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9206800000089

第89章 中医儿科(3)

②口疳

证候:口舌生疮,甚或满口糜烂,秽臭难闻,面赤心烦,夜卧不宁;小便短黄或吐舌、弄舌,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辨证:本证由脾病及心,心失所养,心火上炎所致。以形体消瘦,伴口舌生疮为特征。

治法:清心泻火,滋阴生津。

方药:泻心导赤散加减。

常用黄连、栀子、连翘清心泻火除烦;灯心草、竹叶清心利尿;生地黄、麦冬、玉竹滋阴生津。

内服药同时,加外用冰硼散或珠黄散涂搽患处。

③疳肿胀

证候:足踝浮肿,甚或颜面及全身浮肿,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四肢欠温,小便不利,舌淡嫩,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辨证:本证由脾病及肾,阳气虚衰,气不化水,水湿泛滥肌肤所致。以形体消瘦,伴肢体浮肿,按之凹陷难起为特征。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消肿。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

常用黄芪、白术、甘草健脾益气;茯苓、猪苓、泽泻、防己健脾利水;桂枝温阳化气行水。若浮肿明显,腰以下为甚,四肢欠温,偏于肾阳虚者,可用真武汤加减。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肥儿丸:用于疳气证及疳积之轻证。

(2)香橘丹:用于疳积证。

(3)十全大补丸:用于干疳证。

2.药物外治

(1)莱菔子适量研末,阿魏调和。用于疳积证腹部气胀者。

(2)大黄6g,芒硝6g,栀子6g,杏仁6g,桃仁6g,共研细末。加面粉适量,用鸡蛋清、葱白汁、醋、白酒少许,调成糊状,敷于脐部。用于疳积证腹部胀实者。

3.推拿疗法

(1)补脾经,补肾经,运八卦,揉板门、足三里,捏脊。用于疳气证。

(2)补脾经,清胃经、心经、肝经,捣小天心,分手阴阳、腹阴阳。用于疳积证。

(3)补脾经、肾经,运八卦,揉二马、足三里。用于干疳证。

4.捏脊疗法可用于疳气证、疳积证。极度消瘦,皮包骨头者不可应用。

5.针灸疗法

(1)体针。主穴:合谷、曲池、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配穴:脾俞、胃俞、痞根。中等刺激,不留针。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用于疳气证、疳积轻证。烦躁不安,夜眠不宁加神门、内关;脾虚夹积,脘腹胀满加刺四缝;气血亏虚重者加关元;大便稀溏加天枢、上巨虚。

(2)点刺。取穴四缝,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在穴位上快速点刺,挤压出黄色黏液或血少许,每周2次,为1个疗程。用于疳积证。

【预防调护】

1.预防

(1)提倡母乳喂养,乳食定时定量,按时按序添加辅食,供给多种营养物质,以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2)合理安排小儿生活起居,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经常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增强体质。

(3)纠正饮食偏嗜、过食肥甘滋补、贪吃零食、饥饱无常等不良饮食习惯。

(4)发现体重不增或减轻,食欲减退时,要尽快查明原因,及时加以治疗。

2.调护

(1)加强饮食调护,饮食要富含营养,易于消化,添加食物不可过急过快,应由少到多,由稀至稠,由单一到多种,循序渐进地进行。

(2)保证病室温度适宜,光线充足,空气新鲜,患儿衣着要柔软,注意保暖,防止交叉感染。

(3)病情较重的患儿要加强全身护理,防止压疮、眼疳、口疳等并发症的发生。

(4)定期测量患儿的体重、身高,以及时了解和分析病情,检验治疗效果。

第三节心肝病证

一、夜啼

小儿若白天能安静入睡,入夜则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称为夜啼。多见于新生儿及婴儿。啼哭是新生儿及婴儿的一种生理活动,在表达要求或痛苦(如饥饿、惊恐、潮湿尿布、调整衣被厚薄)后,啼哭可很快停止,不属病态。本节主要论述婴儿夜间不明原因的反复啼哭。由于伤乳、发热或因其他疾病引起的啼哭,应当审因论治,不属于本证范围。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因脾寒、心热、惊恐所致。

脾寒腹痛是导致夜啼的常见病因。由于孕母素体虚寒,恣食生冷,胎禀不足,脾寒内生,或因护理不当,腹部中寒,或用冷乳哺食,中阳不振,以致寒邪内侵,凝滞气机,不通则痛,因痛而啼。由于夜间属阴,脾为至阴,阴盛则脾寒愈甚,寒滞气机,故入夜腹中作痛而啼。

