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一生要知道的欧洲艺术名作
9199800000019

第19章 一生要知道的欧洲绘画名作(19)

206人与吉他

作品介绍:

在这幅作品中,吉他再次成为画家的作画主题。观者通过作品,可明显体会到当时立体主义的风貌:画面结构严谨,宽广的矩形平面与杂乱拼贴的背景形成鲜明对照。画中主题-吉他是经褐色的模拟木片和手扶椅的靠背,并以单一色调来衬托的。而且画作的颜色相当的单纯,重新组合的平面也在淡雅色彩的装点下几乎消失迨尽,这点跟当时立体主义在用色上喜欢用赭色、灰色、咖啡色做为本色,以及分解画面的特点相当符合。

罗伯特·德洛内

1885-1941

罗伯特·德洛内,法国画家。1885年4月生于巴黎,1941年10卒于蒙彼利埃。受过装饰艺术训练,对新印象主义和谢弗勒的光学理论作过系统研究。早期作品《圣塞夫林》和《埃菲尔塔》显示出他对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的迷恋。后来作品逐渐抽象化,代表作有《圆盘》、《奔跳者》等,把色彩作为主要的表现目标。

207埃菲尔铁塔

作品介绍:

这幅作品是德洛内的代表作。在这幅作品中,画家采用晶体般支离破碎的形体来增强画的生动性。无论在色彩上还是形体上,画家都力图表现出“具体成分之间的节奏关系”。天空中云团的爆炸似乎要把铁塔扯向高处,但并不是连根拔起或者倒塌的感觉,而是自然和文明的塑造力的一种乐观的配合。这幅作品与作家关于内部自然力作用的观点相应,表达了画家对自然和谐的一种推崇。

胡安·格里斯

1887-1927

作者简介:

胡安·格里斯生于马德里,逝于塞纳河畔。从小便显露出绘画天赋。后来他跟随老画家莫尔诺·卡尔勃纳诺习画,从此完全致力于艺术。并以胡安·格里斯作为笔名进行艺术创作。

格里斯的绘画是立体主义的空间与文艺复兴的空间的结合。其画面的空间,是从立体主义的含糊性和多面性的结构,转向外部空间细部的稳定和清晰,这是用传统的文艺复兴式绘画的眼光所观察到的。格里斯是认识到这种双重观察方式的立体主义画家。

208窗前静物

作品介绍:

这幅作品是格里斯的代表作之一。从这幅《窗前静物》中,观者可以领会到两种空间:一种是立体主义空间,一种是文艺复兴时代空间。这两者的结合使该作品产生了一种似是而非的实体印象。

整幅作品营造的是一个立体世界,近景中倾斜的色块图案相互交叠、重合,穿插在一起,打破了事物既有的静态,以物体独有的线条创造出体积感。而且近景的图案似乎与远处的图案有着某种分离,却又不谋而合,仿佛没有任何牵挂。它们虽然是一个个色块,但却有效地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打开的窗户。而窗外的世界又和窗前的世界形成强烈的对比,或者说是窗前复杂的立体景物衬托出窗外统一而规矩的树林和建筑,那是些蓝色色块,充满希望。如一次从复杂到单纯的内视旅行,从立体主义的含糊概念中展示出传统的事物规律。所以从艺术角度来说,这幅画是多面结构。

209约瑟特·格里斯女士像

作品介绍:

在这幅作品中,画家用立体派的观念,把作品中的格里斯女士的形体转换为一种数理结构,并处心积虑地选择几何块面,组织成对象的具体化抽象形体。画家运用否定形体的态度,力求重复某种节奏韵律,使色块、几何形状产生奇特的对比与节奏,创造出某种立体主义的效果,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象征和寓意。

210吉他与乐谱

作品介绍:

这幅油画作品充分显示了格里斯的“立体主义空间与文艺复兴的空间完满地结合”。在这个画面上,所有物象都被高度地简化,吉他、乐谱、桌子、台布及窗户等,在画中均显示为几何形的大色块。-方面,这些色块作为基本的色块,按照某种数学关系在画面上组成完整而严密的伞间结构;另一方面,则又显现为一个由客观物象所构成的现实空间。在色彩上,画家采用不同明度与纯度的红色、赭色和棕色作为深色块,将乐谱、吉它及窗户衬托得明亮而夺目。在这个和谐统一而富于节奏的色彩构成中,画家通过几何化的图形,创造了一个既具有三维空间幻觉,又充满平面感的绝妙画面。通过这幅画,可以看出格里斯的晚年创作对于往昔的庞贝壁画、枫丹白露画派以及古典画风的崇尚与追寻。

罗斯科

1903-1970

作者简介:

罗斯科生于俄国,十岁时移居美国。他最初的艺术是现实主义的,后尝试过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的方法。以后,他逐渐抛弃具体的形式,于40年代末形成了自己完全抽象的色域绘画风格。

罗斯科的艺术作品注重精神内涵的表达。他力图通过有限的色彩和极少的形状来反映深刻的象征意义。其作品一般是由两三个排列着的矩形构成。这些矩形色彩微妙,边缘模糊不清。漂浮在整片的彩色底子上,给人一种连绵不断、模棱两可的效果。

211蓝色中的白色和绿色

作品介绍:

《蓝色中的白色和绿色》是罗斯科的代表作。在这幅作品中,绿色和白色的矩形被排列在蓝色的底子上。矩形的边缘没有被明确地界定,颜色也相互渗透融合,这使得块面仿佛是从背景上隐约浮现出来,并且不断地徘徊、浮动着。它们在画面上产生某种韵律,温和、舒缓而深沉,触动着人们的心灵。暗淡的色彩给画面抹上一层神秘的、悲剧性的感觉,白色的区域则透出信心和潜力。

