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华兵书宝典
9206200000090

第90章 司马兵法(3)

冢宰与百官布令于军日:“入罪人之地,无暴神祗,无行田猎,无毁土功,无燔墙屋,无伐林木,无取六畜、禾黍、器械;见其老幼,奉归勿伤。虽遇壮者,不校勿敌,敌若伤之,医药归之。既诛有罪,王及诸侯正其国,举贤立明,正复厥职。

王霸之所以治诸侯者六:以土地列诸侯;以政令平诸侯;以礼信亲诸侯;以礼力悦诸侯;以谋人维诸侯;以兵革服诸候。同患同利以合诸侯,比小事大以和诸侯。

会之以发禁者九:凭弱犯寡则眚之;贼贤害民则伐之;暴内凌外则之;野荒民散则削之。负固不服则侵之。贼杀其亲则正之,放弑其君则残之;犯令陵政则杜之;外内乱、禽兽行,则灭之。

【注释】

①正:正当、合适的意思。《管子·立政》:“正道捐弃而邪事日长。”

②权:权变、灵活的意思。《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少机警,有权数。”

③中人:指君主身边有权势的人。《曹子建集·六·当强欲高行》:“龙欲升天须浮云,人之仕进侍中人。”

④说:通“悦”。指喜悦。《诗经·召南》:“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⑤恃:依靠、依赖的意思。贾谊《论积贮疏》:“故其畜积足侍。”

⑥方:比拟、效仿的意思。魏征《十渐不克终疏》:“论功则汤武不足方。”

⑦历:推算日月星辰运行的方法,在此引申为选择。司马相如《上林赋》:“历吉日以斋戒。”

⑧凶:指饥荒。《墨子·七患》:“三索不收谓之凶。”

⑨大凯:恺,通“凯”。指军队打胜仗后所奏的乐曲。《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振旅恺以入于晋。”大恺,大奏乐曲,举国欢乐。

⑩春蒐秋狝:搜(Sou),指春天打猎。《管子·小匡》:“春以日蒐。”狝(xian),指秋天打猎。《管子·小匡》:“秋以田日称”。(田:打猎)春搜秋称,指春秋两季打猎,用以检阅军队。

逐奔不过百步:逐,追赶,追逐;奔,逃亡,战败而逃。《左传·成公十六年》:“臣之年实奔,臣之罪也。”追赶战败而逃的敌人不要超过一百步。这是周代以前古老的兵法。

纵绥:纵,通“踪”。指踪迹,追踪。《史记·张汤传》:“言变事纵迹安起。”绥,临阵退缩。曹操《败军令》:“将军死绥。”纵绥,指追踪临阵退缩的敌人。

舍: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其辟君三舍。”

礼:古代用来规定社会行为的法规、规范、仪式的总称。《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仁:古代一种含义十分广泛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意思是指人与人相亲、爱人。《论语·雍也》:“夫仁者,已欲生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信:诚信,不欺的意思。《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义:道理、意义的意思。《易经》:“刚柔之际,义无咎也。’”注:“义犹理也。”

勇:果敢、胆大的意思。《管子·法法》:“上好勇则民轻死。”

智:聪明的才能。贾谊《治安策》:“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

正名治物:指确立官职名称,分派职务,各司其事。

立国辨职:立国,分封诸侯;辨职:区分公、侯、伯、子、男等爵位。指分封诸侯区分爵位。

狱弭:狱,官司。《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梗阳人有狱,魏戊不能断。”弭,指消除,停止。《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内难未弭。”

寝:止,息的意思。《汉书·刑法志》:“三代之盛,至于刑错兵寝者。其本本有序,帝王之极功也。”

刑:指商周时期的五种刑罚。有墨(刺面)、劓(割鼻)、腓(斩足)、宫(割生殖器)、大辟(砍头)五种刑罚。

巡守:国君离开国都巡行境内。《尚书·舜典》:“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

省:察看、检查的意思。《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春游。览省远方。”

方:区域、地方的意思。《史记·文帝本纪》:“方内安宁。”

遍:全面、遍及的意思。《尚书·舜典》:“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神袍:指天地之神。

乃造于先王:造,祭名。《礼记·王制》:“天子将出,类乎上帝,宜平社,造乎称。”

冢宰:周代的官名,为六卿之首,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燔:焚烧的意思。《韩非子·和氏》:“燔《诗》、《书》而明法令。”

六畜:马、牛、鸡、犬、豕、羊六种家畜。

校(jiao):对抗、较量的意思。《战国策·秦策四》:“足以校于秦矣。”

王霸:王,天子。霸,做诸侯的盟主。王霸,指天子或盟主。

以土地列诸侯:列,指行列,位次,引申为排列。用调整诸侯封地的办法来给诸侯排位次,即控制诸侯的强弱。按照西周的制度,天子和诸侯都有权把自己一部份土地分封给他们的臣属,也有权把分封出去的土地收回,以此来控制他们的臣属。

