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心理呵护200招
9197200000016

第16章 人际交往篇(6)

有了这种感激之情,我们就能以自己的真诚、热忱和友爱去回报社会、回报他人。倘若我们将别人对自己的一个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帮助深深地感念在心,就会以诚信的品德去面对社会和他人,就会真心待人乐于助人,在别人需要自己帮助的时候挺身而出慷慨相助。反之,倘若没有感激之心而把社会和他人的帮助当作自己理应享受的"待遇",就会以冷漠和自私的眼光去看待社会和他人,就会只知索取而不知奉献,在别人需要自己帮助的时候退避三舍。

有了这种感激之情,我们就能直面人生旅途中的一切艰难险阻,始终成为生活的强者。人生变幻莫测,谁也无法准确无误地测定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谁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地将自己的生命之舟驶向理想和成功的彼岸。当我们在人生旅途中遇到风浪甚至不幸的时候,倘若能够想到社会和他人已为自己提供许多真诚关爱和无私帮助进而心存感激的话,那么,就决然不会灰心丧气而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为我们懂得:社会和他人的关爱弥足珍贵,理应真心感激;而最好的感激,无疑是振奋精神、鼓足勇气,迎着人生的风浪昂首前行。

16.学会表达

渴望表达,像大海的波浪一样撞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渴望表达,像暴涨的江水一样随时都准备着决堤而出;渴望表达,像挂在我们心中的等待着风儿掠过的风铃……表达让生命充满激情和活力,表达让我们内在的智慧得以展现,表达使这个世界认识了我们独特的魅力,表达使我们理解了他人的内心……表达,有时像月光下潺潺的流水,悄悄地流滴进我们所爱之人的心灵;滋润着幸福的花朵永远绽放。表达,有时像一支奏响的歌谣,它常常会和另一个心灵共鸣,这合唱的音符能超越时空和地域,为心灵之约搭起一座座"鹊桥"。

表达,有时就像一首诗,字里行间渗透着我们对未来的希望和梦想,渗透着我们的意志和决心,渗透着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表达,有时还会像疾风狂飙,把犹豫、徘徊、怯懦、悲观、妒忌、绝望的乌云吹散,还我们一个理性的、晴朗的天空……政治家通过动人的演讲,表达自己深邃的思想和见解,从而赢得人们的支持。音乐家通过优美的旋律,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思索,展现音乐美妙的灵魂。作家和诗人通过燃烧的文字,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求索,对人类的关心。美术家通过色彩和线条,表达自己对生命和自然之美的独特的体验,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年,被选为英国第一任女首相的撒切尔夫人,在唐宁街的首次演讲中说道:"哪里出现了冲突,我们就要给那里带来和谐;哪里出现了谬误,我们就要给那里传播真理;哪里出现了疑虑,我们就要给那里鼓起信心;哪里有了绝望情绪,我们就要给那里带来希望……"说完,"铁娘子"竟被自己的话语感动得泪流满面,就在她拭泪的那一刻,广场上爆发出了长时间雷鸣般的掌声。因为,人们理解了她的演说和泪水所表达的不是一个女人的软弱,而是她的智慧和对信念的执著,表达了"铁娘子"并非一副铁石心肠。

给自己创造更好的表达自我的方式、方法和机会吧。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人类美好生活和伟大功业的创造者!表达可引起共鸣,表达可获得支持,表达可赢得意志。

17.你知道老人的需求吗

(1)健康需求。人到老年,常有恐老、怕病、惧死的心理,希望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健康能有所保证。

(2)工作需求。已离退休的老年人,多数尚有工作能力和学习要求,骤然间离开工作岗位,肯定会产生许多想法。对这样的老年人如不给以工作和学习的机会,自己又不能创造这方面的条件,将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3)依存需求。人到老年,会感到孤独,希望得到社会的关心、单位的照顾、子女的孝顺、朋友的往来、老伴的体贴、他们渴望老有所依、老有所靠。

(4)和睦需求。老年人都希望有个和睦的家庭和融洽的环境,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只要年轻人尊敬、孝顺老人,家庭和睦,邻里关系融洽,互敬互爱,互帮互助,老年人就会感到温暖和幸福。

