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五千年中外名人之谜全集(中国卷)
9195100000030

第30章 运筹帷幄、铁马金戈——谋臣勇将之谜(6)

宇文泰当时带兵从广阳南归长安,得到高欢东侵的军事情报,忙召集军中将帅,商量对策。宇文泰分析战情道:“如今高欢分三路互为掎角之势向我们逼来,又大造浮桥,显示出不惜一切从蒲坂渡河的姿态,目的就在于引诱和牵制我军主力与他在黄河两岸相持。而他的先锋窦泰则可以趁我风陵兵力不足的机会,强渡黄河,攻占潼关要塞,将我军控制在关内,围而歼之。高欢自从起兵以来,总是派窦泰担任先锋,窦泰手下兵精卒锐,屡屡获胜。正因为此,便生骄傲之心,以为无人敢敌。自古道‘骄兵必败’,我这次就要先打窦泰,等窦泰一败,高欢不战自败,何须费力!”众将帅提出质疑:“高欢离我们近,窦泰距我们远,舍近而击远,若有差错,让高欢主力过了黄河,我们悔都来不及了!”宇文泰蛮有把握地说:“不必担心!我准备用精兵突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掉窦泰,此举万无一失。退一步说,即便高欢真的过了黄河,我军也不过暂退霸上(今陕西临潼)而已,仍可拱卫长安不失。”宇文泰怕众将帅心中不踏实,又说:“高欢这次大军压境,以为我们兵力弱小,只能防守,根本没想到我反要袭击他的精锐前锋,再加上他一时得逞,有轻慢之心,乘此机会攻打,何往而不胜呢?他虽搭造浮桥,那么多军队也不可能一下子全渡过来,至少需要五天时间,这时我早已把窦泰消灭了。”宇文泰这一作战方案,得到了他的从子直事郎中宇文深的全力支持。

宇文泰定下方案,军队也回到长安,然后故意放出风来,谎称“东魏攻伐,军威正旺,一时难以抵挡,不如退守陇右(今甘肃东部)暂避锋芒,再作计较。”还故意做出引军西退的样子,麻痹高欢。第二天,宇文泰拜别文帝元宝炬,率领精兵悄悄折向东方,衔枚疾走,沿渭水直奔潼关左边的禁谷,地名小关。窦泰此时已经占了潼关,闻宇文泰军突至,自恃骁勇,赶忙从风陵渡过黄河前进。宇文泰选择了牧泽这一有利地形,四面埋伏,引诱窦泰进入泽中泥淖地重围。窦泰铁骑不得驰突,西魏军万弩齐发,窦泰军死伤大半,窦泰自己身上也中数箭,料知无法脱围,自刎而死。

高欢得到消息,如雷震耳,惊愕不已,大恸,几乎晕倒,只好赶快拆掉浮桥,撤回军队,并急令高敖曹从上洛一线退兵。宇文泰以弱胜强,出奇兵一击定大局,首战告捷,取得了东、西魏交锋的第一次胜利。

小关之战是宇文泰打的最精彩的战役,当时西魏的压力非常大,立足未稳,兵力薄弱,宇文泰的威信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众人都看着他有什么良法,从会议决策时我们看到,众人并不支持他的做法,这时的西魏,确实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稍有不慎则满盘皆输,宇文泰此时显示出了英雄气质,他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做法,承担了很大的责任。集中使用优势机动部队专攻一路的做法,管它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挫敌锋芒,一战而胜。小关之战堪称古代运动战的典范。

魏征墓碑因何被太宗砸掉

魏征(580-643年),字玄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

魏征是馆陶(今属河北)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魏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贤臣,唐太宗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他们两人之间的君臣之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在魏征死后,唐太宗对他的态度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很长时间没有得到重用。第二年,魏征请求去河北劝降,被批准。于是他来到黎阳(今河南浚县),劝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时候,唐太宗听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脸,魏征还是照样说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台阶。但是唐太宗不但不忌恨魏征,反而夸赞魏征说:“人家都说魏征举止粗鲁,我看这正是他正直可爱的地方!”在魏征为官期间,他为唐朝贞观年间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贞观七年,魏征被封为郑国公。

公元643年,魏征病死。唐太宗很难过,亲自去他家吊唁,这在古代中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可是在魏征死后,却发生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变化。魏征在死之前曾经向唐太宗秘密推荐当时的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说他们有当宰相的才能。可是在魏征死后,杜正伦因为负罪被罢免,候君集因参与谋反而被斩首。李世民开始怀疑魏征这位他认为很老实的人在朝廷有结党营私的嫌疑。

