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心理呵护200招
9197200000002

第2章 自身修养篇(1)

在人生漫长的岁月里,成长过程中,自身性格和气质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所处社会和教育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也逐步增加,遇到的烦恼事不可避免。由于人们各自的人生观、价值观、个性修养和能力等不同,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要想具有较理想的为人处事能力与方法,做到心情舒畅,办事收效好,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能处处、事事做到自尊、自爱、自主、自强,去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为此,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1.心理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残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力,具体说应包括躯体、器官等生理方面的正常发育,也应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与人格特征及社会适应等心理方面的正常发展。躯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统一起来,才是完整的健康。"还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由此可知,健康与心理健康密不可分。

目前国内外尚没有一个公认的心理健康的定义。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不像躯体的生理活动如体温,脉搏、血压、肝功能变化那样明显和量化,通过各种检查结果就可以知道。要看心理健康还是不健康,正常还是异常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能够量化的标准。不过已有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各种观点。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美国学者的标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elman)提出了心理健康10条标准。①充分的安全感;②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③生活的目标能够切合实际;④与现实环境能够保持接触;⑤能够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通用能力;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适度的情绪表达及控制;⑨在不违背团体要求的情况下,能够做有限制的个体发挥;⑩在不违背社会成规的情况下,对个人的基本要求能够做恰如其分的满足。

(2)我国学者的标准:我国学者对心理健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归纳为以下8条标准。①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智力正常是保证一个人正常地工作,生活、学习的最必需,最基本的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是人们与周围环境达到心理平衡的心理基础。智商低于70者都属于智力落后,即心理不健康。②了解自我,悦纳自我。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只有了解自己才能适应环境。心理学把对自己印象的了解称之为"我观"。正确的我观,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心理健康者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长处感到欣慰,并产生相应自尊,但不狂妄。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既不回避,也不自暴自弃,而是持积极态度,想办法克服缺点,超越自我。即使是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泰然处之。

③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热爱工作。一方面他们积极投身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乐趣;另一方面他们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因而,他们从不把学习和工作看成是负担和痛苦。心理不健康的人常有不必要的怀疑和恐惧感,因而不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其效率自然会降低,原有的才能无法运用到工作中去,因此,个体身心功能也不能发挥。④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心理健康的人能和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对周围事物和环境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能正视现实,接受现实,进一步改造现实。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而不敢面对现实,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怨天尤人,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⑤接受他人,善与人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并善于与人交往,能与多数人建立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他们能够接受别人,善于容忍别人的不足和缺陷,尊重别人的人格、成果和意见;同时,他们待人真诚,宽容公正,从不掩饰伪装自己,因而也能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与人相处,积极的态度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充足的安全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游离于集体之外,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⑥调控情绪,乐观开朗。心理健康的人能妥善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活泼开朗,乐观向上,遇到烦恼也很快摆脱。在生活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缩畏惧,对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各种需要;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乐观的。⑦人格完整和谐。心理健康者具有稳定的人生观和信仰,并能形成高尚的理想和远大抱负,他们站得高,看得远,不太计较眼前的恩怨得失。他们能使自己的认识和行为相一致,不会因为私欲而放弃追求,背离信仰,他们能使自己的需要、目标、理想受完整人格的制约,能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和集体融为一体。⑧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在人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怎样认识心理健康

每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心理障碍。当然,有的人在短时间内通过调整认识达到自我校正,有的人向亲友倾诉一番,便可获得心理平衡。然而,有的心理障碍超过一定限度,便形成心理疾病,影响人的社会功能。所以大力普及心理学知识,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心理营养"食谱"或心理治疗处方,提高全民族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振兴中华,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个人仅有躯体健康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心理健康。在实际生活中,心理健康往往比躯体健康更重要。1976年奥林匹克运动会10项全能金牌得主詹纳说过:"奥林匹克水平的比赛,对运动员来说,20%是身体方面的竞技,80%是心理上的挑战。"当然,这只是个约数,但心理因素对一个人的成功,比起生理因素要大得多,这一点是肯定的。

