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现代抗衰老方略
9196000000019

第19章 现代抗衰老机制与方法(9)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练习者首先要对所学套路的拳理有正确的理解,即一招一式的运动含义是什么。在练习中“独上高楼”感悟它的拳法与运动机制,为了健康长寿不要怕“望尽天涯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每位练习太极拳者,都应从中悟出道理。把对招式的理解用在自己的运动形意上来,排除杂念,使心融于拳。

第二境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习练者要持之以恒,不断实践不断体会。对一招一式,以意驱形,要捕捉内心的感觉。很多时候,这种感觉稍纵即逝,今天有了,明天就找不到;这一遍有了,下一遍又找不到了。这时不要心浮气躁,只要继续练下去,就会今天找不到,明天就能找到,这一遍找不到,下一遍就能找到。此时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习练者要执着专一,锲而不舍,无怨无悔,渐渐地使之出现的感觉不再迅速消失,进而使消失了的感觉,在意念的主导下能重新出现,使频度越来越高。“功到自然成”。打太极拳随着“意动、内动、外动”一种身心健康的充实感、愉悦感、幸福感会油然而生,工作、生活质量提高不期而至,人生乐趣会得到最大享受,对太极拳运动健身、抗衰老功效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如果继续坚持下去,那么,总有一天会“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偶然终将变成必然,量变终将导致质变,水到渠自成,此乃第三境,即太极运动所追求的养生最高境界——延年益寿。

第六节中医养生与抗衰老

中医养生产生于上古先民为抗御严酷的自然环境,调整体力,抗御疾病的需要。中医养生,又称摄生、保生、道生等,即保养生命之义,是一种师法自然的健康自我健康管理艺术。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振奋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为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生命经验的积累。

中医养生历史久远,中医养生源于道家哲学思想。医家之宗《黄帝内经》几千年来一直是华夏子孙养生修炼的源头活水。首先,让我们翻开这一部流传千古的养生宝典,看它有哪些抗衰老、延年益寿的养生秘诀!

一、《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

1.《黄帝内经》是千古奇书《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着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着。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学者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生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

《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它关键是要往里求、往内求,首先是内观、内视,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所以内求实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一种道路。这种方法跟现代医学的方法是不同的,现代医学是靠仪器、靠X线机、B超、CT、磁共振,靠化验、靠解剖来内求。《黄帝内经》则是要我们通过内观、体悟、直觉来内求。

《黄帝内经》是中华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着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各9卷。它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做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

迄今在养生、诊治学上仍具有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中国古代有三大以“经”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易经》,第二部是《道德经》,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现在,这三部奇书不仅引起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突显出来。

《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2000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试想,大约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有1/4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近2000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但从未有过像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

《黄帝内经》的着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着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黄帝内经》是人文的,而不是纯自然的。它是以人为核心,讲的都是人,而不是物质。它具有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具有人文性。是一部关于天地宇宙、生命现象的伟大着作。它是中华传统医药的圣经,是几千年医药养生修炼的源头活水。《黄帝内经》讲人的生命是整体的,不可分割的。人和自然不能分割,人自身各脏象之间也是不能分割的。比如说《生气通天论》《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应象大论》等篇章,都是强调人与天的不可分割性,整体性。

《黄帝内经》讲人的生命都是有差异的,而不是普遍的。比如说,它强调的是“辨证论治”,注重人的特异性、特殊性。它还非常强调人的体质,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所指。实际上,人还不止二十五种体质,还可以再扩展。《黄帝内经》就强调人的个体性,或者叫特殊性。它认为人的体质是具有可调性的。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命是可以感知、感受的,可以给它定性的。

但是人的生命不是通过现在试验室里试验分析的,不是可以用数学描述的,不是定量的。这可以称为直观性或模糊性。

《黄帝内经》之生命观是中医学关于生命科学的知识结晶。早在2000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探索生命奥秘的有关天人合一、造化之机、形神与共、阴阳和谐的四大理论。这些观点不仅为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借鉴,而且一直指导着传统的养生实践,是每个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养生之道的指示灯!

