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步入中医美容之门
933700000002

第2章 中医美容的理论基础

第2章 中医美容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阴阳学说

《内经》中提到: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已明确地阐述阴阳在中医理论系统中的重要性。何谓“阴”和“阳”呢?阳,就是阳气。《内经·生气通天论篇》里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太阳对于大地万物如同阳气对于人体,都是不能缺少的,人的体温一旦低于37℃,阳气不足,则万病丛生。

阳气的盛衰与肾、肺、脾三个脏腑有着直接的关系。

“肾”为先天之本,是上天和父母赋予我们的,人的整个生命历程都与其息息相关。

“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肺是位居五脏中位置最高的,也是人体获得氧气的主要来源,而这也是阳气中的一部分。

“脾胃”是后天之本。吃下去的东西,可转换成人体所需的养分,也就是气血,这个过程就是由脾胃负责。《内经》中提到: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犹兵家之有饷道也,饷道一绝,万众立散;

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先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以为生者也,故曰: 后天之根在脾。”

“阴”,是与“阳”相辅相成的,也可以称之为“阳藏”。因为白天时,阳气支持人体一切的活动,到了晚上,就属于“阳藏”了。此时所有的器官在劳累一天后,需要阳气来滋补,而阳气就以另外的形式和运化规律出现,也就是“阴”。

以脾胃为例,白天阳气主要作用于脾胃的消化功能,而晚上阳气则转为滋养脾胃。所以现代人为何会百病丛生与这有很大关系,晚上熬夜、不懂“养阴”,养阴不好必然影响隔日阳气的发挥,睡眠不好必定影响隔日的阳气盛衰。

阴阳平衡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阴阳平衡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吃得香,拉得顺,睡得好,白天精力旺盛,女性月经正常。吃得下,吃得香,代表脾胃消化功能正常;

拉得顺,代表吃下去的东西都能消化,能从食物中吸取养分,化生气血,滋养脏腑;

晚上睡得好,符合白天养阳、晚上养阴的程序,身体的器官都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滋养,白天便能保有旺盛的精力,也表示阳气的运行通畅无阻;

女性月经正常,则说明身体的运作机制正常,是处于良好的状态。阴阳平衡,身体各器官都能良好的运作,便能维持人体的健康。

第二节 五脏六腑与面部美容的关系

一 五脏在面部的表征

(一)心

心血盛衰决定面色。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血旺盛,血脉充盈,则面部光泽红润; 心血虚弱,心气不足,血液流通无力,皮肤得不到心血滋养,则面色苍白如纸。

心主神志。心脏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人的动作、面色、眼神、精神等状态,这些都与美容息息相关。神志功能健康强大,则面部表情丰富,精神焕发,充满朝气、精神;

失神者,面部呆滞、眼神涣散,即使皮肤再好,也无美感。所以,想要拥有健康亮丽的肌肤,一定要注意气血的问题。

(二)肺

肺主宣发,运津液于全身,起到温润肌肤及毛孔的作用。《灵枢·决气篇》中说: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充身、泽毛,如雾露之溉”。只有肺的宣发作用正常,津液布散到全身,肌肤才得以滋养,面部肌肤才能润泽。

肺气虚,宣发功能便会减弱,毛孔开合、代谢过程都会失常。一旦面部肌肤失去滋养,则面色黯淡无光、毛发干枯、皮肤粗糙等各种皮肤的问题就会一一显现。肺气壅滞,浊气不能外排,体内的浊气便会散布于面,则面色晦暗;

污浊蕴热化火,肺热上蒸,面部便会出现痤疮、酒渣鼻等皮肤问题。

(三)脾

脾为后天之本,负责化生气血,营养肌肤。脾的功能正常,气血生化充足,面部肌肤便能得到滋养,富有弹性、光泽、红润。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若脾运行顺畅,则口唇气血充足,自然红润。

脾虚便会造成气血生化不足,营养物质缺乏,面部肌肤将萎黄,黯淡无光,失去弹性、下垂,口唇淡白。若脾无法正常运作,还会造成口唇干燥、口角糜烂、口唇乌暗等,甚至出现面部黄褐斑、面颊红血丝等问题皮肤。

(四)肝

肝主藏血。肝的藏血与调节血液功能若正常,则充足的血液便可通达面部,面色便会红润。肝气疏通,人的心情便会畅快,则青春永驻。

若肝的藏血功能不足,以致血液不能上达头面,面色便晦暗。血虚生风,容易出现面部皮肤过敏。肝功能失常,无法正常疏泄,气机不调,肝气便会郁结,致使终日郁郁寡欢、愁眉苦脸,并在脸上出现皱纹、色斑等。

(五)肾

肾精包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秉受于父母,含有父母的遗传特点,包括皮肤的颜色、质地、粗糙细腻、容易生疮否、黄褐斑、雀斑、衰老速度的快慢等,都与先天之精有直接的关系。肾所藏之精是人体五脏气血阴阳的根本。肾精充沛,则人体五脏气血旺盛,面部便可得到滋养及供血充足,面容便可红润有弹性。

肾气不足,肾之本色上泛于面,便会使面色晦暗,易出现黑斑;