(5)安静需求。老年人一般都喜欢安静,怕吵怕乱。有些老同志就怕过双休日,一到双休日儿孙都来了,家里闹哄哄的,很多老年人受不了,他们把这两天叫作"苦恼的双休日"。

(6)支配需求。由于进入老年,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老年人的家庭地位、社会地位、经济支配权都可能受到影响,这也可能造成老年人的苦恼。

(7)尊敬需求。有的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会产生一种由"官"到"民"、由有权到无权的感觉,或情绪低落,或有自卑感,容易产生"人走茶凉"、"官去命转"的悲观情绪。长此下去,则会引起精神消沉,为疾病播下种子。

(8)求偶需求。丧偶的老年人独自生活,感到寂寞。子女照顾,也非长久,别人都代替不了老伴的照顾,所以子女应该支持老年人的求偶需求。

18.与不喜欢的人和谐相处

人际交往中,人们常会欣赏喜欢一些人,彼此之间相处很融洽。同时也会疏远或排斥一部分人,看到他们就反感生厌。可是,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们不得不与不喜欢的人共事相处。若不能改变与他们的关系,可能每天都会很痛苦、压抑。那么,如何才能与不喜欢的人愉快相处呢?

(1)消除成见、学会客观、中立地评价他人。俗话说:百人百姓百脾气。由于遗传因素、成长背景及教育程度的不同,人们的举止、爱好、气质、性格特征也各不相同,每个人相对于其他人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仔细研究,你就会发现这些独特的个性组成了美妙而生动的世界。你看,有的人快言快语、风风火火,有的人沉默寡言,含蓄冷静;有的人习惯节衣缩食、勤俭持家,有的则喜欢大手大脚、超前消费;有的人热烈奔放、充满激情,有的则冷漠若冰、不动声色……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才使人与人的交往变成一门艺术。很难想像,若周围都是与自己相同的面孔,世界又是怎样的情形。因此,在与人相处时,要以客观、中立的眼光去评价他人,这样才能公平地对待他人和自己,避免对他人产生的偏见,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心情和人际交往。

(2)把别人当成自己。孔子曾说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意思是说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学会宽容他人的缺陷。可是事实上,我们往往对自己很宽容,可以容忍自己的任何缺陷和不足,却不能容忍别人的任何一点小过错。特别是与人发生矛盾冲突时,常会想当然地维护自己的声誉,内心里坚持自己是对的,过错都是别人的。于是,就会出现当事双方各执己见、面红耳赤,甚至反目为仇的情况。只有把别人当成自己去看,你才会从内心去接纳他、认可他,对他的种种过错和缺陷可以指出来,但不会耿耿于怀。这样彼此之间才会有一个美好的开始。

(3)主动向他人表示好感。一些心理学家经过观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同样喜欢自己的人,讨厌那些同样讨厌自己的人,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对等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人的言行举止受无意识的态度、观念的影响和支配,这些未经意识过滤的态度、观念会通过人的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传达给对方。所以,当我们给他人贴上"不喜欢"的标签时,他可能正以同样的态度看待你。这样,彼此间的隔阂与矛盾会越来越深。若想打破这种人际交往的尴尬局面,你可以主动出击,向对方表示你的友好和热情,相信你会得到同样的回报。

朋友,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多一个朋友,就会多一份快乐,少一份苦闷。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若不珍惜每次与人交往的机会,岂不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19.情贵淡、气贵和

人生存于天地间,食五谷杂粮,总少不了七情六欲,少不了英雄气短。因此,往往为情所伤,为气所害,到头来双眼一闭,什么也不知道,空空如也。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曾总结自己养生的经验,概括出一句话,就是"情贵淡,气贵和"。

情贵淡,并非薄情、寡情,淡乃清淡也。人都是有感情的,人的感情或浓或淡,人若做不到感情"淡若水",也要浓淡相宜为好。情切不可太浓,太浓则伤身,诸如:爱情、亲情、友情……情浓得化不开的时候,突然一方遇到意外,另一方也就无力自拔,自然就要为情所伤。因此,情还是淡些好。即使要浓,也要浓而有淡,亦淡亦浓;也要像温水泡茶,慢慢浓,浓而不腻。

