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辟邪文化
9205500000040

第40章 辟鬼魅之邪(2)

从“汤饼”宴庆开始,孩子的长辈们(母亲或祖母、外祖母)为孩子佩挂穿戴事先准备好的项圈和手圈,佩戴时,讲些诸如“冒(无)病冒痛,顺顺当当”,“快快长大,长命富贵”。有的老人还编唱歌谣一首:“金圈、银圈,为宝宝戴圈,一圈长命相,再圈富贵手,三圈病魔痛鬼离身走。”足见其赋予银圈多么鲜明的避鬼禳邪、祛病祈福的精神寄托和美好愿望。

银铃也是以银为原材料,经过精心铸造加工成小铃铛。赣中一带农村,孩子银铃的挂戴不外乎两种方法:一是与银圈相配套,同银圈组成一个整体。此时的银铃往往直接溶铸银圈(项圈和手圈)四周,数量以双数为妙,如左右各挂一个,共二个银铃;或左右上下各拴一个,共四个等,以取“好事成双”的吉利。与银圈挂在一起的银铃很小,好似花生米、小豌豆,与银圈浑然一体,成为银圈的装饰之物。附带了银铃的项圈、手圈挂戴在孩子的身上,一经晃动,发出琳琅悦耳的声音。二是银铃单独的佩戴。一般用一些橡皮筋,较为精美的红绸带等,以橡皮筋为栓带物,主要是用于将银铃套在手中,为避免橡皮筋勒压孩子的细皮嫩肉,往往将橡皮筋用红毛线缠包一圈。此时挂在脖项的银铃一般较之第一种的要大些,如二分、五分硬币方寸大小;手腕上戴的不能制得太大,以免碰伤孩子的小手。单独佩戴银铃时,选用的拴带物均为红色之物(红毛线,红绸),其中包含着以红色驱避鬼邪的良苦用心。

民间许多地方流行给孩子戴金属锁的习俗。银锁就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种金属锁,除此外还有铜锁,一般不用铁锁,因铁易生锈不便佩戴。

银圈、银铃、银锁等以银为原料精心加工而成的金属制品,民间各地百姓自古迄今崇信它们,并视之为小孩避鬼驱恶的“有力”武器而争相挂戴。应当说,其中包含着某些曲折的文化信息。银是古代社会的高级金属,是封建社会中后期使用的货币。银子本身呈现的珍贵、纯白、高洁的特点,是人们追求美好人格的参照物。银子既然是通用的货币,必然经过成千上万人之手,以此为原料制成的装饰品,也就喻示着汇聚了众人的“神手法力”,这正是避鬼驱邪所依据的力量源泉。而银子的读音在有些地域方言中读成与“人子”同样的音。“人子”意即“成为人子”,其中含有“成为人”的吉利词,而这正是天下父母们对孩子的由衷深情地期翼和美好的祝愿所在。

小孩要佩戴银圈、银铃、银锁等工艺品,成年人依此类推,就有了佩戴项链、耳环、手镯、戒指的风习。其动机是一致的。后者是前者的衍生。如项链是银圈的衍生;手镯是手圈的衍生。人们普遍认为成年人佩戴项链、耳环、手镯、戒指等珍品,能起到佑护人体、避挡鬼邪作祟的效应。其实,项链、耳环、手镯、戒指等饰品,都是由金子和珠宝玉石(项链也可以珍珠为之,俗称“珠子”,手镯还可用玉石做成)为制成材料。古人认为金子、珠宝石等为万物之精华,神圣高洁而不可侵犯,故以此为材料制成的项链、耳环、手镯、戒指具有上述的效应,当然成年人佩戴这些精品,还包含了装饰物、纪念品的成分。现今青年男女婚嫁佩戴的此类珍品,大多出于喜庆纪念、装饰审美的需要了。

5.玉器避鬼

玉器主要是以玉制成的器物,如挂戴在脖项上的佩玉,包在帽子尾部为坠玉,戴在手腕中的是玉镯(手镯,又叫玉圈)。中国人历来视玉为吉祥之物。上古时代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都必须佩带玉器。时至今日,民间仍然流传着为小孩之帽佩带坠玉,成年人手戴玉镯的习俗,都意味着玉器能避鬼邪、御不祥、趋吉利。如《红楼梦》男主角贾宝玉佩挂的“通灵宝玉”就是一块以玉石加工成的吉祥之物,成为贾宝玉避鬼邪祛病灾的护身至宝。古代人还用玉制成圭、璧、琮、璋、琥、璜等种类,用于祭祀天地四方之神,所以它们成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礼器,能通神灵、避鬼邪。

玉器之所以能通神灵避鬼邪,在于玉本身就蕴含着灵气。古代人认为玉是“生于山而木润,产于水而流芳”,凝聚了山川之精气。所以玉质地坚硬、精致细密,润泽光亮、晶莹剔透,能呈现出五种色彩,能以柔和克刚韧。因而天地鬼神,都食之享之,有身份的人要佩带它,来辟邪祈祥。