后来,唐太宗又得知消息:魏征曾把自己给皇帝提建议的奏稿给当时记录历史的官员褚遂良观看。唐太宗怀疑魏征故意博取清正的名声,心里很不高兴。先前唐太宗已经同意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这时也后悔了,下旨解除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话,竟以此为终,让人叹息。

李靖夜袭阴山之谜

李靖(571-649),字药师,京兆府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唐朝伟大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

唐太宗即位初期,中原战事虽然结束,但西部边境上还很不安定。特别是东突厥,当时还很强大,成为唐朝主要的威胁。太原起兵以后,唐高祖一心对付隋朝,只好靠妥协办法,维持了和东突厥的和好关系,但东突厥贵族仍旧不断侵扰唐朝边境,闹得地方不得安宁。

第二年,北方下了一场大雪。东突厥的牲畜死了不少。大漠以北发生饥荒。颉利可汗加紧对其他部族的压迫,又引起各部族的反抗。颉利派他的堂兄弟突利去镇压,反被打得大败。突利逃回去后,被颉利责打一通。两人因此翻了脸,突利投降了唐朝。

唐太宗抓住这个时机,派出李靖、徐世绩等四名大将率领大军十多万,由李靖统率,分路出击突厥。李靖是唐朝初年有名的军事家,精通兵法。他在隋朝末年归附唐朝,在唐朝统一战争中,立了不少战功。

唐贞观四年(630),李靖亲自率领3000精锐骑兵,从马邑出发,趁颉利不防备,连夜进军,逼近突厥营地。颉利毫无防备,发现唐军突然出现,大惊失色。将士们也慌了手脚,说:“这次一定是唐朝发动全国兵力来了,要不然,李靖怎敢孤军深入呢?”还没有到唐军发起攻击,突厥兵先乱了起来。李靖又派间谍混进突厥内部活动,说服颉利一个心腹将领投降。颉利一看形势不妙,就偷偷逃跑了。

李靖攻下定襄,得胜回朝,唐太宗十分高兴,说:“从前汉朝李陵带兵5000,结果不幸被匈奴所俘虏;现在你以3000轻骑深入敌人后方,克服定襄,威震北方,这是自古以来少有的盛事啊!”颉利逃到阴山以北,怕唐军继续追赶,派使者到长安求和,还说要亲自朝见。唐太宗一面派唐俭到突厥,表示安抚。另一方面又命令李靖带兵前去察看颉利动静。

李靖领兵到白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和徐世绩会师。两个人商量怎样对付。李靖说:“颉利虽然打了败仗,但是手下人马不少。如果让他逃跑,以后我们再要追他,就很困难了。我们只要选一万精兵,带二十天粮,跟踪袭击,一定能把颉利活捉住。”徐世绩也赞成这个意见。两支军队就向阴山进发。颉利可汗求和实际上只是缓兵之计,想等草青马肥季节来到,再逃到漠北。他看到唐俭来到,以为唐太宗中了他的计,暗暗高兴,防备也自然松懈下来。

当天晚上,李靖和徐世绩率领唐军到了阴山,命令部将苏定方率领200名轻骑,冒着夜雾悄悄进军。到突厥前哨发现唐军的时候,唐军离开颉利营帐只有7里地了。颉利得知唐军骑兵来到,赶快找唐俭,唐俭已经瞅机会脱身回到唐营。颉利慌忙骑上他的千里马逃走。李靖指挥唐军追杀,突厥兵没有主帅,乱成一团。唐军歼灭突厥兵一万多,还俘获大批俘虏和牲畜。颉利东奔西逃,最后带着几个亲兵躲在荒山里,被他的部下抓住后交给唐军,后来被押送到长安。

姚崇灭蝗之谜

姚崇,原名元崇,字符之,武则天时,因与一反叛突厥人同名,故而以字行(有的说是改名元之)。

唐玄宗刚即位的时候,一心想恢复唐太宗的事业。他任用姚崇为宰相,整顿朝政,把中宗时期的混乱局面扭转了过来。唐王朝重新出现了兴盛的景象。

正在玄宗励精图治的时候,河南一带发生了一次特大的蝗灾。中原的广阔土地上,到处出现成群的飞蝗。那蝗群飞过的时候,黑压压的一大片,连太阳都被遮没了。蝗群落到哪里,哪个地方的庄稼都被啃得精光。