若孕母脾气急躁,或平素恣食香燥炙之物,或过服温热药物;蕴蓄之热遗于胎儿,出生后将养过温,受火热之气熏灼,均令体内积热,心火上炎,心神不安而啼哭不止。

由于心火过亢,阴不能制阳,故夜间不寐而啼哭不宁;彻夜啼哭之后,阳气受损而日间精神不振,故白天入寐;夜间心火复亢,故入夜又啼。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心藏神而主惊,小儿神气怯弱,智慧未充,若见异常之物,或闻特异声响,常致惊恐。惊则伤神,恐则伤志,致使心神不宁,神志不安,寐中惊惕,因惊而啼。

总之,寒则痛而啼,热则烦而啼,惊则神不安而啼,是以寒、热、惊为本病之主要病因病机。

【诊断】

1.诊断要点婴儿难以查明原因的入夜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而白天如常。临证必须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身体,必要时辅以有关实验室检查,排除外感发热、口疮、肠套叠、寒疝等疾病引起的啼哭,以免贻误患儿病情。

2.鉴别诊断与不适、拗哭相鉴别。小儿夜间若哺食不足或过食,尿布潮湿未及时更换,环境及衣被过冷或过热,襁褓中夹有硬件异物等,均可引起婴儿不适而啼哭,采取相应措施后则婴儿啼哭即止。有些婴儿因不良习惯而致夜间拗哭,如夜间开灯而寐之拗哭,摇篮中摇摆方寐、怀抱方寐、边走边拍方寐的习惯等,注意纠正不良习惯后啼哭可以停止。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辨证重在辨别轻重缓急,寒热虚实。确认夜啼无直接病因者,方可按脾寒、心热、惊恐辨治。虚实寒热的辨别要以哭声的强弱、持续时间、兼症的属性来辨别。哭声响亮而长为实,哭声低弱而短为虚;哭声绵长、时缓时急为寒;哭声清扬、延续不休为热;哭声惊怖、骤然发作为惊。婴儿夜啼以实证为多,虚证较少。

辨证要与辨病相结合,不可将他病引起的啼哭误作夜啼,延误病情。

2.治疗原则因脾寒气滞者,治以温脾行气;因心经积热者,治以清心导赤;因惊恐伤神者,治以镇惊安神。

3.证治分类

(1)脾寒气滞

证候:啼哭时哭声低弱,时哭时止,睡喜蜷曲,腹喜摩按,四肢欠温,吮乳无力,胃纳欠佳,大便溏薄,小便较清,面色青白,唇色淡红,舌苔薄白,指纹多淡红。

辨证:本证多见于受寒受冷后,脾阳受损,寒凝气滞而致,以夜啼伴睡喜蜷曲,腹喜摩按,大便溏薄,小便较清,面色青白等虚寒内盛征象为辨证要点。

治法:温脾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乌药散合匀气散加减。

常用乌药、高良姜、炮姜温中散寒;砂仁、陈皮、木香、香附行气止痛;白芍、甘草缓急止痛;桔梗载药上行,调畅气机。大便溏薄加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时有惊惕加蝉蜕、钩藤祛风镇惊;哭声微弱,胎禀怯弱,形体羸瘦者,可酌用附子理中汤治之,以温壮元阳。

(2)心经积热

证候:啼哭时哭声较响,见灯尤甚,哭时面赤唇红,烦躁不宁,身腹俱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尖红,苔薄黄,指纹多紫。

辨证:本证为先天禀受或后天素体蕴热,心有积热,神明被扰乱所致。证候以哭声响亮,延声不休,面赤唇红为特征。

治法:清心导赤,泻火安神。

方药:导赤散加减。

常用生地黄清热凉血;竹叶、通草清心降火;甘草梢泻火清热;灯心草引诸药入心经。同时要注意避免衣被及室内过暖。大便秘结而烦躁不安者,加生大黄以泻火除烦;腹部胀满而乳食不化者,加麦芽、莱菔子、焦山楂以消食导滞;热盛烦闹者加黄连、栀子以泻火除烦。

