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自学百日通
9206800000114

第114章 针灸学入门(7)

(2)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灸。对于体弱患者,灸治时艾炷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以防“晕灸”。一旦发生晕灸,应及时处理。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3.灸后的处理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水疱,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疱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疱,放出水液,再涂以甲紫。瘢痕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1个月内慎做重体力劳动,疮面局部勿用手搔,以保护痂皮,并保持清洁,防止感染。

第四节针灸治疗内科常见病证

针灸治疗主要是通过对一定的腧穴进行针刺或艾灸来完成的,作为针灸临床治疗的实施方案,配穴处方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选取适当的腧穴,采用正确的刺灸方法,是配穴处方的主要内容。在此主要介绍取穴原则、配穴方法。

取穴原则人体有361个经穴和众多的经外奇穴,每个穴位都有一定的特性,其主治功能不尽相同。针灸处方中腧穴的选取,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以循经取穴为主,并根据不同证候选取不同腧穴,取穴原则主要包括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

(1)近部取穴:是指选取病痛的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普遍具有近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

(2)远部取穴:是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处部位的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

(3)随证取穴:随证取穴,亦名对证取穴,或称辨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近部取穴和远部取穴适用于病痛部位明显或局限者,但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往往难以明确其病变部位,如发热、失眠、多梦、自汗、盗汗、虚脱、抽搐、昏迷,对于这一类病证,可以按照随证取穴的原则选取适当腧穴。例如,治高热可选取大椎,治失眠多梦可选取神门,治盗汗可选取阴郄,治虚脱可选取气海、关元,治昏迷可选取素、水沟等,均属随证取穴的范畴。有些腧穴对某一方面的病证有特殊的治疗效果,在治疗中经常选用,如属气病的胸闷、气促等取膻中,属血病的血虚、慢性出血等取膈俞,属筋病的筋骨酸痛等取阳陵泉,这些也都属随证取穴的范畴。

上述取穴原则在临床上除可单独应用外,还常相互配合应用。

配穴方法

配穴是选穴原则的具体应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历代医家总结出多种行之有效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时要处理好主与次的关系,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一、中风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因起病急骤,症见多端,变化迅速,与自然界之风性善行数变特性相似而名中风,又因其发病突然亦称“卒中”。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常留有后遗症,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疾患。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病均归属中医“中风”范畴。

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等导致的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形成的脑血栓、脑栓塞,均可发生本病。

【辨证分型】

1.中风先兆多因气血上逆而病,症见眩晕,心悸,肢体麻木,手足乏力,舌强等症。

2.中经络病位浅,病情轻,多无神志改变。若脉络空虚,风邪入中,症见手足麻木,口角歪斜,语言不利,甚或半身不遂,苔薄白,脉弦滑或弦数。若因肝肾阴虚,风阳上扰,症见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口角歪斜,舌强语塞,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舌红苔黄,脉弦细而数或弦滑。

3.中脏腑病位较深,病情危重,根据病因、病机不同,可分为闭证和脱证。闭证症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半身不遂,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不通,脉弦滑而数。脱证症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二便失禁,脉细弱;如见汗出如油,瞳孔散大或两侧不对称,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为真阳外越之危候。

【针刺治疗】

1.中经络

(1)半身不遂

治则:滋养肝肾,通经活络。一般刺病侧穴,病程较久者先刺健侧,后刺患侧,即“补健侧,泻患侧”的治法。

处方:上肢:肩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太冲太溪

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太冲太溪

随证配穴:除上述穴位外,半身不遂还可取患侧井穴,点刺出血,取接续经气之意,上肢还可取肩、阳池、后溪等,下肢还可取风市、悬钟等。病程日久,上肢瘫可配大推、肩外俞,下肢瘫可配腰阳关、白环俞等,如患侧经筋屈曲拘挛者,肘部配取曲泽,腕部配取大陵,膝部配取曲泉,踝部配取太溪,乃阳病取阴之意,如语言謇涩,配哑门、廉泉、通里,肌肤不仁,可用皮肤针叩刺患部。