比:亲近、和顺的意思。《诗经·大雅》:“王此大邦,克顺克比。

事:侍奉、服事的意思。《史记·孙膑传》:“庞涓即事魏。”

眚:通“省”。削减的意思。

颤:除地,废除的意思。《周礼·夏官大司马》:“暴内陵外则之。”

弑:古代统治阶级称子杀父、臣杀君,以下犯上为弑。《史记·高祖本纪》:“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

残:杀。《周礼·夏官·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杜:堵塞、拒绝,引申为孤立。使之孤立,在这是动用法。

【译文】

古代的人以仁爱为根本,用道义来治理国家,这才是正当的。正当的方法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就要灵活权变。权变是出自战争的需要,不是出自忠信仁爱。因此,如果杀违法乱纪的人能使百姓得到安宁,那么杀人是可以的;如果进攻别的国家为的是拯救这个国家的百姓,那么进攻也是可以的;如果用战争的手段来制止战争,即使进行战争,也是可以的。正因如此,仁爱便受到尊崇,道义便受到欢迎,智谋便得以倚重,勇敢便得以效仿,诚实便得以信任。这样,在国内就能得到百姓的爱戴,所以国土得到保卫;在境外也就能赢得其他国家百姓的威服,以此战胜敌人。

作战的原则是:不要违背农时,不选择疾病流行时作战,以此来爱护国内的百姓;不乘敌国有丧事时进攻,不趁敌国闹灾荒时作战,以此来爱护敌国的百姓;天寒地冻,炎热酷暑之时不兴兵打仗,这是爱护敌我双方的百姓。因此,国家虽然强大,喜欢作战必然会导致灭亡;天下虽然太平了,忘记备战也必然会导致危难。即使天下已经太平了,大奏凯歌,举国欢乐,也要居安思危,每年利用春秋两次打猎的机会,操练军队。诸侯们春天整顿军队,秋天训练军队,以此不忘备战。

古代作战的时候,追击逃跑的敌军不超过一百步,追踪临阵退缩的敌人不超过九十里,以此来表明军队的“礼”;不为难丧失战斗力的敌人,爱怜多伤患病人员,以此来表明军队的“仁”;等到敌军排好阵势再发起进攻,以此来表明军队的“信”;只争大义而不争小利,以此,来表明军队的“义”;放掉降服的敌人,以此来表明军队的“勇”;预测到战争的开始和结局,以此来表明军队的“智”。按时聚集民众用“礼”、“仁”、“信”、“义”、“勇”、“智”六德教育他们,这也是约束民众的原则,也是自古以来治理国家的方法。

古代的贤明君主治理国家,都能顺应天时,合乎地利,任用有德行的人做官,确立名分律令;设置各自政位,辩明各自职责,按照爵位的高低来分发俸禄。这样,诸侯都心悦诚服,国境外的势力也会前来归附。官司没有了,兵器入库。这便是圣明贤德的治国方法。

其次,贤明君主制定了礼乐法度,于是有了五刑。发动军队讨伐不行道义的人,按期巡视各统治的地方,会见诸侯,考察其施政情况。如果有不听命令,混乱常规,违背德行,违反天时,或是危害到有功德的君主的,就要全面告之诸侯,公布其罪状,然后告知天皇和上帝,日、月、星、辰等。在天地之神等庙宇中祈祷,然后奉告先王。冢宰与便向诸侯们征调军队说:“某国不实行道义,我们去征伐它。在某年某月某日军队到达某国。会同天子证明典刑。”冢宰百官向军队下达命令说:“进入敌国的领地,不要亵渎天地之神,不要在田地中打猎,不要破坏水利工程,不要烧毁房屋建筑,不要砍伐树木,不要拿取百姓的家畜、粮食和用具。见到这里的老人和小孩,要把他们送回家中,不要伤害他们。即使遇到健壮之人,他们不抵抗也不要把他们当敌人看待。敌兵如果受伤了,要给他们治疗,然后放他们回去。”惩罚了罪人以后,天子和诸侯们整理好了这个国家,推举有贤能的人,立明主,恢复和调整各级官职。

天子治理诸侯的方法有六种:用调整封地的大小来控制诸侯的强弱;用政策和法令来安定诸侯;用礼义诚信来亲近诸侯;用才智和能力来悦服诸侯,用智谋的人来维系诸侯;用军事力量来慑服诸侯。凭着共同的忧患和共同的利益把诸侯们聚合在一起,大国亲近小国,小国顺从大国,正因如此,诸侯们才能和睦相处。

