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国学生成长必读百科-地球动物百科
9206000000007

第7章 哺乳动物(3)

地下宫殿的拥有者——美洲獾

美洲獾,体长775-845毫米,体重3.6-7.7千克。耳壳、尾均短;足部宽,前足爪长而后足爪短;体侧毛被比背部和部毛被更长。背部浅灰色;吻、头及后颈呈棕褐或近黑;鼻至肩部有狭长的白色斑纹;下体淡黄或黄褐白色;四肢棕色,足部黑色。

栖于开阔草原、耕地和稀树草原,极少进入林区。独居,仅在交配季节组成配偶。冬眠。以鼠类、鸟类、蛇、昆虫蜂等为食,能挖掘鼠洞而捕食。8-9月交尾,每胎平均4-5只,幼仔出生于翌年4月末或5月初。

活泼灵动的梅花——梅花鹿

梅花鹿是一种中型的鹿类,体长125-145厘米,尾长12-13厘米,体重70-100千克。它的体形匀称,体态优美,毛色随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夏季体毛为棕黄色或栗红色,无绒毛,在背脊两旁和体侧下缘镶嵌着有许多排列有序的白色斑点,状似梅花,在阳光下还会发出绚丽的光泽,因而得名。冬季体毛呈烟褐色,白斑不明显,与枯茅草的颜色差不多,借以隐蔽自己。颈部和耳背呈灰棕色,一条黑色的背中线从耳尖贯穿到尾的基部,腹部为白色,臀部有白色斑块,其周围有黑色毛圈。头部略圆,颜面部较长,鼻端裸露,眼大而圆,眶下腺呈裂缝状,泪窝明显,耳长且直立。颈部长。四肢细长,主蹄狭而尖,侧蹄小。尾较短,背面呈黑色,腹面为白色。雌兽无角,雄兽的头上具有一对雄伟的实角,角上共有4个杈,眉杈和主干成一个钝角,在近基部向前伸出,次杈和眉杈距离较大,位置较高,故人们往往以为它没有次杈,主干在其末端再次分成两个小枝。主干一般向两侧弯曲,略呈半弧形,眉叉向前上方横抱,角尖稍向内弯曲,非常锐利,是其生存斗争的有力武器。

梅花鹿生活于森林边缘和山地草原地区,梅花鹿晨昏活动,生活区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春季多在半阴坡,采食栎、板栗、胡枝子、野山楂、地榆等乔木和灌木的嫩枝叶和刚刚萌发的草本植物。夏秋季迁到阴坡的林缘地带,主要采食藤本和草本植物,如葛藤、何首乌、明党参、草莓等,冬季则喜欢在温暖的阳坡,采食成熟的果实、种子以及各种苔藓地衣类植物,间或到山下采食油菜、小麦等农作物,还常到盐碱地舔食盐碱。

被驯化的动物——驼羊

驼羊曾分布在南美的西部和南部,是南美四种骆驼形动物中最有名的一种,早在1000多年前被驯化,是西半球人驯化成驮兽的唯一一种动物。驼羊的肩高有1.2米,体重70-140千克,它的身上长着优质而浓密的长毛。

驼羊喜欢栖息在海拔高的草原和高原上,最高海拔可达5000米。驼羊喜欢小群生活在一起,一般5-10只。雌兽由一直壮年雄兽带领,群内的雌兽都非常忠于头兽,一旦头兽被敌害所伤,它们并不逃跑,而是聚在头兽身边用鼻子拱它,试图让它站起来一起走。驼羊从不到树林和多岩的地方去,主要以草为食。驼羊性情机警,视觉,听觉,嗅觉均很敏锐,奔跑速度也很快,每小时可达55公里。