那时候,人们没有科学知识,认为蝗灾是天降给人们的灾难。再加上有些人有意搞迷信宣传,于是,各地为了消灾求福,都烧香求神。眼看庄稼被蝗虫糟蹋得这样惨,人们拿它一点办法也没有。灾情越来越严重,受灾的地区也越来越扩大。地方官吏不得不向朝廷告急。宰相姚崇向玄宗上了一道奏章,认为蝗虫不过是一种害虫,没有不能治的。只要各地官民齐心协力驱蝗,蝗灾是可以扑灭的。

唐玄宗十分信任姚崇,立刻批准了姚崇的奏章。姚崇下了一道命令,要百姓一到夜里就在田头点起火堆。等飞蝗看到火光飞下来,就集中扑杀;同时在田边掘个大坑,边打边烧。这个命令一下去,汴州(今河南开封)刺史倪若水拒不执行。他也写了一道奏章,说蝗虫是天灾,人力是没法抗拒的,要消除蝗灾,只有积德修行。

姚崇看到倪若水的奏章,十分恼火,专门发了一封信责备倪若水,并且严厉警告他说,如果眼看蝗灾流行,不采取救灾灭蝗措施,将来造成饥荒,要他负责。

倪若水看宰相说得很硬,不敢不依。他发动各地官民,用姚崇规定的办法灭蝗,果然有效。光汴州一个地方就扑灭了蝗虫十四万担,灾情缓和了下来。倪若水在事实面前服输了,可是在长安朝廷里还有一批官员,认为姚崇灭蝗的办法,过去从来也没人做过,现在这样冒冒失失推行,只怕闯出什么乱子来。唐玄宗听到反对的人多,也有点动摇起来。他又找姚崇来问,姚崇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做事只要合乎道理,就不能讲老规矩。再说历史上大蝗灾的年头,都因为没有很好地扑灭,造成严重灾荒。现在河南河北,积存的粮食不多,如果今年因为蝗灾而没收获,将来百姓没粮吃,流离失所,国家就危险了。”

唐玄宗一听蝗灾不除,要威胁国家安全,也害怕起来,说:“依你说,该怎么办才好?”姚崇说:“大臣们说我的办法不好,陛下也有顾虑。我看这事陛下且别管,由我来处理。万一出了乱子,我愿意受革职处分。”唐玄宗这才点头同意了。

姚崇出宫的时候,有个宦官悄悄扯住他的衣袖,说:“杀虫太多,总是伤和气的事,希望相公好好考虑一下。”

姚崇说:“这件事就这么定了,请你不必再说。如果不杀蝗虫,到处都是荒地。河南百姓,统统饿死,这难道不伤和气吗?”

由于姚崇考虑到国家的安全、百姓的生活,不顾许多人反对,坚决灭蝗,各地的蝗灾终于平息下来。

杨家名将之谜

杨业(?-988年),本名重贵,又名继业,麟州新泰(今陕西神木北)人。初事北汉,骁勇善战,北汉亡,归宋,赐姓刘。从小擅长骑射,爱好打猎。曾对同伴说:“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鹰犬逐雉兔尔。”北宋名将,屡立战功。

公元986年,辽景宗耶律贤死去,即位的辽圣宗耶律隆绪才12岁,由他的母亲萧太后执政。正好趁这个机会收复燕云十六州失地。宋太宗派出曹彬、田重进、潘美率领三路大军北伐,并且派杨业做潘美的副将。三路大军分路进攻,旗开得胜。潘美、杨业的一路人马出了雁门关,很快就收复了4个州。但是曹彬率领的主力因为孤军深入,后来被辽军杀得大败。宋太宗赶快命令各路宋军撤退。

潘美、杨业接到命令,就领兵掩护4个州的百姓撤退到狼牙村。那时候,辽军已经占领寰州,兵势很猛。杨业建议派兵佯攻,吸引住辽军主力,并且派精兵埋伏在退路的要道,掩护军民撤退。监军王侁反对杨业的意见,说:“我们带了几万精兵,还怕他们。我看我们只管沿着雁门大路,大张旗鼓地行军,也好让敌人见了害怕。”

杨业说:“现在敌强我弱,这样干一定要失败。”

王侁带着嘲笑的口吻说:“杨将军不是号称无敌吗?现在在敌人面前畏缩不战,是不是另有打算?”这一句话把杨业激怒了。他说:“我并不是怕死,只是看到现在时机不利,怕让兵士们白白丧命。你们一定要打,我可以打头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