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幸福正能量
9352000000014

第14章 幸福倒数——用一辈子证明“我愿意”!(4)

另外,我们再接着往下试想,每天丈夫下班回家,听到的不是妻子的柔声细语,而是抱怨、唠叨;而且她为了照顾孩子做出了那么多牺牲,所以难免会向他们提出过分的要求;同时,她不断“献身于”家庭琐事,以致她心胸狭隘。因此,最后只会令丈夫厌恶、孩子嫌弃。丈夫认为她糊涂、无理取闹,孩子认为她难以沟通、不可理喻。在所有这些不公正的待遇中,最糟糕的是:她不辞辛苦地操劳持家,结果家人都不爱她;如果她能在家务上少花点心思,永远那么青春、阳光、温柔、体贴,或许丈夫和孩子还会爱她。

上面那些问题和大城市因为人口密集产生的问题一样,实质上都属于经济问题。这一问题在中世纪时并没有出现,那时候的孩子们都会唱一首歌谣:

“保罗塔尖一棵树/苹果密得风不入/伦敦城里小娃娃/拿着长棍来敲下/翻着篱笆赶紧逃/一直跑到伦敦桥”

保罗塔尖已经不见了,篱笆也早已消失了。小孩子们的快乐也荡然无存了。那时候城镇并不大,大多数人还住在乡下,城、乡交通便利。可是现在……一些国家的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人口远多于乡村人口。在伦敦、纽约这样的大城市,出城需要耗费很长时间。低等收入的城市居民挤在狭小的空间过活。中等收入的城市居民所在的公寓“嗅”不到一点乡土气息。公寓无法为孩子们提供玩耍的空间,也不能贡献一个安静的房子让大人避开孩子们的吵闹、专心地工作。

我们需要讨论的就是,在以上所有的环境中,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得到幸福呢?仔细研究亲子关系中的心理困境,也许我们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心理困境实际上是民主造成的问题。亲子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就是民主思想传播的表现之一。

父母觉得对待孩子不应该再像以前那样“专制独栽”,孩子也认为面对父母不能像过去那样唯唯诺诺、言听计从。服从在以前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但是现在却成了一种过时的观念。受过教育的父母因为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变得不知所措,他们不知道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生怕因为自己举止不当对孩子造成伤害。

亲吻孩子,害怕孩子产生恋母情结,不吻孩子,又怕孩子忌妒;对孩子施加命令,内心会有负罪感,不命令孩子做事,又怕孩子认为父母不喜欢他;看见婴儿吮吸大拇指,他们想到无数种可怕的后果,可是又不知道该怎样去阻止他……一向严厉、沉稳、果断的父母变得懦弱、胆怯、惶恐不安、犹豫不决。父母对孩子的爱变得小心翼翼、羞羞答答,不敢对孩子提出太多要求。这样下去,孩子的爱得不到满足。家庭生活也失去了快乐。

另外,由于现在很多单身女子崇尚自由,当她成为母亲时,她也会以同样的思想对待自己的孩子。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她们会把自己失去的快乐补偿在孩子身上,不会对孩子提出太多要求,长久下去,又容易对孩子爱过头。

所以,这两种家庭之爱都不完美、都有缺憾、都很难得到家庭生活的幸福。

鉴于以上诸多因素,生育率下降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性的、世界性的问题。从全球来看,因为生育率的不断降低,人口已经出现了萎缩的迹象。据数字统计,1919年至1922年期间,在斯德哥尔摩的全部妇女的生育率中,职业妇女的生育率只占三分之一;1896至1913年期间,按正常的情况计算,美国惠斯莱大学的4000个毕业生应该生育8000个孩子,可实际上只有3000个。

所以,在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与生育率成反比,越是文明的国家生育率越低。聪明的人正在逐渐死去、逐渐减少,过不了多久,整个西方国家的民族、人口数量都会减少。文明国家失去的人口需要移民来补充,可一旦外来移民接受了该国的文明,他们的人口数量也会减少。

所以,这种以减少人口为代价的文明是很危险的,如果它不能增加自己的人口,那么迟早有一天它会灭亡,取而代之以新的文明。在这些文明中,做父母的冲动是阻止人口减少的有效途径。要想使未婚男女产生这种冲动延续种族,政府、社会就要付出努力,使年轻人感受到为人父母的快乐。