操作:毫针刺,补虚泻实,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2)口角歪斜

治则:疏调阳明,通经活络。

处方:地仓颊车合谷内庭太冲

随证配穴:按病位酌配牵正、水沟、下关等穴。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2.中脏腑

(1)闭证

治则:平肝息风,清心豁痰,醒脑开窍。

处方:十二井穴水沟太冲丰隆

随证配穴:牙关紧闭配下关、颊车,两手握固配合谷,语言不利配哑门、上廉泉。

操作:十二井穴点刺放血,水沟向上斜刺用泻法,太冲、丰隆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2)脱证

治则:回阳固脱。

处方:关元神阙

随证配穴:汗出不止配阴郄、复溜,小便失禁配三阴交。

操作:关元穴大炷艾灸,神阙隔盐艾灸,直至四肢转温为止。

【附注】

(1)针灸治疗中风疗效较满意,对中风急性期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2)后遗症期配合功能锻炼。

二、眩晕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自觉症状。“眩”指眼花,轻者稍做闭目即可恢复,重者两眼昏花缭乱,视物不明。“晕”指头晕而言,轻者如坐舟车,飘摇不定,重者旋摇不止,难于站立,昏昏欲倒,胸中泛泛,恶心呕吐。

现代医学中的耳源性眩晕、脑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血管病、贫血、神经衰弱等引起眩晕均属本证范畴。

【辩证分型】

头晕目眩,泛泛欲吐,甚则昏眩欲仆。如兼见头痛,耳鸣,急躁易怒,口苦多梦,舌红苔黄,脉弦,为肝阳上亢。如兼见头重如裹,胸闷恶心,神疲困倦,舌胖苔白腻,脉濡滑,为痰湿中阻。如兼见遗精,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脉沉细,为肾精亏损。

如兼见神疲乏力,心悸失眠,面色白,舌淡,脉细者,为气血虚弱。

【针灸治疗】

1.肝阳上亢

治则:平肝潜阳,滋水涵木。

处方:风池肝俞肾俞行间侠溪随证配穴:耳鸣配翳风,头胀痛配太阳。

操作:毫针刺,风池、肝俞、行间、侠溪用泻法,肾俞用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2.痰湿中阻

治则:运脾和中,除湿涤痰。

处方:头维内关中脘丰隆阴陵泉随证配穴:胸闷配膻中,纳差配足三里。

操作:毫针刺,头维、丰隆、阴陵泉均用泻法,内关、中脘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15~2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3.肾精亏损

治则:补肾益精,培元固本。

处方:百会悬钟肾俞太溪随证配穴:以遗精配关元、三阴交,耳鸣配翳风。

操作:毫针刺,均用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4.气血虚弱

治则:调理脾胃,补益气血。

处方:百会足三里脾俞胃俞随证配穴:心悸失眠配神门。

操作:毫针刺,用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可灸。

【附注】

(1)针灸治疗本病效果较好,如属眩晕综合征应查明原因,先治疗原发病。

(2)眩晕发作时嘱患者闭目,保持安静,如伴呕吐应防呕吐物误入气管。

(3)注意饮食,少食肥腻生痰之品。

三、头痛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其病因多端,涉及范围很广。此处所述乃以头痛作为主要病证者,若为某一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兼证,可参照本节治疗。头痛发生,常见于高血压、偏头痛、神经功能性头痛、感染性发热等疾患和眼、耳、鼻等病中。

【辨证分型】

1.外感头痛一般发病较急,头痛连及项背。如风寒重兼见恶风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风热重则头痛而胀,发热,口渴欲饮,便秘溲黄,苔黄,脉浮数。

若风湿重则见头痛如裹,痛有定处,肢体困倦,苔白腻,脉濡。

2.内伤头痛一般发病较缓,若因肝阳上亢,症见头痛目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若因肾虚髓不上承,症见头痛眩晕,耳鸣腰痛,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舌红苔少,脉细无力。若气血虚弱,症见头痛昏重,神疲乏力,面色不华,劳则加甚,舌淡,脉细弱。若因痰浊上蒙清窍,症见头痛昏蒙,胸脘痞闷,呕吐痰涎,苔白腻,脉滑。

