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华兵书宝典
9206200000053

第53章 尉缭子兵法(8)

今世谚云:“千金不死,百金不刑。”试听臣之言,行臣之术,虽有尧舜之智,不能关一言⑨;虽有万金,不能用一诛⑩今夫决狱,小圄不下十数,中圄不下百数,大圄不下千数。十人联百人之事,百人联千人之事,千人联万人之事。所联之者,亲戚兄弟也,其次婚姻也,其次知识故人也。是农无不离田业,贾无不离肆宅,士大夫无不离官府。如此关联良民,皆因之情也。兵法曰:“十万之师出,百费千金。”今良民十万而联于囚圄,上不能省,臣以为危也。

【注释】

①理:指判决案件的法官。古代兵刑合一,所以将领也可以兼任法官。

②私;包庇,偏私。原作“移”从鄂局本改。

③制:统制,裁决。

④命:这里作动词用,指发落。

⑤此句可能有错字,难以确解,只能译其大意。华陆综据《简本》作:“矢射之弗及。”引清朱墉辑注《武经七书汇解》云:“不救者,只于近前亲问详察,求得其情而出其死,不待五步之外始救也。钩,钩金也。矢,束矢也。射,入也。追,追其既往也。”又据《国语·齐语》:“小罪谪以金分。寡间罪索讼者,三禁而不可上下,坐成以束矢。”故其注译本认为此句似应译为:精明正直的法官必定会亲临现场审判囚犯,而根据案情设法解救,即令囚犯有过罚缴钩金束矢的小罪,也不加以追究。此说可作参考。

⑥菙(chuí垂)楚:菙通“棰”,木棍;楚,荆杖。古代刑罚工具,用其罚人即为杖刑。

⑦答(chī吃);鞭打。

⑧灼(zhuó茁):用火烫。

⑨关:拉关系说情。又华陆综注译本云:此处用“开”字更妥,《商君书·定分》篇有“天下之吏民虽有贤良辨慧,不能开一言以枉法,虽有千金,不能以用一铢”之句。也可参考。

⑩铢(zhū朱):古代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圄(yǔ语);牢狱。

亲戚;这里指父母。

省(xǐng醒):省悟、明白。

【译文】

所有的将领,也是法官,各种各样案件都由他判决,不会对任何人偏私。正因为能对任何人也不偏私,所以对各种复杂案情上报来都能正确裁决,遇到各种复杂事情都能公正的发落。正直的人不等到囚犯临刑时去救他,即使面临弓矢射来那样严重的危险也不追悔。所以善于审理案件的人,不用靠刑杖拷打,案件的内情也都能洞悉。用刑杖猛打背部,用烙铁烧人双胁,用紧束指头让人受苦,用这些严刑拷打来讯问案情,即使是国家的勇士也会因受不了痛苦折磨而胡乱认罪。

现在社会上有这样的谚语:“家有千金,可以让你不被处死,家有百金,可以让你不受刑罚。”如果君王能听从我的建议,采用我的方法,即使像尧舜那样聪明的人,也不能凭拉关系说私情对案件施加影响;即使家财万贯,也无法拿出一铢钱来进行贿赂。现在等待审判的案件很多,小的监狱关押不下十几个囚犯,中等监狱关押不下百余名囚犯,大的监狱关押不下千余名囚犯。十人就牵连着上百人的事情,百人牵连着上十人的事情,千人则牵连着上万人的事情。牵连最密切的是父母兄弟,其次是联姻的亲戚,又其次是相交好友。结果,农民的被迫离开农田,商人的被迫离开店铺,官吏被迫离开官府,(都是到处为监狱中的亲人朋友奔跑营救。)这么多的无辜百姓受到牵连,就是案件的实情。兵法上说:“十万军队出征,每日用费达千金。”如今成千上万的善良本性都同监狱中的囚犯牵连着,君王如果还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以为这是非常危险的!

卷第三

原官第十

官者,事之所主,为治之本也。制者,职分四民①,治之分也。

贵爵富禄必称,尊卑之体也。好②善罚恶,正比法③,会计④民之具也。均地分⑤,节赋敛,取与之度也⑥。程⑦工人,备器用,匠工之功也。分地塞要,殓⑧怪禁淫之事也。导法稽断⑨,臣下之节也,明法稽验,主上之操也。明主守⑩,等轻重,臣主之权也。

明赏赉,严诛责,止奸之术也。审开塞,守一道,为政之要也。下达上通,至聪之听也。知国有无之数,用其仂也。知彼弱者,强之体也。知被动者,静之决也。官分文武,惟王之二术也。