一个人如果不考虑现实环境,只从享受天伦之乐的本性出发,那么我相信,为人父母者更能享受到生活赐予的幸福,那种幸福是最伟大的、也是最持久的。在这一点上,女人比男人的感受更真切。过去的文献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赫古巴(古希腊传说中特洛伊国王普拉姆的第二位妻子,她一生共生了19个孩子)对孩子的关心远多过对丈夫的关心,麦克狄夫(苏格兰传说中的人物)对女儿的疼爱也多过对妻子的疼爱。我个人认为,做父母的幸福胜过其他一切形式的幸福。

如果青年人迫于环境的原因,必须放弃做父母的快乐,那么他们的人生一定会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这种遗憾会让人困惑、不满、厌倦。当人们不再年轻、逐渐老去,如果他依然想在这个世界上得到幸福,那么他就必须有这样一种认知:他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生命还在继续;如果生命是一条宽广的河流,那么自己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自己的生命发源于最初的细胞,以后会流向那遥远而神秘的未来,生生不息。在意识上,这种情感是文明的、智慧的世界观;在本能上,这种情感又是原始的、自然的,和现代高度发展的文明迥然不同。

一个功绩卓越的伟人是永生不灭的,因为人们会永远从他的工作中受益,从而永远记住他。他也会因为自己的工作延续自己的生命。可伟人毕竟是少数,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延续生命的唯一办法就是娶妻生子、传宗接代。

一个没有生育冲动、不想做父母的人已经偏离生命之河的轨道了,而且随时会有枯竭的危险,死亡也意味着终结。对于那些儿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的人来说,在他有生之年,他真诚、自然地爱着他的孩子们。这种感情已经远远超过了道义的范畴,而是一种本能。他把关爱孩子当成一种乐趣,并且将这种兴趣延伸到个人生活以外更远的地方。只要他想到尽管有一天自己会离开这个世界,但他的子孙后代还会快乐地生活下去,他就会感到心满意足,情感就不会空虚。

家庭生活中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家庭必须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爱或母爱不同于夫妻之爱、也不同于朋友之爱,那是一种特殊的感情。当然,这种爱也不是长辈对晚辈的那种简单的爱,和他们对别人家的孩子的爱不同。父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一种天性,是从祖先那里承袭下来的情感。

如果一个人仔细观察过雌性动物对待其幼仔的态度,那他就会对上面的说法深信不疑。人本来就是一种高级动物,所以人和动物的本性是相通的。如果家庭生活中失去了父母对孩子的这种特殊的情感,那么家庭也就失去了幸福的根基,终有一天会崩然倒塌。

现代家庭中有很多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能力,强迫他们上各种培训班、参加各种智力活动,俨然扮起了大家长的角色,却往往忽视了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那种特殊的爱越藏越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得不说,如果不在乎家庭的幸福,那么索性就交给专家去抚养吧,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至少比板起脸孔的父母要专业多了!

父母对孩子的爱具有重大的意义。父母之爱比其他任何形式的爱都更加深刻、更加稳定、更值得信赖。朋友因为你的优点爱你;情人因为你的魅力爱你。如果有一天,你失去了你的优点和魅力,那也就意味着你可能会失去你的朋友和情人。但是无论什么时候,父母都不会离开我们,无关我们的能力和魅力。不管是生病的时候,遇挫的时候还是受辱的时候,父母永远都是最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人,他们会一如既往地爱自己的孩子。“父母爱子”,是一种天性和本能,是任何其他的情感都不能替代的安慰和庇护。

在人类的交往关系中,让一群人快乐很容易,但如果让这一群人中的每个个体都快乐,很难。统治者可能从压制臣民中得到乐;雇主或许从威胁雇员中得到快乐;狱卒也许从看守囚犯中得到快乐……但是这些快乐都建立在另一方的痛苦之上,这是单向的快乐,是无法让所有人接受的快乐。人际关系要遵循“双方都满意”的原则才能持久。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一样。

孩子可以带给父母更多的快乐;同时孩子也能在父母那里少受些批评。孩子和父母都能从彼此身上得到幸福。人们都在追求一种平等的社会关系,这需要彼此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做父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这种幸福是生物的本能的幸福,也是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然后反过来从孩子身上得到快乐的幸福。

