远,拥有快乐也会变得更加困难。最后只会导致一种结局:夫妻不育,家族消亡。

人们只看重竞争,轻蔑那些悠闲安逸的堕落分子,最后只能令自己深陷竞争的旋涡,欲罢不能,甚至最后会以吸毒的方式麻痹自己,更甚者,会崩溃、会发疯!人类要想避免上述种种厄运,就必须正视生活中的快乐,平衡的、理性的、安逸的快乐。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人是社会的构成因子,具有社会性特征,个人的言行举止、生活方式要和社会一致,和与他们有社会关系的人一致,否则他很难幸福。但是在现代社会,人们无形中被按等级划分,每个阶层、每个人的观念、信仰都有差异。比如,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之间就存在差异,像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生活等方面的差异;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内部也存在差异,如,在一些欧洲国家之中,艺术被一些阶层推崇,却被另一些阶层看成罪恶,其他阶层还有可能认为它很愚昧;保守的人认为通奸罪不可饶恕,开放的人却认为它尚可原谅;天主教禁止离婚,但是许多非天主教徒则把离婚当作改变不幸生活的手段。

因为观念上的分歧,一个保有自己兴趣和信念的人,可能在这一群体中受欢迎,而在另一群体中遭到拒绝。很多人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他以及他的喜好不被他所在的群体接受。

一个青年人接受了一些新潮的思想,却发现这些思想在他的生活环境中不被接受。又因为他已经熟悉了自己从小生活的环境,所以他很容易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当作全部世界。于是,当他被指责为大逆不道时,这个青年再也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有些群体会认可、称赞他的思想,他也没有勇气再去深入探究这种新思想并追溯它的逻辑形成。结果,青年人认为自己孤立无援。

因为对世界缺乏足够的认识,人类经历了很多不必要的痛苦,甚至不少人一生都在经历这种痛苦,他们感到不容于世,孤立无援,不幸也就开始了。很多人在敌对环境中,为了保持精神上的独立性,消耗了大量精力。疲劳、不敢深入探求新思想,都会阻碍幸福,人们该及时从这样的环境中解放出来。

艾米莉·勃朗特(著有《呼啸山庄》)开始并不受欢迎,但是她没有因此受到影响,依然在勇敢地坚持自己的写作风格,所以才会有《呼啸山庄》的问世。但是夏洛特却深受影响,尽管才华出众,她的世界观却永远局限在家庭教师的水平。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布莱克身上,他和艾米莉·勃朗特遭受同样的境遇,不被公众认可,内心孤寂。但是他也和艾米莉一样勇敢,以自己坚强的姿态承受外界的消极影响。他从来不会怀疑自己,屈服于公众舆论,就像他在诗中写的那样:“我曾经知道的唯一的人,他差点没使我恶心呕吐,是富斯利:身兼土耳其人与犹太人的双重身份。因此,亲爱的基督朋友,你将如何面对他们?”

像艾米莉·勃朗特和布莱克那样内心如此强大的人是很少见的,毕竟“凡人”很容易被外界的环境、被公众舆论所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把流俗的观念灌输到青年人的头脑中,使他们自小与公共环境的信仰、习惯相适应,没有反抗的能力。例如,一个人从小就生活在一种不友好的环境下,这使他敌对一切有益身心发展的东西。他不敢读正经的书,因为害怕被嘲笑、被批评。他也不敢培养对艺术的兴趣,因为同伴会笑话他没有阳刚之气,长辈们也会指责他不伦不类。他有自己喜欢的职业,而且前途远大。但是,只要这种职业不被周围的人认可,他只能放弃。因为别人会说:“那是白日做梦,还是继续做你父亲的行当,要好得多,安稳得多。”假如他开始置疑古老的观念、父母的信仰,那他就会大祸临头。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才华横溢的青年男女都经历过一个不幸的、受压抑的童年时期。因为,那种顺势应俗的做法简直就是一种折磨。可在那些普通的伙伴们看来,这却是一个幸福的时期。

伙伴们进入大学,如果能够找到和他们志趣相投的朋友,那么他的大学会很幸福。大学毕业后,如果他们在工作中也能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那么他的工作也会幸福。不过,对于那些有才华的人来说,情况可能会不一样。如果他在大城市工作,比如伦敦、纽约,那么他也能找到志趣相投的人,从此以后,他可以不再压抑自己的信念,不再伪装自己。不过,如果他在小城镇工作,还要被迫向那些庸俗的人卑躬屈膝,那么他就必须隐瞒自己真正的兴趣和信念,纵使内心孤寂无比,但是每天还要强颜欢笑地生活。

在美国总有这样孤独的人。书上告诉他们,有一些地方可以让他们真实地做自己,但他们放弃了去那里的机会,他们只希望能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人畅谈人生、理想。他们没有布莱克和艾米莉·勃朗特那样的勇气,所以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因此,要想实现幸福,就必须找到方法,阻止舆论专断横行,这是使那些有才华的人相互了解,得到幸福的唯一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