会合各诸侯来颁布九项禁令:欺凌弱国、侵犯小国的,就要削弱他;危害贤良和百姓的,就要讨伐他;对内残暴、对外欺凌的,就要清除他;使田地荒芜、百姓逃散的,就要削减他;倚仗险固地势不服从天子的,就要派遣军队攻打他;用卑劣手段残杀同胞的,就要按法令惩处他;驱逐或杀害君主的,就要杀了他;不听禁令不守法度的,就要孤立他;在家族内外淫乱,行为像禽兽的,就要消灭他。天子之义①第二天子之义,必纯取法天地,而观于先圣。士庶②之义,必奉于父母而正于君长。故虽有明君,士③不先教,不可用也。

古之教民,必立贵贱之伦经④,使不相陵;德义不相逾⑤;材技不相掩;勇力不相犯⑥。故力同而意和也。

古者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故德义不相逾。上贵不伐⑦之士,不伐之士,上之器⑧也,苟不伐则无求,无求则不争。国中之听,必得其情,军旅之听,必得其宜,故材技不相掩。从命为士上赏,犯命为士上戮,故勇力不相犯。

既致教其民,然后谨选而使之,事极修⑨则百官给⑩矣,教极省则民兴良矣,习惯成则民体俗类,教化之至也。

古者逐奔不远,纵绥不及,不远则难诱,不及则难陷,以礼为固,以仁为胜。既胜之后,其教可复,是以君子贵之也。

有虞氏戒于国中,欲民体其命也。夏后氏誓于军中,欲民先成其虑也。殷誓于军门之外,欲民先意以行事也。周交刃而誓之,以致民志也。夏后氏正其德也,未用兵之刃,故其兵不杂。殷,义也,始用兵之刃矣。周,力也,尽用兵之刃矣。夏赏于朝,贵善也。殷戮于市,威不善也。周赏于朝,戮于市,劝君子惧小人也。三王彰其德一也。

兵不杂则不利,长兵以卫,短兵以守。太长则难犯,太短则不及。太轻则锐,锐则易乱。太重则钝,钝则不济。

戎车:夏后氏日钩车,先正也。殷日寅车,先疾也。周日元戎,先良也。

旗:夏后氏玄,首人之孰也。殷白,天之义也。周黄,地之道也。

章:夏后氏以日月尚明也。殷以虎尚威也。周以龙尚文也。

师多务威则民诎,少威则民不胜。上使民不得其义,百姓不得其叙,技用不得其利,牛马不得其任,有司陵之,此谓多威,多威则民诎。上不尊德而任诈慝,不遵道而任勇力,不贵用命而贵犯命,不贵善行而贵暴行,陵之有司,此谓少威,少威则民不胜。军旅以舒为主,舒则民力足。虽交兵致刃,徒不趋,车不驰,逐奔不逾列,是以不乱。军旅之固,不失行列之政,不绝人马之力,迟速不过诚命。

古者,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军容入国,则民德废;国容入军,则民德弱。故在国言文而语温。在朝恭以逊,修已以待人,不召不至,不问不言,难进易退。在军抗而立,在行遂而果,介者不拜,兵车不式,城上不趋,危事不齿。故礼与法,表里也,文与武,左右也。

古者贤王明民之德,尽民之善,故无废德,无简民。赏无所生,罚无所试。有虞氏不赏不伐而民可用,至德也。夏赏而不罚,至教也。殷罚而不赏,至威也。周以赏罚,德哀也。赏不逾时,欲民速得为善之利也。罚不迁列,欲民速睹为不善之害也。大捷不赏,上下皆不伐善,上苟不伐善,则不骄矣;下苟不伐善,必亡等矣,上下不伐善若此,让之至也。大败不诛,上下皆以不善在己,上苟以不善在己,必悔其过,下苟以不善在己,必远其罪,上下分恶若此,让之至也。

古者戍兵三年不兴,睹民之劳也。上下相报若此,和之至也。得意则恺歌,示喜也。偃伯灵台,答民之劳,示休也。

【注释】

①义:指标准。《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②士庶:士,古时四民之一,位于庶民之上,是最低层的贵族。庶,庶民。士庶,泛指平民百姓。

③士:古代最低层的贵族。

④伦经:伦,指人伦。封建社会宜扬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以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为五伦。经,常规、原则。伦经,就是人伦的常规或原则。

⑤逾:越过,超越的意思。《韩非子·五蠹》:故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

⑥犯:触犯、侵犯的意思。《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数犯边境。”

⑦伐:夸耀的意思。《庄子·山木》:“自伐者无功。”

⑧器:认为有才能。《后汉书·陈宠传》:“朝廷器之。”

⑨事极修:修,善,很好。指各项事理都整治的很好。

⑩给:原意为供应丰足,引申为各尽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