若血瘀阻络,则头痛迁延日久,或头有外伤史,痛有定处如锥刺,舌质暗,脉细涩。

【针刺治疗】

1.外感头痛

治则:祛风散寒,化湿通络。

处方:百会太阳风池合谷随证配穴:前头痛配印堂,偏头痛配外关,后头痛配天柱,头顶痛配四神聪,风热配曲池,风寒配风门拔火罐,风湿配头维、阴陵泉。

操作:毫针刺,用泻法,风寒可配合灸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2.内伤头痛

(1)肝阳上亢

治则:平肝潜阳,滋水涵木。

处方:百会风池太冲太溪随证配穴:胁痛、口苦配阳陵泉。

操作:毫针刺,用泻法,每日1次或2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2)肾虚头痛

治则:滋阴补肾。

处方:百会肾俞太溪悬钟随证配穴:遗精带下配关元、三阴交,少寐配心俞。

操作:毫针刺,用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3)血虚头痛

治则:益气养血,活络止痛。

处方:百会心俞脾俞足三里随证配穴:纳差配中脘,心悸配大陵。

操作:毫针刺,用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4)痰浊头痛

治则:健脾涤痰,降逆止痛。

处方:头维太阳丰隆阴陵泉随证配穴:胸闷配膻中,呕恶配内关。

操作:毫针刺,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5)瘀血头痛

治则: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处方:阿是穴合谷血海三阴交随证配穴:肝郁配太冲。

操作:毫针刺,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四、面瘫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故又称“口眼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的季节性。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面神经麻痹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病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发生口眼斜,亦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辨证分型】

本病通常急性发作,突然一侧面部表情肌麻痹,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做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和撅嘴等动作,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耳下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病程延久,可因瘫痪肌肉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形成“倒错”现象。

【针刺治疗】

治则:祛风散寒,通经活络。

处方:太阳阳白地仓透颊车翳风合谷随证配穴:人中沟歪斜配地仓透水沟,体弱者配足三里。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亦可温灸,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合谷穴可取健侧穴位,10次为1个疗程。

【附注】

(1)面瘫分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应注意鉴别。

(2)本病初起时针刺量不宜过强。

(3)治疗期间避免风吹受寒,面部可做按摩和热敷。

(4)防止眼部感染,可用眼罩和眼药水点眼每日2次或3次。

五、腰痛

腰痛是指腰部疼痛,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可表现在腰部的一侧或两侧疼痛。

腰为肾之府,肾经经脉循行“贯脊属肾”,腰痛除与肾关系密切外,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的病损,亦可产生腰痛。

现代医学认为腰痛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腰部的肌肉、韧带和关节发生损伤或病变,任何原因导致的姿势失衡和某些内脏疾病都可引起腰痛,如风湿病、肾脏疾患和腰部肌肉、骨骼的劳损,以及外伤、腰椎增生乃至盆腔疾患等。本篇主要讨论寒湿腰痛、腰肌劳损、肾虚腰痛等的针灸治疗,其他腰痛可参照治疗。

【辨证分型】

1.寒湿腰痛由于风寒湿邪为患,症见腰部冷痛重着、酸麻,活动转侧不利,拘急不可俯仰,或腰脊痛连臀腿,如迁延日久,则时轻时重,患部发凉,遇阴雨天疼痛发作或加剧,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2.腰肌劳损多由陈伤宿疾,劳累腰痛举发,症见腰痛触之僵硬有牵制感,痛有定处,轻则俯仰不便,重则转侧困难,舌质暗,脉涩,部分患者有外伤史。

3.肾虚腰痛起病缓慢,隐隐作痛,或酸多痛少,腰腿酸软无力,喜按喜揉,劳则更甚,如兼神倦肢冷,滑精,面色白,四肢不温,舌淡,脉沉细者,为肾阳虚,如伴有虚烦咽干,手足心热,舌红,脉细数者,为肾阴虚。

【针刺治疗】

治则:除湿散寒,补益肾气,通经止痛。

处方:肾俞腰眼委中

随证配穴:寒湿重者配腰阳关,血瘀者配水沟,肾虚者配命门、三阴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