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五千年中外名人之谜全集(世界卷)
9195000000040

第40章 文艺界名人之谜(1)

乔叟死亡之谜

乔叟是著名的英国诗人,他是以宫廷文人的身份进行文学创作活动的。创作的长诗有《公爵夫人之书》、《声誉之宫》、《百鸟会议》、《贤妇传说》、《特洛伊罗斯与克丽西达》以及《坎特伯雷故事集》。

《坎特伯雷故事集》是一部诗体短篇小说集。叙说朝圣者一行31人,聚集在伦敦一家客店,整装待发。客店主自告奋勇担任向导,并提议在往返途中每人各讲一个故事,以解旅途中的无聊寂寞。这些朝圣者有骑士、僧侣、商人、匠人、医生、农夫、家庭主妇等,代表了广泛的社会阶层。他们讲述的内容,主要包括爱情和骑士探险传奇、宗教和道德训诫故事、诙谐滑稽故事、动物寓言等几类。乔叟因此被视为英国诗歌的奠基人。

乔叟不但是一位诗人,也是一名高级朝臣,他少年时代做过国王的侍从,1372-1378年曾作为外交官出使欧洲大陆数国,其间先后两次访问意大利,1374-1400年间在宫廷担任国王文书、王室修建大臣以及税务官、林务官等职。这么著名的诗人、学者、政治家,在1400年之后,他的名字却突然从文字记录中消失了。后人不知道他是什么时间死的?在什么地点死的?怎么死的?他的死亡没有任何官方的记录,编年史、地方志都找不到有关他的消息,这不符合他高级朝臣的身份。

最近,英国的中世纪研究专家特里·琼斯出了一本书《谁谋杀了乔叟?》。他认为,乔叟的死非常可疑。作为那个时代非常著名的人士,却没有关于他的死亡和遗嘱的记载,这是不正常的事情。因此,乔叟很可能是被悄悄谋杀的。也许是乔叟在《坎特伯雷故事集》里对修士和赦罪者有很多不敬的描写,新任的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阿朗戴尔对他心怀嫉恨,也许是乔叟在作品中流露出的反封建、反教会的自由思想,引起了上台不久的亨利四世对他的敌视……诸多原因导致了乔叟的杀身之祸,但究竟是谁谋杀了乔叟,却没人能说得清楚。

迦梨陀娑真的是被妓女杀死的吗

迦梨陀娑是古代印度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同大多数古代印度作者一样,其生平事迹不详。因为保存下来的资料极少,所以后人在论述这位艺术大师的生平事迹时,有的说“据僧伽罗人传说,他于鸠摩罗陀娑王(517年即位)时期死于锡兰(今斯里兰卡)”,也有的认为他“大约生活于公元310年至472年之间”……现在一般认为他活动于笈多王朝的全盛时期,居住在王朝旃陀罗笈多二世的首都邬阇衍那,属于婆罗门种姓,信奉湿婆教,是个宫廷诗人,为梵文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传说他曾被誉为旃陀罗笈多二世宫中的“九宝”之一。

在古代的斯里兰卡和印度流传着一个很著名的说法,认为迦梨陀娑是被一个斯里兰卡妓女杀害的。据传当时的斯里兰卡国王鸠摩罗陀娑是一位大诗人,他受史诗《罗摩衍那》的启示,创作了一部梵语大诗《悉多落难记》。迦梨陀娑读了这部作品后,十分钦佩作者的才华,并立即泛舟到了兰卡岛会晤国王鸠摩罗陀娑,其实国王也深知迦梨陀娑的盛名,于是两人结为挚友,经常在一起切磋诗艺。

有一天,国王鸠摩罗陀娑去妓院消遣,突然看到一只蜜蜂落在一朵莲花上,于是诗兴大发,便随手在墙壁上题了两句诗:

莲花初放蜜蜂来,落在花上心愉快。

题罢他对在场的妓女说:“如果有人能填补后两句,朕愿赏以重金。”偏巧第二天,迦梨陀娑也来到了这所妓院。他看到墙壁上未写完的诗句后,便不加思索地在下面补填了两句:

不伤花容只采蜜,花枝摇动才离开。

正好有一个妓女看见了这一情景,她为了骗取国王的赏金,就残忍地把迦梨陀娑杀害了。随后禀告国王说她已经完成了那首诗的后两句。国王来到现场,看了全诗后,他并没有轻信这位妓女。国王很快查明了妓女的罪恶和阴谋,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惩罚。

悲痛不已的鸠摩罗陀娑为迦梨陀娑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在火化迦梨陀娑时,鸠摩罗陀娑竟无以克制,他毅然地跃入火中,与诗友一起葬身火海。国王的5位王妃也扑入火中,为夫君殉葬。在场的文武百官和黎民百姓无不失声恸哭,情景十分悲壮。