在西班牙征服期,银矿曾使用30万只驼羊。它们对当地印第安人非常有用,全身几乎100%可利用:肉可食,毛可纺线织衣,皮可做鞋,脂肪可制蜡。甚至粪也能晾干后做燃料。

雪域骄子——野牦牛

野牦牛的体形大而粗重,但比印度野牛略小,体长为200-260厘米,尾长约80-100厘米,肩高160-180厘米,体重500-600千克。它的体毛为暗褐黑色,特别长而丰厚,尤其是颈部、胸部和腹部的毛,几乎下垂到地面,形成一个围帘,如同悬挂在身上的蓑衣一般,可以遮风挡雨,更适于爬冰卧雪;尾巴上的毛上下都很长,宛如扫帚一般,显得蓬松肥大,下垂到踵部,在牛类中十分特殊;有14对肋骨,较其他牛类多一对;额下没有肉垂,肩部中央有凸起的隆肉,四肢短矮,腹部宽大;头上的角为圆锥形,表面光滑,先向头的两侧伸出,然后向上、向后弯曲,角尖略向后弯曲,如同月牙一般。角的长度通常为40-50厘米,最长的角将近1米,两角之间的距离较宽。

栖息于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带,夏季甚至可以到海拔5000-6000米的地方,山高岭峻,十分荒凉,空气稀薄,植被贫乏,而且时常风雨交加。但野牦牛具有耐苦、耐寒、耐饥、耐渴的本领,对高山草原环境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主要在夜间和清晨出来觅食,食物以针茅、苔草、莎草、蒿草等高山寒漠植物为主,白天则进入荒山的峭壁上,站立反刍,或者躺卧休息、睡眠。野牦牛的嗅觉十分敏锐,有危险时,雄兽必首当其冲,护卫群体,而将幼仔安置在群体中间。一旦天敌接近,野牦牛会头向下、尾朝空,马上狂奔乱跑,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鸟鼠同穴——鼠兔

鼠兔体型小,体长10.5-28.5厘米,耳长1.6-3.8厘米;后肢比前肢略长或接近等长;头骨上面无眶上突;上颚每侧只有2枚臼齿。雄性无阴囊,雌兽有乳头2-3对;全身毛被浓密柔软,底绒丰厚,与它们生活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有关;毛被呈沙黄、灰褐、茶褐、浅红、红棕和棕褐色,夏季毛色比冬毛鲜艳或深暗。

栖息于各种草原、山地林缘和裸崖。在亚洲,栖息于海拔1200-5100米间;在北美,栖息于海拔90-4000米间。挖洞或利用天然石隙群栖。白天活动,常发出尖叫声,以短距离跳跃的方式跑动。不冬眠,多数有储备食物的习惯。繁殖期4-9月(或延至10月),每年产仔1-3窝,每胎2-11仔。

在青藏高原的草原上常见褐背拟地鸦、雪雀白天进出鼠兔的洞穴,据分析,鼠兔可借助鸟类的惊鸣来报警,小鸟可利用洞穴躲避太阳的强烈辐射或暴风与冰雹。中国古籍对这种生物现象称作“鸟鼠同穴”。

轻盈乖巧——沙狐

沙狐体长50-60厘米,尾长25-35厘米,体重2-3千克。四肢相对较短,耳大而尖,基部宽。背部浅棕灰色或浅红褐色,腹部淡白色或淡黄色。

栖息在开阔的草原和半沙漠地带,回避森林。主要在夜间活动。沙狐有时几头共同生活在一个巢穴内。以小型啮齿类动物为食,也捕食鸟类、蜥蜴和昆虫。1-3月发情,妊娠期50-60天。春末夏初产仔,每年一胎,通常每胎3-6仔。2岁性成熟。寿命约6年。

神奇的动物——河马

河马,体长3.75-4.6米,尾长约56厘米,肩高约1.5米,体重3-4.6吨,下犬齿长约60厘米,可重达3千克。河马皮肤排出的液体含红色色素,经皮肤反射显得像是红色的,引起了河马出“血汗”的说法。

河马的特点是吻宽嘴大,四肢短粗、躯体像个粗圆桶。胃3室不反刍。鼻孔在吻端上面,与上方的眼睛和耳朵呈一条直线。这样它全体潜伏水中只需将头顶露出水面就能嗅、视、听兼呼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