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华兵书宝典
9206200000010

第10章 孔明兵法(1)

钱海水袁新文周兰编着

评说与应用

《将苑》(也称《新书》或《心书》)、《便宜十六策》是三国时期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两部着名兵书。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生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即公元184年。诸葛亮幼年时双亲即已亡故,随叔父诸葛玄迁徙江南,约在汉献帝初平年间投奔荆州(今湖北湖南一带)刘表。叔父去世后,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布衣躬农近十年。当时,正值东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豪杰纷争。诸葛亮身居隆中,心怀天下,无时不在关注天下形势。他自比管仲、乐毅,悉心研究古人治国用兵之道。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屯兵新野,搜罗人才,图谋发展壮。经名士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探询统一天下之大计。在接见刘备时,诸葛亮分析时局,向刘备提出了进占荆州、夺取益州(今四川一带)作为根据地,联合东南的孙权,搞好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革新政治,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一统天下的韬略。这就是着名的隆中对。从此,诸葛亮开始辅佐刘备,“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前出师表》),开始了其谋略一生的政治军事生涯。时年,诸葛亮仅二十七岁。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挟统一北方之余威,亲率二十万众,企图一举统一天下。刘备在长坂被击败后,退到樊口。危难之际,诸葛亮孤身前往东吴,舌战群儒,巧激周瑜,说服孙权,共抗曹操。其后孙刘联军,齐心协力,终于在赤壁(今湖北嘉鱼境)大败曹军,从而奠定了鼎足三分之形势。接着他又帮助刘备取得荆州四郡,并于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攻入四川,占领成都。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为丞相。次年刘备亡,后主刘禅即位,诸葛亮受刘备嘱咐辅佐后主,被封为武乡侯。此后,诸葛亮又七擒七纵孟获,平定南中,加强了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后主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率军北攻祁山,企图进攻中原,由此开始了同魏国的长期争战。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出师未捷,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南)军中。终年五十四岁,谥号忠武侯。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运筹帷幄,决算千里,统军作战,少有失败,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和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而这与他深通兵法、治国之道是分不开的,再加上长年累月的战争,他也积累了丰厚的实战经验,故其所着兵书可谓经典,只是这些兵书大都亡佚。孰为可惜。《将苑》和《便宜十六策》是他留世的少数作品中最重要的两部。

《将苑》,也称《新书》或《心书》,是我国古代专门讲述行军作战的专着。全书共五十篇,分兵权、逐恶、知人性、将材、将器、将弊、将志、将善、将刚、将骄吝、将强、出师、择材、智用、不阵、将诫、戒备、习练、军蠹、腹心、谨候、机形、重刑、善将、审团、兵势、胜败、假权、哀死、三宾、后应、便利、应机、揣能、轻战、地势、情势、击势、整师、厉士、自勉、战道、和人、察情、将情、威令、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约五千言。《将苑》一书,《三国志》、《隋书》、《唐书》中都无收录,及至南宋《遂初堂书目》始有记载,因此历史上对其真伪众说纷纭。清人张滞认为,《将苑》实为诸葛亮所着,但是另一位清代学者姚际恒则持不同看法,他所着的《古今伪书考》中就把《将苑》列为伪书。直到今天,学术界对此问题仍无定论。

《将苑》的流传,始见于《遂初堂书目》。在明代代王士骐所编着的《诸葛亮集》中曾收入此策,其在明清时期有多种版本流传。大致有三个系统,一是《诸葛亮集》系统;二是类书、丛书系统,较有代表性的有;广汉魏丛书本、增订汉魏丛书本、子书百家本,增订汉魏六朝别解本、唐样丛书本、学海类编本、说郛本等;三是单行本系统,主要有: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韩袭芳铜活字印本,明万历二十三年(159年)书林郑小斋刻本、明黄邦彦刻本、民国石印本、一九二六年成都昌福公司铅印本等。

《便宜十六策》主要讲的是如何治国与治军之道,全文分治国、君臣、视听、纳言、察疑、治人、举措、考黜、治军、赏罚、喜怒、治乱、教令、斩断、思虑、明察共十六个部分,故称“十六策”,共约六千言。《三国志》作者陈寿在收录诸葛亮兵书时不见此书,因此后代许多学者对《便宜十六策》的真实性提出质疑,认为此书很可能是南北朝时期有人假托诸葛亮之名而作的。但是,陈寿在收集《诸葛亮集》时有这样的话:“辄删除复查,随类相从”,因此也可能《便宜十六策》是陈寿所选的诸葛亮兵法三十四篇之外的作品。《便宜十六策》在《隋书·经籍志》始有收录,唐以后的许多兵法类书都收有此策,尤以明清时期为多。

诸葛亮的兵法博采众长,熔《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等优秀军事管理论为一炉,提取精华,又结合自己的作战经验进行总结,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事理论。《将苑》和《便宜十六策》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军事思想和治军风格。

1.治国先治军的国防思想

诸葛亮认为军队为国家之根本,要治理国家必先治理军队。“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将苑·戒备》),一个国家“有文治必有武备”(《便宜十六策·治军第九》),国防是国家的头等大事。而军队是“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便宜十六策·治军第九》),是一国之根本。“国以军为辅”,“辅强则国安,辅弱则国危”(同上),因此治国必须先治军。

2.治军先治将的治军思想

“夫将者,人命之所悬也,成败之所系也,祝福之所依也。”(《将苑·假权》)将帅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败,国家的兴亡,人民的安危,因此,治军的关键又在将帅,治将是治军的首要任务。《将苑》,实质就是一部“将才学”。

