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华兵书宝典
9206200000031

第31章 六韬兵法(9)

太公说:“作为一名将领,冬天再冷也不着毛皮衣,夏天再热也不用扇子,雨下得再大也不用车盖:这可以叫做礼将。作为将领,如果不能以身作则,就无法了解士卒的冷暖。通过险隘要塞,闯入泥泞的沼泽,将领一定要先下车步行:这可以叫做力将。作为将领,如果不能身体力行,就无法体察士卒的劳苦。全军都已宿营,将领才能就寝;炊事都已完毕,将领才能进食;军中都不能举火,将领也不举火:这可以叫做止欲将。作为将领,如果不能率先克制自己的欲望,就无法了解到士卒的饥饱。正因为将领能够与士卒共冷暖、共劳苦、共饥饱,所以全军战士才会在听到战鼓催征时而高兴、听到鸣金收兵而生气。城高沟深,箭石纷纷,战士们能够争先攀登;敌我交手,白刃当前,战士们能够奋勇上阵杀敌。这绝不是因为战士们喜欢死亡、喜欢负伤,而是因为他们的将领非常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冷暖和饥饱非常真切地体察他们的劳苦所致。”

阴符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三军卒①有缓急②,或利或害。吾将以近通远,从中应外,以给三军之用,为之奈何?”

太公曰:“主与将有阴符,凡八等。有大胜克敌之符,长一尺:破军擒将之符,长九寸;降城得邑之符,长八寸;却敌报远之符,长七寸;警众坚守之符,长六寸;请粮益兵之符,长五寸;败军亡将之符,长四寸;失利亡士之符,长三寸。诸奉使行符,稽留若③符事闻、泄、告者,皆诛之。八符者,主将秘闻,所以阴通言语,不泄。中外相知之术,敌虽圣智,莫之能识。”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卒(cù猝):突然,忽然。

②缓急:偏义复词,偏指急,这里指紧急情况。

③若:这里是或者、或许的意思。

【译文】

武王询问太公说:“我军出兵远征,深入到诸侯国境内之时,如果突然遇到紧急情况,对我军或者有利,或者有害,我都希望与他们保持联络,以便及时得到消息,从而给予有力支援。如何做才能做到此点呢?”

太公说:“君主与大将之间用事先约定的秘密兵符相往来。这种兵符成分八等:大获全胜、大败敌军的兵符,长度为一尺;击破敌军、俘虏敌将的兵符,长度为九寸;占领敌城、强攻市镇的兵符,长度为八寸;打垮敌军、乘胜追敌的兵符,长度为七寸;警戒将士、固守不出的兵符,长度为六寸;请求支援、要粮要人的兵符,长度为五寸;军队战败、将领阵亡的兵符,长度为四寸;战斗失利、战士逃散的兵符,长度为三寸。凡是奉命传送兵符的人员,如果延误时间,或者获悉情报、泄漏机密、妄自告语,必须要处死。这八种兵符,是君主和大将秘密商定的,为的是暗通消息,所以绝对不准外泄。这一联通国内君主与出征大将的方法,敌人再高明,也不会识破。”

武王说:“讲得太真妙了!”

阴书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主将欲合兵行无穷之变,图不测之利,其事烦多,符不能明,相去辽远,言语不通,为之奈何?”

太公曰:“诸有阴事大虑,当用书①,不用符。主以书遗将,将以书问主,书皆一合而再离②,三发而一知。再离者,分书为三部;三发而一知者,言三人,人操一分③,相参而不相知情也。此谓阴书。敌虽圣智,莫之能识。”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书:指信件。

②再高:经过两次分割,成为三部分。

③分(fèn份):通“份”。

【译文】

武王询问太公说:“我军将要出师远征,并且深入到诸侯国境之内,君主和大将都想集中兵力,灵活自若地采取行动,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但要联络对方,头绪过于繁多,难以用兵将表明意图;相距又很遥远,无法靠通话面授机宜。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

太公说:“在遇到各种需要保守机密的重大决策时,应当用书信传送,不应当用兵符传送。君主通过去信把自己的设想传给大将,大将通过回信把自己的请示传给君主。往来的书信要做到一合而再离、三发而一知。所谓一合而再离,就是把一封很完整的书信分成三部分;所谓三发而一知,就是派出三人、人手一份,相互参错开来,三个人都不了解全信内容。(只有收信人将三部分重新拼合起来,才能通读。)这也就是所谓的阴书。对于这种阴书,敌人即使再高明,也无法识破。”

武王说:“说得太奇妙极了!”