6.植物避鬼

民间除以铜器、铁器、银器、玉器类制品避鬼驱邪外,还有以桃木、桐木、柳树枝、雷劈树、芝麻杆、柏树枝、苇索、艾、蒲叶等植物类实物避驱鬼邪的。

民间一直流传以桃木避鬼的习俗,此种风习形成于上古时期,历代相传,时至今日,仍然在农村地区流传使用着。应当指出的是,历代人们本着桃木避鬼的要旨,在使用方式上有新的衍生和变化,但实质是没有改变的。如桃树枝、桃板、桃符、桃木汤、桃子、桃仁、桃人等都衍生成为避鬼驱邪的有力“武器”。

民间有以桐木及桐油避鬼怪的习俗。中古唐朝敦煌人认为沙漠中黑夜发出的各种怪音,是由古代战死抛尸荒漠的士兵之鬼魂发出的,由于士兵之鬼屈死旷野,往往要寻机报复,所以人们听到此种怪音会招致不祥乃至病祸临头。于是要根据某日所听到的怪声,用桐木等进行避鬼怪厌当。即用长三寸九的桐木,上书天文符,在夜晚星星出现时祭禳,并洒酒于地。又如赣中吉泰地区,旧时习用桐油油漆棺材,认为凡经过桐油漆刷一新的棺材,不仅耐腐蚀延长保存时间,而且可避御恶鬼欺占棺材,因为恶鬼接近棺材,闻到浓烈郁香的桐油味,便会被熏死而退。所以时至今日,当地农村仍保留以桐油漆刷新房屋檐板或楼上倒板(即二楼三楼的隔热板层),或樟木箱。其中包含以桐油避邪气的良苦用心。

除桃树枝、桐树等植物具有避鬼驱邪的魔力外,民间还有以柳树枝避鬼祟祛毒邪的习俗。

据传说此俗最早源于中古唐代的唐高宗统治时期。农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唐代人们盛行于上巳节出外春游,到水边洗除不祥。杜甫有诗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有一年的上巳节,唐高宗与群臣到渭水之滨春游,并举行除灾求福的祓禊活动。完毕后,高宗赐给每位群臣一个柳枝编成的帽圈,要他们戴上以避驱虿毒。以后此举便流传于唐代民间百姓之中。

至清代,民间仍有此习。每逢阳春三月,清明时节,春光明媚,京城人便要阖家走出家门,至郊外扫墓踏青。扫墓完压好纸钱后,大人们便折柳枝带回,插于门高户上,以避鬼邪。小孩更是用新柳枝编成帽圈戴在头上,来辟邪趋吉。当时有句谚语形象地道出了其动机所在:“清明不带柳,来生变黄狗。”

以柳树避鬼驱邪,不仅用于活人,而且也可用于死人。如,清代北方民间人死后,要做好烧饼七枚,用柳枝条穿起来,叫做打狗饼,发引时给狗吃掉,其用意是为了避免亲人的亡魂受欺侮。南方某些地区,人若是被害致死,入殓时要让死者手握柳枝叶,用意是死者到阴间后,可以柳枝为自己武器,抵御其他恶鬼凶煞的攻击。

民间有以草木灰驱鬼的习俗。浙江一些农村,当村子里有人死去,出殡之时,各家便要在自己的屋门前烧一堆稻草灰,用意是以稻草灰来驱赶亡魂,阻挡死人的阴魂跑进家中。类似做法在河北江西一带也有,当地农家死人后,邻居家都要在门口撒一条灰线,以阻止死者亡魂进屋。

又赣中农村家中,为祭祀时插香所用的香炉,新买来时要填满东西,以便能立住香。而所填之物必须是草木灰,不能用砂子或其他物替代,而且一经装好,便不可随意更换或倒掉不用。因为香炉是祭神祀祖的祭器,有驱鬼邪的神力,故而香炉中之物应是有相同能力的东西。选择草木灰正好说明了它具有驱鬼的作用。

旧时民间人们对闪电雷鸣的自然现象百思不得其解,久而久之便对雷神(雷公、雷婆)产生了崇拜、敬仰,认为雷神威力无比,具有镇鬼慑邪的神力。由此引申,民间认为那些被雷电击倒的大树,具有避鬼驱邪的作用。因为大树身上已承载了雷神发出的“神力”信息,鬼邪只要靠近大树,便会被击倒而毙。所以民间有的地方对雷劈断的树枝不敢靠近,严禁拖回当柴烧;赣中农村还有夏天在外遇大雨,不能去大树底下避雨,否则,有可能会被雷神当成鬼邪怪物劈死树下。而北方有的地方,“民间常用线绳穿起一块雷击木,戴在小孩手腕上或挂在脖项上,这样小孩能顺利成长,少病少灾”。