《黄帝内经》是医学,更是医道,它的真正作用不是机械性地对疾病进行治疗,而是更像一位老师。引导我们顺应自然的力量。学习《黄帝内经》就是学习如何去找准我们的生命本性去做人,好好生活。是在培补我们的智慧元气,帮助我们完成对自我生命体的认知过程;所以,这是一种根本性的学习和实践。

《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接受了我国古代唯物的气-元论的哲学思想,将人看作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宇宙万物皆是由其原初物质“元气”形成的。在“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观念指导下,将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是相互相应的。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发生影响。《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是说人和宇宙万物一样,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按照四时的法则而生长的,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生天地之间,人必须要依赖天地阴阳二气的运动和滋养才能生存,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脏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黄帝内经》是一部流传千古的养生“宝典”。是一部智慧之书,是可以让一个民族怀着神秘的热情,世世代代、反反复复去研读的书。它告诉您怎样治病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我们怎么不得病的秘诀。书中还作了一个比喻:“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也就是说:假如人得了病,而且病很重以后才去治疗,就像人口渴了,非常想喝水的时候,才去挖井找水,临去打仗的时候才去铸造兵器,这样就太晚了!对于事物的发展我们要“防患于未然”,对于健康我们要“治未病”。何谓“治未病”?“治未病”就是如何使人不得病!

它的核心办法就是养生。

2.《黄帝内经》养生总原则与方法

(1)《黄帝内经》养生总原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法于阴阳:“法于阴阳”就是效法于阴阳,师法于阴阳,以阴阳为法则,为准绳;学习领悟阴阳。《黄帝内经》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就是说,人类的养生长寿之道在“一阴一阳”里。有阴有阳,才能平衡,平衡才会健康,健康才能延年益寿。我们可以看到,在宇宙自然界里有天(属阳)就有地(属阴),有日(属阳)就有月(属阴);有山(属阳)就有水(属阴);有男(属阳)就有女(属阴)等。都是相对应,一阴一阳,处于平衡状态。大自然呈上的是斗转星移,日月轮回,山清水秀,四季来往,夫妻和睦的美好景象。假如自然界只有天没有地,只有山没有水,只有男人没有女人,那将又是一种什么景象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阴阳反映了宇宙万物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规律。

人类生存、养生要按照宇宙、自然界的阴阳规律来做。换而言之,“法于阴阳”就是要顺应大自然规律,才能把握生命本质。

和于术数:“和于术数”的“和”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和谐”;二是“符合”。“术数”就是方法、技术。“和于术数”就是人类的养生方式方法、技术措施,都要符合大自然的阴阳规律。并要和大自然“和谐”共处。

即“阴阳和”。这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中庸之道”“中”“和”文化思想在养生中的具体表现。

《黄帝内经》的“和”字告诉我们的正是这种“和谐”思想。“阴阳和”是总纲,它包含了四个层面:一是人与自然要“和”;二是人与社会要“和”;三是人与人要“和”;四是心与神要“和”。这四个层面就涵盖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和谐”思想的全部内涵。“和”了就健康,“和”了就能延年益寿;如果不“和”,当然就不会健康,更谈不上长寿了。

(2)《黄帝内经》养生方法:大道至简,养生从顺应自然的简单生活着手,这就是《黄帝内经》的养生方法,就这样简单!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形与神俱”是《黄帝内经》提出的养生益寿“四大基石”。

饮食有节“饮食有节”古人对于“饮食”是很有讲究的。饮食饮食,必须先饮后食,同时还必须有饮有食。假如家里贫穷,就像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一样,先饮一瓢清水,再吃饭。这样才符合饮食之道。食物的品种是自然神所造化之物,即所吃的食物是自然、绿色、环保的。

“有节”有三个含义,一是节律,就是饮食必须按自然规律进食;二是饮食必须有节制,不能随心所欲,不能“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不知持满”。三就是节食,也就是有粗有细,少吃多餐,七八分饱。由此看来,我们国家在几千年前就掌握了“限食”能延长寿命的抗衰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