军势

武王问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

太公曰:“资因①敌家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②发于无穷之源。故至事不语,用兵不言。且事之至者,其言不足听也;兵之用者,其状不足见也。倏③而往,忽而来,能独专而不制者,兵也。夫兵,闻则议,见则图,知则困,辨则危。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④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故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设备⑤于已失之后,非上圣也;智与众同,非国师⑥也;技与众同,非国工⑦也。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⑧,动莫神于不意,谋莫善于不识。夫先胜者,先见⑨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

“圣人征⑩于天地之动,孰知其纪,循阴阳之道而从其候,当天地盈缩因以为常。物有死生,因天地之形。故曰:未见形而战,虽众必败。善战者,居之不挠,见胜则起,不胜则止。故曰:无恐惧,无犹豫。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善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失利后时,反受其殃。故智者从之而不释,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

“夫将,有所不言而守者,神也;有所不见而视者,明也。故知神明之道者,野无衡敌,对无立国。”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资:这里指条件,形势;因:借助。依文例,“因”下疑脱“于”字。

②奇正:古代兵法术语,指特殊的用兵之道和一般的用兵之道。《孙子·势》:“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王皙注:“奇正者,用兵之铃键,制胜之枢机也。临敌运变,循环不穷,穷则败也。”

③倏(shū书):疾速经过的样子。

④理:整治,处置,处分。

⑤设备:设防,防卸。

⑥国师:这里指名闻一国的导师。

⑦国工:这里指名闻一国的良匠。

⑧玄默:一种无比高妙的虚静状态。

⑨见(xiàn现):通“现”,意思是表现。

⑩征:求索,考察的意思。

孰:通“熟”。

挠(náo脑阳平):弯曲,屈服的意思。

“善”下当脱“战”字。

衡敌:可与抗衡之敌。

【译文】

武王询问太公说:“有关进攻敌人的原则,应该怎么理解?”

太公说:“进攻态势的形成,在于对敌方行动的巧妙借用;战术变化的产生,在于有交战之时的相机调整;兵法奇正的发端,在于对宇宙本源的准确体验。所以,奇妙的事理不可言传,兵法的妙用不可言状。再说,事理只要达到极妙的状态,陈述出来也是不足为听的;用兵一旦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描绘出来也是不足见的。来无踪,去无影,能够独断专行而不容束手束脚的特点,正是兵法的要旨所在。兵贵隐秘:如果让人听说;就会遭人议论;如果让人识破,就会遭人图谋;如果让人知晓,就会遭人困扰;如果让人判明,就会遭人危害。所以,善于打仗的人,不待大张旗鼓就已经结束了战斗;善于除患的人,不待祸害露头就加以防止;善于胜敌的人,不待刀兵相见就消灭了对手。这也就是说,成功的作战,是不战而胜。所以,只有和敌人短兵相接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样的人不能称之为优秀将领;在战斗已经失利才加强防备的人,也不能称之为英明君主;智力平平的人,不能称之为超凡出众的国师;技能平平的人,不能称之为超凡出众的国工。战争最大的目的,在于一定克敌制胜;兵法的最佳运用,在于丝毫不露声色;最为神奇的行动,在于完全出敌不意;最为优异的谋略,在于使人捉摸不透。所谓战前优势,就是战前故意示弱,然后对敌开战,最终能以很小的代价取得很大的胜利。

“圣人在体察天地的运动时,熟知运动的自然规律,遵循阴阳的法则及其征候,适应自然变化并奉为常法。万物都有生有死,根据在于天地之形、自然之势。所以说,假如没有认清形势就仓促上阵,那么即使人多势众,最终会以失败告终。善于用兵的人,平时要有不屈不挠的行为,看到胜机立即起兵,不能取胜决不轻举妄动。所以说,千万不能恐惧,千万不能犹豫。用兵的大害,犹豫第一;三军的大灾,在于狐疑。善于打仗的人,看到有利可图,更不会轻易失去;遇着有利战机,决不会稍作迟疑。假果坐失良机,就会被动挨打。因此,聪明的人见机行事而毫不懈怠,灵活的人坚决果断而毫不犹豫。正因如此,他们行动起来,如同迅雷不及掩耳,如闪电不及闭目。他们进军,如同马惊;他们出击,如同狂风。他们所向披靡,无人敢阻挡;他们英勇无比,无人敢靠近。这样的兵士,谁敢阻挡他们呢?

“作为将领,口无所言而心有所守的,是神;眼无所见而胸有成竹的,是明。所以,对于进入神明境界的人来说,战场上说没有敢于对抗的敌军,敌对者就不会有能够建立的国家。”

武王说:“说得好!”