阿希尔·戈尔基

1904-1948

作者简介:

阿希尔·戈尔基生于俄国,1920年来到美国并于1925年起定居纽约。阿希尔·戈尔基的艺术是欧洲抽象艺术与美国抽象艺术之间的过渡桥梁。在艺术上,他起先热衷于学习毕加索,用清楚的轮廓和明亮的色彩去画立体派风格的静物画。三十年代后期,他在严谨的几何抽象化作品中增添了一些源自康定斯基和米罗艺术的有机形态的母题。四十年代,戈尔基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其绘画从早先刻意地苦心经营转变为直抒胸襟的自由挥洒。他是最早的抽象表现主义的先驱者。

212肝是公鸡的鸡冠

作品介绍:

在这幅作品中,观者可以看到诸多生物形态的有机体被纷纷攘攘地挤在一个画面中。整幅作品跳动着某种神秘和不安,而且作品色彩强烈,线条绵软流畅,有直抒胸襟的自由挥洒,显示出超现实主义自动化画法的影响。在这里,画家以一种敏感而略带神经质的细线,勾画那些有机形态的母题,将他内心的脆弱和一触即动的官能感觉,细腻地表达出来,直接抒发了某种无以名状和无以慰籍的风情。

德·库宁

1904-

作者简介:

德·库宁是抽象表现主义的灵魂人物之一。他生于荷兰鹿特丹,曾就学于鹿特丹美术学院。1926年来到美国,从事过商业艺术和壁画等的创作。他与戈尔基是好友,两人曾合用一个画室,在艺术上深受其影响。德·库宁对抽象艺术的探索始于40年代以前,至40年代中期崭露头角。1948年德·库宁举办了首次个展,随后声名鹊起,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画家。

213女人与自行车

作品介绍:

《女人与自行车》是德·库宁50年代早期的女人体系列中的一幅作品。画面上,女性的形象在厚抹的粘稠颜料中出现。瞪着的眼睛、咧开的嘴巴、夸张的胸腹,使她看上去强悍可憎,令人生厌。德·库宁把他个人对偶像与神谕的兴趣与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探索结合起来,成功展示了美国民众的某种粗俗气息。尽管这些女人形象看上去一点儿也不讨人喜欢,但整幅画面确实充满了震慑力和表现力,并展露出艺术行动的痕迹,有如波洛克的“滴洒”。也许,这正符合画家自己的艺术观念:自然的方式是无序的。

安迪·沃霍尔

1927-1986

作者简介:

安迪·沃霍尔是美国波普艺术运动的发起人和主要倡导者。1962年他因展出汤罐和布利洛肥皂盒“雕塑”而出名。他的绘画图式几乎千篇一律,都是把那些取自大众传媒的图像,如坎贝尔汤罐、可口可乐瓶子、美元钞票、蒙娜丽莎像以及玛丽莲·梦露头像等,作为基本元素在画上重复排立。安迪·沃霍尔试图完全取消艺术创作中手工操作因素。他的所有作品都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形象可以无数次地重复,给画面带来一种特有的呆板效果。

214玛丽莲·梦露的头像

作品介绍:

玛丽莲·梦露的头像,是沃霍尔作品中一个最令人关注的母题。在1967年所作的《玛丽莲·梦露》一画中,画家以那位不幸的好莱坞性感影星的头像,作为画面的基本元素,一排排地重复排立。那色彩简单、整齐单调的一个个梦露头像,反映出现代商业化社会中人们无可奈何的空虚与迷惘。

利希滕斯坦

1923-

作者简介:

利希滕斯坦是以画卡通式的图像而着名的。与安迪·沃霍尔一样,他不仅对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琐事以及现代商品化社会的粗俗形象偏爱有加,而且还喜欢以一种不带个性的、中性的方式来处理这些形象。对于它们,他既不攻击批评,也不吹捧美化,只是简简单单地陈述——这就是我们身临其境的城市,这就是那些组成了我们生活的图像和象征符号。1961年他开始将那最为平淡无奇的连环漫画中的形象,放到他的大幅的画面上去。他津津有味地用油彩或丙烯颜料,将那些连环漫画原样放大,甚至把那廉价彩印工艺中的网点,都不厌其烦地复制出来。

215在钢琴边的女孩

作品介绍:

《在钢琴边的女孩》是一幅具有典型的利希滕斯坦画风特点的作品。整幅画复制了一幅连环漫画,比原作放大了五百多倍。画家不仅把原作的构图与人物形象准确复制下来,而且对原作者的笔法以及丝网印刷的网点作了精心细致的模仿。他借用广告画家的放大格,逐格将连环漫画上的图形一成不变地从小格转移到画布的大格上去。他还采用特制的金属雕版,上面打有整齐的小孔,把大片的小圆点有规则地排立在巨幅的画面上,有意模仿印刷工艺中的网点,以表明其放大的连环漫画的通俗文化色彩。他声称,这种绘画并不是机械的仿制品,其画法只是为了形式的原因。

人类的历史悠远漫长,美术史上最初发现的遗物,大约在纪元前二万年,亦即人类开始用自己的手发明取火的时代。当时的人类以狩猎来维持生命,过着经常寻求住处与猎物的游牧生活,人们就把以狩猎为生的原始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那时,已有初期艺术的萌芽,从贝壳类的器物与装饰品上可以看出来。这个时期在兽骨上出现了简单的雕刻花纹。而且这些纹饰在技术上也是幼稚的,充其量是以大概的姿态表现出来而已,型式上圆雕与浮雕皆有。这些雕刻,在宗教上具有某种程度的意义,反映了远古人类文化逐渐丰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