气贵和,和乃平和也。平和状态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看似平常其实非常,看似平凡其实非凡的妙境。自古至今修身养性的人不少,但能真正做到心平气和的不多,气不和,则易为人所用,以至为人所害。《三国演义》中周瑜、关羽英雄盖世,但却不能做到心平气和,导致一个气死,一个气得箭疮复发。

情贵淡,气贵和。知"淡"知"和"容易,至"淡"至"和"却难。如何才能逐步达到情淡气和的境界呢?方法有五:

(1)顺乎自然法。遇事不强求、得则得之,失则失之;得不以为喜,失不以为忧。

(2)精神快乐法。把一切烦恼都抛于脑后,想一些美好的事物,让快乐充满思想,充满时空。

(3)静坐入定法。精神集中,正本清源,调理一切思念,心系一处,放松身心。心息相依,内观五脏六腑,无思无虑。

(4)退还原位法。不把挫折与失败看得十分严重,退一步,回到原来的位置。

(5)深呼吸法。哪怕有一千个痛苦、一万个不悦,只要深深地将一口新鲜的空气充盈腹腔,然后彻底地消融阴霾,将郁结之气呼出,就会一身轻松。

20.倾听是沟通的桥梁

最近,中央电视台半边天节目主持人沙玛阿果,在采访著名传媒人靳羽西女士关于世界儿童最需援助的三个问题中,靳羽西的回答是: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心里想什么,他们要做什么。由此可知,了解孩子、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已成为世界的话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是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及对他们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邻居小尹告诉我,自己的儿子很乖,十分听话,而老师对儿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却不满意。比如在教学活动时,当老师在他身边时,他就会感到不自然,两脚搓地,双手抚弄衣角,如果叫他,他就会惊慌失措、吞吞吐吐。究其原因,才发现是家长教育的失误。这孩子从小聪明好动,什么玩具到了他手里就成了一堆零件,他要看一看是谁在开汽车,是谁在唱歌,有一次竟然对爸爸说要到电视里边去找樱桃小丸子玩。这些行为是孩子好奇、冒险、探索、自信等品质的自然流露,应该给予保护,正确引导和支持。而小尹的教育观念却陈旧,对待孩子不是训斥,就是体罚,让孩子做到叫干啥就干啥,不许乱摸乱碰。结果一个活泼可爱、灵气十足的孩子,有了性格的两面性。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还表现出自卑、抑郁、内向不说话。在你想了解他时,他却躲避。这就是一些家长所说的,孩子越来越不懂事,问什么都不说。以至于遇到烦事和委屈时,就不善于宣泄,长期积压在心里,就会产生不安、冷漠、内敛等轻微异常的人格特质,阻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家长在不知不觉中,既扼杀了孩子创造素质的萌芽,又使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了一堵无形的墙,隔离着孩子的情感世界。

作为家长,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和行为,学会在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倾听孩子受到的委屈,鼓励安慰孩子克服困难,分享孩子成功的快乐,做他们的知心大朋友,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接纳他们的情绪,或喜或悲,统统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体会到父母是他们的支持者,父母的怀抱是温暖的避风港。慢慢地你就进入了孩子的心灵。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在你和孩子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开一扇沟通的窗。笔者认为,"倾听"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首先,要养成倾听孩子说话的好习惯。当孩子唠唠叨叨无休止时,不要轻易打断,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和猜测去处理所发生的事件或对孩子进行说教,这会适得其反。要学会耐心倾听,作出正确的判断,实施恰当的行为。父母再忙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共同玩耍,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不妨听听孩子一天生活的见闻,高兴的事、烦心的事,相信你在孩子天真烂漫的叙述中,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其次,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倾听孩子表述原因。孩子的情感外露,高兴时又蹦又跳,伤心时又哭又闹,如果父母视而不见或简单应付,就会造成相互之间的情感隔离。父母要做一个有心人,主动接触孩子,引导孩子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绪感受,倾听并分析原因,帮助克服不良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良好情绪。再次,不要忽视无声的倾听——-目光接触。目光接触就是注视对方的眼睛,它是孩子获得情感滋润的重要渠道。他们会依赖目光接触与人进行情感交流,得到满足。父母要通过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轻微的手势,来传递自己对孩子行为的理解,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