那么,这个传说是不是可信呢?难道迦梨陀娑真的死于妓女之手,持肯定意见的人认为,这个历史故事并不是凭空虚构的,有些史籍可以作为证据。

如成书于1265年的斯里兰卡史书《供养史》第34章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鸠摩罗陀娑国王是一位学者,在位9年。在他的朋友迦梨陀娑尸体火化时,他也跃入火中,为朋友捐躯。”西方学者威廉·艾占的专著《锡兰历史》也为读者描述了相同的故事。但是对于迦梨陀娑的死,目前尚未发现任何有说服力的旁证史料。《供养史》、《锡兰历史》等书只是记录了迦梨陀娑死后的一些情况,而对于其死之前的情况、如何被妓女所残害等细节,均无述及。

依照常理,迦梨陀娑这样名重一时而且和国王有亲密关系的著名戏剧家和诗人,在史书中应该详加叙述,可事实却恰恰相反。如果事情果如传说所言,文史学家们定会对这段令人心痛、感怀的情节大加渲染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因此,迦梨陀娑之死还须作进一步的研究、分析。

塞万提斯生平之谜

米盖尔·台·塞万提斯·萨阿维特拉(1547-1616年)是西班牙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也是西班牙作家中国际声望最高、影响最大的人物。

他的成名作《堂吉诃德》于1605年1月在马德里正式出版,全名为《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德·拉·曼却》。作品问世后立即获得极大的成功,成为当时最流行的小说,当年就再版六次。时至今日,此书已被译为100多种外国语言,是译本种类仅次于《圣经》的作品。有位《堂吉诃德》版本收集者声称,截至1959年4月,他已收集到不同语种的《堂吉诃德》版本2047种,其中西班牙语版本840种,法语版本397种,英语版本319种,德语版本130种,意大利语版本84种……英国19世纪作家托马斯·卡莱尔说《堂吉诃德》是一本“最逗笑的书”;英国浪漫诗人拜伦则说《堂吉诃德》是“一切故事里最伤心的故事”;俄国著名批评家别林斯基说,“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世纪的人民都一定或将要读一读《堂吉诃德》”。这些评论道出了《堂吉诃德》超越时代和民族的界限所永远具有的艺术魅力。

三百多年来,《堂吉诃德》一直是世界各国评论家分析研究的对象,其作者塞万提斯自然也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世界级”文化伟人。但令人遗憾的是,塞万提斯留下的传记材料极少。直到19世纪,经过学者们多方努力,查阅了许多国家档案,甚至到塞万提斯工作过的机关去寻找他当征粮员和收税员时的收支账目,以及他当俘虏时的记载和史料,才勉强搜集到了一些能说明问题的资料,使我们对这位伟大作家的生平有了更多的了解。即使如此塞万提斯一生中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和他主要生活阶段的主要事件,仍然充满了许多悬而未决的疑问和长期不决的争论。

例如,塞万提斯的确切出生日现在便不得而知,后人推测可能是在9月29日(圣米盖尔日)。从阿耳卡拉的圣玛利大教堂的受洗登记册上,我们可以确切知道塞万提斯是10月9日受洗的。按当时习惯,出生和受洗不会相隔这么久,因此出生的推测并没有多大根据。塞万提斯究竟在什么地方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究竟在哪里上学,现在同样是个未知数。1569年12月,塞万提斯到了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出国的原因现在亦无从查考。塞万提斯究竟是在塞维利亚的监狱里开始构思他的《堂吉诃德》,还是在阿加马西亚小镇的一间黑暗地窖里开始构思,目前同样是个难解的谜。

塞万提斯一生经历坎坷,其生平历来争论颇多。关于他的出生地点也曾有过争论,直到后来发现确凿材料,得以确定他出生于马德里附近的阿尔卡拉·德·厄纳勒斯城,争论才停止。他当过征粮员和收税员,被俘过,还到过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在意大利时期曾当过红衣主教胡利奥·阿括维瓦的扈从。1592年到1605年,塞万提斯曾数次入狱。1592年,由于“擅自征粮”,他在卡斯特罗·台尔·里奥入狱;1597年9月12日又因“亏欠公款”而在塞维尔入狱;1602年则因“账目不清”之罪名而在塞维尔被监禁;1605年又一度入狱候讯,原因是有个放荡的贵族青年在塞万提斯当时所在的瓦雅多利德的住所附近被人杀害,塞万提斯全家为此遭嫌疑而入狱候讯。前述几次入狱的原因、时间和地点只是后人的推测而已。真实情况不得而知。