过去,由于社会习俗对人们心理健康的漠视,习惯于把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来对待,或者把心理失衡引发的情绪波动一概误认为是品行问题。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有相通的一面,在心理失衡状态下,一念之差,常会诱发做出有悖常情的举动。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被发现或不及时解决会引发思想甚至政治问题。20世纪80年代震惊世界的最大国际间谍案的制造者维特罗夫,就是因为严重的心理矛盾引发这一事件的。维特罗夫是前苏联克格勃一局"T"处的主任工程师,上校军衔,负责收集西方尖端技术情报,在克格勃的要害部门工作。当他看到克格勃一些少壮派一个个都超过自己爬上国家各级领导岗位,再想想自己的前途仍是吉凶未卜,内心承受力越发差了。又由于第三者插足,其夫妻关系开始恶化。1980年12月,情感的纠葛使维特罗夫精神崩溃了,他想从克格勃内部搞垮克格勃,泄露克格勃掌握的内部机密。于是,他通过法国朋友雅克与法国反间谍机构取得了联系。他先后向法国提供了近3000页前苏联克格勃保存的绝密档案材料。其中包括:分布在世界各地的250名克格勃人员名单;有关法国在北约地位的秘密报告;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和M4多弹头热核战略导弹的性能和研制情况;"阿丽亚娜"火箭导航系统绝密资料以及西方各国最新武器的技术资料等。给克格勃造成严重损失。可见,对人的心理障碍切不可视而不见,也不能靠单纯的灌输说教来解决。俗话说:"以心疗心"。对心理疾患必须从情绪调节入手,通过有的放矢的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循循善诱,从而求得心理的理解和沟通,达到相应层次的心理平衡。特别是一些在单位或家庭处于主导地位的人,应该避免用简单生硬的方法解决心理矛盾引发的各种问题,而要善于运用心理学知识这把钥匙解决来源于心理上的疙瘩。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对方的承受能力,选择恰当的方式有步骤地进行。还要引导人们学习心理卫生知识,熟悉参与心理咨询工作,使大家在做好心理保健的同时,主动做好他人的心理疏导工作。心理健康的关键还在于自我心理锻炼。一个要想获得幸福生活的人,首先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一个有志于为祖国和人民做出成就和贡献的人更需要加强心理锻炼,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否则,尽管你有一颗赤子之心和经天纬地之才,也难以实现夙愿。汉文帝时的贾谊,可谓才华横溢,他的一篇《过秦论》,曾使多少政治家为之倾倒,然而,他在先遭贬,后又在梁怀王堕马而死的连续打击下,精神极度苦闷,终于郁郁而亡,年仅三十二岁。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自然、社会、生理及心理和文化因素。心理因素本身就包括理想、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抱负、道德、法纪观念和个性等要素。要保持心理健康,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不行的。一个情操低下,道德堕落的人,必然会陷入重重心理矛盾和冲突之中,甚至会发展到心理变态,表现出贪婪、残忍、放纵、绝望等等。相反的,"一个人只要他有纯洁的心灵,无怨无恨,他的青春时期定会因此而延长。"(司汤达《红与黑》),所以要保持心理健康,必须首先加强个人修养。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没有良好的教养,没有牢固的知识,没有较高的智力素养和多方面的智力兴趣,要把一个人提高到道德尊严感的高度是不可思议的"。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忍的毅力,从一点一滴的平凡小事做起。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生前说过这样几句话,今天仍能给我们以教益。他说:"现在,大家都为了电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了。但是也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这种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我们该怎样做,可从爱因斯坦朴素的话语中寻求启迪。

3.怎样创建良好心境

神志清爽,精神愉快有益健康。在日益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里,任何人都免不了遇上令人沮丧的事情,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生活中只有风浪,没有恶意。"意思是说,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是客观存在,挫折本身并非有意伤害人,人的一切体验都是主观的,外界的一切必须经由人进行认知评价之后才能产生种种感觉。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有人被不良情绪所困扰,遇到一点不如意的事情,就感到做什么都没劲,看什么都不顺眼,明明知道这是坏心情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却又无可奈何。于是发出感叹:"人要是同草木一样,没有感情该多好啊!"也许,很多人都知道心情是可以改变的,只是不知从何下手,下面几点建议也许对你有用。

(1)大度处世法。宽容大度的胸襟,可以永远使你快乐。在生活中,即使最亲密的朋友也有激怒你的时候,别人埋怨、误解了你,你也要放宽责备的尺度。这样,"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一长,你不但会巩固老朋友之间的友谊,而且还会结识更多的新朋友,你也一定会从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2)色彩调节法。色彩可以影响人的情绪,你应学会用不同的颜色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当你烦躁、愤懑时,最好不要接触红色,因为红色为暖色,会更激发情绪,君不见斗牛士手舞红布的激烈场面吗?当人遇到不快,情绪低落时,要尽量远离黑色、深蓝色,因为它们能使人产生郁闷沉重感;天蓝色、湖绿色、乳白色、淡蓝色给人以温馨、明快、活跃之感,会使你感到头脑清醒,心情轻松愉快。

(3)聆听音乐法。根据不同心境,有选择地听听音乐,可使你快乐永存。当烦躁不安时,可选听圣桑的交响诗《死亡舞蹈》;当忧郁苦闷时,可选听莫扎特的《G小调40交响曲》,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等。

(4)怡情说性法。经常养花弄草,能观赏到那红花绿叶五彩纷呈的色彩,使人心旷神怡,处于一个美好的心理状态,而将世事烦恼丢弃在九霄云外;常去河畔湖滨垂钓,一则享受大自然的美好风景,二则坐待鱼儿上钩,更会使人心平气和,任何烦恼将烟消云散。

(5)迁境调适法。发生不愉快事情之后,应立即转移、改变环境,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如可到户外活动、散步、赏花,或找朋友聊聊,都会使心情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