(3)惟恐伤神

证候:夜间突然啼哭,似见异物状,神情不安,时作惊惕,紧偎母怀,面色乍青乍白,哭声时高时低,时急时缓,舌苔正常,脉数,指纹色紫。

辨证:本证因小儿心神怯弱,暴受惊恐所致。证见睡中突然啼哭,哭声不已,神情不安,时作惊惕,舌苔多无异常变化,脉来急数。

治法:定惊安神,补气养心。

方药:远志丸加减。

常用远志、石菖蒲、茯神、龙齿定惊安神;人参、茯苓补气养心。睡中时时惊惕者,加钩藤、菊花以息风镇惊;喉有痰鸣,加僵蚕、郁金化痰安神,也可用琥珀抱龙丸以安神化痰。

【其他疗法】

1.药物外治

(1)艾叶、干姜粉适量。炒热,用纱布包裹,熨小腹部,从上至下,反复多次。

用于脾寒气滞证。

(2)丁香、肉桂、吴茱萸等量。研细末,置于普通膏药上,贴于脐部。用于脾寒气滞证。

2.推拿疗法

(1)分阴阳,运八卦,平肝木,揉百会、安眠。脾寒者补脾土,揉足三里、关元;热者泻小肠,揉小天心、内关、神门;惊恐者清肺金,揉印堂、太冲、内关。

(2)按摩百会、四神聪、脑门、风池(双),由轻到重交替进行。患儿惊哭停止后,继续按摩2~3分钟。用于惊恐伤神证。

3.针灸疗法

(1)艾灸:用于脾寒气滞证。

(2)针刺:取穴中冲,不留针浅刺出血。用于心经积热证。

【预防调护】

1.预防

(1)要注意防寒保暖,但勿衣被过暖。

(2)孕妇及乳母不可过食寒凉及辛辣热性食物,勿受惊吓。

(3)不要将婴儿抱在怀中睡眠,不通宵开启灯具,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2.调护

(1)注意保持周围环境安静祥和,检查衣服被褥有无异物以免刺伤皮肤。

(2)婴儿啼哭不止,要注意寻找原因,若能除外饥饿、过饱、闷热、寒冷、虫咬、尿布漫浸、衣被刺激等,则要进一步做系统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

二、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时期行为障碍性疾病。以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差,动作过多,情绪不稳,冲动任性,伴有学习困难,但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为主要临床特征。本病男孩多于女孩,多见于学龄期儿童,发病与遗传、环境、产伤等有一定关系。本病预后较好,绝大多数患儿到青春期逐渐好转而痊愈。

本病在古代医籍中未见专门记载,根据其神志涣散、多语多动、冲动不安,可归入“脏躁”“躁动”证中;由于患儿智能接近正常或完全正常,但活动过多,思想不易集中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故又与“健忘”“失聪”有关。

【病因病机】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病因主要有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护养不当、外伤、病后、情志失调等。其主要病变在心、肝、脾、肾。因人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五脏功能的失调,必然影响人的情志活动,使其失常。

若心气不足,心失所养可致心神失守而情绪多变,注意力不集中;肾精不足,髓海不充则脑失精明而不聪;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可有多动,易激动;脾虚失养则静谧不足,兴趣多变,言语冒失,健忘,脾虚肝旺,又加重多动与冲动之证。阴主静,阳主动,人体阴阳平衡,才能动静协调。若脏腑阴阳失调,则产生阴失内守、阳躁于外的种种情志、动作失常的病变。

(1)先天禀赋不足:父母体质较差,肾气不足,或妊娠期间孕妇精神调养失宜等,致使胎儿先天不足,肝肾亏虚,精血不充,脑髓失养,元神失藏。

(2)产伤外伤瘀滞:产伤以及其他外伤,导致患儿气血瘀滞,经脉流行不畅,心肝失养,而神魂不宁。

(3)后天护养不当:过食辛热炙,则心肝火炽;过食肥甘厚味,则酿生湿热痰浊;过食生冷,则损伤脾胃;病后失养,脏腑损伤,气血亏虚,均可导致心神失养、阴阳失调,而出现心神不宁、注意力涣散和多动。

(4)情绪意志失调: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肾精未充,肾气未盛。由于生长发育迅速,阴精相对不足,导致阴不制阳,阳胜而多动。小儿年幼,心脾不足,情绪未稳,若教育不当,溺爱过度;放任不羁,所欲不遂,则心神不定,脾意不藏,躁动不安,冲动任性,失忆善忘。

【诊断】

1.诊断要点

(1)多见于学龄期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2)注意力涣散,上课时思想不集中,坐立不安,喜欢做小动作,活动过度。

(3)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动作笨拙,学习成绩差,但智力正常。

(4)翻手试验、指鼻试验、指指试验阳性。

2.鉴别诊断

(1)多发性抽搐症:是一种以运动、言语和抽搐为特点的综合征。常见头部、躯干、上下肢小抽动,并有喉部发出奇特鸣叫声,或有骂人语言。

(2)正常顽皮儿童:虽有时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但大部分时间仍能正常学习,功课作业完成迅速。能遵守纪律,上课一旦出现小动作,经指出即能自我制约而停止。

(3)此外,还应与教学方法不当,致使孩子不注意听课及与年龄相称的好动相区别,以及与智能低下,或因视、听感觉功能障碍所致的注意力涣散与学习困难相区别。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本病以脏腑、阴阳辨证为纲。脏腑辨证:在心者,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多梦烦躁;在肝者,易于冲动,好动难静,容易发怒,常不能自控;在脾者,兴趣多变,做事有头无尾,记忆力差;在肾者,脑失精明,学习成绩低下,记忆力欠佳,或有遗尿、腰酸乏力等。阴阳辨证:阴静不足,证见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差,情绪不稳,神思涣散;阳亢躁动,证见动作过多,冲动任性,急躁易怒。本病的实质为虚证,亦有标实之状,临床多见虚实夹杂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