俎、豆同制,天子之会也。游说间谍无自入,正议之术也。诸侯有谨天子之礼,君臣继命,承王之命也。更造易常,违王明德,故礼得以伐也。

官无事治,上无庆赏,民无狱讼,国无商贾,何王之至也!明举上达,在王垂听也。

【注释】

①四民:指士、农、工、商。

②好(hào耗);喜好、奖赏。

③正:整顿。比法:据《周礼·小司徒》:“乃颁比法于六乡之大夫,使各登其乡之众寡,六畜车辇,辨其物,以岁时入其数。以施政教,行征令。”由此可知比法是统计人口、财物,以作征收赋敛依据的法令。

④会(kuaì快):管理、统计。

⑤均地分:原文作“均井地”,据《简本》改。依据农户人口数分配耕地。

⑥取与之度:指掌握征收赋税和分配土地的一定数量。

⑦程:这里指工程期限。

⑧殓(tiǎn舔):杜绝、毁灭。

⑨稽:检查事物处理情况。

⑩主守:指臣子的职守。

臣主之权也:此五字《简本》作“臣主根也”。

赉(lài赖):奖赏。

一道:统一的政治原则。

仂(lè乐):富余部分。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器具,俎是祭祀时盛牛羊的器皿,豆是古代食器,有盖,用来盛食物。俎豆同制:指礼器要规格统一,这是国家大一统的象征。

闾:原作“开”,从鄂局本改。

臣:原作“民”,从鄂局本改。

王(wàng妄):天下治理得好。至:极点。

【译文】

官员是各项事物的主管,是治国的根本。设立官制,按其职能分别管理士、农、工、商,这是按照治理国家的需要划分的。

高贵的爵位和丰厚的俸禄必须相称,这是显示尊卑差别的根据。奖励善良惩罚邪恶,整顿法令,这是正确统计百姓的财富和收成好坏的基础。把土地平均分给民众耕种,有节制地征收赋税,分配和征收都要有适当的标准。规定工匠日常生产的期限,准备好各种器具保证使用,这是管理工程技术官员的职责所在。划分区域管理,巩固险要地方,这是杜绝坏人坏事、禁止邪恶行为的需要。依照法令处理好各种事务,这是官吏的职责。颁布法令并检查落实情况,这是国君的权利。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任务,区分轻重不同的等级,这是国君和臣下治理政事必须掌握的关键。

奖赏要公开,惩罚要严格,这是禁止邪恶行为的有效方法。明察政策法令的利弊,遵守统一的政治原则,这是处理政事的要诀。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国家政治就不会腐败。明白国家财政收支盈亏的情况,要使用富余的部分。知道国家存在的弱点,这是国家求得强盛的根本。能察觉某个地方有动的因素,是求静的办法。官员分为文臣和武将,这就是国君治理天下的两种手段。

祭祀的俎器、豆器都统一制度,这是天子会合诸侯的前提。四处游说之士、外国间谍无法进来,这是端正言论的关键。诸侯各国都对天子谦恭有礼,国君和臣下地位世代相传不变,这是遵行天子的意志。挠乱国家的秩序,违反天子的意志,按照礼法就可以攻伐他。

官员没有什么麻烦的事情需要处理,国君不能奖赏(百姓就自觉地尽力从事农战),民众没有告状打官司的,国内没有(违法牟利的)商人,国家的治理就好到了极点啊!把这些道理向上禀告,目的就在大王能够听取。

治本第十一

凡治人者何?曰:非五谷无以充腹,非丝麻无以盖形。故充腹有粒,盖形有缕①。夫在耘耨②,妻在机杼③,民有二事,即有储蓄。夫无雕文刻镂④之事,女无绣饰纂组⑤之作。木器液,金器腥。圣人饮于土,食于土,故埏埴⑥以为器,天下无费。今也金木之性不寒,而衣绣饰;马牛之性食草饮水,而给菽粟。是治失其本,而宜设之制也。春夏夫出于南亩⑦,秋冬女练于⑧布帛,****不困。今短褐⑨不蔽形,糟糠不充腹,失其治也。古者土无肥硗⑩,人无勤惰,古人何得,而今人何失邪?耕有不终亩,织有日断机,而奈何饥寒!盖古治之行,今治之止也。

夫谓治者,使民无私也。民无私则天下为一家,而无私耕私织,共寒其寒,共饥其饥。故如有子十人,不加一饭;有子一人,不损一饭,焉有喧呼酡酒以败善类乎?民相轻佻,则欲心兴,争夺之患起矣。横生一夫,****私饭有储食,私用有储财。民一犯禁,而拘以刑治,乌有以为人上也?善政执其制,使民无私。为下不敢私,则无为非者矣。反本缘理,出乎一道。则欲心去,争夺止,囹圄空,野充粟多,安民怀远,外无天下之难,内无暴乱之事,治之至也。

苍苍之天,莫知其极。帝王之君谁为法则?往世不可及,来世不可待,求己者也。所谓天子者四焉:一曰神明,二曰垂光,三曰洪叙,四曰无敌,此天子之事也。野物不为牺牲,杂学不为通儒。今说者曰;“百里之海,不能饮一夫;三尺之泉,足以止三军渴。”臣谓:欲生于无度,邪生于无禁。太上神化,其次因物,其下在于无夺民时,无损民财。夫禁必以武而成,赏必以文而成。

