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华兵书宝典
9206200000071

第71章 李靖兵法(14)

唐太宗说:“确实是这样。‘有余’和‘不足’这两个概念,使后代一些兵家误认为就是专指强弱。殊不知防守的方法,关键是能向敌人假装显示力量不足;进攻的方法,关键是能向敌人假装显示力量有余。向敌显示力量不足,则引诱敌人必定来进攻,这就使敌人不知其不应当进攻;向敌人显示力量有余,则致使敌人必定采取防守,这就使敌人不知其不应当防守。进攻和防守其中的用兵之道是同一的,但是敌我之间却是你死我活的对立双方。如果我方运用得当,那么敌人就会失败;如果敌人运用得当,那么我方就会失败。敌我得失成败的结果怎么样,就能够分出敌我双方用兵之道的高低优劣了。进攻和防守,用兵之道是同一的,掌握了它就能百战百胜。所以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将这句话用在我们这里)它就是讲要懂得进攻和防守的用兵之道吧?”

李靖再拜而起说:“深奥啊,这是古代圣人的兵法呀!进攻是防守的转化,防守是进攻的手段,进攻和防守的目的都是为了夺取胜利罢了。如果进攻中不知道防守,防守中不知进攻,这就不仅割裂了进攻和防守的相互联系,而且使进攻和防守各自孤立起来,这样虽然能将《孙子》、《吴子》兵法背诵如流,然而内心却不理解其中用兵之道的奥妙,把进攻和防守对立起来,那么这样的将领怎能知其所以然呢?”

唐太宗问:“《司马法》说:‘国家虽然很强大,穷兵黩武也必然招致灭亡;天下虽然很安定,忽视战备必然导致危险。’这也是讲进攻和防守统一的道理吧?”

李靖答:“主持国家的王侯公卿,哪里有不讲求攻守呢?进攻,不仅仅要能够攻夺敌人的城池、击破敌人的战阵,还必须要有瓦解敌人的士气、动摇敌人军心的方法。防守,也不只是使城防完善、使战阵坚固而已,还必须保持旺盛的士气并寻机破敌。从大的方面讲,这是作为国家的君王应该懂得的道理,从小的方面讲,这是作为国家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瓦解敌人的士气、动摇敌人的军心,这就是所谓的知彼;能够保持我方旺盛的士气,这就是所谓的知已。”

唐太宗说:“确实是这样!我每当临阵对敌,总是先分析、判断敌人的军心和我方的军心谁更审慎、周密、严整,然后敌人的虚实就可以知道了;考察敌人的士气和我方的士气谁更旺盛,然后我方的强弱就可以知道了。所以说知彼知已,是兵家必须掌握的重要原则。现在的将领臣属,即使不能够完全掌握敌人的情况,但是如果能够透彻地了解自己的情况,那么又怎么会还有失利呢?”

李靖说:“孙武所说的‘首要的是要创造条件使自己立不败之地’,这就是知己;‘寻找和创造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这就是知彼。又说:‘不可被敌人战胜,在于自己的主观努力;能够战胜敌人与否,则在于敌人是否发生失误’。我用兵作战时一刻也不敢违背这一训诫。”

唐太宗问:“《孙子》讲到瓦解敌军士气的方法时说:‘军队刚交战时士气锐不可当,过了一段时间便渐渐懈怠了,到最后则力竭气表。善于用兵的将领,要避开敌人的锐气,趁敌人士气怠惰或衰竭时攻击它。’你看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吗?”

李靖答:“人是含有生机、禀受于天之血气的,旦被鼓舞去与敌人拼搏,至死也不知道惧怕,这都是因为血气驱使他这样做的。所以用兵的方法,必须首先考察我军士众的斗志,激励起全军士众敢打必胜的士气,这样才能够去攻击敌人。吴起所说的‘四机’,是以气机作为首要一条的,没有别的道理,就是要能激励每个士兵敢打敢拼,那么全军必然是所向披靡、锐不可当。所谓‘朝气猛锐’,并不是局限于某个特定时间而言的,只是举一天中的早晚来作的比喻。如果经过‘三鼓’战斗,而敌人的士气仍是不衰不竭,那么又怎能讲敌人一定是懈怠衰竭呢?一些学习兵法的人只知道空洞地背诵兵书上的语句,结果却往往被敌人欺骗诱惑。假如能领悟剥夺敌人士气的道理,那么就可以让他领兵作战了。”

唐太宗问:“你曾经说过,李善于用兵之道,天长日久还可以任用他吗?如果不是我亲自控制驾驭他,就可能不好使用了。那么以后太子李治继位了,如何能够控制驾驭他呢?”

李靖答:“为陛下打算,不如现在就罢黜李的官爵,将来由太子再重新起用他,那么他一定会感恩图报,这在情理上讲能有什么妨碍呢?”

唐太宗说:“好哇!我没有什么可疑虑的了。”

唐太宗说:“李如果与长孙无忌一起执掌国家政权,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李靖答:“李,是忠义之臣,可以保证他能胜任重托。长孙无忌有辅佐陛下创业的大功,陛下又以肺腑至亲委任他做辅佐国政的宰相。然而他外表上礼贤下士,其实内心却嫉贤妒能。所以,尉迟敬德曾经当面指责他的短处,也因此辞官退隐;侯君集怨恨他忘怀旧朋好友,以致参与了废立太子的谋反,这都是长孙无忌造成的。陛下问到我了,我不敢避开不谈这些情况。”

唐太宗说:“不要泄露,我将重计考虑如何处置的办法。”

唐太宗问:“汉高祖刘邦善于统御将帅,但后来韩信、彭越都被他杀了,萧何被投入了监狱,为什么刘邦如此对待功臣名将呢?”

李靖答:“我看刘邦、项羽都不是善于统帅将领的君主。当秦朝将要灭亡时,张良原本为了替韩国报仇,陈平、韩信都是因为怨恨楚王不能重用他们,于是这些人便借刘邦的势力,为各自的私意而奋斗罢了。至于说萧何、曹参、樊哙、灌婴,他们开始时都是亡命之徒,汉高祖刘邦就是借助这些人的辅助才夺得了天下。假设让六国的后裔复位立国,那么这些人一定会各自怀念各自的国君,这样即使刘邦有统御将帅的才能,他们又怎么会为汉高祖所用呢?我认为汉高祖之所以能得天下,就是因为得力于张良的借着之谋和萧何的漕挽之功。就这些事例而言,韩信、彭越被杀,范增得不到重用,这两件事情是相同的。所以,我说刘邦、项羽都不是善于统御将帅的帝王。”

唐太宗问:“汉光武刘秀中兴以后,能够保全功臣名将,不让他们管理政事,这就是善于统御将帅吧?”

李靖答:“汉光武刘秀虽然凭借前人的基业,很容易获得成功,然而王莽势力之大不亚于当年的项羽,只是寇恂、邓禹的才干却并没有超过萧何、张良,然而刘秀的独到之处是能够诚心待人,用温和开明的手段治理国政,保全功臣名将,这就比汉高祖贤明多了!从这些事实来评论统御将帅的方法,我要说汉光武是成功的。”

唐太宗说:“古代的人出兵作战任命大将时,要斋戒三日,然后才将铖授与将领说:‘从此上至苍天的事情,由将军全权处置。’然后又将斧授与将领说:‘从此下至九地的事情,由将军全权处置。’之后又推着他的战车说:‘军队进退全权由你根据情况决断。军队出发以后,军中一切只听将军的指挥,不必等待君王的命令。我认为这种礼制早已废弃了,今天想和你参照古代的礼制,定立新的遣将仪式,你看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