为人父母的幸福,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深层次地理解。一方面,父母把自身肉体的一部分以新生命的形式赋予孩子。慢慢地,这个新生命又会以一种全新的外表诞生、成长,然后再以同样的发式造就新的生命,使生命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这就是血脉永生、生命不止的幸福。另一方面,新生儿无所依靠,将全部需要都寄托在父母身上,孩子依赖父母,父母满足孩子,在这一过程中,父母的权力欲得到满足,柔情心得到释放。这是混合了权力欲和柔情心的幸福。

很早以前,父母的权力欲、孩子的需要,这两者之间就已经形成了很深的矛盾。虽然每位家长在孩子的未成年时期都有支配、控制他们的权力,但是尽快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也不是一件坏事。可是这样的情况往往不是迷恋权力欲的父母所乐见的。很多父母现在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和孩子之间的矛盾,一旦冲突发生,他们会匪夷所思、束手无策。那种做父母的幸福感也随之消失。

当孩子发出不同的声音顶撞他们的时候,他们会深感受挫。自己本来一心为孩子着想,对他呵护有加,可是孩子却反过来和自己作对;自己满怀期待地为他铺好以后的人生道路,可孩子却偏偏朝相反的方向走:你希望他当军人,他却做鼓手;你希望他做和平大使,他却参加军事组织……但是,父母的烦恼并不是全部来自孩子的后天叛逆。一个孩子动手能力强、自立能力突出,可父母却无视他的能力,偏偏让他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无疑是自寻烦恼。家长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不惜以牺牲孩子想要的幸福为代价。自然“不讨孩子喜欢”。如果你想通过情感去控制他,那反而会让他厌烦,让他离你越来越远。

父母的占有欲太强烈会让孩子误入歧途。其实,现在的父母清楚地明白其中的危险,只不过,他们已经习惯了支配欲、占有欲带来的满足感,以致连正确地面对孩子的信心都没有了。有时候,父母应该多给孩子一些犯错误的机会,只要这种错误不会给他们带来根本性的伤害,那就应该放开他们,让他们独立地去成长。敢于犯错比不敢尝试要好得多。

伟大的父母应该为孩子的幸福考虑,不要因为自己的冲动,武断地决定一些事情。不要一味地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也不用对他们做什么心理分析。父母控制孩子,虽然会让亲子关系处于一种内在的稳定的状态,即孩子不会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父母也不会因为对孩子不满而伤心失落,但这在道德上、认识上违背了尊重的原则。父母应该摒弃占有欲、权力欲的私心,以完全尊重孩子的独立的人格为出发点。当前,人们应该把这种尊重当成一种信仰去深刻地体会。这一尊重的原则不仅在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上适用,在婚姻、友谊和政治关系中也同样适用。

现代人如果想要收获做父母的快乐,就必须遵循上述的尊重原则,父母只有尊重孩子,才不会因为内心的权力欲作祟而想方设法地去支配他,也不会因为占有欲得不到满足而感到失落,更不会因为孩子独立,不再依赖自己而失望。

尊重孩子的父母会比对孩子专制独裁的父母得到更多的快乐。如果情感中多一些温柔的成分,少一些专制的倾向,那么人们会拥有更美妙、更亲切的幸福。这种幸福会让生活中很多粗俗的东西化石成金,而这种幸福是和那些权力欲极强的人没有缘分的。

人们往往在父母之爱上投注了过多的目光,也普遍性地认为,父母应该尽其所能地多为孩子做事。以前,除了老人传授的“土方法”之外,人们并没有抚养、教育孩子的专业知识。所以父母对孩子会尽力而为,而不是事必躬亲。现在,随着科学进步,育儿成为一门专业的学问,连妈妈们也很难做好。只有那些悉心钻研这些知识的专家们才能胜任教育孩子的工作。

现在人们也只认可大学课程中开设的专业的儿童教育课。无论一位母亲如何喜爱自己的孩子,她都不会教儿子学微积分,其他的家人也不会允许她这样做。因为人们坚信,孩子跟着专家学到的知识要比从母亲那里学到的知识更专业、更科学,母亲在教育孩子这一方面毕竟是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