若肾阴虚不能制火,火邪郁结于皮肤,则可导致面生雀斑。肾精亏损、肾气不足,都可影响五脏化生气血的功能,面部营养缺乏,便会导致早生皱纹、过早出现老年斑等未老先衰的症状。肾功能失常,则会引起水液代谢障碍,四肢颜面出现水肿。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若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洁白; 若肾精不足,则牙齿容易松动。由于“精血同源”,故发的营养虽源自血,但根于肾气。所以肾气充沛,头发便会乌黑亮丽;

肾气若亏虚,头发便会干枯、脆裂、早白、脱落。

二 六腑在面部的表征

六腑通畅,营养来源充足,无代谢物残留,体内的环境清洁,面部的肌肤也会光洁无瑕。六腑传导若失常,体内便会积聚许多废物。胃、大肠、小肠的功能失常,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排泄代谢等就会出现障碍,进而使糟粕停留于体内。若排便习惯不好,长期便秘的人,会使糟粕过长地停留于体内,糟粕极易腐败发酵,分解产生内毒素。这些内毒素就会污染肠道,透过血液运送至全身各处,则百病丛生,面部也会出现晦暗、毛孔粗大、皮肤干燥、痤疮、色斑等皮肤问题。

六腑中的任意一腑只要通降失常,在其面部对应的全息位置就会出现损美性皮肤问题,因体质的差异、通降失常的性质、程度不同,表现出的损美性疾患也会轻重不同,如黄褐斑、痤疮、皱纹等。若胆气不足,疏泄失常,可以出现眼角鱼尾纹、额头两侧黄褐斑;

胆火内蕴额头两侧可出现毛囊炎、痤疮。小肠热盛,可出现痤疮; 若小肠气虚,两颧部便可出现黄褐斑。

体内的环境清洁是非常重要的。现代人吃进太多毒素,大鱼大肉的,纤维素的摄取较以往少,以致体内常有毒素堆积,再加上六腑若疏通失常,无法将内毒素的积聚有效代谢,则面部皮肤便会出现过敏、黄褐斑、痤疮等,若一味的治标,没有及时清肠排出体内宿便毒物等,也只能起到暂时性的缓解作用,无法根治。若做好疏通六腑的工作,清除体内毒素的滋生,皮肤的问题便能得到改善。

第三节 经 络

一 经络的起源与概念

人体经络系统的发现,是与针灸术的发明密切相关的。早在4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劳动中发现,用石片之类的锐器刺激人体的某些部位(即“穴位”)可以治病,从而诞生了针灸术。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由石针逐步演变成骨针、竹针,最后产生了金属针。由于金属的韧性及制针技术工艺的提高,使针刺穴位时取穴更加准确,针刺穴位时出现的循经传感现象使人们逐渐发现了遍布全身的经络系统。

公元前4世纪的《黄帝内经》及公元前2世纪的《难经》把前人对人体经络现象的认识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提出了完整的经络学说:

经络遍布于人体全身各个部位,担负运送全身气血、沟通人体内外上下的功能;

经络不仅分布于人体的体表,而且进入体内和脏腑相互联结,并且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运行不息。由于每条阴经属于一脏,并与一腑相连络;

每条阳经属于一腑,又联结一脏,这就使全身四肢和脏腑紧密地联系起来了,每条经脉所指的疾病,都和它的循行走向及所连属的脏腑直接相关。这样,经络学说对于阐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二 经络的组成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经脉如径路,为纵行的干线,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 络脉如网络,为横行的分支,包括十五络脉、孙络、浮络;

另又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它们纵横交错,构成了一个网络全身的系统,把人体的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联结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它包括主体、内属和外连三大部分。

1.主体部分 分经脉和络脉两类,由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构成。

十二经脉指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以上统称手三阴),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以上统称手三阳),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以上统称足三阴),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以上统称足三阳)。它们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同内在的脏腑有着直接的络属关系。

奇经八脉指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它们对其余经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阴、阳的作用。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联系的作用。

十五别络是指从十二经脉及任脉、督脉各分出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有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的作用。十五别络为络脉的主要部分,尚有更细的分支,最细的分支叫孙络,分布在最体表的称为浮络。

2.内属部分

内属部分为脏腑,主要和十二经脉连属。脏腑分为阴阳,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于脏,阳经属于腑。如手太阴经属于肺,故称手太阴肺经。另外,尽管阴经属于脏、阳经属于腑,但两者之间在内脏又相互连系,具体表现为:

属于脏的络于腑,属于腑的络于脏,如手太阴经属于肺,它又和与肺互为表里的大肠相连络,此称为“相合”的关系。

3.外连部分 经脉系统的外连部分包括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十二经筋指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十二皮部指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三 经络的作用

经络系统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有下列三大项。

1.沟通表里,贯穿上下

经络系统将全身各部位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统一而协调的整体。经络内属外连,纵横交错,通过多种方式把脏腑与体表紧密相连,使机体各部位保持着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平衡关系,维持着人体的完整与统一。

2.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气血的运送输布只有通过经络才能完成。人体的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起着决生死、调虚实的作用。

3.传导作用

经络对病邪侵袭和针灸刺激具有传导作用。由于经络是体表和内脏的联络通道,故病邪入侵时可由体表经由此通道进入脏腑,也可由某一脏腑传至另一脏腑。所以透过针灸等治疗信号,可由经络传导到有关的脏腑,发挥它调节人体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