诸葛亮按将帅性情将其分为九类:仁将、义将、礼将、智将、信将、步将、骑将、猛将、大将,又按能力与器度归而为六:即十夫之半、百夫之将、千夫之将、万夫之将、十万之将、天下之将。他强调,选拔将帅,必须量才而选,量力而用。有以下八弊之人,不得为将:“一曰贪而无厌,二曰妒贤嫉能,三曰信谗好妄,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犹豫不自决,六曰荒淫于酒色,七曰奸诈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以礼。”(《将苑·将弊》)只有那些“不恃强,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将苑·将志》)之人,那些“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将苑·将善》)之辈,那些“刚不可折”,“柔不可卷”,能“以弱制强,以柔制刚”(《将苑·将刚》)之士,方可以为三军之将。三军之将还应该力争五强,禁绝八恶。五强即“高节可以历俗,孝弟可以扬名,信义可以交友,沈虑可以容众,力行可以建功。”(《将苑·将强》)八恶即“谋不能料是非,礼不能任贤良,政不能正刑法,富不能济穷顾,智不能备未形,虑不能防微密,达不能举所知,败不能无怨谤。”(同上)将帅还要特别注意自身的修养和品德,做到身先士卒,作士卒之表率,这样就能上下同仇,团结一心。“夫为将之道,军并未汲,将不言谒;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燃,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与众同。”(《将苑·将情》)“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注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智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劝之。将能如此,所向必捷矣。”(《将苑·哀死》)相反,“若将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谋不用,群下谤议,谗慝互生”,那么“虽有汤、武之智,而不能取胜于匹夫。”(《将苑·和人》)因此,将士之间的“和”是军队战斗力的源泉。

3.谋定而后动的战略思想

春期战国时期伟大的军事家,《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其后的历代兵家都把这一战略思想奉为圣典,诸葛亮则进一步将其予以发展和完善。

诸葛亮说:“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谋,然后乃施其事。”(《便宜十六策·治军第九》)这里所说的“谋”,不单指作战的谋略,而是“为军之大略”,即所谓’审天地之道,察众人之心,习兵革之器,明赏罚之理,观敌众之谋,视道路之险,别安危之处,占主客之情,知进退之宜,顺机会之时,设守御之备,强征伐之势,扬士卒之能,图成败之计,虑生死之事。”(《便宜十六策·治军第九》)这就是说,行军作战之前,必须审天时,明地利,求人和,作好一切之战斗准备,以坦然面对各种突然变化。

诸葛亮所谓的“谋”指先从内谋,即先治理好自身。无论是国家还是军队,最重要的先要谋求内部的“人和”。如果军民齐心,君臣齐心,将士齐心,则“虽有百万之众,而敌不惧”。要达到上下和顺,第一得明确群臣之间、将士之间的纲纪,各得其位,各谋其政。为上者以礼使下属,处下位以忠事其主。为上者应广采众议,采纳微言,明辩是非,亲贤臣,远小人。只有这样,属下才能对其忠心不二。不然,部下则会产生疑惑,以致将吏相猜,士卒不服,必生变乱。未战而自生变乱,则不战自败。其次,为上者要善于发现贤士,举拔能人。“治国之道,务在举。”(《使宜十六策·举措第七》)选擢人才时,要到卑微的隐处去寻找,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有怀才不遇的人。一国一军,“失贤而不危,得贤而不安,未之有也。”(同上)“谋内”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严明教令,公正赏罚。所谓“教令”,即上行下效,使军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夫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将苑·习练》)如果不教而战,无异于抛弃他们。教不仅要教以行军布阵的基本军事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将士为国殉职的牺牲精神。诸葛亮认为,军队的凝聚力还来自于公正的赏罚。“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便宜十六策·赏罚第十》)“赏不可虚施”,要让士兵知道为什么受赏;“罚不可妄加’”,必使部下明白哪些是不能做的。“赏赐不避怨仇”,“诛罚不避亲戚”。(同上)功无论大小,都应受到奖赏;亚不管轻重,必须予以惩治。如此,则“王道荡荡”。反之,若赏罚不平,法令不信,则教令不从,士无斗志,虽师百万,无益于用。如果自身作好了一切准备,就为胜利奠定了基础。所以诸葛亮说:“夫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故善攻者不以兵革,善守者不以城郭。是以,高城深池,足以为固;坚甲锐兵,不足以为强。”(《便宜十六策·治军第九》)

“谋内”的同时亦要“谋外”,“谋内”可“知己”,“谋外”则可“知彼”。诸葛亮说:“明君之治,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患外不知内,惟患内不知外。”(《便宜十六策·察疑第五》)“谋外”要通过多种渠道,要了解敌人的诸多方面。这就需要用间,“五间得其情”,则民可用,国可长保。”(《便宜十六策·治军第九》)因为用间是“谋外”的最重要手段,所以用间必须使用自己的亲信,而且非圣智不用,非仁贤不使。只有这样,才可能对敌方又准的了解,以此做出正确的谋略决策,就可百战不殆,战无不胜。

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而各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如今的竞争也不局限于战争,它已渗透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等各个领域。而且这种竞争已不单是力的角逐,而是智和谋的较量,智谋成为最终胜利的关键之关键。在科学技术和商业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研究古人的兵法,也不单纯出于军事目的,最为关键的是能将古人的智慧运用到我们的生活现实之中。

诸葛亮这位中国古代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在国人心中其已超越了单纯的人的意义,而成为智慧的化身。不仅在我国,亚洲各个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他的很多忠实Fans,而随着“三国热”的兴起,人们对他的智慧与谋略的研究更是愈来愈热衷。

1.诸葛亮兵法与现代军事

军事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加速发展的过程,无论是武器发展,还是战争的规模和破坏性,古代战争与现代战争都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就基本军事原则来说,古代和现代都是一致的。诸葛亮兵法虽然产生于一千七百多年前,而其所包含的军事思想至今仍然光辉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