旧时北京民间在除夕之日,在大门楣下前插芝麻秸,在院内焚烧柏树枝,俗称响岁。插芝麻秆,因有“芝麻开花节节高”的谚语,取其节节高升的吉利。柏树一年四季常青,焚烧时会发出“劈叭”的响声,散出一股浓烈的郁香,据说此香味、响声鬼妖惧怕;又“柏”谐音“百”,取百事如意的吉意。

民间以苇索避鬼魅,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其间有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即上古传说黄帝手下有二神人,叫神荼、郁垒,在度朔山负责监督管理天下万鬼,凡危害人间的恶魔鬼,他们便用苇索捆绑住,扔给老虎吃掉。由此民间过年时是在门前悬挂苇索,以御凶魅。

而艾物避鬼邪,则主要是以艾叶和艾草,或悬于门户,或佩戴身上,或熬水洗身等等。

7.食物避鬼

民间认为大蒜能避鬼厄,在浙、粤、赣、豫等省农村都有此俗。北方各省农村盛产大蒜,每年秋冬时节,大蒜丰收后,便要将大蒜(包括蒜茎、蒜头)束成一把,挂在屋前檐下或堂屋梁木上,一来可以防潮、防虫,易于长久保存;二来据说有避瘟鬼放毒作祟的作用。南方赣中农村,小孩生病久治不愈,便要用蒜头几个,用刀切平底部,再插上几个缝衣针,放在小孩衣服口袋里,或小孩睡觉时放在枕头旁,这样便可使小孩免遭疫鬼危害,病情会逐渐转好。还有端午节这天,当地人要吃“五子”,即粽子、包子、鸡子(鸡蛋)、鸭子(鸭蛋)、蒜子。“五子”之一的蒜子,就是以蒜头用水煮熟,剥开皮吃。据认为吃蒜子可去邪免毒。

其实,大蒜性辛辣,气味刺鼻,能杀菌,可去腥臭、焦糊等秽气异味。这也许就是民间认为它能避鬼厄、免瘟毒的内在原因。蒜头上插缝衣针,而鬼又惧铁针,这样“双管齐下”,疫鬼大概就不敢靠近病孩而为非作歹了。至于吃蒜子,就更为常见了,只是吃法不同,或生吃或熟吃,或作佐料吃,或作主食吃。赣中人们喜吃辣味,一年四季都离不开辣椒、大蒜、生姜等,除了端午这天吃整个蒜头外,其他日子都是作佐料吃罢了。

除大蒜食物外,民间还有以稻米及其加工制品作为驱避鬼魅的重要食物。

民间一直盛行着以米为避鬼驱邪之物的习俗。这在盛产大米的南方各地尤为普遍。大人小孩生病后驱疫鬼要用它,男婚女嫁仪礼中要用到它,为新生儿做“护身物”要用它,等等。

有避鬼邪能力的食物除大蒜和米外,还有生姜、豆子和祭祀的“供品”等食物。

民间认为生姜具有避鬼的能力。例如:“哈尼族老人死后,办丧事棺材留在家中期间,全村寨的人都要在帽子或衣服上面系一块生姜,以防死者的阴魂来缠身。”

俗以为鬼害怕豆类食物。传说上古时期共工氏有七个不肖之子,死后全变成厉鬼,它们十分害怕红豆。中原一带农村,“姑娘出嫁,须暗带许多黑豆,到婆家撒在宾客身上和屋子四周。”以避凶星。赣中民间用油炸黄豆作祭祀供品,祭毕分让小孩吃掉,可辟邪祛病。

祭祀时供用的食品,叫做“供品”。供品的种类很多,依据祭祀对象、时间、作用而使用不同的供品。大致可包括两大类:一是动物禽兽类,如公鸡、公羊、猪肉、全鱼等;二是农作物及其加工品,如米饭、豆类、水酒等。前者要用整只的,且是熟制品。民间许多地方认为祭祀的供品是神灵吃的,能通神并传递神灵的信息,所以祭祀完毕后,供品都会让小孩分食之,或带回加工成其他食品而吃掉,这样可以借助神力而避鬼邪,或祛病求福。

8.塔楼避鬼

中国民间历来崇尚建塔楼之习。有佛寺道观的僧侣道士化缘修建的,用于藏经典,诵经念佛;有为佛子们西归建立的坟墓——塔林;有社会名人捐资和人们集资修造的,用于镇慑邪鬼,清除恶疫、水灾荒馁之祸患。也有出于某种纪念价值而建塔的。总之,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塔楼形式多样,风格迥异,寓意或功能也千种万样。塔楼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佛道文化的重要载体。

尽管留传下来的塔楼数量浩繁,但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塔楼的建造都蕴含着浓郁的镇鬼驱邪的内涵和信息。这种信息也感应到民间百姓的岁时节日活动中。赣中农村流行的中秋佳节夜晚的“烧塔”习俗就是一个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