奇兵

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之道,大要何如?”

太公曰:“古之善战者,非能战于天上,非能战于地下,其成与败,皆由神势:得之者昌,失之者亡。夫两陈①之间,出甲陈兵,纵卒乱行者,所以为变也;深草蓊蘙萄②者,所以逃遁也;溪谷险阻者,所以止车御骑也;隘塞山林者,所以少击众也;坳泽窈冥③者,所以匿其形也;清明无隐者,所以战勇力也;疾如流矢,如发机④者,所以破精微也;诡伏设奇,远张诳诱者,所以破军擒将也;四分五裂者,所以击圆破方也;困其惊骇者,所以一击十也;因其劳倦暮舍者,所以十击百也;奇伎⑤者,所以越深水、渡江河也;强弩长兵者,所以逾水战也;长关远候⑥,暴疾谬遁⑦者,所以降城服邑也;鼓行喧嚣者,所以行奇谋也;大风甚雨者,所以搏前擒后也;伪称敌使者,所以绝粮道也;谬号令,与敌同服者,所以备走北⑧也;战必以义者,所以励众胜敌也;尊爵重赏者,所以劝用命也;严刑罚者,所以进罢⑨怠也;一喜一怒,一与一夺,一文一武,一徐一疾者,所以调和三军、制一臣下也;处高敞者,所以警守也;保⑩阻险者,所以为固也;山林茂秽者,所以默往来也;深沟高垒粮多者,所以持久也。

“故曰:不知战攻之策,不可以语敌;不能分移,不可以语奇;不通治乱,不可以语变。故曰: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将不智,则三军大疑;将不明,则三军大倾;将不精微,则三军失其机;将不常戒,则三军失其备;将不强力,则三军失其职。故将者,人之司命,三军与之俱治,与之俱乱。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陈:通“阵”。

②蓊(wěng瓮上声)蘙(yì义):草木茂密的样子。

③坳(ào奥)泽:指低洼潮湿的地方;窈(yǎo咬)冥:这里指幽暗的样子。

④机:这里指扳机。或说此句“如”前脱“击”字。

⑤伎(jì技):通“技”,技巧的意思。

⑥长关远候:这里指远远地设置哨卡。

⑦暴疾:丢下伤员;谬遁:假装逃离。或说,暴疾意思是迅速。

⑧走北:这里指逃跑,败逃。

⑨罢(pí疲):通“疲”。

⑩保:占据,凭借,占领。

【译文】

武王询问太公说:“关于用兵的一般规律,其大要如何?”

太公说:“古代善于打仗的人,既不是能够战于天上,也不是能够战于地下。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完全是由神奇的形势来决定的:得势者昌,失势者亡。在敌我对阵之时,丢盔弃甲,纵车乱行,是为了机变取巧;隐蔽于深草密林之中,是为了逃离强敌;占据溪谷中险阻地带,是为了阻止敌军车骑的前进;凭借要塞,出没山林,是为了以少击多;布兵沼泽,昼伏夜出,是为了藏身匿形;公开行动,暴露敌前,是为了拼勇力、决雌雄;快似飞箭,猛似发石,是为了捣入敌军心脏,粉碎敌军阴谋;巧设埋伏,广布奇兵,虚张声势,诱敌深入,是为了歼灭敌军,擒获敌将;化整为零,分进合击,是为了把敌军的各种阵势摧毁;困扰惊魂甫定之敌,是为了以一击十;趁敌疲惫夜宿营时进行偷袭,是为了以十击百;奇技巧用,是为了越涧渡河;强弩劲射,长兵远击,是为了越水作战;一面远远设置哨卡,一面佯装惊慌逃窜,是为了攻占敌人城邑;故意鼓噪喧嚣着前进,是为了出奇制胜;运动于狂风暴雨当中,是为了迎头痛击敌军,穷追猛打敌军;伪装敌使,潜入敌后,是为截断敌人粮道;诈用号令,与敌同服,是为了准备逃离;战前动员,晓以大义,是为了鼓舞士气,先声夺人;尊爵厚赏,是为了激励官兵忠心报国;严刑重罚,是为了鞭策官兵精神大振;或喜或怒,或赏或罚,或文或武,或缓或急,都是为了协调全军,统一意志;占领高大开阔的地形,是为警戒防守;依托险塞要道,是为巩固阵地;进驻深山密林,是为暗中运动;深沟高垒,粮草充足,是为持久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