1613年,塞万提斯正埋头写作《堂吉诃德》的第二部,且完成了将近一半的章节,就在这时,一个自称是托尔台西利亚斯地方的人使用阿隆孛·德·弗尔南德斯·德·阿维利亚维达的化名,发表了一篇冒名顶替的《堂吉诃德》续篇,极力歪曲堂吉诃德和桑丘的形象,并对塞万提斯进行恶意的人身攻击。塞万提斯对此十分气愤,加紧写作,于1615年底出版了《堂吉诃德》第二部。这个阿维利亚维达究竟是谁,至今无人得知。

尽管《堂吉诃德》使塞万提斯获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坎坷的经历与数度入狱以及狱内生活却使塞万提斯的身体受到极大摧残。1616年4月23日,塞万提斯因水肿病在其马德里的寓所中逝世,终年69岁。

塞万提斯死后被埋葬在什么地方,至今仍是个谜。对此,有下述一些不同的说法:有人说,这位大作家于1616年4月23日死于马德里,第二天就被人埋葬在“三德派”的一个教堂的坟园,此坟园在甘太伦那司街。又有一说为,1633年塞万提斯被改葬于米拉特罗街,但这一改葬之说有人斥之为毫无根据。另有人认为,塞万提斯死后被人们草草安葬,教会对塞万提斯恨之入骨,连一块墓碑也不许为他树立,因此人们至今找不到他的墓冢。西班牙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于1835年在马德里为塞万提斯树立了一块纪念碑。还有人认为,塞万提斯一直生活于贫困之中,在他逝世前不久才得到其保护人托雷多大主教赠送的一笔款项。他死后被葬在一个修道院的墓地里,除了他妻子外无一人参加他的葬礼,其墓地里无一块碑石。1635年,修道院迁移到另一条街道上,原来墓地里的尸骨都被掘出来进行火葬,所有的骨灰便掩埋在一起,但掩埋于何处则不得而知。塞万提斯这位大作家生前只不过是一个贫困的军士和潦倒的文人而已,他死后究竟被葬于何处,至今仍是一个未解开的谜。

席勒真假头骨之谜

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和剧作家席勒去世后,竟然先后冒出了两个据称属于他的骷髅头骨,一百多年来科学界和历史学界一直为此争论不休。日前,德国波恩市的考古学家已经从当地的公墓中挖掘出了席勒妻子夏洛特和他们第二个儿子威廉的遗骨,德国和奥地利的考古学家将对这些遗骸进行DNA检测,再将检测结果和两个席勒头骨的DNA进行比较,希望能一举解开真假头骨之谜。

席勒1805年死于肺结核,年仅45岁,遗体被葬在魏玛市的一个公共墓穴里。后来,席勒的遗孀打算将席勒埋到一个单人坟墓中,但却没能找到他的安息地。在席勒去世21年后,魏玛市长希瓦布决定从墓地中找回席勒的头骨。然而由于墓穴经过细菌侵蚀,棺材爆裂,墓穴中到处都是腐烂的骨骼和一个个骷髅头骨,市长从公共墓穴中找到了大约23个头骨,可最后他一厢情愿地从中挑出了最大的一个头骨。因为他认为:这么聪明的大诗人,头骨也一定比平常人大。该头骨和一具据称也是属于席勒的骷髅骨架一起被储存在了当地的大公图书馆中。后来经席勒的好友、伟大诗人歌德保存后又转移到魏玛市的一个新墓穴中埋葬。

几十年后,德国著名解剖学家海尔曼·威尔克对“席勒头骨”的真实性提出质疑,他认为仅凭头骨的大小就作出判断的做法太不严谨。没曾想,1911年,从魏玛公共墓穴中又发掘出了63个头骨,文献学者阿尔布莱希特·雪奈和席勒研究者奥古斯都·冯·弗罗里普都认为,这其中的一个头骨才是真正的席勒头骨。从那以后,“席勒头骨”成为了德国科学界和文学界争论的焦点。由于连专家也不知道哪个才是席勒的,第二个“席勒头骨”也于1914年被转移到了魏玛纪念馆的席勒地下墓穴中。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席勒头骨,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专家们能有一致的观点。

舒伯特为何终生未婚

古典音乐大师莫扎特曾言,单身汉的一生只是人生的一半。马丁·路德认为,没有妻子的生活比起没有饮食的生活还要使人难受。但是著名作曲家、歌曲之王舒伯特却终身未婚,他从未触摸过女性便迅速走完了他31个春秋的人生历程。

喜爱音乐的人们,已经十分熟悉音乐会上经常演唱的歌曲如《魔王》、《菩提树》、《鳟鱼》、《死神与少女》、《流浪者》;而舒伯特的九部交响曲中的《C大调交响曲》(《“伟大的”交响曲》)、《未完成交响曲》更是创造了19世纪著名抒情交响曲的新典范,仅仅这两部交响曲便足以奠定他作为一流作曲家的地位了。