【注释】

①缕(lǚ吕):线,这里指衣服。

②耘耨(yún云nòu):除草,这里指耕种。

③机杆(zhù住):织布机,这里指纺织。

④雕文刻镂(Iòu漏):指雕刻花纹图案等手工艺。镂也是刻的意思。

⑤纂组:指编织丝绸织物一类的工艺活。

⑥埏填(shānzhī山直):埏本意为揉粘土,引申为制陶器的模型。埏埴,以陶土放入模型中制成陶器。

⑦南亩:泛指农田。

⑧练:把丝麻或布帛洗晒得柔软洁白。“于”字原脱,从鄂局本改。

⑨短褐(hè喝):短小粗糙的衣服。

⑩硗(qiāo敲):土地坚硬而贫瘠。

“饥寒”二字原作“寒饥”,从鄂局本改。

酞(zhèn镇):同鸩,毒酒。酞酒,这里指酗酒闹事。

轻佻(tiāo挑):轻薄。这里指好逸恶劳。

“兴”字原作“与”,从鄂局本改。

横:即“横遂”,指为非作歹倒行逆施作坏事。一夫,这里指暴虐的君主。

乌:反问。人上:指国君。

反本:这里指返回到耕织的本业。反,同返。缘理:寻求原理,这里指寻求无私的原理。

怀远:安抚边远地区的老百姓,使之安心归附。

帝王之君:这里指古代传说中的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和夏、商、周三代开国之王(禹、汤、周文王和周武王)。

神明:聪明睿智。

垂光:指恩德广泽天下。

洪:明确。叙,同“序”,指等级制度。洪叙:明确封建的君臣、父子、尊卑、长幼的等级制度。

牺牲:古代祭祀时宰杀的牲畜。这里泛指祭品。

通懦:指博学有见识、懂得变通的儒者。

太上:最高的境界。神化:随心所欲,运用自如。

因物:根据客观条件因势利导。

武:指用武力和刑罚制裁。

文:指思想教育。

【译文】

靠什么去治理百姓?回答是:没有五谷就不能填饱肚子,没有丝麻织成布帛就无法遮盖身体。所以,填饱肚子要靠粮食,遮盖形体要靠衣服。丈夫在田野耕种,妻子在家中织布,百姓如果不被征用去服劳役,那么天下就会有剩余的粮食财物可以储藏。男子不要去生产专供奢侈享受用的工艺品,女子不要去从事编织布帛一类丝织物。木制的器具容易漏水,金做的食器会有异味。圣人是用土做饮食器具的,所以把揉粘土放在模型中制成陶器,不加重天下百姓的负担。如今(的情况却相反),原本金、木的本性是不怕寒冷的,却要披上锦绣作为装饰;马、牛的本性原是食草饮水,却要让它吃豆料、粮食。这样处理事情违背了根本的原则,应当采取措施加以杜绝。春夏两季保证男子在田里耕种,秋冬两季保证女子织染布帛,这样百姓就不会缺吃少穿。现在的百姓短衣粗布不能遮体避寒,连糟糠都吃不上,说明国家还没治理好。古今相比。土地的肥沃、贫瘠没有两样,人的勤懒没有两样,为什么古人的治理成效好,今人的不好呢?耕种的农夫(常常被征调)不能完成他的耕作,织布的妇女常常要停下织机(应付差事),这样百姓又哪能不受饥受寒呢?原因恐怕就在古时治国的根本原则得到实行,今天却得不到实行吧!

所谓治理得好,就是让民众无私心。民众无私心就能把天下人都看成一家人,不再为个人小家庭耕种织布,受寒大家一同受寒,挨饿大家一同挨锇。即使你家中有十个子女,也不为你增加一份粮食;即使你家只有一个子女,也不为你减少一份粮食:这样又哪会有吵吵嚷嚷、酗酒闹事、伤风败俗的事发生呢?如果民众好逸恶劳,欲望就会膨胀,就会酿起争夺的祸患了。再不幸遇到暴君统治,那么百姓就靠私人储存的粮食吃饭,靠私人储存的钱财花费。民众为了私利违反法律,把他们逮捕起来处以刑罚,那么还算什么好国君呢?国家治理好就要执行国家的制度,使百姓没有私心。百姓没有私心,就没有人再犯法了。回归到治国的根本原则,寻求正确的道理,使其原原本本的得到执行,那么百姓都会克服掉私心,彼此之间的争夺就会停止,监狱里就没有犯人,粮食充足、生活殷实,百姓安居乐业,边远民族归附,外部没有敌人来侵犯,内部不发生暴乱,这就是国家治理到最好的境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